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法供養最爲殊勝,何以故?因爲諸佛如來尊重法寶,諸佛如來皆從如法修行而出生,所以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其功德超勝物品供養無量無數倍。法供養歸納而言包括如法修行、利益衆生、攝受衆生、代衆生受苦、精勤修積諸善根、不舍菩薩的殊勝事業、不舍棄菩提心等七種供養。
在衆生份上,財供養不及法供養,但是我們如果以般若智慧觀照,了知所供之物、所供之對境、施供者叁者皆自性本空;能作如是觀想但仍作廣大供養,這樣的財供養也是無上法供養。
在佛的教法中不論大小顯密都提倡供養,若不供養非佛弟子。福德是安樂的根本,智慧是解脫的行徑,這兩支輪子不能舍棄也不能分開。從智慧母、方便父出生一切諸佛、佛子,福慧必須雙融才是成佛的正確軌道,拔出痛苦的甚深要因。我們如此精勤供養,其目的完全是爲了積聚福德資糧。本來諸佛菩薩已遠離我執,斷盡貪毒,對他們而言,完全無需這些虛幻不實的供養。不但如此,諸佛是菩提心圓滿的成就者,無論如何不會放棄利益衆生,我們祈求佛菩薩受供利益自己,實際上是一種斷除我執與諸佛相應的修法。叁寶是一切有情安樂之源,它如浩瀚大海,能出生無邊無際之功德,故稱“功德海”。
4.忏悔業障。
菩薩念及過去世在漫長的生死流轉過程中,由于自心貪嗔癡叁毒之因,發動身口意遍造無量無數惡業,假設所造的惡業有形體可見,則廣大的虛空也無法容納如此衆多的業障。這樣的業障牽引我們行人入叁惡趣受大痛苦,近則障礙我們得到人天善趣的果報,遠則障礙成就聲聞、緣覺、菩薩、佛的解脫果。我們現在醒悟過來,對此惡業、煩惱、業報,一一都要觀想我分身無數,便到諸佛菩薩等一切聖衆前,坦誠發露,全部忏除。
如果我們收斂身心反觀自省每天的起心動念、身口所作所爲,這樣才會忽然驚醒,低頭認罪。無須遠說無始劫中,僅僅如朝露電光的這短短數十個寒暑之中,所造殺盜淫妄等十惡業,破別解脫戒,毀菩薩戒等等種種罪業,已是不可勝數。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果報,如影隨形。誠如經中雲:“假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如此諸多惡業罪障一旦成熟,只能親赴叁惡趣,品嘗自己釀造的杯杯苦酒。唯有通過皈依叁寶至心忏悔,方能轉化罪障,變重報爲輕報化輕報爲烏有,業海無邊忏悔是岸。
忏悔能培植很大的福報。經中雲:“然諸福中,忏悔爲最,除大障故,生大善故。”忏悔可以引生諸多善行,修積很大福報。忏悔可以消除煩惱、洗淨業障罪垢、鏟除惡報、開發自心光明自性、現前禅定智慧、獲得清淨的律儀,其力用無法一一言宣,只有自己切身實踐,才能真實體會到。正因爲忏悔的殊勝及有著其他法門無法替代的不共作用,故成爲末法衆生的贖死靈符,所以各代宗祖師都造了各種不同的忏悔儀軌,廣行于世,普救衆生。我們可擇其相應者極力修持,並且忏悔時必須具足依止力、破惡力、恢複力、對治現行力。
同樣忏悔業障對我們淨業行人來說,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對于修持淨土法門的人來說,臨終之際是最爲關鍵的時刻。然而我等凡夫大多數在臨終時業障現前,或病痛纏身,或昏迷不醒,或驚慌恐懼,或無人助念等種種障礙往生的違緣出現,多因此而無法往生。如欲避免此類情況的出現,唯有精進修持忏悔與廣積福德資糧才能如願往生。因此我們都應發大慚愧心,大勇猛心至誠忏悔,改惡遷善。應如普賢菩薩所勸,常修忏悔,虛空界等盡,忏悔乃盡;而虛空界等不可盡故,忏悔亦無有盡。
5.隨喜功德。
隨喜是見人作諸功德而贊歎歡喜,隨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起平等善,得廣大眷屬。我們對別人修行善法的隨喜,只是一念清淨的認許、贊歎、歡喜之心,這種心念,對自己各方面沒有一點損害。不但無有損害,而且對自己也會因此生起數數喜樂,淨化嫉妒煩惱,增上了福德。同時自己也會因此向這些修行善法者靠齊,上進心會日益增長。這些善根在來世更會殊勝。暫時能讓我們得到人天福報,究竟能使自己證悟無上安樂佛果。隨喜在輕松愉快之中就能獲得福報功德,而且隨喜功德極大,如《彙集經》中雲:“叁千須彌可稱量,隨喜善根不可量。”佛說叁千大千世界及須彌山都能衡量它的大小,但誠心隨喜的功德卻是無法衡量的。一個願一切衆生得到安樂的人,他會爲所有人的福樂而數數生起歡喜心,所有人的善福功德因此而在他相續中同樣生起。這樣的人,福德善根怎麼會不迅速增長,直趨圓滿呢!
我們隨喜的對象是四聖六凡所有善根功德。十方叁世諸佛如來從初發心修菩提道,到究竟成佛的所有福德智慧,行種種難行苦行,難舍能舍的種種波羅蜜門,如釋尊舍身飼虎、割肉喂鷹的故事等等;以及從果向因,示現八相成道諸功德,都應殷重隨喜;乃至叁惡道衆生的極微小善行,悉應隨喜。我們應對上述一切對象所修積的功德,皆應歡喜愉悅深深隨喜。
在日常中,在見到別人行持善法、積累福德資糧時,如供養叁寶、放生、造塔廟、如法修行以及利益衆生的一切行爲,這時自己也應從內心生起歡喜心,真誠地隨喜他人的善行,也要以語言贊揚其功德。隨喜功德是獲取殊勝福報,一本萬利的捷徑,我們應深自勉,努力行之。
6.請轉*輪。
勸請轉*輪能消除謗法的障礙,發起慈愍衆生的善根、生生世世值遇佛法、不起邪見、得到多聞智慧。請佛轉*輪,普度群萌,是無上殊勝的功德。
佛不在世的時間稱爲暗劫,暗劫之中的衆生沒有智慧的眼目,只能踏入黑暗的險道之中,加上一切天魔外道的邪知邪見及邪說橫行世間,由此一切衆生從暗入暗,從苦入苦。所以佛法是苦海中的慈航,黑暗道路中的明燈,出生一切諸佛之母,一切衆生慧命的源泉。昔日釋尊初成正覺,默念佛法甚深難解,衆生不能信受,徒施無益,但憶昔本願特爲度化此界衆生,當爲彼等漸次說法。佛于眉間放白毫相光,加被大梵天王,梵王即到佛前勸請說:“惟願哀愍,爲轉*輪。”佛爲使衆生尊重法的緣故,依舊默然。後經梵王又邀帝釋天同來再叁勸請,釋尊才受請,觀機往鹿野苑初轉*輪度五比丘,開始了四十九年弘法生涯。
爲了燃亮智慧之燈,照亮解脫之道,我們義不容辭地以種種方便、種種善巧,殷勤勸請十方諸佛菩薩、善知識、法師愍念衆生苦楚,擊大法鼓,吹大法螺,震大法雷,開甘露門,開辟人天解脫之道,堵塞惡趣罪惡之門。諸佛正遍知,悲心懇切,智光徹照遍及一切有情,所以我等發一念敬信,佛必歡喜安慰,不會無動于衷的,我今代一切衆生勸請,速轉大*輪,碾碎一切衆生的煩惱業障,安置衆生于解脫正道之中。我們應觀想當十方如來坐菩提座,降魔已畢,剛剛成佛之時,我即分身到佛座前,合掌恭敬誠懇祈請說:“爲迷惑苦衆,燃亮正法燈。”諸佛承我勸請而轉于無上大*輪。
當知菩薩常請,諸佛常說,未曾間斷。佛本爲度衆生才興于世,爲何要懇請方說法呢?原由有二,一者重法不輕易說,二者輕說人不敬。佛常誡莫爲非人(有邪見之人)說法,亦莫將法傳與非人,皆恐輕法慢法,不但無福,反而招損。其意在尊師重道,學人獲益。故請轉*輪,即是上求下化,上順諸佛之心,下順衆生之心。佛以說法度生爲本懷,然無請不說,故有人請法,自是上順佛心。衆生有欲求法而不知請,請則衆生得聞佛法故喜,即是下順衆生之心。
佛在世時,可請佛轉*輪。佛滅度後的今日,我們應如何實施這一行願呢?佛經告訴我們,佛法除了佛,菩薩聲聞乃至有正知正見的修行人均可說。故常請法師大德講經說法,提供講堂,廣爲倡導,即是請轉*輪的實施。如自己對佛法有所契悟修證,願與衆生說,即是請自心佛說法。如隨緣講說阿彌陀佛大願,勸勉衆生念佛往生,乃至一句兩句,功德亦甚大。另外,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如錄音磁帶、錄像帶、光碟,刊物雜志,印製佛經等廣爲流布。無情說法,亦屬請轉*輪之列,故有智慧之人,一切時一切處皆能修請轉*輪之行。
7.請佛住世。
佛是大智大覺者,佛住世弘化,能令衆生出離生死苦海,圓證無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壽命時,我們應頭面頂禮,懇請佛長久住世,作衆生大導師。因此我們應觀想盡于虛空,遍滿法界的無數無量諸佛國土之中的一切諸佛如來、一切菩薩海會、一切聲聞緣覺、一切善知識,我皆幻化身體,安住彼前哀求勸請,唯願盡未來一切劫中久住于世,利益衆生,賜予暫時與究竟的安樂,切莫入于涅槃。
佛爲了示現:諸行無常;叁界無安;大涅槃安穩快樂離諸怖畏;爲令人天舍棄對色身的耽著示現色身是無常法,令他們願求清淨之身;無常力強無法扭轉;一切有爲不遂心住無有自在;叁界皆如幻化不堅牢;涅槃本性堅固不壞;一切法雖然無起,但有聚散之相。又因爲佛事圓滿,應度化的已全部度化,所以示現涅槃。
本行願除請一切佛住世外,一切菩薩聲聞緣覺,乃至一切如說而行,如行而說的善知識,悉在勸請之列。然消歸自性而言,念念阿彌陀佛,無有間斷,即是請佛住世。
8.常隨佛學。
普賢十大行願中,前七願是菩薩行願,後叁願既是願又是回向,常隨佛學是發願、回向成辦自利佛陀果位。常隨佛學提升人的生命品位,速證菩提道果。
常隨佛學到底是學佛什麼呢?又是如何學呢?若對這兩個問題搞不明白,那麼常隨佛學只是落在口頭上。佛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但總的可以從佛的發心、智慧、行爲、事業四方面來學。菩提心是成佛的因,也是成佛的開始,所以如佛最初爲救度一切衆生而發無上大菩提心,求正遍知的果位,我也應如是發心。佛是智者之王,佛法是智慧的學說,沒有智慧的眼睛無法看到解脫之道,佛的智慧見解作爲行持者的眼目,所以必須要聞思佛智慧之結晶--佛法,開啓自己正見之眼,才能明見佛陀所開示的解脫之道。進而以六…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