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愿,执持名号,今生成办往生大事。
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中特异法门,其义理境界殊胜超绝,娑婆众生对此疑窦丛生,甚或诽谤,自误误人。净宗启信有二类,一者智信,二者仰信。智信是以智慧契入佛心,对净土事理因果,明了通达,理明信深,念佛成就往生。然净土法门全体是佛境界,甚深难测,即法身大士虽能谛信,尚不能穷底,故对我辈众生来说,主要是仰信。
仰信又分就人立信与就法立信。就人立信即是坚信佛陀是真语者,不妄语者,故虽然暂时不明理体,而如教奉行。所谓“愚夫愚妇颛蒙念佛。”《净土圣贤录》、《现代往生见闻录》中载有许多愚夫愚妇凭这一念净信老实念佛,得以往生的事迹。
就法立信即是对净宗法门出世大法有坚定的信心,对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有坚定的信心,故而对念佛法门有九牛莫挽、无怨无悔的信力。就法立信亦包摄着对佛菩萨与祖师善知识的仰赖。净土法门是释迦本师、弥陀世尊二尊所建立,文殊普贤之所指归,马鸣龙树之所弘扬,慧远、善导、永明、莲池、蕅益、印光诸祖师之所发挥倡导,此诸菩萨大士自古迄今,早已为我们遍研经藏,特地选择出这不断惑业,横截生死的殊胜妙法。吾人仰信佛祖古德,依教奉行,即得现成享用。正如身患疾苦,即请良医诊脉。立即服药得愈。
综上所述:净宗法门从始至终,信为根本;从初发心,次得往生,究竟成佛,皆资信力。信力圆时,全成佛力。信心犹如深栽果树,树根深植,风吹不动,后结果实,济人饥渴。念佛人亦复如是。尤要深信,成就往生,究竟成佛,然后广度众生。若无信心,空无所获。净土法门不可思议,能信此法亦不可思议。经云:“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证知,净宗之信,多由宿世善根福德所致,非简单灌输所能奏效。故而,净业学人应宝重这一净宗之缘,广积资粮,努力透过信关,仰仗阿弥陀佛大愿威神力,念佛求生净土,庶不负两土世尊之殷望。
第八节 净土资粮之二--愿门
一、 愿立净业可成
世出世间一切事业,无不由信愿而得成就。世间商贾投资营利,农民春播秋收,对此信而无疑,愿而勤行,已习以为常,所以无须专谈信愿;净土往生,事非寻常,众生以未曾见闻而疑怪,所以,启信发愿,不可或缺。
西方极乐世界乃阿弥陀佛愿力所成就,净土法门乃阿弥陀佛愿力所启,净业行人欲生彼土,应发愿求生。以求生彼土的愿力,感阿弥陀佛愿力接引,带业往生,横超生死。所以,世尊殷勤劝令发愿。《阿弥陀经》三番劝愿,一番劝信,悲心特切,阿弥陀佛大愿之船能运载一切众生到西方净土,倘众生不愿乘坐,亦不得到。阿弥陀佛因地发愿犹如磁石,吾人诚愿往生则如铁针,二者内具互吸之势,而磁石不能吸取非铁器。
净宗启愿的核心内涵是: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蕅益大师语)。净宗启愿方式有两种,一者从事相上启愿,置身娑婆业海,为五欲缠缚,备受众苦,觉悟人生苦空无常无我,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净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净土法性身,是为厌离心。闻说西方净土种种依正庄严,阿弥陀佛大愿功德,生大欢喜,欣愿心愿求生彼国,常行念佛及六度万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是为欣愿心。
二者从理体上启愿,以般若智慧观照性相事理因果,从根本上生起愿心。依据万法唯心造的理念,娑婆世界是自心所感的秽土,理应厌离;极乐世界是自心所感的净土,理应欣求。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是愿的一体两面。既厌秽土,则必须愿意舍弃对娑婆世界的一切贪执,既欣净土,必须愿取。舍至究竟,方无可舍;必须求出娑婆,横超三界,则永离众苦,方是更无可舍。取至究竟,方无可取;必须求生净土,径登九品莲台,则但受诸乐,方是更无可取。
由事启愿,念能相续,亦得往生;然因理体不甚了了,影响愿力,遇到障缘,或易退转。从理体启愿,契入心源,深入骨髓,纵逢诸多障难与诱惑,愿力如金刚王宝剑,势不可挡。愿立即净业可成,净业行人亦应在愿门深着眼。
二、 厌离行
净业修持的必要前提是厌离心。厌离心也即是出离心,前文已比较详细讲过如何发出离心。本文主要是分析一下现代人生的苦境:
人生的苦境在当代表现得尤为突出,现代人造恶的动机与手段比古人更甚,苦果也就更大。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我们能睹见一系列的险象与危兆。诸如:精神家园的丧失,全球性的政治腐败,文明婚恋观的瓦解,毒品的泛滥,日益污染的生存环境,各类物种的锐减,贫富差距的拉大,种族冲突,恐怖主义抬头,邪教遍布,生物遗传学的潜在危险,核战争的威胁……等等。种种资料显示,人类的境况日趋恶化。
二十世纪以来,种种或自然的或人为的巨大灾难次第出现,从中可以看出:人类所面临的灾难逐渐从纯自然性、区域性发展到人为性与全球性。与古代劫难大多体现于物力、人力的损耗和毁灭,以及文明成果的丧失相比较,现代劫难则直指向整个人类的生存基础,罗马俱乐部发出的“人类面临灾难深渊”的警钟,持久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法华经》用火宅喻来形容三界的苦况,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燃不息。”三界就如同着了火的房子,迟早要崩塌毁坏。我等应把修持净土法门看作是自己即生求得解脱的唯一机会,而且是千劫难逢的机会!如果不能今世往生净土的话,来世也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了。因此,我们应从内心生起深切的出离心,生起如救头燃的紧迫感。火宅炎炎,众苦充满,不求西方净土,将何以堪?
三、欣慕行
释尊对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的描述,为我们建构起一个至极真善美的妙参照系,俾令众生与二土的比较,生起无限欣慕心,信愿持名,踏上出离苦海的妙庄严路。
娑婆秽土八苦八难充满,极乐世界无苦纯乐,不闻苦名,何况实苦。二土适成鲜明对照。从修道证果来看,二土的难易苦乐程度亦有天壤之别。
正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具有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释尊苦口婆心,劝勉众生“至心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精进勤苦,须臾间尔,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拔生死之本,无复苦恼之患,寿千万劫,自在随意。”(《无量寿经》)历代净宗祖师大德亦反复警策,欣愿求生。我们应通体承担,信愿持名,欣求极乐,成办往生成佛之大事。
厌离行与欣慕行是愿门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厌欣心对净业的修持至关重要。净业行人对所处之娑婆世界,对轮回痛苦应有深刻全面的认识,使之厌恶;厌则欲离,离则出此世界。同时,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则应作庄严安乐想,使之欣慕,欣则欲往,往则往生彼世界。此厌欣心应时常发起,遍布于修行与生活的每一角落,时时警策自己。不能只在念佛时,有欣厌心,而在平时对一切享乐仍然非常贪执,这绝不是真正的欣厌心。我们应对一切享乐都应看淡、看破,因为临终之时只有一条路可走,不可能脚踏两只船。如是养成一欣一厌的心理定势,导致临命终时,自然如箭离弦,弹指往生。譬如拉车者,前挽后推,则进趣自速。人在三界牢狱,宜应当机立断,信愿持名,哀求往生,以自己深切的信愿感阿弥陀佛大愿接引,成办净业。
如何生起对西方净土的欣慕心呢?首先要时常忆念阿弥陀佛胜过忆念自己的父母,佛乃众生之慈父,唯有佛能度我们出离生死苦海,到达至极安乐的境地,佛的恩德远远胜过自己的父母。我们应时常忆念佛的相好与智慧功德。佛时时忆念悲愍众生,我们也应时时如浪子忆念慈母一样忆念佛,如是念念不忘,那么临终之时也必定能见佛。
我们时常要拿极乐世界与现实作比较,常常忆念极乐世界之殊胜超绝,观想此世界之无常苦空。如此便能生起欣慕心了。
我们应时时警策自己,人生无常短暂,生缘少死缘多死无定期,何时死一点都没有把握。对于我们凡夫来说所能依靠的只有净土法门。我们要发起明日必死的决心,不去作今世无意义的事业,对往生极乐世界生起强烈的愿望,精进修持净土法门。
对于父母妻子儿女爱恋之情也不应执著,我们要知道这一切皆是因缘聚合,缘生而聚,缘尽而散,恩爱终有别离的一天。唯有教他们归信佛法,令其踏上解脱之路,这样才是对他们的至真至爱。特别是夫妻之间的恩爱缠绵,此恩爱是轮回之根本,尤应看淡。唯有劝勉他们同修净土法门,相约在极乐世界相见,永作无生眷属。如此则可转为道用。
我们所贪爱的一切外境亦是无常虚幻之物,失去的未必能再得到,可得到的终究是要失去的,实在无一物可永远占有。更何况贪执一切欲乐享受皆是产生无尽烦恼痛苦之因,因此应对一切外境都应放下贪执,淡泊物欲,以性空之见来观照,以期达到心无挂碍之境。
当我们遇到疾病痛苦和种种不如意之事时,更要痛下决心远离三界火宅,求生净土从而永离苦痛常享极乐,唯有极乐世界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宿。将所遇到的一切痛苦违缘转化为求生净土的愿力。当我们锦衣玉食、财富如意之时,我们更应时时警策自己一切财富家资皆是暂时拥有,自己临终之时无一物可以带走。因此我们应该广行布施,积累往生净土的资粮,把钱财用在最紧要之处。
总之,轮回中一切都是烦恼痛苦之因,如梦、幻、泡、影、过眼云烟,身是假借暂住的客舍,心是虚浮漂泊的旅客,应看破轮回的幻影。身处可怕的深渊,当如出牢狱,如出粪坑,应时刻心怀惊惧,渴求出离。所以立即放下对娑婆一切贪恋,痛切提起欣求净土的信愿,早日登上弥陀大愿之船,渡过生死苦海,登上解脱安乐的净地乐土。
四、信愿与菩提心
发菩提心,是入大乘佛法的正因,不发正觉菩提之心,虽行六度万行,经恒河沙劫,终不成佛,《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乃知菩提心是万善之…
《佛法要义浅释——向现代人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