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P58

  ..續本文上一頁根本。淨宗的修持綱目亦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心實乃往生淨土之本源。若不發菩提心,即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縱然勤修,終不得往生。

  菩提心的功用概言之:菩提心是萬善中王,是諸佛之本源,是衆生安樂之源,滌除痛苦的勝妙甘露,無量福德的源泉。

  初發菩提心與菩提心的修證出現,功用雖然懸殊,然初發心尤顯可貴。發菩提心的果報雖然在圓證佛果,而發心的華報卻首先體現在往生淨土。因爲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垠,所以能感得寬廣平正的西方淨土,長遠無量的正報壽命。西方淨土依正莊嚴功德,除菩提心,無能荷當。

  在淨宗發菩提心上不同于一般大乘菩提心,有其方便易行的特質。淨宗祖師大德對此多有闡發。其中蕅益大師的判言最爲直截了當--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意爲,具深信(六信),發大願(厭離娑婆欣慕極樂),即是發無上菩提心。合此信願(菩提心),即是往生淨土的指針;由此心願,方能執持名號,自可感生淨土。

  信願即菩提心,這個判言在淨業行人發心過程中,亦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個體意識到法界意識的次第。昙鸾大師開示淨宗菩提心雲:“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即攝取衆生生淨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爲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可見,淨宗菩提心,著重在“攝取衆生生淨佛國土,同得成佛”。此願一發,即能具無量功德,能消無量業障,能破無量魔網,永爲成佛真種。這個心願,對一般善根的衆生來說,也能創發。

  淨宗菩提心(深信發願)與大乘通途菩提心在表現形態上,雖有所不同,然淨宗信願亦含攝著大乘菩提心的全部內涵。四弘誓願是大乘菩提心的本質內涵,淨宗信願亦包攝四弘誓願。以淨宗的厭離行與欣慕行爲例:(1)依苦谛,觀照娑婆衆苦逼迫,一切衆生皆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生起悲心,發衆生無邊誓願度之願。(2)依集谛,觀照自身諸惑熾盛,一切衆生心中聚集無量煩惱,造業感報,無有停息,生起決斷心,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願。上述二願屬厭離行攝。(3)依道谛,觀照極樂世界一一莊嚴,全體理性,常能聽聞佛法,分身無量供養十方諸佛,聞法受成佛之記,諸上善人聚會一處,助道緣足,生起度生求法之心,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4)依滅谛,觀照極樂世界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轉位),一生圓成佛道,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上述二願屬欣慕行。證知淨宗信願含攝大乘菩提願。

  真正的大乘行人應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後,效法普賢菩薩現無數化身回入娑婆世界,普度無量無邊苦海衆生皆得往生極樂世界。這樣才是最徹底的菩提心。

  第九節 淨業叁資糧之--行門

  信願行叁資糧中,行門是將信願具體落實在念佛行持中。念佛法門簡易便捷,然細究之,亦有難易深淺的不同。念佛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四種,其中唯有持名念佛,萬德齊圓,叁根普被,下手易而成功高,契合末法衆凡的根機與現代生活環境。所以,古今祖師大德特提倡持名念佛一行,從善導大師到印光大師,一脈相承,殷切勸化。本節主要以持名念佛爲准範,講解念佛原理、念佛方法。

  一、 念佛原理

  六字洪名人人能念,個個可念,方法極簡易,而念佛原理卻深邃浩博,乃佛果覺境界,極平常極玄妙,超出衆生的思量。茲謹依聖言量,對念佛原理,略加诠釋。

  阿彌陀佛深知十方衆生,無始以來,念念不停如急流水,波漩不止,阿彌陀佛大悲憫念常沒衆生,以悲智願力建立名號,令衆生執持稱念,以起借一遣萬,以淨念破染念之功效。

  阿彌陀佛名號,不僅凝聚著阿彌陀佛叁身四智無量功德。而且,阿彌陀叁音亦是本著衆生的心性而建立,乃佛法界的內在音聲。阿字是宇宙開辟,萬有生命生發的根本音,表法界體相、空義。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諸佛菩薩在禅定中所發出來的秘密語,即密咒),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在生理效應上,持念阿音可以打開人體內髒的脈結,清理髒腑之間的各種宿疾,華嚴四十二字中,阿爲第一字。彌字表示一心平等無我大我義。陀字表含攝一切法藏之究竟處。《阿彌陀秘解》雲:“是故唱阿彌陀叁字,滅無始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如帝網一珠,頓現無盡寶珠。彌陀一佛,速滿無邊性德。”

  阿彌陀名號是法界大密咒,是阿彌陀佛萬德的載體,是聖凡同構呼應的媒介。名號所在之處,即阿彌陀佛願力光明遍照之處。淨業行人念佛之時,即是蒙佛光照觸,信願持名,即全攝佛功德爲自功德。念佛法門的特質之一,就在于以阿彌陀佛果覺名號,作淨業行人修持之因地心。即因即果,因果同時,至心稱名,圓轉五濁,圓成五清,一句名號,極平常極玄妙,念念相續,將見開智慧,發辯才,得神通,成念佛叁昧。究竟大安樂法門,無過于此。

  阿彌陀名號就如同阿彌陀佛的音波頻率,我們念阿彌陀佛名號就如同調整我們自心的音波頻率使之與阿彌陀佛的音波頻率一致,從而産生共鳴。因此,念佛最重要的是要用心來念使自心與佛相應,此是念佛法門的根本理念。

  根據《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念佛修持心要,介紹如下:具體到念佛行持中,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于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叁根攝于佛號,則眼絕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眼皮放下,不可睜大。眼既攝矣,鼻也不會亂嗅,則鼻亦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既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爲淨念。若能都攝六根而念,是名淨念相繼。能常淨念相繼,則一心不亂,于念佛叁昧,均可漸得。淨念相繼能引發心識田中佛種子,使之顯現佛國境界,享受佛國生活,臨終任運往生淨土。

  淨業行人對娑婆苦境的厭離與對極樂淨土的欣慕之心態建立後,應努力修善,攝心念佛,不動六根,不緣六境,不起六識;心如虛空,不起六塵,淡泊甯靜,離欲無染,心存往生成佛廣度衆生之善願,精勤求索;對苦難衆生常懷哀憫慈濟之念。在世間生活中言談舉止契合仁義禮智信,爲世人作道德懿範,誠于中而形于外,事理雙圓,真俗並照。盡形壽不忘出世大事,令自己速出生死,並攝一切有情出離生死,亦得解脫。如是善願因行與絕待之淨心應恒常覺照保任,務令增上純熟,不循世間的業緣,唯取淨緣,就路回家,浪子與慈母會合,臨命終時必得見佛接引,往生極樂。

  二、 念佛方法

  (一)方法論原則:誠敬專精

  淨宗念佛方法簡便易行,而執持名號,持之以恒,達到感通佛力,成就往生的目標,卻不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

  淨業行人的首要目標是成就往生,因而對往生的必要條件,應當心中明了。念佛法門以自性力、念力、佛力和合得以成就往生。能否感通阿彌陀佛願力接引取決于誠敬,念佛功夫的深淺取決于專精。換言之,淨業行人能否往生,往生的品位如何,與念佛人的誠敬專精之程度密切相關。誠敬專精乃淨業修持的方法論原則。

  1.誠與敬

  經典昭示:阿彌陀佛“十念必生願”的前提是“至心信樂”。至心即至誠心,淨土宗以“他力本願”立教,誠就顯得十分突出。印光大師臨往生前對弟子們的最後開示:“淨土法門,別無奇特,但要懇切至誠,無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阿彌陀佛大願接引衆生,是他的至誠。吾人念佛求生淨土,是我的至誠。二誠相感,如磁石吸針,豈有不任運往生之理?

  誠的外顯即是敬。對土木金彩等佛像視作真佛,讀誦佛經祖語,宜當作現前佛祖爲我親宣,不敢稍萌懈怠疏忽。對念佛行人作菩薩想,作未來諸佛想。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恭敬心持佛名號,常恒如是,業障日消,慧光日益。

  老實念佛乃淨宗心要。老實念佛的本質內涵即是誠敬,誠敬實爲成就往生、超凡入聖之極妙秘訣,淨業行人應時常銘刻于心,不可或忘。

  2.專與精

  世出世法的一切成就,都離不開專精。專者用志不分,精者純而不雜。專精有助于激活潛能,顯現不可思議的神妙效應。念佛法門貴在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念佛功夫深淺與專精密切相關。如果杜絕一切利欲的引誘,身心專精于一個目標,就能獲得以一當十的利益;如果夜以繼日地專而又專,就能獲得以一當萬的利益(幾何級的增長);念佛法門亦複如是。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就是教導我們不間斷不夾雜的直爾念去,心的勢能增大到極限,豁破無明,現生頓證念佛叁昧。心力弱的,亦可穩操生西方淨土的勝券。

  念佛貴在專精。淨業祖師大德對此多有開示。覺明妙行菩薩雲:“大凡修淨土人最忌的是夾雜,何謂夾雜?即是又諷經、又持咒,又做(法)會,又好說些沒要緊的禅,又要談些吉凶禍福、見神見鬼的話,即是夾雜也。既夾雜,則心不專一;心不專一,則見佛往生難矣。卻不空費了一生的事麼?只今一概莫作,只緊持一句阿彌陀佛,期生極樂,日久成功,方不錯卻。”覺明妙行菩薩對娑婆衆生的通病看得很准,對症下藥,實爲一劑難得的妙方。

  善導大師宏闡淨土,不尚玄妙,教人專修淨業,即身業專禮阿彌陀佛,口業專稱阿彌陀佛,意業專念阿彌陀佛,如是往生西方淨土,萬不漏一。而雜修淨業,以心不純一,故難得益,則百中希得一二者。印光大師贊歎善導大師所示專雜二修的法語:“此金口誠言,千古不易之鐵案也。”

  專精辦道,首須遮除雜緣。蓮池大師曾略開七事,作爲自警之約:“一不得蓄資財,造房屋,買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經像等傳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戀,一心正念。二不得作種種非緊要福緣事,一心正念。叁不得于好色好味等起貪愛心,不得于惡色惡味起嗔惱心,于惡言譏毀我者,罵辱我者,種種…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爲什麼要學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