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拂逆我者,起嗔惱心,乃至過去未來事,或順或違,皆悉屏絕,堅壁固守,一心正念。四不得吟詩作文……泛覽外書,議論他人得失長短,乃至教憑臆見而高心著述,禅未徹悟而妄意拈評,緘口結舌,一心正念。五不得交結親朋,應請赴召,遊山玩景,雜話閑談。凡種種世谛中事,除理所當爲,決不可以事,余悉休罷,一心正念。六不得貪著放逸,恣縱睡眠,大事未明,捍勞忍苦,一心正念。七不得與世人竟才竟能,爭名爭勢,未得言得,未證言證,诳稱知識,妄自尊高。惟應執卑守愚,終身居學地,常專常精,一心正念。”蓮池大師以身作則,爲後人樹立了專精念佛的楷模。
綜上所述,誠敬是念佛的心態,專精是念佛的行持,淨業行人應恒常自省,提撕警覺,務令自己的念佛行持貫徹誠敬專精的方法論原則。
(二)念佛方法
念佛以往生淨土爲旨歸,亦以對治煩惱,蕩滌妄想雜念爲下手功夫。佛以六根爲六賊,賊衆則難以一網就擒。娑婆衆生耳根最利,意根功德最全。故應在製服耳意二根上下功夫。先利用耳根聽佛聲,攝住意根作觀想,緊緊製服,其他諸根自然臣服。所謂一根既返源,六根鹹解脫。
在念佛之前,必先靜坐令自心平靜下來。然後應如是發心:我此念佛皆爲令無邊衆生悉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共成佛道。我們在深信切願的基礎上專心持佛名號。持念時要至誠懇切,全神貫注地用耳朵傾聽,從一念乃至百千念都發自內心,從口中出,從耳中入,心中要曆曆分明。聲緣于心,心緣于聲,字字句句,心聲相倚相托,如貓捕鼠,如雞抱卵。念念之間都應包含著厭離娑婆牢獄,欣求西方樂土的欣厭心。猶如步步遠離牢獄,步步趨向故鄉,此欣厭二心都要痛切,句句佛號都凝聚著我願往生,願佛哀憐攝受加被護念垂手接引的意念。此是念佛最根本的意念,應時時貫徹于各種念佛方法中。念佛的聲音宜和緩,音韻要沈穩,音調要圓潤。爲了要適應念佛時的環境和心境起見,爲了適應念佛人的根器起見,所以念法便有種種不同。每一種方法,都有它的作用,有它的特長。行人念佛,可以根據場合與心境的不同,選擇下列適宜的方法,加以實行。以下選用重要而且能令末法衆生依之獲益的十幾種方法,略作介紹:
高聲念:若神志昏沈,或妄想紛飛,振作精神,用全身之力高聲念佛,聲聲快足,乃至高亢入雲。此種方法,雖然稍嫌耗氣喉啞,不能持久,但能使頭腦清醒,正念恢複,心易專而雜念少。《業報差別經》雲:高聲念佛誦經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叁聲遍十方,四叁途息苦,五外聲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叁昧現前,十往生淨土。高聲念佛一法願常行之。
默念:念時自外表看,只見唇動,並不出聲,雖不出聲,但“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在行者心識中還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因清楚明白之故,所以心不散失,正念得凝聚成一片,若能如此其效力也不亞于有聲。對于初機念佛者,還是以出聲爲宜。這種念法,可用于臥時、病時、沐浴時、入廁時、在公共場所等不便出聲的場合,這些場合只宜默念。
金剛念:若心氣不適、或人地有礙,但動口唇,用金剛持法,不拘多少總要字字從心裏過,心憶而動于舌,舌動而後返于心。只是聲在唇齒之間,舌既有聲,耳還自聽,綿綿密密,曆曆分明,口耳相傳,自他不隔,是爲心念心聽。心念心聽,則目不妄視,鼻不妄嗅,身不妄動,一個主人翁被阿彌陀佛請將出來。
追頂念:念時用上面金剛念法,但將字與字之間,句與句之間,連綴得極其緊密,形成一字追一字,一句頂一句,中間不留間隙,所以名爲追頂念。因爲追頂緊密,不留間隙的緣故,雜念便無法乘機楔入。此念時情緒緊張,心口並進,正念的威力,蓋過一切,故能使無明妄想,暫時歸于沈寂。所以此種念法,效力至大,淨業行人,多采用之。此法須善用,否則,容易生病。
十念法:每日清晨服飾已畢,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爲一念。如是十氣,名爲十念。但隨氣長短,不限佛數,唯長唯久,氣極爲度。念法以追頂法念去,其佛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如此十氣,連續不斷,意在心念不散,專精爲功故,名爲十念者,顯是借氣束心。心自不散,但須隨氣長短,不可強使多念,強則傷氣,只可十念,不可多念,多亦傷氣。如加早晚十念,或早午晚叁次亦可。如家有佛堂、淨室,仍須對佛像焚香禮拜,立念跪念均可。此法是根據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爲忙碌事務者設立。臨終時,雖僅此十念佛亦必來迎也。
十念計數法:印光大師爲對治妄波沸湧而立。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叁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爲難,或分爲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到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叁,從四到六,七到十,作叁氣念。此則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從著腳,一心不亂,久久自當得之。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了無滯礙。十念計數法,以全心力量施于一聲佛號,雖欲起妄,力不暇及。此攝心念佛之究竟妙法。
隨息念佛:或于氣靜心平時,先想己身,在圓光中,默想鼻端,想出入息,吸氣時念南無,呼氣時念阿彌陀佛,或者吸氣時念阿彌,呼氣時念陀佛,反之亦可,方便調息,不緩不急,心息相依,隨其出入,行住坐臥,皆可行之,務令間斷,縱然昏沈睡眠,也含著這一聲阿彌陀佛而睡,醒來即便續念,常自密持,攝心既久,息念兩忘。即此身心,與虛空等,持至純熟。心眼開通,叁昧忽爾現前,得大受用。這樣只要人有一口氣就念一聲佛,久而久之,時時刻刻,行住坐臥,不離一句阿彌陀佛,這方是真精進。當人臨終時,最後一息氣欲斷時,人的一生行業,也就隨著最後呼吸的一聲佛,去往生極樂世界,得見阿彌陀佛。
禮拜念:念時一邊念一邊拜,或念一句後拜一拜,或不論字句多寡,但邊念邊拜,邊拜邊念,成爲念拜並行,身口合一,再加上意中思佛,便是叁業集中,六根都攝。這樣則吾人身體中所有能發生作用的器官,全都用在念佛上,再沒有空閑時間去涉及念佛以外之事,或念佛以外之念頭了。所以此法是特別精進法,效力也特別大,惟是拜久則身勞氣喘,故只宜兼用,不宜專用。
觀想念:念時一面稱佛名號,一面觀想佛身相好莊嚴,卓立我前,或手摩我頭,或衣覆我體。或再觀想觀音、大勢至菩薩,侍立佛旁諸聖賢衆,圍繞于我。或者觀想極樂世界金地寶池,花開鳥鳴,寶樹羅網,光輝莊嚴。如觀想真切,即身便可遊于極樂國土。如不真切,亦可作爲念佛之助緣,使淨業易于成辦。倘久觀令熟,平時已在心目中留存甚深印象,一旦身體衰謝,此方塵緣,不複牽累,則極樂聖境,便一齊現前了。
定課念:念佛最怕是始勤終懈,無有恒心。故古今行人,每將念佛一事,定爲按日功課,只要日日實行,便是道心不退。佛號多寡,規定時可以不拘,古人有每日定念十萬、七萬、五萬佛號,皆爲常有之舉,可見精進。亦可規定每天念幾個小時。總之,此事當斟酌環境,及自身力量,定爲功課,既定之後,無論如何忙法,也要把它念完,否則次日即當照補,養成習慣。若起初籍一股勇氣,定得太多,以致後來做不到,則不好,若定得太少,則近于懈怠,亦不好,所以在決定時,是要細加斟酌的。
觀字念:當徐徐稱念佛號時,隨每字音聲,內觀字形,或觀中文字形南無阿彌陀佛,或觀梵文字形Nano Amitabha,念得清清楚楚聽得清清楚楚,意根觀照字形清清楚楚,聲與字相應不亂,耳根與意根並攝。攝心顯著,淨念易成。
系緣念:除了定課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系念佛號。雖事務忙碌,內心亦不忘于佛及淨土。由于我們平時心念容易被外境牽引,而忘失了念佛的念頭。因此要時時刻刻保持警惕,一旦發現馬上糾正,久而久之養成習慣則一句彌陀,永不離口矣!系緣念佛不妨礙世間法。例如,耕田、經商、做飯、洗衣、一切土木金石種種行業,悉皆可以隨著工作(除了需要動腦筋和高度注意力和危險性的工作),或默持名號,或出聲念佛,其功德相等。做工用手,念佛用心,心之于手,各司其事,日久純熟,製心一處,相得益彰,事無不辦。這在古人往生傳中,比比皆是,有的業打鐵,便一邊打,一邊念;有的業磨豆腐,便一邊磨,一邊念,最後都是聲音一停,便已往生了。此足資佐證。系緣念佛即塵勞而道場,這對于忙于俗世的在家人,尤其得力。對于在家人本來定課念佛的時間不多,因此更應該把念佛遍布于日常生活工作的每個角落,盡此一生成辦往生大事。
臨睡觀念法:修淨土人,凡欲入觀及臨睡時,一心合掌,正面西向,若坐若立若跪,觀想自己處于極樂世界,面對阿彌陀佛祈禱觀想佛身,十聲念阿彌陀佛、觀音、勢至、清淨海衆竟,發願雲:“弟子某某,現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回六道,苦不堪言。今遇知識,得聞彌陀名號,本願功德,一心稱念,求願往生,願佛慈悲不舍,哀憐攝受。弟子某某,不識佛身相好光明,願佛示現,令我得見,及見觀音、勢至、諸菩薩衆,彼世界中清淨莊嚴,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見。”發願已,正念入觀,或臨睡正念而寢,不得雜語,不得雜想。或正發願時即得見之,或睡夢中得見,只要專心,必如所願。此法系善導大師所立,加持力特別大,自古以來感應甚多,尤其會在夢中出現不同的征兆。冀淨業學人于每日功課後,或臨睡時行之。
睡夢中念佛法:紫柏大師問僧海州:“你念佛常有間斷嗎?”“合眼時便忘了。”海州回答說。“合眼就忘了嗎?”大師震威一喝,說:“這樣念佛念一萬年也沒用。從今以後,一定要在睡夢中念佛不斷,才有出苦的希望。若是睡夢中不能念佛,…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