..續本文上一頁心願,執持名號,今生成辦往生大事。
淨土法門是大乘佛法中特異法門,其義理境界殊勝超絕,娑婆衆生對此疑窦叢生,甚或誹謗,自誤誤人。淨宗啓信有二類,一者智信,二者仰信。智信是以智慧契入佛心,對淨土事理因果,明了通達,理明信深,念佛成就往生。然淨土法門全體是佛境界,甚深難測,即法身大士雖能谛信,尚不能窮底,故對我輩衆生來說,主要是仰信。
仰信又分就人立信與就法立信。就人立信即是堅信佛陀是真語者,不妄語者,故雖然暫時不明理體,而如教奉行。所謂“愚夫愚婦颛蒙念佛。”《淨土聖賢錄》、《現代往生見聞錄》中載有許多愚夫愚婦憑這一念淨信老實念佛,得以往生的事迹。
就法立信即是對淨宗法門出世大法有堅定的信心,對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有堅定的信心,故而對念佛法門有九牛莫挽、無怨無悔的信力。就法立信亦包攝著對佛菩薩與祖師善知識的仰賴。淨土法門是釋迦本師、彌陀世尊二尊所建立,文殊普賢之所指歸,馬鳴龍樹之所弘揚,慧遠、善導、永明、蓮池、蕅益、印光諸祖師之所發揮倡導,此諸菩薩大士自古迄今,早已爲我們遍研經藏,特地選擇出這不斷惑業,橫截生死的殊勝妙法。吾人仰信佛祖古德,依教奉行,即得現成享用。正如身患疾苦,即請良醫診脈。立即服藥得愈。
綜上所述:淨宗法門從始至終,信爲根本;從初發心,次得往生,究竟成佛,皆資信力。信力圓時,全成佛力。信心猶如深栽果樹,樹根深植,風吹不動,後結果實,濟人饑渴。念佛人亦複如是。尤要深信,成就往生,究竟成佛,然後廣度衆生。若無信心,空無所獲。淨土法門不可思議,能信此法亦不可思議。經雲:“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聞,已曾供養諸如來,則能歡喜信此事。”證知,淨宗之信,多由宿世善根福德所致,非簡單灌輸所能奏效。故而,淨業學人應寶重這一淨宗之緣,廣積資糧,努力透過信關,仰仗阿彌陀佛大願威神力,念佛求生淨土,庶不負兩土世尊之殷望。
第八節 淨土資糧之二--願門
一、 願立淨業可成
世出世間一切事業,無不由信願而得成就。世間商賈投資營利,農民春播秋收,對此信而無疑,願而勤行,已習以爲常,所以無須專談信願;淨土往生,事非尋常,衆生以未曾見聞而疑怪,所以,啓信發願,不可或缺。
西方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願力所成就,淨土法門乃阿彌陀佛願力所啓,淨業行人欲生彼土,應發願求生。以求生彼土的願力,感阿彌陀佛願力接引,帶業往生,橫超生死。所以,世尊殷勤勸令發願。《阿彌陀經》叁番勸願,一番勸信,悲心特切,阿彌陀佛大願之船能運載一切衆生到西方淨土,倘衆生不願乘坐,亦不得到。阿彌陀佛因地發願猶如磁石,吾人誠願往生則如鐵針,二者內具互吸之勢,而磁石不能吸取非鐵器。
淨宗啓願的核心內涵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蕅益大師語)。淨宗啓願方式有兩種,一者從事相上啓願,置身娑婆業海,爲五欲纏縛,備受衆苦,覺悟人生苦空無常無我,發願願我永離叁界雜食臭穢膿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願得淨土法性身,是爲厭離心。聞說西方淨土種種依正莊嚴,阿彌陀佛大願功德,生大歡喜,欣願心願求生彼國,常行念佛及六度萬行,悉以回施一切衆生,同生彼國,決定得生,是爲欣願心。
二者從理體上啓願,以般若智慧觀照性相事理因果,從根本上生起願心。依據萬法唯心造的理念,娑婆世界是自心所感的穢土,理應厭離;極樂世界是自心所感的淨土,理應欣求。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是願的一體兩面。既厭穢土,則必須願意舍棄對娑婆世界的一切貪執,既欣淨土,必須願取。舍至究竟,方無可舍;必須求出娑婆,橫超叁界,則永離衆苦,方是更無可舍。取至究竟,方無可取;必須求生淨土,徑登九品蓮臺,則但受諸樂,方是更無可取。
由事啓願,念能相續,亦得往生;然因理體不甚了了,影響願力,遇到障緣,或易退轉。從理體啓願,契入心源,深入骨髓,縱逢諸多障難與誘惑,願力如金剛王寶劍,勢不可擋。願立即淨業可成,淨業行人亦應在願門深著眼。
二、 厭離行
淨業修持的必要前提是厭離心。厭離心也即是出離心,前文已比較詳細講過如何發出離心。本文主要是分析一下現代人生的苦境:
人生的苦境在當代表現得尤爲突出,現代人造惡的動機與手段比古人更甚,苦果也就更大。冷靜地觀察這個世界,我們能睹見一系列的險象與危兆。諸如:精神家園的喪失,全球性的政治腐敗,文明婚戀觀的瓦解,毒品的泛濫,日益汙染的生存環境,各類物種的銳減,貧富差距的拉大,種族沖突,恐怖主義擡頭,邪教遍布,生物遺傳學的潛在危險,核戰爭的威脅……等等。種種資料顯示,人類的境況日趨惡化。
二十世紀以來,種種或自然的或人爲的巨大災難次第出現,從中可以看出:人類所面臨的災難逐漸從純自然性、區域性發展到人爲性與全球性。與古代劫難大多體現于物力、人力的損耗和毀滅,以及文明成果的喪失相比較,現代劫難則直指向整個人類的生存基礎,羅馬俱樂部發出的“人類面臨災難深淵”的警鍾,持久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法華經》用火宅喻來形容叁界的苦況,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燃不息。”叁界就如同著了火的房子,遲早要崩塌毀壞。我等應把修持淨土法門看作是自己即生求得解脫的唯一機會,而且是千劫難逢的機會!如果不能今世往生淨土的話,來世也很難有這樣的機會了。因此,我們應從內心生起深切的出離心,生起如救頭燃的緊迫感。火宅炎炎,衆苦充滿,不求西方淨土,將何以堪?
叁、欣慕行
釋尊對西方淨土依正莊嚴的描述,爲我們建構起一個至極真善美的妙參照系,俾令衆生與二土的比較,生起無限欣慕心,信願持名,踏上出離苦海的妙莊嚴路。
娑婆穢土八苦八難充滿,極樂世界無苦純樂,不聞苦名,何況實苦。二土適成鮮明對照。從修道證果來看,二土的難易苦樂程度亦有天壤之別。
正因爲西方極樂世界具有無量不可思議的功德,釋尊苦口婆心,勸勉衆生“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爾,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複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無量壽經》)曆代淨宗祖師大德亦反複警策,欣願求生。我們應通體承擔,信願持名,欣求極樂,成辦往生成佛之大事。
厭離行與欣慕行是願門的一體兩面,相輔相成。厭欣心對淨業的修持至關重要。淨業行人對所處之娑婆世界,對輪回痛苦應有深刻全面的認識,使之厭惡;厭則欲離,離則出此世界。同時,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則應作莊嚴安樂想,使之欣慕,欣則欲往,往則往生彼世界。此厭欣心應時常發起,遍布于修行與生活的每一角落,時時警策自己。不能只在念佛時,有欣厭心,而在平時對一切享樂仍然非常貪執,這絕不是真正的欣厭心。我們應對一切享樂都應看淡、看破,因爲臨終之時只有一條路可走,不可能腳踏兩只船。如是養成一欣一厭的心理定勢,導致臨命終時,自然如箭離弦,彈指往生。譬如拉車者,前挽後推,則進趣自速。人在叁界牢獄,宜應當機立斷,信願持名,哀求往生,以自己深切的信願感阿彌陀佛大願接引,成辦淨業。
如何生起對西方淨土的欣慕心呢?首先要時常憶念阿彌陀佛勝過憶念自己的父母,佛乃衆生之慈父,唯有佛能度我們出離生死苦海,到達至極安樂的境地,佛的恩德遠遠勝過自己的父母。我們應時常憶念佛的相好與智慧功德。佛時時憶念悲愍衆生,我們也應時時如浪子憶念慈母一樣憶念佛,如是念念不忘,那麼臨終之時也必定能見佛。
我們時常要拿極樂世界與現實作比較,常常憶念極樂世界之殊勝超絕,觀想此世界之無常苦空。如此便能生起欣慕心了。
我們應時時警策自己,人生無常短暫,生緣少死緣多死無定期,何時死一點都沒有把握。對于我們凡夫來說所能依靠的只有淨土法門。我們要發起明日必死的決心,不去作今世無意義的事業,對往生極樂世界生起強烈的願望,精進修持淨土法門。
對于父母妻子兒女愛戀之情也不應執著,我們要知道這一切皆是因緣聚合,緣生而聚,緣盡而散,恩愛終有別離的一天。唯有教他們歸信佛法,令其踏上解脫之路,這樣才是對他們的至真至愛。特別是夫妻之間的恩愛纏綿,此恩愛是輪回之根本,尤應看淡。唯有勸勉他們同修淨土法門,相約在極樂世界相見,永作無生眷屬。如此則可轉爲道用。
我們所貪愛的一切外境亦是無常虛幻之物,失去的未必能再得到,可得到的終究是要失去的,實在無一物可永遠占有。更何況貪執一切欲樂享受皆是産生無盡煩惱痛苦之因,因此應對一切外境都應放下貪執,淡泊物欲,以性空之見來觀照,以期達到心無挂礙之境。
當我們遇到疾病痛苦和種種不如意之事時,更要痛下決心遠離叁界火宅,求生淨土從而永離苦痛常享極樂,唯有極樂世界才是自己真正的歸宿。將所遇到的一切痛苦違緣轉化爲求生淨土的願力。當我們錦衣玉食、財富如意之時,我們更應時時警策自己一切財富家資皆是暫時擁有,自己臨終之時無一物可以帶走。因此我們應該廣行布施,積累往生淨土的資糧,把錢財用在最緊要之處。
總之,輪回中一切都是煩惱痛苦之因,如夢、幻、泡、影、過眼雲煙,身是假借暫住的客舍,心是虛浮漂泊的旅客,應看破輪回的幻影。身處可怕的深淵,當如出牢獄,如出糞坑,應時刻心懷驚懼,渴求出離。所以立即放下對娑婆一切貪戀,痛切提起欣求淨土的信願,早日登上彌陀大願之船,渡過生死苦海,登上解脫安樂的淨地樂土。
四、信願與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入大乘佛法的正因,不發正覺菩提之心,雖行六度萬行,經恒河沙劫,終不成佛,《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爲魔業。”乃知菩提心是萬善之…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