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時間與空間的暫時存在而已。這時間過去了,人就會死了,這時候,時間與空間就與我無關了,因爲你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非走不可的時候到了,也由不得你不走。那麼,空間是什麼?說穿了,不過就是「四大」、「五蘊」嘛,「四大」就是「地、水、火、風」,「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這些都是暫時的條件,依靠著因緣暫時地存在。時間呢?更只是一種現起,因此在時空裏面的這許多存在都是假的,沒有實在的東西。爲什麼?有是「假名有」,但是「畢竟空」。「畢竟空」當然不是我們凡夫境界,是以聖人所見宇宙的一切形形色色,只是個形象,只是個事相而不是真理。雖然如此,但是事相並沒有離開真理,這是觀照「緣起性空」所産生的結果,倘若你能了解緣起沒有自性的話,你就開悟了,就沒有我、法二執了。
這個道理非常重要,你若不弄懂,我們就沒有辦法繼續往下講。爲什麼呢?因爲從佛法最根本的道理來說,一個人的煩惱從那兒來?就是從「我」與「我所」而來。你看心經上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四句話就代表整個心經上的道理,都講完了。觀自在菩薩在這裏可以說不是觀世音菩薩,也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爲什麼叫觀自在?因爲不必假藉外力,你自己的智慧可以照見五蘊都是假的,「五蘊皆空」,然後才可以「度一切苦厄」,因爲倘若你沒有了「我執」了,你的煩惱就沒有了。
這個道理是不是如此簡單呢?我們再反過來看一下,就更容易明白了。一個人爲什麼有煩惱?因爲「我」總是記得「你對不起我,你辜負了我」,「我」把自己看在每一個人的前面。但是「我」有沒有對不起人家呢?「我」有沒有辜負人家?「我」也有,大家彼此彼此。但是「我」沒有看見「我」自己對不起別人,因爲「我」把自己看得太高,以「我」爲中心,于是「我」的煩惱就多了。所以金剛經有句話:「無我得成于忍」。「我」爲什麼要修忍辱般若波羅密?因爲「我」需要「無我」,如果「我」不能「無我」,「我」就不能忍受一切。這是金剛經的名言。總而言之,「我」若要了生死,第一要無煩惱,就要「無我」;欲破煩惱,就一定要修「無我」。
二無我與念佛
我們把人爲什麼有煩惱,正反方向都檢查過了以後,現在我們可以來問問,在淨土修行裏,怎麼樣去修「無我」呢?這個道理是一樣的,就是在念佛的時候,把「我」放下來;也就是說,念佛的時候,人家罵你一聲,你就口念一聲阿彌陀佛,如果你能把「我」當阿彌陀佛,你就把「我」放下,沒有煩惱了。不然的話,你要是不念阿彌陀佛,于是你罵我,我罵你,你打我,我打你;結果罵也罵不盡,打也打不完。爲什麼?由于有「我」。煩惱太多的人通常就是因爲「我執」太重,因爲有我,就有我愛、我癡、我瞋、我慢了,就要跳不出煩惱的漩渦了。佛法裏最直接的一個解決的方法,就是以「無我」來破除煩惱,當然就算破除了,仍然不是很高深的「無我」;也就是說,念佛念到最後,就算能暫時降服後天所起的我、法二執,不過這時候還沒得到一心,因爲還沒開悟嘛!所以當我們說你念佛念到能降服煩惱不爲外境所欺騙的時候,這時只是「第六識返聞佛聲,五識同歸一境,不緣五塵,第七我執漸伏」,只有等到你向內都是以阿彌陀佛爲中心,心裏沒有煩惱,都是清淨的佛念、佛種,這時「八識佛種漸增,佛種生佛現,佛現熏佛種,相續無間,命終果熟,自然見佛往生」。當然這佛種也好,佛念也好,都將做爲一種因,將來到極樂世界開花結果;但在此時,你都可以見到阿彌陀佛,將娑婆世界轉爲極樂世界。爲什麼呢?「花開見佛悟無生」,無生就是沒有生死輪回;倘若你一心念佛念至「無我」││一種很深邃的「無我」,自然能證悟「無生」,此時悟得不生不滅,自然就得大解脫了。
四緣與念佛
「四緣」是唯識宗的老話,有道是「諸法因緣生」,一切都是因「因緣」而來。但佛法講的「因緣」裏面,「因」與「緣」還各有兩個緣,所以一共是四個緣,就是「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與「增上緣」。
四緣
親因緣: 什麼是「親因緣」?這個很好懂,我們現在就直接以念佛來解釋。因是主要條件,緣是附帶條件;我們阿賴耶識裏面,具有淨土的依報與正報,和色種與心種之清淨種子,念佛以後,心裏沒有妄執,沒有煩惱,沒有分別心,就成就了佛的清淨種子,這個就是「本識具淨土依、正色,心淨種,從信種發初念佛心」的道理,而由這個佛清淨的種子,就感應了極樂世界淨土的依報與正報。這個依報與正報爲親生自果因緣。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爲佛法講的因緣,並不是講心外因緣,外面的因緣是假的;真正講的因緣是講種子。不過種子代表什麼呢﹖我們只是藉用外在的種子來比喻我們內心的影像,實際上它是一種業報,也就是業種。所以內心的善根、智慧、業種才是真正的因緣。
等無間緣: 因前面之「因緣」初念,引發了第二念佛心,于是念佛的時候,念念不斷,這就是「等無間」,也就是平等沒有隔開的。譬如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中間沒有煩惱進來叫無間。假如念佛中間突然起了煩惱,你就沒「等無間」,因爲中間被打斷了,就不能淨念相續了。
所緣緣: 這就是說「所緣」之境界。這裏的「所緣緣」不大好懂。請各位注意這朵花,我看到,大家也看到,這是境界不錯;假定小孩子他不認識這花,你問他這是什麼,他講不出來,他就沒有「所緣緣」。他心裏從來沒有這個概念嘛,所以他雖然有「所緣」,但沒有「所緣緣」下面的那個「緣」。「所緣」只是境界,下面的那個「緣」還包括你熏習的許多概念、知識、潛能;因爲有「所緣緣」下面的那個「緣」,所以當第二念生起的時候,你才知道這是什麼。這個是花,那個是樹,這是紅花,那是白花、黃花,爲什麼會有紅花、白花、黃花的認知呢?因爲你過去腦海裏有一種特殊的印象,而在這個時候出一種訊息,這個就是「所緣緣」。也就是說,我們看任何一樣東西,並不是從境界就知道的,你必須心裏面對它有一個認知,這個認知雖然過去了,但是仍舊存在腦海裏,所以當你第二次看的時候,你立刻就認知了,這個就是「所緣緣」。再譬如說,這裏講的「所緣緣」、「等無間緣」等等的概念,很多同學都聽過,所以現在一聽就很容易理解;但假如你從來沒聽過的話,一時叁刻你會不知道我在講什麼東西。那麼,爲什麼你過去聽過佛法,什麼叫「所緣緣」、「等無間緣」,你一聽就懂了呢?因爲你的阿賴耶識裏有這個東西,你一聽,腦海裏就浮現了,也就是一個能緣的心與對所緣的境,立即打成一片,不會錯誤,這就是「所緣緣」的作用,這也是唯識宗裏面很強調「唯心所現」的道理。
增上緣: 「增上緣」比較容易了解,簡單地說,就是一切助緣都叫「增上緣」。聽經、看經、善知識的指示、看到佛像、看到花開、聞到花香,只要是能夠幫助我們念佛往生的都是「增上緣」。「增上」是「幫助」的意思,好比一個種子種下去了,要水、土、陽光、人工、肥料、除草等等,只要是能夠幫助它成長的這些緣都是助緣。助緣不是因,但是除了主要的因緣以外,還需要其它能幫助它成長的即叫「增上緣」。「增上緣」有兩種,一種叫「順增上緣」,一種叫「逆增上緣」。假定種子種下去後,雖然種在地下,你不施肥,也沒有水分、陽光,這種種子就枯壞了,這叫「逆增上緣」。我們人也是這樣的,跟好人學好人,就是好的「增上緣」,跟壞人學壞人,就是壞的「增上緣」。
四緣與念佛
「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與「增上緣」等四緣與念佛的關系可歸納爲叁類:「親因緣」與「無間緣」是能緣的心,「所緣緣」是所緣的境,而「增上緣」即爲佛與我心互成。這裏所說的「佛與我」就是阿彌陀佛與我;「心互成」就是阿彌陀佛幫助我,願力加持我,而我有信心,兩者即互成。假如佛沒有願力加持的話,但憑我們念佛是無法去極樂世界的,因爲我們無始劫來所種的惡因,不知有好多!現在這麼容易,念一聲佛就能見到佛,就能開悟?要知道靠我們個人的力量太薄弱了,要靠佛的加被。不但是普通凡夫要靠佛的加被,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薩要成佛,也還是要靠佛的加持。這是因爲靠自己的力量不夠,好象小孩靠父母一樣,小孩沒有父母能活下去嗎?這就是「增上緣」的力量。可是假如父母不照顧小孩,甚至有的把小孩殺掉,這就是彼此不能相互增上了。「增上緣」很要緊的,我們人活在世界上沒有外緣支柱,是很難活下去的。
五果與念佛
唯識裏的「五果」的觀念,在「成唯識論述記」中有詳細的解說,我們在此,只是藉用這個觀念來了解念佛的成效如何地與「五果」相互呼應。
五果
在還沒有了解念佛之成果之前,我們先約略地來看看唯識中「五果」的定義。
異熟果: 「異熟果」有叁種特性:異時而熟、變異而熟、異類而熟。這叁種特性主要是因爲從因到果,要經曆叁種不同的過程。譬如說,我們的人生是一個結果,但這個結果從哪來?當然從過去來的;過去就不會是現在了吧?因爲時間不同了,過去造的好因雖然得好的果,但是時間不同,形象也不同,這裏面就隱藏了叁個「異熟果」的特性。另外,譬如種菜,不會今天種就今天熟吧?要「異時」,春種秋收;要「變異」,從種子到發芽是要變的,不變的話,種子是種子,怎麼發芽?還有種黃瓜得黃瓜,總不會種黃瓜得西瓜罷?這樣因果就不相應了,所以種類不同,好的是一類,壞的是一類,就是「異類而熟」。這叁種特性,「異類」,類是類別;「變異」呢,當然終歸是要變,不變就不會成熟;「異時…
《唯識與淨土(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