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根本。净宗的修持纲目亦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菩提心实乃往生净土之本源。若不发菩提心,即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然勤修,终不得往生。
菩提心的功用概言之:菩提心是万善中王,是诸佛之本源,是众生安乐之源,涤除痛苦的胜妙甘露,无量福德的源泉。
初发菩提心与菩提心的修证出现,功用虽然悬殊,然初发心尤显可贵。发菩提心的果报虽然在圆证佛果,而发心的华报却首先体现在往生净土。因为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垠,所以能感得宽广平正的西方净土,长远无量的正报寿命。西方净土依正庄严功德,除菩提心,无能荷当。
在净宗发菩提心上不同于一般大乘菩提心,有其方便易行的特质。净宗祖师大德对此多有阐发。其中蕅益大师的判言最为直截了当--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意为,具深信(六信),发大愿(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即是发无上菩提心。合此信愿(菩提心),即是往生净土的指针;由此心愿,方能执持名号,自可感生净土。
信愿即菩提心,这个判言在净业行人发心过程中,亦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体意识到法界意识的次第。昙鸾大师开示净宗菩提心云:“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可见,净宗菩提心,着重在“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同得成佛”。此愿一发,即能具无量功德,能消无量业障,能破无量魔网,永为成佛真种。这个心愿,对一般善根的众生来说,也能创发。
净宗菩提心(深信发愿)与大乘通途菩提心在表现形态上,虽有所不同,然净宗信愿亦含摄着大乘菩提心的全部内涵。四弘誓愿是大乘菩提心的本质内涵,净宗信愿亦包摄四弘誓愿。以净宗的厌离行与欣慕行为例:(1)依苦谛,观照娑婆众苦逼迫,一切众生皆在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生起悲心,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2)依集谛,观照自身诸惑炽盛,一切众生心中聚集无量烦恼,造业感报,无有停息,生起决断心,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上述二愿属厌离行摄。(3)依道谛,观照极乐世界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常能听闻佛法,分身无量供养十方诸佛,闻法受成佛之记,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助道缘足,生起度生求法之心,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4)依灭谛,观照极乐世界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转位),一生圆成佛道,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上述二愿属欣慕行。证知净宗信愿含摄大乘菩提愿。
真正的大乘行人应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后,效法普贤菩萨现无数化身回入娑婆世界,普度无量无边苦海众生皆得往生极乐世界。这样才是最彻底的菩提心。
第九节 净业三资粮之--行门
信愿行三资粮中,行门是将信愿具体落实在念佛行持中。念佛法门简易便捷,然细究之,亦有难易深浅的不同。念佛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四种,其中唯有持名念佛,万德齐圆,三根普被,下手易而成功高,契合末法众凡的根机与现代生活环境。所以,古今祖师大德特提倡持名念佛一行,从善导大师到印光大师,一脉相承,殷切劝化。本节主要以持名念佛为准范,讲解念佛原理、念佛方法。
一、 念佛原理
六字洪名人人能念,个个可念,方法极简易,而念佛原理却深邃浩博,乃佛果觉境界,极平常极玄妙,超出众生的思量。兹谨依圣言量,对念佛原理,略加诠释。
阿弥陀佛深知十方众生,无始以来,念念不停如急流水,波漩不止,阿弥陀佛大悲悯念常没众生,以悲智愿力建立名号,令众生执持称念,以起借一遣万,以净念破染念之功效。
阿弥陀佛名号,不仅凝聚着阿弥陀佛三身四智无量功德。而且,阿弥陀三音亦是本着众生的心性而建立,乃佛法界的内在音声。阿字是宇宙开辟,万有生命生发的根本音,表法界体相、空义。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诸佛菩萨在禅定中所发出来的秘密语,即密咒),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在生理效应上,持念阿音可以打开人体内脏的脉结,清理脏腑之间的各种宿疾,华严四十二字中,阿为第一字。弥字表示一心平等无我大我义。陀字表含摄一切法藏之究竟处。《阿弥陀秘解》云:“是故唱阿弥陀三字,灭无始重罪,念阿弥陀一佛,成无终福智。如帝网一珠,顿现无尽宝珠。弥陀一佛,速满无边性德。”
阿弥陀名号是法界大密咒,是阿弥陀佛万德的载体,是圣凡同构呼应的媒介。名号所在之处,即阿弥陀佛愿力光明遍照之处。净业行人念佛之时,即是蒙佛光照触,信愿持名,即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念佛法门的特质之一,就在于以阿弥陀佛果觉名号,作净业行人修持之因地心。即因即果,因果同时,至心称名,圆转五浊,圆成五清,一句名号,极平常极玄妙,念念相续,将见开智慧,发辩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究竟大安乐法门,无过于此。
阿弥陀名号就如同阿弥陀佛的音波频率,我们念阿弥陀佛名号就如同调整我们自心的音波频率使之与阿弥陀佛的音波频率一致,从而产生共鸣。因此,念佛最重要的是要用心来念使自心与佛相应,此是念佛法门的根本理念。
根据《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念佛修持心要,介绍如下:具体到念佛行持中,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摄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绝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垂帘,即眼皮放下,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净念相继能引发心识田中佛种子,使之显现佛国境界,享受佛国生活,临终任运往生净土。
净业行人对娑婆苦境的厌离与对极乐净土的欣慕之心态建立后,应努力修善,摄心念佛,不动六根,不缘六境,不起六识;心如虚空,不起六尘,淡泊宁静,离欲无染,心存往生成佛广度众生之善愿,精勤求索;对苦难众生常怀哀悯慈济之念。在世间生活中言谈举止契合仁义礼智信,为世人作道德懿范,诚于中而形于外,事理双圆,真俗并照。尽形寿不忘出世大事,令自己速出生死,并摄一切有情出离生死,亦得解脱。如是善愿因行与绝待之净心应恒常觉照保任,务令增上纯熟,不循世间的业缘,唯取净缘,就路回家,浪子与慈母会合,临命终时必得见佛接引,往生极乐。
二、 念佛方法
(一)方法论原则:诚敬专精
净宗念佛方法简便易行,而执持名号,持之以恒,达到感通佛力,成就往生的目标,却不是一件轻而易举之事。
净业行人的首要目标是成就往生,因而对往生的必要条件,应当心中明了。念佛法门以自性力、念力、佛力和合得以成就往生。能否感通阿弥陀佛愿力接引取决于诚敬,念佛功夫的深浅取决于专精。换言之,净业行人能否往生,往生的品位如何,与念佛人的诚敬专精之程度密切相关。诚敬专精乃净业修持的方法论原则。
1.诚与敬
经典昭示:阿弥陀佛“十念必生愿”的前提是“至心信乐”。至心即至诚心,净土宗以“他力本愿”立教,诚就显得十分突出。印光大师临往生前对弟子们的最后开示:“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阿弥陀佛大愿接引众生,是他的至诚。吾人念佛求生净土,是我的至诚。二诚相感,如磁石吸针,岂有不任运往生之理?
诚的外显即是敬。对土木金彩等佛像视作真佛,读诵佛经祖语,宜当作现前佛祖为我亲宣,不敢稍萌懈怠疏忽。对念佛行人作菩萨想,作未来诸佛想。以恭敬心待人接物,以恭敬心持佛名号,常恒如是,业障日消,慧光日益。
老实念佛乃净宗心要。老实念佛的本质内涵即是诚敬,诚敬实为成就往生、超凡入圣之极妙秘诀,净业行人应时常铭刻于心,不可或忘。
2.专与精
世出世法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专精。专者用志不分,精者纯而不杂。专精有助于激活潜能,显现不可思议的神妙效应。念佛法门贵在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念佛功夫深浅与专精密切相关。如果杜绝一切利欲的引诱,身心专精于一个目标,就能获得以一当十的利益;如果夜以继日地专而又专,就能获得以一当万的利益(几何级的增长);念佛法门亦复如是。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方法,就是教导我们不间断不夹杂的直尔念去,心的势能增大到极限,豁破无明,现生顿证念佛三昧。心力弱的,亦可稳操生西方净土的胜券。
念佛贵在专精。净业祖师大德对此多有开示。觉明妙行菩萨云:“大凡修净土人最忌的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又讽经、又持咒,又做(法)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即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么?只今一概莫作,只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成功,方不错却。”觉明妙行菩萨对娑婆众生的通病看得很准,对症下药,实为一剂难得的妙方。
善导大师宏阐净土,不尚玄妙,教人专修净业,即身业专礼阿弥陀佛,口业专称阿弥陀佛,意业专念阿弥陀佛,如是往生西方净土,万不漏一。而杂修净业,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者。印光大师赞叹善导大师所示专杂二修的法语:“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专精办道,首须遮除杂缘。莲池大师曾略开七事,作为自警之约:“一不得蓄资财,造房屋,买田地,置一切精致好物,即经像等传自太古,出自名家,皆勿留恋,一心正念。二不得作种种非紧要福缘事,一心正念。三不得于好色好味等起贪爱心,不得于恶色恶味起嗔恼心,于恶言讥毁我者,骂辱我者,种种…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