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度等各種行爲修積福慧二種資糧,成就上求佛果下化衆生的二利大業。因此,修學佛法的過程,是聞思修的過程。以上四個方面是學佛的重要內容。
如何學呢?即是依托佛從因到果,所曆之行,所爲之事,以爲所緣之境,引發心智隨而學之。釋尊從初發心,精進不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爲求正法不惜身命,至誠求法度生的種種菩薩行,以智慧來觀照,並融入自心,常觀此境,由此放下對身心的執著,並能遠離貪嗔癡及六塵五欲的迷亂顛倒。我們學佛就是要學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智慧去觀照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念,然後把佛法的智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對我們修習淨土法門的人來說,同樣需要聞思修學佛法,因爲這對起信也是非常重要。如果沒有從理性上生起對淨土法門信心,否則容易在遇到違緣的時候退失念佛求生淨土的信心。更何況聞思佛法能減少我們煩惱和妄想執著,對我們往生淨土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不僅以本師釋迦牟尼佛過去世的行爲以及所作事業皆當隨學,對于佛陀因地的行爲都應全部承當,處處作爲自己行爲的楷模,同時我們還要以十方叁世諸佛菩薩,包括那些古聖先賢、祖師大德、善知識的發心、行爲、修持、成就,于念念中皆作隨學!我們不但要跟隨他們修學,而且還要曉得佛本來就是覺悟的意思,一念覺悟,就是一佛出世,念念覺悟,就有無窮無盡的佛出世,我念念在跟佛修學。所以說“于念念中,我皆隨學”。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此爲普賢行願常隨佛學的精髓。
9.恒順衆生。
本行願即是回向衆生的利他行,以般若觀照,諸法無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饒益一切衆生,成就圓滿大悲。恒順衆生,恒、就是永恒、永遠不停止的意思。恒順衆生,就是在任何時候,都要順從衆生,順從他們的意思。當然,順從衆生是有一定的原則,主要是指順從衆生的善性,而不是順從其惡性。要對衆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我們才順從;不利的事就不能順從。隨順衆生,就是根據衆生的需求,無條件的給他們利益和快樂。
此處言恒順衆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刹海所有差別種類衆生。如何隨順:對如是等類的所有衆生,我都隨彼所好,恭敬承侍,種種供養,就象恭敬父母,承侍師長、阿羅漢乃至諸佛如來一樣,平等無有差別。被病苦所縛的,作他的良醫。對于迷走生死險道路的衆生,導向菩提正道。對處在無明黑暗中的衆生,說法給予光明。貧窮困難的讓自己作爲他的珍寶伏藏,行此種種平等饒益衆生。
爲什麼要隨順衆生?菩薩若能隨順衆生,就是供養諸佛。若尊重承侍衆生,則如同尊重承侍諸佛如來。能讓衆生歡喜則諸佛歡喜。其一,佛與衆生,同一體性。順衆生即爲順佛,若不順衆生,佛不歡喜。其二,佛以大悲爲體性,若不順衆生,不合佛體。其叁,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佛果的成就,是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礎上,諸佛都是以大悲心去利益衆生,才能夠成就無上菩提,最後成佛,功德圓滿!菩薩是衆生與佛之間的橋梁,二者關系甚密。衆生好比生死曠野中的樹根,菩薩的大悲就好比滋潤樹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葉花果。可見慈悲是成就佛果之因,正如水滋潤樹根是華果之因一樣。以大悲水饒益衆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其四,一切諸佛皆從衆生成就,是故菩提屬于衆生,若無衆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恒順衆生的行願具有無限深遠的意義。真正發起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僅僅是利益衆生的一個念頭,所得福德即超勝以無數寶物供養諸佛;那麼菩薩精進利樂一切有情所得之福,就更不用說了。
恒順衆生引發行人的恭敬心、大悲心、平等心、忍辱心以及善巧權智,實爲大乘行人最重要的修行法要,由此恒順衆生的大願行才能使菩提心真實生起,已經生起的令其穩固增長,于此大乘行者始能念念不忘衆生。誠如經中所雲:“虛空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口意業無有疲厭。”由此行者的一切行爲都由爲度衆生願成佛的菩提心攝持,心量擴展猶如虛空,從而逐漸消融無始以來堅固難除的人我執、法我執,步入無上菩提。我等淨業行人在此世間,亦應隨力隨分而行之。
10.普皆回向。
什麼叫做回向呢?回向就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轉來歸向某一種目標上去。普皆回向就是普賢菩薩教示我們將我們修習前九願所生的無量無邊的善根功德,悉皆攝集,以廣大心,遠離叁業執著,回向法界虛空界中的一切六道衆生,願諸衆生離苦得樂並以此善根趨向菩提,同時回向自己速速得到無上佛果。
以此廣大回向可以消除堅固我執,衆生認爲我修善根,此善行功德應歸屬于自身,由于自私自利,不願將他的功德回向給他人,這樣的自私自利心,只能感得微小的果報。如果我們的心量無限大,所作的功德也就越大,把你所做的一切功德,回向給十方叁世一切衆生的身上,那麼你的功德也就無限的大!回向之行正具拓展心胸,放大功德之妙用。回向將自己所作諸多零散功德彙集起來,如百川溪流歸如大海,難以幹涸。並將所有功德回向實際,回向菩提,回向衆生,如是便令所集功德如原子裂變一樣,迅速倍增,一毫之善皆遍法界。回向有很大的功德和必要,回向可使善根功德向著既定的方向成熟,來成辦事業。正如凸鏡聚集太陽光得以燃燒紙片一樣。
淨宗行人亦應將念佛功德及淨業助行回向往生西方淨土,回向法界衆生,願一切衆生發心念佛求生,如是回向,功德不可思議。每經一次回向,即增大往生的願力。淨業行人無論作何功德,乃至施一錢之微,救一蟻之命,以及一切積資忏罪的資糧都要回向西方,作往生資糧,轉成無漏的出世願力,如是增上,願力勝過業力,臨終時決定往生。如此回向,我們所作的功德才不會被煩惱之火燒毀,對于修行有很大的幫助。故此,做完善業後馬上回向何樂而不爲呢?我們平常念完佛回向時可念誦行願品中:“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複然。我今回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叁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我今回向諸善根,爲得普賢殊勝行。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衆生界。彼佛衆會鹹清淨,我時于勝蓮花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衆生界。乃至虛空世界盡,衆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做完其他乃至微小善行之後也應像印光大師所開示的那樣:“無論誦何經,持何咒,須念佛若幹聲回向,方合修淨宗之宗旨。”
修學普賢十大願王到底有哪一些利益和好處呢?主要有以下幾種:1、能得到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2、能滅除五無間罪業,遠離邪魔。3、能于世間無所障礙,諸佛稱贊,人天禮敬,受到衆生供養。4、像佛菩薩那樣,具備叁十二相。5、出生高貴,不墮惡道,遠離惡友,製服外道。6、能解脫一切煩惱,得大自在。7、臨命終時于此願王念念不舍,能立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上品上生,馬上見到阿彌陀佛及各位大菩薩,蒙佛授記,最終成佛度化衆生。此即是修學普賢十大願王的殊勝果報。我們如果受持讀誦乃至書寫行願品中一句四句偈的功德亦是無量無邊,因此我們每天都應讀誦此行願品,時間不夠可讀誦其中的長行偈頌即可。
我們每一個欲往生淨土的人都應發願按普賢的十大願王去修行,把普賢的十大願王作爲我們自己的願力。所以說,當一個人臨死時,什麼東西都能夠舍離、放下!唯有普賢的願王,我們不能放棄,不能丟下。那麼不管業力把我們送到哪裏,但唯此願王能夠引導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大乘無量壽經》雲:“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意爲十方衆生企冀作佛,只要念佛生到西方淨土,即是超勝普賢願行的妙莊嚴路,普賢十大行願只有到極樂世界方能究竟圓滿。行超普賢表證念佛法門的殊勝,德遵普賢指陳淨業助行的必需。可見普賢十大行願與淨宗關聯甚密,淨業行人亦應力行之。所以淨業行人在信願持名的前提下,勉力修持淨業叁福與十大行願,亦是不可或缺的舉措。
叁、 往生之順緣與違緣
往生的順緣除了前文所講的之外還有以下幾點:
1.念佛貴在閉戶潛修,如果家中無清淨的環境,可借住到淨宗寺廟去。平時亦應時常與明師益友往來,聽聞勸勉教益,如此臨終時就會得蒙明師益友助念了。
2.平時應經常勸化他人念佛,多勸一人,則臨終就多一人助念。勸的人越多越好,那麼自己臨終之時就不怕沒人來爲自己助念了。
3.平日應常常以恭敬心、渴慕心注視佛菩薩像,憶念佛菩薩的圓滿身相與諸種功德,時時觀想,力求能把佛菩薩的身相深深印入腦海中,時時憶念,臨終時必能見佛來迎。
4.平日若見有人將死,應入家爲他助念。若其不信佛,也應遙爲助念。若見有人在殺雞、鴨、魚等,若不能救,則念佛號或往生咒,爲衆生祈禱,願其能往生。殺生是往生的一大違緣,平時千萬不可殺生。平日宜經常放生,放生亦是往生的一大助緣。
我們應盡量減少往生的違緣:
1.我們除了正業、正淫外,平時如看淫書畫、賭博、遊戲、棋類、電影電視以及種種娛樂,一切無關生計,容易産生罪業的種種惡習都應終身禁絕。如此則可節省時間下來念佛,又可節省金錢來做功德。又可謝絕惡友,減少往生違緣。集中精力,結交善友,以結善緣,則臨終之際,唯有善友相助,無有惡友前來幹擾。
2.如果妻子兒女不支持自己念佛,宜分家而居。特別是年長之人宜早將家産分配妥當,免得臨終時子女爲爭家産,而生逆緣。如妻子信奉外道,更應分家而居,以免臨終受其幹擾,不得往生。
3.平日應斷絕一切對修行…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