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60

  ..续本文上一页忘记了,一开眼时,应该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流血。或念千声万声佛号直到自己的力量用尽为止。这样做了二、三十次以后,自然能在大昏睡中念佛不断了。世上有很多念佛人,有的念了二三十年,有的尽一生都在念佛,可是到了临终,却是没有用处。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在睡梦中不曾有念佛的念头,要知道,人活着如觉,人死了如梦,所以,梦中念得佛的人,临死自然心不散乱,一心往生了。”(选自《紫柏老人集》白话译文)

  病中念佛:生病是人生所常遇之事,更何况大多数人都是因病而死,鲜有无疾而终者。所以我们在病中应当作死想,勤念佛名决定待死。病中念佛有两大好处:一者虔念佛号可感得佛力加持,解脱病苦;二者纵然身患绝症无法医治,勤念佛号亦可感得阿弥陀佛临终接引往生净土。因此我等净业行人如遇病痛,更应该万缘放下精进念佛,将其作为往生前的预演良机,在临终前就不会惊慌失措。愈觉得痛,愈是要提起正念来念佛。一定要把种种爱恋恐惧,一切杂念烦恼都要放下,精进念佛。否则生死关头,又如何能作得了主,顺利往生。昔有一僧病甚,痛极而呼,自觉其非,即念阿弥陀佛,如是痛不自止。呼一声痛,一声阿弥陀佛,昼夜不绝,最终病愈。此病中之精进者!推而广之,我们无论遇到何种违缘痛苦,情绪低落时、痛苦时、伤心时、嗔恨时、恐惧时,更应该提起正念精进念佛!

  如果我们照上述方法经过长期的精勤修持,能做到不论何时何地,也不论口念口不念,心中都是在思佛。如此则净念坚固,心如铜墙铁壁,风吹不入,脚踢不破,没有一丝俗念杂念,能够闯进去。此时念佛三昧,不成自成,往生彼国,便如操胜券了。古人说: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即是这种境界。

  净业修持仪轨:初学佛者功课简繁,可依闲忙酌定,并无一定之规,本文例举一例通行早晚功课仪式,以作行人参考。

  朝暮简课念法:每天早晨及黄昏,须洗手漱口,到佛像前(如无佛像,面西恭敬亦可),虔诚焚香,顶礼三拜,先行十念法,接念:

  南无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一称一拜)。

  念《阿弥陀经》一卷(或《无量寿经》),往生咒三遍,赞佛偈一遍(如无暇可酌量减少)。

  南无阿弥陀佛(百声、千声、万声,以个人闲忙而定)。

  南无观世音菩萨(一称一拜)。

  南无大势至菩萨(一称一拜)。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一称一拜)。

  回向文: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念三皈依,礼拜而退。课毕。

  晚课亦如此。

  此外还有专修仪轨、克期取证本文不做介绍了。

  第十节 净业助行

  净宗以信愿持名为宗,以往生西方净土为趣。净业行人信愿持名,蒙阿弥陀佛愿力接引往生,在平等往生之果中,又各有三辈九品受用功德智慧胜劣的差异。净宗虽是大乘特别法门,然并不违异于大乘通途之因果律。西方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净业所成,所以,净业行人亦应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随分随力地修诸菩萨净业,用以增上往生的品位。净宗正助双行,如顺风扬帆,再加划橹,既稳且速。

  一、 净业三福

  净业三福是释尊应韦提希夫人之请所作的开示:“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告韦提希:“如今知否?此三种业,乃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净业正因。”

  彼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净业所成,故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因此三种业是三世佛净业正因,所以说此三福是修学净土法门的基础。此三福第一条是修人天福报,第二条是修小乘人的福报,第三条是修大乘菩萨的福报。只要有净业行人修此三福中的一项,即可得往生。以下就此三福加以论述。

  (一)人天福(世间善)

  凡有四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依次阐述如下:

  1.孝养父母。

  孝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在中国传统社会是作为一切仁义道德的根本,得到国人的认同和践履。佛教倡导知恩报恩的人文理念,对孝道尤加重视。经云:供养父母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功德相等。然与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道更为深远博大。佛道孝行不是仅停留在世间善法层面,而是将孝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出世法的高度。从净宗理念来看,能劝勉父母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即是大孝。

  佛教的孝不仅应报答今生的父母,并应报答无量劫来六道四生中一切父母。视一切众生如父母,报恩唯恐不及,何来杀伤损恼呢?菩萨行人的戒体即是一个孝字,菩萨六度万行,亦无非孝道的扩充。孝道是菩萨从初发心到圆证菩提的不竭原动力。孝行的践履,自他二利,地藏菩萨因救母而发“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之大愿。地藏菩萨孝心的扩张,助成自性宝藏的无限开启,利他恰成自立。近代虚云老和尚,为超度父母双亲,三年拜香,三步一拜,朝拜五台,行程几千里,历尽艰难,感得文殊菩萨的护祐,道业大进。

  综上所述:孝养父母在净业三福中,占据优先地位。是做人学佛的必要前提,净业行人应须将对生身父母的孝扩大到一切众生身上,将世间的资身恭奉扩展到出世间究竟离苦得乐的层面。为知恩故我们自己要信愿持名,求生净土;为报恩故,我们要将念佛与六度万行的一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共同往生净土,圆证佛果。如是,孝养父母便臻究竟圆满。

  2.奉事师长。

  尊师重道是我国传统人文理念之一,所谓“一日从师,终身若父。”学生对师长毕恭毕敬,老师也认真担负起育才的责任。

  在佛门,师长称为善知识,亦称善友,即善知法要,引导众生于菩提正道的人。善知识如眼目,如灯炬,如缰绳,能为学道人指明方向,帮助学人出离生死险道,善知识有如是无量功德,所以,末法众生应尽命供养善知识。

  善知识的首要标准是具正知见,心不住相,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学人奉事师长,莫念其短,应对师长常生敬畏,如夜行险道,有一粗弊之人手执火炬,不能由于此人粗弊故,而不取火炬之光照。学人亦应如是,于师长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欲得法益,应具恭敬心。这是奉事师长的本质内涵。印祖每常教诫净业学人问法要具至诚心,否则,即予呵斥。以清净身口意三业供养师长,为法亡躯而获殊胜法益。西藏密勒日巴尊者奉事马尔巴上师,历经磨难,无怨无悔,堪称奉事师长的典范。

  如恭敬佛一般地恭敬明师,明师知晓时节因缘,常能指点修道坦途。所以,恭敬善知识,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来报答师恩。

  3.慈心不杀。

  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正因。慈悲心的培植,首应从戒杀入手,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人与畜类同为血肉之躯,同具如来德性,且自无始以来,同在六道流转,互为父母眷属,今以善恶业殊,升沉各异。幸而为人,宜应怜悯飞禽走兽,不加杀食。十恶之中,杀业最重,故佛戒首重杀戒。戒杀放生,正是培养我们慈悲仁爱的第一无上妙行。放生也是我们往生极大的助缘,应常行之。

  释尊开示,宇宙间一切有情,循业生死,由恩怨业力故,讨债还债,负命偿命,无有穷尽。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生死。”我们如能奉行慈心不杀的教诲,便能截断这种因果循环,世间的战争祸乱亦将大为减少。古德偈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食肉为杀劫之因,杀劫乃食肉之果;而果复造因,因复感果,辗转互杀互食,了无已时。印祖有见于此,竭力倡导戒杀吃素念佛。

  经云:“杀生有十种恶报:一冤家转多,二见者不喜,三者有情惊怖,四恒受苦恼,五常思杀业,六梦里忧苦,七临终悔恨,八寿命短促,九心识愚昧,十死堕地狱。”佛是真语者不诳语者,众生贪一时口腹之乐,得无量的苦报,实为愚痴之行。所以,净业行人应谨依慈心不杀之教敕。

  4.修十善业。

  释尊对一类不能出家修道,尽持经戒的行人,指出行十善、念佛求生净土的方向。行十善业,念佛回向,即转世善为净因,具足心愿,皆可往生。

  (二)二乘福(戒善)

  凡有三句: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依次简述如下。

  1.受持三皈。

  众生皈信佛门,首先得受持三皈,后受众戒,如法修行,可望契证圣果。三皈即是皈依三宝。

  皈依三宝的重要性,前文已经详细讲解过本文恕不复述。三皈也是净业修持的必要前提。故净业学人应重视这学佛的根基。

  2.具足众戒

  戒是一切善法之本,亦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条件。《观经》云: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斋戒,或一日一夜持沙弥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随愿往生。故袁中郎云:戒急生最稳。愿净业学人于此注意。

  佛戒的层次虽多,然均以五戒为基础。杀盗妄淫酒五戒,看似平常简单,但要切实地行持,却不轻松。故吾辈净业学人,宜应精详研习五戒的戒相、次第、开遮持犯、果报轻重等。在谨受五戒的基础上进一步求受十善戒、菩萨戒。佛经中还说短时期内(一年或三个月)受持八关斋戒对往生有极大的帮助。出家大德自应奉持比丘戒,比丘尼戒。以清净的戒德,回向往生,增高往生品位。

  3.不犯威仪。

  威仪即是制心的礼法。人心如水,水一倾则不可复,心一放纵则不可返,治水者必以堤防,制心者必以礼法。身口意三业,行走坐卧,皆能与一切戒作方便威仪,若轻重粗细,悉能护持,犯即悔过,常时行持,相习成性。

  佛家威仪行持常有八万四千之称,实则量等尘沙。兹略举佛门敬佛法僧的数则威仪如次。

  (1)敬佛:凡佛子见佛像时,无论塑…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