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P60

  ..續本文上一頁忘記了,一開眼時,應該痛哭起來,直向佛前叩頭流血。或念千聲萬聲佛號直到自己的力量用盡爲止。這樣做了二、叁十次以後,自然能在大昏睡中念佛不斷了。世上有很多念佛人,有的念了二叁十年,有的盡一生都在念佛,可是到了臨終,卻是沒有用處。爲什麼呢?這是由于在睡夢中不曾有念佛的念頭,要知道,人活著如覺,人死了如夢,所以,夢中念得佛的人,臨死自然心不散亂,一心往生了。”(選自《紫柏老人集》白話譯文)

  病中念佛:生病是人生所常遇之事,更何況大多數人都是因病而死,鮮有無疾而終者。所以我們在病中應當作死想,勤念佛名決定待死。病中念佛有兩大好處:一者虔念佛號可感得佛力加持,解脫病苦;二者縱然身患絕症無法醫治,勤念佛號亦可感得阿彌陀佛臨終接引往生淨土。因此我等淨業行人如遇病痛,更應該萬緣放下精進念佛,將其作爲往生前的預演良機,在臨終前就不會驚慌失措。愈覺得痛,愈是要提起正念來念佛。一定要把種種愛戀恐懼,一切雜念煩惱都要放下,精進念佛。否則生死關頭,又如何能作得了主,順利往生。昔有一僧病甚,痛極而呼,自覺其非,即念阿彌陀佛,如是痛不自止。呼一聲痛,一聲阿彌陀佛,晝夜不絕,最終病愈。此病中之精進者!推而廣之,我們無論遇到何種違緣痛苦,情緒低落時、痛苦時、傷心時、嗔恨時、恐懼時,更應該提起正念精進念佛!

  如果我們照上述方法經過長期的精勤修持,能做到不論何時何地,也不論口念口不念,心中都是在思佛。如此則淨念堅固,心如銅牆鐵壁,風吹不入,腳踢不破,沒有一絲俗念雜念,能夠闖進去。此時念佛叁昧,不成自成,往生彼國,便如操勝券了。古人說: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即是這種境界。

  淨業修持儀軌:初學佛者功課簡繁,可依閑忙酌定,並無一定之規,本文例舉一例通行早晚功課儀式,以作行人參考。

  朝暮簡課念法:每天早晨及黃昏,須洗手漱口,到佛像前(如無佛像,面西恭敬亦可),虔誠焚香,頂禮叁拜,先行十念法,接念:

  南無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一稱一拜)。

  念《阿彌陀經》一卷(或《無量壽經》),往生咒叁遍,贊佛偈一遍(如無暇可酌量減少)。

  南無阿彌陀佛(百聲、千聲、萬聲,以個人閑忙而定)。

  南無觀世音菩薩(一稱一拜)。

  南無大勢至菩薩(一稱一拜)。

  南無清淨大海衆菩薩(一稱一拜)。

  回向文: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念叁皈依,禮拜而退。課畢。

  晚課亦如此。

  此外還有專修儀軌、克期取證本文不做介紹了。

  第十節 淨業助行

  淨宗以信願持名爲宗,以往生西方淨土爲趣。淨業行人信願持名,蒙阿彌陀佛願力接引往生,在平等往生之果中,又各有叁輩九品受用功德智慧勝劣的差異。淨宗雖是大乘特別法門,然並不違異于大乘通途之因果律。西方極樂世界乃阿彌陀佛淨業所成,所以,淨業行人亦應在信願持名的前提下,隨分隨力地修諸菩薩淨業,用以增上往生的品位。淨宗正助雙行,如順風揚帆,再加劃橹,既穩且速。

  一、 淨業叁福

  淨業叁福是釋尊應韋提希夫人之請所作的開示:“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告韋提希:“如今知否?此叁種業,乃是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佛淨業正因。”

  彼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淨業所成,故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因此叁種業是叁世佛淨業正因,所以說此叁福是修學淨土法門的基礎。此叁福第一條是修人天福報,第二條是修小乘人的福報,第叁條是修大乘菩薩的福報。只要有淨業行人修此叁福中的一項,即可得往生。以下就此叁福加以論述。

  (一)人天福(世間善)

  凡有四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依次闡述如下:

  1.孝養父母。

  孝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在中國傳統社會是作爲一切仁義道德的根本,得到國人的認同和踐履。佛教倡導知恩報恩的人文理念,對孝道尤加重視。經雲:供養父母功德,與供養一生補處菩薩功德相等。然與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道更爲深遠博大。佛道孝行不是僅停留在世間善法層面,而是將孝提升到令父母出離生死輪回的出世法的高度。從淨宗理念來看,能勸勉父母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即是大孝。

  佛教的孝不僅應報答今生的父母,並應報答無量劫來六道四生中一切父母。視一切衆生如父母,報恩唯恐不及,何來殺傷損惱呢?菩薩行人的戒體即是一個孝字,菩薩六度萬行,亦無非孝道的擴充。孝道是菩薩從初發心到圓證菩提的不竭原動力。孝行的踐履,自他二利,地藏菩薩因救母而發“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之大願。地藏菩薩孝心的擴張,助成自性寶藏的無限開啓,利他恰成自立。近代虛雲老和尚,爲超度父母雙親,叁年拜香,叁步一拜,朝拜五臺,行程幾千裏,曆盡艱難,感得文殊菩薩的護祐,道業大進。

  綜上所述:孝養父母在淨業叁福中,占據優先地位。是做人學佛的必要前提,淨業行人應須將對生身父母的孝擴大到一切衆生身上,將世間的資身恭奉擴展到出世間究竟離苦得樂的層面。爲知恩故我們自己要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爲報恩故,我們要將念佛與六度萬行的一切功德,回向一切衆生,共同往生淨土,圓證佛果。如是,孝養父母便臻究竟圓滿。

  2.奉事師長。

  尊師重道是我國傳統人文理念之一,所謂“一日從師,終身若父。”學生對師長畢恭畢敬,老師也認真擔負起育才的責任。

  在佛門,師長稱爲善知識,亦稱善友,即善知法要,引導衆生于菩提正道的人。善知識如眼目,如燈炬,如缰繩,能爲學道人指明方向,幫助學人出離生死險道,善知識有如是無量功德,所以,末法衆生應盡命供養善知識。

  善知識的首要標准是具正知見,心不住相,雖現塵勞,心恒清淨,示有諸過,贊歎梵行。學人奉事師長,莫念其短,應對師長常生敬畏,如夜行險道,有一粗弊之人手執火炬,不能由于此人粗弊故,而不取火炬之光照。學人亦應如是,于師長得智慧光明,不計其惡。欲得法益,應具恭敬心。這是奉事師長的本質內涵。印祖每常教誡淨業學人問法要具至誠心,否則,即予呵斥。以清淨身口意叁業供養師長,爲法亡軀而獲殊勝法益。西藏密勒日巴尊者奉事馬爾巴上師,曆經磨難,無怨無悔,堪稱奉事師長的典範。

  如恭敬佛一般地恭敬明師,明師知曉時節因緣,常能指點修道坦途。所以,恭敬善知識,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來報答師恩。

  3.慈心不殺。

  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正因。慈悲心的培植,首應從戒殺入手,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人與畜類同爲血肉之軀,同具如來德性,且自無始以來,同在六道流轉,互爲父母眷屬,今以善惡業殊,升沈各異。幸而爲人,宜應憐憫飛禽走獸,不加殺食。十惡之中,殺業最重,故佛戒首重殺戒。戒殺放生,正是培養我們慈悲仁愛的第一無上妙行。放生也是我們往生極大的助緣,應常行之。

  釋尊開示,宇宙間一切有情,循業生死,由恩怨業力故,討債還債,負命償命,無有窮盡。經雲:“以人食羊,羊死爲人,人死爲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啖,惡業俱生,窮未來際,以是因緣,經千百劫,常在生死。”我們如能奉行慈心不殺的教誨,便能截斷這種因果循環,世間的戰爭禍亂亦將大爲減少。古德偈雲:“千百年來碗裏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食肉爲殺劫之因,殺劫乃食肉之果;而果複造因,因複感果,輾轉互殺互食,了無已時。印祖有見于此,竭力倡導戒殺吃素念佛。

  經雲:“殺生有十種惡報:一冤家轉多,二見者不喜,叁者有情驚怖,四恒受苦惱,五常思殺業,六夢裏憂苦,七臨終悔恨,八壽命短促,九心識愚昧,十死墮地獄。”佛是真語者不诳語者,衆生貪一時口腹之樂,得無量的苦報,實爲愚癡之行。所以,淨業行人應謹依慈心不殺之教敕。

  4.修十善業。

  釋尊對一類不能出家修道,盡持經戒的行人,指出行十善、念佛求生淨土的方向。行十善業,念佛回向,即轉世善爲淨因,具足心願,皆可往生。

  (二)二乘福(戒善)

  凡有叁句: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依次簡述如下。

  1.受持叁皈。

  衆生皈信佛門,首先得受持叁皈,後受衆戒,如法修行,可望契證聖果。叁皈即是皈依叁寶。

  皈依叁寶的重要性,前文已經詳細講解過本文恕不複述。叁皈也是淨業修持的必要前提。故淨業學人應重視這學佛的根基。

  2.具足衆戒

  戒是一切善法之本,亦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條件。《觀經》雲:若有衆生,受持五戒,持八齋戒,或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隨願往生。故袁中郎雲:戒急生最穩。願淨業學人于此注意。

  佛戒的層次雖多,然均以五戒爲基礎。殺盜妄淫酒五戒,看似平常簡單,但要切實地行持,卻不輕松。故吾輩淨業學人,宜應精詳研習五戒的戒相、次第、開遮持犯、果報輕重等。在謹受五戒的基礎上進一步求受十善戒、菩薩戒。佛經中還說短時期內(一年或叁個月)受持八關齋戒對往生有極大的幫助。出家大德自應奉持比丘戒,比丘尼戒。以清淨的戒德,回向往生,增高往生品位。

  3.不犯威儀。

  威儀即是製心的禮法。人心如水,水一傾則不可複,心一放縱則不可返,治水者必以堤防,製心者必以禮法。身口意叁業,行走坐臥,皆能與一切戒作方便威儀,若輕重粗細,悉能護持,犯即悔過,常時行持,相習成性。

  佛家威儀行持常有八萬四千之稱,實則量等塵沙。茲略舉佛門敬佛法僧的數則威儀如次。

  (1)敬佛:凡佛子見佛像時,無論塑…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爲什麼要學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