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P61

  ..续本文上一页像画像,皆应整衣礼拜,拜时当默念偈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凡在殿堂经行,必右(顺时针)绕,不得左旋。三匝或七匝,皆须平视直行念佛,不得谈世俗语言,即言佛法,亦勿高声。不得笑、不得坐、不得涕唾,不得倚壁靠桌,若咳嗽,须以袖掩口,凡礼拜,必须从容,五体投地。

  (2)敬法:凡佛子读佛经律,必焚香正坐,如见佛然,不得倚靠,不得污手持经像。欲读经,必先静坐少时,默念偈云:“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念完,方合掌舒经。若经籍损坏,宜速修补,令恒常如新。凡持经像,皆当两手捧之平胸,不得只手携行。

  (3)敬僧:凡佛子,见诸长老法师大德时,须端身齐足正立,不得坐而不起,不得背后说法师过。凡入僧室,须预先于门上弹指三下,内应则入。先向佛像问讯,次向大德看经桌前问讯。见法师大德时,当如见佛。凡途中遇见僧人,宜预先侧立,等僧人过再行。凡坐位当让大德上坐。凡见诸大德,不得叉腰,不得摇臂摇身,不得蹲坐,不得跳行,不得走行等。

  凡入寺院,初进客堂,须云顶礼知客师,或当家师,见之须礼拜,然后问答。过门不得行中央,须缘左右边行。缘右先右足,缘左先左足,不得无故登大殿游行,若于大殿礼佛,不得拜中央位,不得擅自鸣罄。

  略举数端,诸如行走坐卧,不一而足。威仪有恭敬义,有防非义。能如是护持身口意三业威仪冰操玉洁,定能得到天人恭敬,诸佛护念,成就净业。

  (三)大乘福(慧善)

  大乘福凡有四句: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1.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是净业修持的先决前提。净业行人志求净土,应发大心,不求人天福报,愿以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众生,一切冤亲,同生净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深信因果

  因果律是宇宙人生真相的高度概括,从类型上分,有世间因果与出世间因果二种。

  世间因果律即三世善恶因果报应。出世间因果,信愿持名是出世间之因,九品化生净土是果。念佛之因,即是成佛之果。

  深信因果是成为一个佛教徒的必要条件。对因果的信心程度与当人智慧浅深呈正相关。净业行人应深信世出世间二种因果,仰信佛语,以此规范我们的行持,一丝不苟,如是不失为世间的道德君子,临命终时,念佛往生,亦可增上往生的品位。

  2.读诵大乘。

  诸大乘经典,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的法身舍利,九界众生出离苦海的慈航。释尊的一代时教,悉皆从真如实相流出,具有超时空的永恒价值。而对至顿至圆、易行难信的净宗法门,不深入教海,难窥净宗奥妙之万一。读诵大乘,深入法源,洞探诸佛之机,理路豁通,智慧眼开,即能催生厌离娑婆欣生极乐之心,获得持名往生之实益。由于读诵大乘,久受熏习,亦能加速花开见佛,听闻佛法,速证菩提。

  站在净宗的角度,读诵大乘经典主要以净宗五经为轴心,旁及《法华》、《华严》、《首楞严经》、《圆觉经》、《金刚经》、《涅槃经》、或专主一经,或此六经,轮番阅读。

  净业行人应至诚阅读净宗经典,常得西方净境的熏陶,久久转业识心成如来藏,契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之境界。

  4.劝进行者。

  净业行人以知恩报恩之心,劝导一切众生,同入弥陀一乘愿海,念佛求生净土,其功德利益甚大。经云:若人以四天下七宝供养佛及菩萨缘觉声闻,得福甚多,不如劝人念佛一声,其福胜彼。净宗念佛法门乃如来普度十方众生的无上妙法,弘扬宣说此法,甚契如来本怀。

  弘扬宣说念佛法门的方式不拘一格,或升坐讲经,或随机劝化,或书写佛号张贴,或播放佛号磁带,或临终开导助念,总之,应以自行化他,以身弘法为原则。亦可善巧地借助现代传媒与高科技手段,用以提高弘布净宗的效果。

  综上所述:净业三福含摄五乘佛法的一切善行功德。净业三福对世道人心的改善,意义深远。因为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净业所成,三福是净业正因。所以,净业行人在信愿持名的前提下,应随分随力地修持净业三福,祈愿回向净土,增上莲品。

  二、普贤十大行愿

  普贤十大行愿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基本原则。普贤十大行愿,约因来说,就是正因佛性(即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大菩提心);约缘来说即是缘因佛性(十大行愿具足离染行、方便行与大悲行)约果来说,十大行愿即是了因佛性(每一行缘具足与佛性相应的无分别智)。

  普贤十大行愿亦是净宗修持的重要科目。净土经典记载:参与阿弥陀佛法会的四众弟子、诸菩萨声闻以及天龙八部等,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又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导归极乐世界。互文证知:普贤行愿与净宗因缘甚深。

  法王如意宝经常开示徒众:“《普贤行愿品》是修积净土资粮的最胜方便,往生极乐世界的捷径,入于圣者境界的要门。此中总集了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的所有大愿,它是一切愿海中最胜愿,所以称为大愿王,诸大菩萨依此而发大愿。”圣者法王以深远的智慧照见了普贤行愿的不可思议功德力用,为了因令众生同遵普贤行愿,共入毗卢性海,法王在在处处,随顺因缘,极力弘扬《普贤行愿品》。

  十大行愿的内容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其中修持第一至第七行愿即是普贤七支供修法。此修法被宗喀巴等大师称为:修积广大福德资粮的殊胜窍诀。此十大行愿分述如下:

  1.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旨在生起对诸佛的恭敬心与至诚心,降服我慢障。内存恭敬之心,运于身口而遍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业报差别经》中云:“(礼敬)获十种功德:一者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诸佛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天人爱敬;八具大福报;九命终往生;十速证涅槃。”

  我们顶礼之时,必须恭敬。如何恭敬呢?身体既不过于前俯后仰也不东张西望等,以端正、寂静、调柔的方式作顶礼为身恭敬;断除言说绮语而念诵顶礼偈或佛号为语恭敬;断除贪心等一切不善分别念而对佛之功德生起欢喜心、敬信心为意恭敬。以这样三业恭敬的方式作顶礼。

  顶礼支的修法是:观想自己幻化出无数身体,充塞虚空,遍及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前,以非常恭敬的态度,五体投地顶礼。五体投地指额头、两手掌、两膝着地礼拜。这样如法地礼拜,功德自不待言说,但在礼拜时,五体一定要触地,如法恭敬地进行,否则会有很大过失。

  礼拜在净宗修持中不可或缺,经云:至心一拜,罪灭恒沙。宋代王龙殊居士每日礼佛一千拜,临终站着往生。拜佛引发行者的虔敬心、降伏我慢。又拜佛仪式通过单纯相同的形式的无限重复,容易令杂乱的心念有序化。拜佛眼观佛像,以佛像的庄严暗示引发自心的庄严,依现量(直觉)的综合,获致对自性妙心的体悟,故净宗行人每日行持,礼佛一项,不可或缺。

  最后让我们以广大心发宏誓愿:“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十大行愿每一个都应如是而发。

  2.称赞如来。

  赞叹佛如来可消除口业的四种障碍,得到四无碍辩才的功德。释尊的因地,因以“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一偈赞叹弗沙佛,而功超九劫,先在弥勒之前成佛。可知,修持称赞如来这一行愿,可以速增福德智慧。

  佛的本迹理事,具无量功德。普贤菩萨以大海般深广磅礴的音声,一一音声中又生无边美妙悦耳动听的言辞,尽于未来漫无边际的一切时劫,不停赞叹诸佛如来浩瀚无涯的功德海。

  佛的功德无量,所以诠释佛功德的佛名也无量,如阿弥陀佛又称无量光、无量寿、超日月光等等。如来这一德号是从法身不迁不变、如如不动的角度来诠释佛的功德。所以念佛就是念佛的功德,就是赞叹称扬佛,因此能感召无量功德。站在净宗角度,一句佛号即总持陀罗尼,含摄万德,如至心持念久久,无碍辩才自得显现。古往今来由念佛发辩才的事例众多。

  3.广修供养。

  供养除悭贪障,得大福财。一切菩萨道人皆修供养,如释尊因地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普贤菩萨是古佛应化,尚且发此供佛大愿,修此无边胜行。又诸菩萨众常以种种广大上妙供具,供养诸佛。如是供养一一皆有广大殊胜果报。在吾辈凡夫分上,无福力置办上妙供物,亦应随分随力,每日最少以长灯一盏、长香一支、清水一杯,而作供养。我们亦可以摒除一切杂念,用意念想象缘取一切美好的事物,供献给崇高的三宝,如各种芬芳美丽的鲜花、世间珍美的果实和药材、一切秀美的山水和森林、一切美妙悦耳的音乐以及一切世间的一切美好事物,我们所见过能忆念到的,全部以意念摄集起来,恭恭敬敬地奉献在十方一切诸佛菩萨前,以最真诚的心情恳请佛菩萨慈悲纳受这一切。意缘供养极为方便,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随意行持,无论何处,凡遇到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景物,以虔诚的心意缘取呈于佛菩萨前。如此时时处处忆念三宝,在不经意间已种下无边福报。

  我们也可观想:本师释迦牟尼佛等诸佛菩萨往昔如何供养,我亦随喜并观想如何供养诸佛菩萨。此是《入菩萨行》中所宣说的修无上供养的窍诀。我们虽没有能力做诸佛菩萨往昔所作的圆满供养,但我们能发愿随行他们的供养,虽然只是一种心愿,实际上也能获得同样的功德。

  无量供养按性质分:可分财供养与法供养两种,而…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为什么要学佛?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