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拂逆我者,起嗔恼心,乃至过去未来事,或顺或违,皆悉屏绝,坚壁固守,一心正念。四不得吟诗作文……泛览外书,议论他人得失长短,乃至教凭臆见而高心著述,禅未彻悟而妄意拈评,缄口结舌,一心正念。五不得交结亲朋,应请赴召,游山玩景,杂话闲谈。凡种种世谛中事,除理所当为,决不可以事,余悉休罢,一心正念。六不得贪著放逸,恣纵睡眠,大事未明,捍劳忍苦,一心正念。七不得与世人竟才竟能,争名争势,未得言得,未证言证,诳称知识,妄自尊高。惟应执卑守愚,终身居学地,常专常精,一心正念。”莲池大师以身作则,为后人树立了专精念佛的楷模。
综上所述,诚敬是念佛的心态,专精是念佛的行持,净业行人应恒常自省,提撕警觉,务令自己的念佛行持贯彻诚敬专精的方法论原则。
(二)念佛方法
念佛以往生净土为旨归,亦以对治烦恼,荡涤妄想杂念为下手功夫。佛以六根为六贼,贼众则难以一网就擒。娑婆众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应在制服耳意二根上下功夫。先利用耳根听佛声,摄住意根作观想,紧紧制服,其他诸根自然臣服。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咸解脱。
在念佛之前,必先静坐令自心平静下来。然后应如是发心:我此念佛皆为令无边众生悉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共成佛道。我们在深信切愿的基础上专心持佛名号。持念时要至诚恳切,全神贯注地用耳朵倾听,从一念乃至百千念都发自内心,从口中出,从耳中入,心中要历历分明。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字字句句,心声相倚相托,如猫捕鼠,如鸡抱卵。念念之间都应包含着厌离娑婆牢狱,欣求西方乐土的欣厌心。犹如步步远离牢狱,步步趋向故乡,此欣厌二心都要痛切,句句佛号都凝聚着我愿往生,愿佛哀怜摄受加被护念垂手接引的意念。此是念佛最根本的意念,应时时贯彻于各种念佛方法中。念佛的声音宜和缓,音韵要沉稳,音调要圆润。为了要适应念佛时的环境和心境起见,为了适应念佛人的根器起见,所以念法便有种种不同。每一种方法,都有它的作用,有它的特长。行人念佛,可以根据场合与心境的不同,选择下列适宜的方法,加以实行。以下选用重要而且能令末法众生依之获益的十几种方法,略作介绍:
高声念:若神志昏沉,或妄想纷飞,振作精神,用全身之力高声念佛,声声快足,乃至高亢入云。此种方法,虽然稍嫌耗气喉哑,不能持久,但能使头脑清醒,正念恢复,心易专而杂念少。《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途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往生净土。高声念佛一法愿常行之。
默念:念时自外表看,只见唇动,并不出声,虽不出声,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在行者心识中还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清楚明白之故,所以心不散失,正念得凝聚成一片,若能如此其效力也不亚于有声。对于初机念佛者,还是以出声为宜。这种念法,可用于卧时、病时、沐浴时、入厕时、在公共场所等不便出声的场合,这些场合只宜默念。
金刚念: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但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心忆而动于舌,舌动而后返于心。只是声在唇齿之间,舌既有声,耳还自听,绵绵密密,历历分明,口耳相传,自他不隔,是为心念心听。心念心听,则目不妄视,鼻不妄嗅,身不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请将出来。
追顶念:念时用上面金刚念法,但将字与字之间,句与句之间,连缀得极其紧密,形成一字追一字,一句顶一句,中间不留间隙,所以名为追顶念。因为追顶紧密,不留间隙的缘故,杂念便无法乘机楔入。此念时情绪紧张,心口并进,正念的威力,盖过一切,故能使无明妄想,暂时归于沉寂。所以此种念法,效力至大,净业行人,多采用之。此法须善用,否则,容易生病。
十念法:每日清晨服饰已毕,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口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念法以追顶法念去,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续不断,意在心念不散,专精为功故,名为十念者,显是借气束心。心自不散,但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只可十念,不可多念,多亦伤气。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三次亦可。如家有佛堂、净室,仍须对佛像焚香礼拜,立念跪念均可。此法是根据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为忙碌事务者设立。临终时,虽仅此十念佛亦必来迎也。
十念计数法:印光大师为对治妄波沸涌而立。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到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到六,七到十,作三气念。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从著脚,一心不乱,久久自当得之。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十念计数法,以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摄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随息念佛: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吸气时念南无,呼气时念阿弥陀佛,或者吸气时念阿弥,呼气时念陀佛,反之亦可,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务令间断,纵然昏沉睡眠,也含着这一声阿弥陀佛而睡,醒来即便续念,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得大受用。这样只要人有一口气就念一声佛,久而久之,时时刻刻,行住坐卧,不离一句阿弥陀佛,这方是真精进。当人临终时,最后一息气欲断时,人的一生行业,也就随着最后呼吸的一声佛,去往生极乐世界,得见阿弥陀佛。
礼拜念:念时一边念一边拜,或念一句后拜一拜,或不论字句多寡,但边念边拜,边拜边念,成为念拜并行,身口合一,再加上意中思佛,便是三业集中,六根都摄。这样则吾人身体中所有能发生作用的器官,全都用在念佛上,再没有空闲时间去涉及念佛以外之事,或念佛以外之念头了。所以此法是特别精进法,效力也特别大,惟是拜久则身劳气喘,故只宜兼用,不宜专用。
观想念:念时一面称佛名号,一面观想佛身相好庄严,卓立我前,或手摩我头,或衣覆我体。或再观想观音、大势至菩萨,侍立佛旁诸圣贤众,围绕于我。或者观想极乐世界金地宝池,花开鸟鸣,宝树罗网,光辉庄严。如观想真切,即身便可游于极乐国土。如不真切,亦可作为念佛之助缘,使净业易于成办。倘久观令熟,平时已在心目中留存甚深印象,一旦身体衰谢,此方尘缘,不复牵累,则极乐圣境,便一齐现前了。
定课念:念佛最怕是始勤终懈,无有恒心。故古今行人,每将念佛一事,定为按日功课,只要日日实行,便是道心不退。佛号多寡,规定时可以不拘,古人有每日定念十万、七万、五万佛号,皆为常有之举,可见精进。亦可规定每天念几个小时。总之,此事当斟酌环境,及自身力量,定为功课,既定之后,无论如何忙法,也要把它念完,否则次日即当照补,养成习惯。若起初籍一股勇气,定得太多,以致后来做不到,则不好,若定得太少,则近于懈怠,亦不好,所以在决定时,是要细加斟酌的。
观字念:当徐徐称念佛号时,随每字音声,内观字形,或观中文字形南无阿弥陀佛,或观梵文字形Nano Amitabha,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意根观照字形清清楚楚,声与字相应不乱,耳根与意根并摄。摄心显著,净念易成。
系缘念:除了定课外,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系念佛号。虽事务忙碌,内心亦不忘于佛及净土。由于我们平时心念容易被外境牵引,而忘失了念佛的念头。因此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一旦发现马上纠正,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则一句弥陀,永不离口矣!系缘念佛不妨碍世间法。例如,耕田、经商、做饭、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种种行业,悉皆可以随着工作(除了需要动脑筋和高度注意力和危险性的工作),或默持名号,或出声念佛,其功德相等。做工用手,念佛用心,心之于手,各司其事,日久纯熟,制心一处,相得益彰,事无不办。这在古人往生传中,比比皆是,有的业打铁,便一边打,一边念;有的业磨豆腐,便一边磨,一边念,最后都是声音一停,便已往生了。此足资佐证。系缘念佛即尘劳而道场,这对于忙于俗世的在家人,尤其得力。对于在家人本来定课念佛的时间不多,因此更应该把念佛遍布于日常生活工作的每个角落,尽此一生成办往生大事。
临睡观念法:修净土人,凡欲入观及临睡时,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观想自己处于极乐世界,面对阿弥陀佛祈祷观想佛身,十声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清净海众竟,发愿云:“弟子某某,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堪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受。弟子某某,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发愿已,正念入观,或临睡正念而寝,不得杂语,不得杂想。或正发愿时即得见之,或睡梦中得见,只要专心,必如所愿。此法系善导大师所立,加持力特别大,自古以来感应甚多,尤其会在梦中出现不同的征兆。冀净业学人于每日功课后,或临睡时行之。
睡梦中念佛法:紫柏大师问僧海州:“你念佛常有间断吗?”“合眼时便忘了。”海州回答说。“合眼就忘了吗?”大师震威一喝,说:“这样念佛念一万年也没用。从今以后,一定要在睡梦中念佛不断,才有出苦的希望。若是睡梦中不能念佛,…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