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淨土(二)▪P2

  ..續本文上一頁久了,逐漸由「比量」進入「現量」。我們剛剛說「現量」就是「能所了然分明」,而這個「能所了然分明」會因「當下」之證量,使「當下的心念」立即證得智慧,這就叫作「現量智念」。「現量智念」之現起正是「性境」中無「能緣之心」與「所緣之境」的真實境界;因爲「性境」是實在的東西,與「現量智念」結合,即爲「現量智念性境」。這裏面可以再分爲兩個層次:「初現量智念性境佛」與「現量智念性境佛」,兩者均是「現量取性境」。

  

  首先,「初現量智念性境佛」就是說「若久念熟,不作意持,自然一心」,這個境界比「比量緣帶質境佛」自然更進一步了。達到了這個境地,就是無念而念,自然而念,到最後,站而不動,佛自現前,這個叫「性境佛」,也就是說,好象佛就在眼前。真正念佛到家的人,他人在何處,阿彌陀佛就來到何處,也就是說,人在娑婆世界,極樂世界就在眼前。爲什麼呢?因爲他正智現起了,心就在這個境界上面;雖然這裏不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沒有來。但是爲什麼呢?他並沒有去極樂世界,爲什麼會見到阿彌陀佛?這是因爲他白天念阿彌陀佛,晚上作夢,阿彌陀佛就入夢來了,跟他講道理。這似乎不太可能,但你們看印度曆史上有一位祖師大德││無著菩薩,發願寫「瑜珈師地論」。「瑜珈師地論」共一百卷,是一部很有名的佛學巨著,但當時無著菩薩在寫的時候,很多地方寫不下去,于是夜裏他就入定,到兜率天的彌勒內院去見彌勒菩薩,請彌勒菩薩除疑、開示。就這樣,他白天一邊傳法,一邊寫,遇到不懂的地方,晚上就入定到兜率天去見彌勒菩薩。聽完彌勒菩薩講經說法以後,第二天出定了,就繼續跟弟子們講「瑜珈師地論」。如此地周而複始,完成了一百卷的巨著;他人雖然沒有去,但心卻往往返返地去了幾趟兜率天。這說明了一個人的心的作用很大,心的力量很強,若能夠開發運用心力的話,會有一股不可思議的力量。這個雖然是西藏的一個傳說,但說明了「現量智念性境佛」的可能,也就是有可能念佛念到將佛現在眼前。

  

  不只無著菩薩入定時可以看到彌勒菩薩,有很多人也能夠入定見佛,也就是在定中見佛,這都是「現量智念性境佛」的顯現。這是說念佛要「念念空寂,句句歸真」,然後才能「頓悟佛國依正」。當然這個境界不像我們現在的「見佛」,因爲我們大都是散亂念佛,而散亂心念佛不容易見到佛,一定要在定中見佛。有人退而求其次,說「觀像念佛」比「散亂念佛」較容易見佛,這雖然不錯,但見到佛來了,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你若向他請法,他還會跟你講法,這才是真真實實的見佛。

  

  「性境佛」的境界是真正存在的,但一定得要「現量智念」。倘若別人很快地就能夠念佛見佛,但你卻老念佛,卻念到現在,也沒有看到阿彌陀佛;這並不是阿彌陀佛不來,而是因爲你的心有若一缸髒水,東念西念還是髒東西雜混。想想看,骯髒、煩惱的心怎麼能夠跟清淨的佛相應呢?連「比量」都不能確實把握,如何能有「現量」呢?假如你的心能夠靜下來,然後再去念佛,結果一定不同,因爲心澄,視野廣闊,看得遠,觀得正,佛必然立刻顯現了。

  

  念佛倘若能進入這兩種「現量取性境佛」的境界,則能夠「舌(根)識出佛聲,耳(根)識聽佛號」。楞嚴經中有雲:「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不加方便自得心開」,就是說念佛一方面靠口念,但更要用心聽,同時要反問自心,因爲如果念佛能夠注意聽的話,就不會打妄想。倘若只是口念心卻不念,念到驢年馬月,也見不到阿彌陀佛。爲什麼呢?口念心不念,他是在唱歌,哪會知道念佛真正的意思呢?這好有一比,像我們小時候,老師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背了一大套,卻不知道什麼意思。現在隨著年歲增長,知道了這是人生最高的真理,但是小時候背,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你念佛,能口念耳聽,而再能專注一心;也就是舌識、耳識、意根,能打成一片的時候,念念相繼念念佛,絕對可以與佛相應。這種六根都能攝進去的念佛,就是「現量境念性境佛」。

  

  唯識資糧位、四勝力與淨土信願行

  

  唯識宗不只有很深的唯識理論,更要求所有修習者潛心修資糧位。這唯識資糧位有四種漸進的殊勝力量,同時與淨土宗的「信、願、行」有很深切的關系。

  

  唯識資糧位與四勝力

  

  唯識之資糧位基本上是靠著四種殊勝力量聚合而成。

  

  內因力: 「內因力」是一種心內的力量,可以用來檢查看看自己的宿緣裏有沒有具備大乘善根。譬如說,有些人一聽到阿彌陀佛就很高興,有的人聽到阿彌陀佛卻不怎麼高興。爲什麼呢?因爲他沒有善根。比方說,法印寺那麼大的佛堂,很多人從很遠的地方跑到那兒去聽經;旁邊很多鄰居,尤其是墨西哥人,卻是過門而不入。爲什麼呢?他們沒有善根嘛!再譬如說,你們今天來聽經,有很多遠地來的朋友,怎麼曉得要來呢?因爲看到「大方廣學會」登廣告說,印海法師要來講經,于是就跑來聽。爲什麼呢?因爲在看廣告的時候,善根現前了。

  

  信佛沒有善根是不能信的,因爲「善根、福德、因緣」,缺一不可,而善根卻是最重要的。什麼道理呢?因爲今生你也許沒有福德,但因爲你有善根,再艱難困苦你都非去不可;或者今生你雖有福德,但因緣不成熟,所以老是在佛門外打轉,一旦因緣成熟,一下子就進去了。因爲有因、有緣就有果了,因緣果報嘛!但是這不是一生一世栽培的,而是多生多世之因緣。我常說洛杉矶有這麼多人口,有幾個信佛的?有幾人真正來聽經的?太少了!因爲他沒有這個因緣,也沒有這個福報。有福報的人一聽見佛法,就會覺得有如久旱遇大雨一樣;用這樣的心境來聽佛法,就是善根發現。有很多人念佛念得痛哭流涕,也是因爲善根發現了,這種人一聽到佛法,立刻覺得爲什麼這樣好的法門,我以前沒有得到呢?現在得到了,立刻珍惜得不得了,想盡力將它發揚!因爲這是救命圈,這比你一天賺好幾百萬的福報還大。賺錢有什麼好?那一天嗚呼哀哉,兩腳一伸以後,什麼是你的?可是聽佛法呢?一入耳根便成道種,成佛就是這麼來的。這是「內因力」,也就是「信資糧位」。所以大家能來聽法,就是因爲有「內因力」,佛種已種,不要把自己看得太渺小。

  

  善友力: 有因還必須有緣,這是說有了「內因力」,還要有良師善友在旁時刻指點,或至少遇到良師善友勸我們信佛,叫我們學佛法。但是學了以後,光聽不夠,因爲了解只是知解而已,還要身體力行。怎麼行呢?譬如念阿彌陀佛,拜阿彌陀佛,而且還要每天念阿彌陀佛,每天拜阿彌陀佛,這就是行。念佛比較容易,修唯識觀的人還要去觀,就比較難了,但是不管念佛或觀佛,都是「行資糧位」。

  

  作意力: 因有了,信有了,行也有了,第叁還要作意。作意就是「勝解」,也就是殊勝的了解,不是普通的了解。因爲要開悟以前,或要見佛以前,你對這個法門不能馬虎,一點不能有差錯。爲什麼有人會有開悟的結果?就是因爲他們明白,了解愈深刻,信心就愈堅強,如此地修行,行持只會有進,不會有退。反過來說,爲什麼有的人修了以後反而會退失呢?這是因爲沒有充分地了解,沒有肯定它,浮浮泛泛而已。所以真要修行的話,要勝解而精進,要發願一生成就,就是此生一定要見到佛。這個發願就成就了「願資糧位」。

  

  資糧力: 有了「信、行、願」等叁個資糧位,就形成第四種激切的資糧力,也就是說,有了前面的「信、願、行」這叁種力量擺在一起,當念佛時,叁資即集起無間,那麼就可一心念佛,進而降伏我法二執。

  

  唯識資糧位與淨土信願行

  

  通常來說,唯識宗的修學,要叁大阿僧祇劫,也就是說,從我們凡夫開始,在沒有開悟以前,要集無量無邊的資糧修止觀,成就十住心 (編者按:止成就必得輕安,而後成就九住心:內住、續住、回住、近住、伏住、寂住、最寂住、專住與等住) 。這十住心當中做什麼事?不外乎修福修慧,一直等到修足四善根 (編者按:暖、頂、忍、世第一) 才行,也就是說你開悟以前,要具足了條件才能開悟。

  

  可是修淨土宗很容易。怎麼容易呢?因爲唯識資糧位與四種殊勝力,與淨土的信願行相應。爲什麼呢?因爲要修行淨土,一定要宿具大乘善根,而且在這一生中,還要「逢佛聞法,師友勸發」的因緣具足;一旦啓蒙,立即發願「勝解決定,精進起行,一生成辦」。這「善根、福德、因緣」叁緣積集,激切無間,于是一心念佛,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爲這一生唯一重要之事。

  

  二無我與念佛

  

  有了唯識「資糧力」以後,簡單地說,你就具備了降服我執與法執的條件。但是到了這個程度,僅僅只是具備條件而已,離真正成就「二無我」││第一要沒有我執,第二要沒有法執││仍然還有一段距離。這是成佛作祖的第一步,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二無我

  

  人人都有個「自我」,但是這個「我」從那兒來?剛剛在談第七識執持第八識爲「我」時,談到「我」從分別、妄想、執著而來,也就是「我」誤把外在的東西看做是「自己」,然後再以這個「自己」爲中心對外境執取、迷惑;這個把「自己」當作中心就是「我執」,而「我所有的」則是「法執」。好比一個蠟燭,這個蠟燭點燃了以後,就有了蠟燭光,在這裏這個蠟燭就是指「我」,這個蠟燭光所照的範圍都是「我所」,這就是「我執」與「法執」。這個「我從那兒來的?」「我」有「俱生我執」與「分別我執」兩種:「俱生我執」是從無生死以來的「我」而來的,是俱生與來的,不是後天的。「分別我執」是後天的,是邪思、聽邪教講的話,而認爲有這麼個「我」存在。在佛法裏講「我」是個假的「我」,是相續假、和合假,…

《唯識與淨土(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