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P61

  ..續本文上一頁像畫像,皆應整衣禮拜,拜時當默念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凡在殿堂經行,必右(順時針)繞,不得左旋。叁匝或七匝,皆須平視直行念佛,不得談世俗語言,即言佛法,亦勿高聲。不得笑、不得坐、不得涕唾,不得倚壁靠桌,若咳嗽,須以袖掩口,凡禮拜,必須從容,五體投地。

  (2)敬法:凡佛子讀佛經律,必焚香正坐,如見佛然,不得倚靠,不得汙手持經像。欲讀經,必先靜坐少時,默念偈雲:“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意。”念完,方合掌舒經。若經籍損壞,宜速修補,令恒常如新。凡持經像,皆當兩手捧之平胸,不得只手攜行。

  (3)敬僧:凡佛子,見諸長老法師大德時,須端身齊足正立,不得坐而不起,不得背後說法師過。凡入僧室,須預先于門上彈指叁下,內應則入。先向佛像問訊,次向大德看經桌前問訊。見法師大德時,當如見佛。凡途中遇見僧人,宜預先側立,等僧人過再行。凡坐位當讓大德上坐。凡見諸大德,不得叉腰,不得搖臂搖身,不得蹲坐,不得跳行,不得走行等。

  凡入寺院,初進客堂,須雲頂禮知客師,或當家師,見之須禮拜,然後問答。過門不得行中央,須緣左右邊行。緣右先右足,緣左先左足,不得無故登大殿遊行,若于大殿禮佛,不得拜中央位,不得擅自鳴罄。

  略舉數端,諸如行走坐臥,不一而足。威儀有恭敬義,有防非義。能如是護持身口意叁業威儀冰操玉潔,定能得到天人恭敬,諸佛護念,成就淨業。

  (叁)大乘福(慧善)

  大乘福凡有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1.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淨業修持的先決前提。淨業行人志求淨土,應發大心,不求人天福報,願以念佛功德,回向法界衆生,一切冤親,同生淨土,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2.深信因果

  因果律是宇宙人生真相的高度概括,從類型上分,有世間因果與出世間因果二種。

  世間因果律即叁世善惡因果報應。出世間因果,信願持名是出世間之因,九品化生淨土是果。念佛之因,即是成佛之果。

  深信因果是成爲一個佛教徒的必要條件。對因果的信心程度與當人智慧淺深呈正相關。淨業行人應深信世出世間二種因果,仰信佛語,以此規範我們的行持,一絲不苟,如是不失爲世間的道德君子,臨命終時,念佛往生,亦可增上往生的品位。

  2.讀誦大乘。

  諸大乘經典,乃諸佛之母,菩薩之師,叁世如來的法身舍利,九界衆生出離苦海的慈航。釋尊的一代時教,悉皆從真如實相流出,具有超時空的永恒價值。而對至頓至圓、易行難信的淨宗法門,不深入教海,難窺淨宗奧妙之萬一。讀誦大乘,深入法源,洞探諸佛之機,理路豁通,智慧眼開,即能催生厭離娑婆欣生極樂之心,獲得持名往生之實益。由于讀誦大乘,久受熏習,亦能加速花開見佛,聽聞佛法,速證菩提。

  站在淨宗的角度,讀誦大乘經典主要以淨宗五經爲軸心,旁及《法華》、《華嚴》、《首楞嚴經》、《圓覺經》、《金剛經》、《涅槃經》、或專主一經,或此六經,輪番閱讀。

  淨業行人應至誠閱讀淨宗經典,常得西方淨境的熏陶,久久轉業識心成如來藏,契證自性彌陀唯心淨土之境界。

  4.勸進行者。

  淨業行人以知恩報恩之心,勸導一切衆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念佛求生淨土,其功德利益甚大。經雲: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淨宗念佛法門乃如來普度十方衆生的無上妙法,弘揚宣說此法,甚契如來本懷。

  弘揚宣說念佛法門的方式不拘一格,或升坐講經,或隨機勸化,或書寫佛號張貼,或播放佛號磁帶,或臨終開導助念,總之,應以自行化他,以身弘法爲原則。亦可善巧地借助現代傳媒與高科技手段,用以提高弘布淨宗的效果。

  綜上所述:淨業叁福含攝五乘佛法的一切善行功德。淨業叁福對世道人心的改善,意義深遠。因爲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淨業所成,叁福是淨業正因。所以,淨業行人在信願持名的前提下,應隨分隨力地修持淨業叁福,祈願回向淨土,增上蓮品。

  二、普賢十大行願

  普賢十大行願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基本原則。普賢十大行願,約因來說,就是正因佛性(即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大菩提心);約緣來說即是緣因佛性(十大行願具足離染行、方便行與大悲行)約果來說,十大行願即是了因佛性(每一行緣具足與佛性相應的無分別智)。

  普賢十大行願亦是淨宗修持的重要科目。淨土經典記載:參與阿彌陀佛法會的四衆弟子、諸菩薩聲聞以及天龍八部等,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又以十大願王,勸進華藏海衆,導歸極樂世界。互文證知:普賢行願與淨宗因緣甚深。

  法王如意寶經常開示徒衆:“《普賢行願品》是修積淨土資糧的最勝方便,往生極樂世界的捷徑,入于聖者境界的要門。此中總集了叁世一切諸佛菩薩的所有大願,它是一切願海中最勝願,所以稱爲大願王,諸大菩薩依此而發大願。”聖者法王以深遠的智慧照見了普賢行願的不可思議功德力用,爲了因令衆生同遵普賢行願,共入毗盧性海,法王在在處處,隨順因緣,極力弘揚《普賢行願品》。

  十大行願的內容是: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

  其中修持第一至第七行願即是普賢七支供修法。此修法被宗喀巴等大師稱爲:修積廣大福德資糧的殊勝竅訣。此十大行願分述如下:

  1.禮敬諸佛。

  禮敬諸佛旨在生起對諸佛的恭敬心與至誠心,降服我慢障。內存恭敬之心,運于身口而遍禮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業報差別經》中雲:“(禮敬)獲十種功德:一者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叁處衆無畏;四諸佛護念;五具大威儀;六衆人親附;七天人愛敬;八具大福報;九命終往生;十速證涅槃。”

  我們頂禮之時,必須恭敬。如何恭敬呢?身體既不過于前俯後仰也不東張西望等,以端正、寂靜、調柔的方式作頂禮爲身恭敬;斷除言說绮語而念誦頂禮偈或佛號爲語恭敬;斷除貪心等一切不善分別念而對佛之功德生起歡喜心、敬信心爲意恭敬。以這樣叁業恭敬的方式作頂禮。

  頂禮支的修法是:觀想自己幻化出無數身體,充塞虛空,遍及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前,以非常恭敬的態度,五體投地頂禮。五體投地指額頭、兩手掌、兩膝著地禮拜。這樣如法地禮拜,功德自不待言說,但在禮拜時,五體一定要觸地,如法恭敬地進行,否則會有很大過失。

  禮拜在淨宗修持中不可或缺,經雲:至心一拜,罪滅恒沙。宋代王龍殊居士每日禮佛一千拜,臨終站著往生。拜佛引發行者的虔敬心、降伏我慢。又拜佛儀式通過單純相同的形式的無限重複,容易令雜亂的心念有序化。拜佛眼觀佛像,以佛像的莊嚴暗示引發自心的莊嚴,依現量(直覺)的綜合,獲致對自性妙心的體悟,故淨宗行人每日行持,禮佛一項,不可或缺。

  最後讓我們以廣大心發宏誓願:“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衆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十大行願每一個都應如是而發。

  2.稱贊如來。

  贊歎佛如來可消除口業的四種障礙,得到四無礙辯才的功德。釋尊的因地,因以“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一偈贊歎弗沙佛,而功超九劫,先在彌勒之前成佛。可知,修持稱贊如來這一行願,可以速增福德智慧。

  佛的本迹理事,具無量功德。普賢菩薩以大海般深廣磅礴的音聲,一一音聲中又生無邊美妙悅耳動聽的言辭,盡于未來漫無邊際的一切時劫,不停贊歎諸佛如來浩瀚無涯的功德海。

  佛的功德無量,所以诠釋佛功德的佛名也無量,如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光、無量壽、超日月光等等。如來這一德號是從法身不遷不變、如如不動的角度來诠釋佛的功德。所以念佛就是念佛的功德,就是贊歎稱揚佛,因此能感召無量功德。站在淨宗角度,一句佛號即總持陀羅尼,含攝萬德,如至心持念久久,無礙辯才自得顯現。古往今來由念佛發辯才的事例衆多。

  3.廣修供養。

  供養除悭貪障,得大福財。一切菩薩道人皆修供養,如釋尊因地于燃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普賢菩薩是古佛應化,尚且發此供佛大願,修此無邊勝行。又諸菩薩衆常以種種廣大上妙供具,供養諸佛。如是供養一一皆有廣大殊勝果報。在吾輩凡夫分上,無福力置辦上妙供物,亦應隨分隨力,每日最少以長燈一盞、長香一支、清水一杯,而作供養。我們亦可以摒除一切雜念,用意念想象緣取一切美好的事物,供獻給崇高的叁寶,如各種芬芳美麗的鮮花、世間珍美的果實和藥材、一切秀美的山水和森林、一切美妙悅耳的音樂以及一切世間的一切美好事物,我們所見過能憶念到的,全部以意念攝集起來,恭恭敬敬地奉獻在十方一切諸佛菩薩前,以最真誠的心情懇請佛菩薩慈悲納受這一切。意緣供養極爲方便,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隨意行持,無論何處,凡遇到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的景物,以虔誠的心意緣取呈于佛菩薩前。如此時時處處憶念叁寶,在不經意間已種下無邊福報。

  我們也可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等諸佛菩薩往昔如何供養,我亦隨喜並觀想如何供養諸佛菩薩。此是《入菩薩行》中所宣說的修無上供養的竅訣。我們雖沒有能力做諸佛菩薩往昔所作的圓滿供養,但我們能發願隨行他們的供養,雖然只是一種心願,實際上也能獲得同樣的功德。

  無量供養按性質分:可分財供養與法供養兩種,而…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爲什麼要學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