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度等各种行为修积福慧二种资粮,成就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二利大业。因此,修学佛法的过程,是闻思修的过程。以上四个方面是学佛的重要内容。
如何学呢?即是依托佛从因到果,所历之行,所为之事,以为所缘之境,引发心智随而学之。释尊从初发心,精进不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为求正法不惜身命,至诚求法度生的种种菩萨行,以智慧来观照,并融入自心,常观此境,由此放下对身心的执著,并能远离贪嗔痴及六尘五欲的迷乱颠倒。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智慧去观照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然后把佛法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对我们修习净土法门的人来说,同样需要闻思修学佛法,因为这对起信也是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从理性上生起对净土法门信心,否则容易在遇到违缘的时候退失念佛求生净土的信心。更何况闻思佛法能减少我们烦恼和妄想执著,对我们往生净土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不仅以本师释迦牟尼佛过去世的行为以及所作事业皆当随学,对于佛陀因地的行为都应全部承当,处处作为自己行为的楷模,同时我们还要以十方三世诸佛菩萨,包括那些古圣先贤、祖师大德、善知识的发心、行为、修持、成就,于念念中皆作随学!我们不但要跟随他们修学,而且还要晓得佛本来就是觉悟的意思,一念觉悟,就是一佛出世,念念觉悟,就有无穷无尽的佛出世,我念念在跟佛修学。所以说“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此为普贤行愿常随佛学的精髓。
9.恒顺众生。
本行愿即是回向众生的利他行,以般若观照,诸法无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成就圆满大悲。恒顺众生,恒、就是永恒、永远不停止的意思。恒顺众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顺从众生,顺从他们的意思。当然,顺从众生是有一定的原则,主要是指顺从众生的善性,而不是顺从其恶性。要对众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我们才顺从;不利的事就不能顺从。随顺众生,就是根据众生的需求,无条件的给他们利益和快乐。
此处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差别种类众生。如何随顺:对如是等类的所有众生,我都随彼所好,恭敬承侍,种种供养,就象恭敬父母,承侍师长、阿罗汉乃至诸佛如来一样,平等无有差别。被病苦所缚的,作他的良医。对于迷走生死险道路的众生,导向菩提正道。对处在无明黑暗中的众生,说法给予光明。贫穷困难的让自己作为他的珍宝伏藏,行此种种平等饶益众生。
为什么要随顺众生?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若尊重承侍众生,则如同尊重承侍诸佛如来。能让众生欢喜则诸佛欢喜。其一,佛与众生,同一体性。顺众生即为顺佛,若不顺众生,佛不欢喜。其二,佛以大悲为体性,若不顺众生,不合佛体。其三,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佛果的成就,是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础上,诸佛都是以大悲心去利益众生,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最后成佛,功德圆满!菩萨是众生与佛之间的桥梁,二者关系甚密。众生好比生死旷野中的树根,菩萨的大悲就好比滋润树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叶花果。可见慈悲是成就佛果之因,正如水滋润树根是华果之因一样。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其四,一切诸佛皆从众生成就,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恒顺众生的行愿具有无限深远的意义。真正发起菩提心的功德,无量无边。仅仅是利益众生的一个念头,所得福德即超胜以无数宝物供养诸佛;那么菩萨精进利乐一切有情所得之福,就更不用说了。
恒顺众生引发行人的恭敬心、大悲心、平等心、忍辱心以及善巧权智,实为大乘行人最重要的修行法要,由此恒顺众生的大愿行才能使菩提心真实生起,已经生起的令其稳固增长,于此大乘行者始能念念不忘众生。诚如经中所云:“虚空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口意业无有疲厌。”由此行者的一切行为都由为度众生愿成佛的菩提心摄持,心量扩展犹如虚空,从而逐渐消融无始以来坚固难除的人我执、法我执,步入无上菩提。我等净业行人在此世间,亦应随力随分而行之。
10.普皆回向。
什么叫做回向呢?回向就是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转来归向某一种目标上去。普皆回向就是普贤菩萨教示我们将我们修习前九愿所生的无量无边的善根功德,悉皆摄集,以广大心,远离三业执著,回向法界虚空界中的一切六道众生,愿诸众生离苦得乐并以此善根趋向菩提,同时回向自己速速得到无上佛果。
以此广大回向可以消除坚固我执,众生认为我修善根,此善行功德应归属于自身,由于自私自利,不愿将他的功德回向给他人,这样的自私自利心,只能感得微小的果报。如果我们的心量无限大,所作的功德也就越大,把你所做的一切功德,回向给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的身上,那么你的功德也就无限的大!回向之行正具拓展心胸,放大功德之妙用。回向将自己所作诸多零散功德汇集起来,如百川溪流归如大海,难以干涸。并将所有功德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如是便令所集功德如原子裂变一样,迅速倍增,一毫之善皆遍法界。回向有很大的功德和必要,回向可使善根功德向着既定的方向成熟,来成办事业。正如凸镜聚集太阳光得以燃烧纸片一样。
净宗行人亦应将念佛功德及净业助行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回向法界众生,愿一切众生发心念佛求生,如是回向,功德不可思议。每经一次回向,即增大往生的愿力。净业行人无论作何功德,乃至施一钱之微,救一蚁之命,以及一切积资忏罪的资粮都要回向西方,作往生资粮,转成无漏的出世愿力,如是增上,愿力胜过业力,临终时决定往生。如此回向,我们所作的功德才不会被烦恼之火烧毁,对于修行有很大的帮助。故此,做完善业后马上回向何乐而不为呢?我们平常念完佛回向时可念诵行愿品中:“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花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做完其他乃至微小善行之后也应像印光大师所开示的那样:“无论诵何经,持何咒,须念佛若干声回向,方合修净宗之宗旨。”
修学普贤十大愿王到底有哪一些利益和好处呢?主要有以下几种:1、能得到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2、能灭除五无间罪业,远离邪魔。3、能于世间无所障碍,诸佛称赞,人天礼敬,受到众生供养。4、像佛菩萨那样,具备三十二相。5、出生高贵,不堕恶道,远离恶友,制服外道。6、能解脱一切烦恼,得大自在。7、临命终时于此愿王念念不舍,能立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马上见到阿弥陀佛及各位大菩萨,蒙佛授记,最终成佛度化众生。此即是修学普贤十大愿王的殊胜果报。我们如果受持读诵乃至书写行愿品中一句四句偈的功德亦是无量无边,因此我们每天都应读诵此行愿品,时间不够可读诵其中的长行偈颂即可。
我们每一个欲往生净土的人都应发愿按普贤的十大愿王去修行,把普贤的十大愿王作为我们自己的愿力。所以说,当一个人临死时,什么东西都能够舍离、放下!唯有普贤的愿王,我们不能放弃,不能丢下。那么不管业力把我们送到哪里,但唯此愿王能够引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大乘无量寿经》云:“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意为十方众生企冀作佛,只要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超胜普贤愿行的妙庄严路,普贤十大行愿只有到极乐世界方能究竟圆满。行超普贤表证念佛法门的殊胜,德遵普贤指陈净业助行的必需。可见普贤十大行愿与净宗关联甚密,净业行人亦应力行之。所以净业行人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勉力修持净业三福与十大行愿,亦是不可或缺的举措。
三、 往生之顺缘与违缘
往生的顺缘除了前文所讲的之外还有以下几点:
1.念佛贵在闭户潜修,如果家中无清净的环境,可借住到净宗寺庙去。平时亦应时常与明师益友往来,听闻劝勉教益,如此临终时就会得蒙明师益友助念了。
2.平时应经常劝化他人念佛,多劝一人,则临终就多一人助念。劝的人越多越好,那么自己临终之时就不怕没人来为自己助念了。
3.平日应常常以恭敬心、渴慕心注视佛菩萨像,忆念佛菩萨的圆满身相与诸种功德,时时观想,力求能把佛菩萨的身相深深印入脑海中,时时忆念,临终时必能见佛来迎。
4.平日若见有人将死,应入家为他助念。若其不信佛,也应遥为助念。若见有人在杀鸡、鸭、鱼等,若不能救,则念佛号或往生咒,为众生祈祷,愿其能往生。杀生是往生的一大违缘,平时千万不可杀生。平日宜经常放生,放生亦是往生的一大助缘。
我们应尽量减少往生的违缘:
1.我们除了正业、正淫外,平时如看淫书画、赌博、游戏、棋类、电影电视以及种种娱乐,一切无关生计,容易产生罪业的种种恶习都应终身禁绝。如此则可节省时间下来念佛,又可节省金钱来做功德。又可谢绝恶友,减少往生违缘。集中精力,结交善友,以结善缘,则临终之际,唯有善友相助,无有恶友前来干扰。
2.如果妻子儿女不支持自己念佛,宜分家而居。特别是年长之人宜早将家产分配妥当,免得临终时子女为争家产,而生逆缘。如妻子信奉外道,更应分家而居,以免临终受其干扰,不得往生。
3.平日应断绝一切对修行…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