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經過時間,自己變化,而且是不同種類的變化。
這個道理看似很好懂,其實「異熟果」不好懂。爲什麼?因爲異熟果不是善惡同類的,它是「因是善惡,果唯無記」,這是「異熟果」的特別道理,如果這不明白的話,你就不暸解人生的道理。爲什麼呢?普通我們講因果,叫「等流因果」,也就是說,若因是善,則果是好報,若因是惡,則果是苦報。可是爲什麼又講「異熟果」呢?這是因爲當我們造因的時候,雖然有善有惡,但等果報現前的時候,卻是無記性的。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兌現的時候,它的結果不應該是有善有惡。譬如我們投胎作人的時候,身體是無記性,身體不應是好也不應是壞;又譬如投胎作狗,這是因爲他造了做狗的惡因,結果他投了狗胎,一投狗胎變成狗,他就兌現了狗的身體。狗的身體和人的身體當然不同,但是這個身體是個無記性的東西,不能說是善或是惡的。所以這個因雖有善惡,果卻是無記,這個才是「異熟果」真正的道理。
等流果: 「等流」就是「同類」之義,也就是果與因同類,善有善果,惡有惡果,亦即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以及種子生種子,皆因「親因緣」所生。因爲前面和後面連在一起了,所以有相續,而且是等流,平等流類,好的因,好的果,不好的因,不好的果,這與「異熟果」不同。我們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未報是時辰未到,就是「等流果」。這個道理好懂,前面的「異熟果」不好懂,但是前面那個才是最重要的。
增上果: 「增上果」的「增上」與「增上緣」的「增上」是同義的,我們就不再加解說了。
離系果: 「離系」就是永遠離開煩惱的系縛。我們今天大家痛苦生死輪回,就是因爲煩惱把我們拉住了,緊緊系縛著如膠似漆地丟不開。
士用果: 「士」即是有情之意,由諸有情藉諸工具所辦成之事業,即爲「士用」。那麼,什麼叫「士用果」呢?就是藉「士用」之物來幫助我們而得到成果。
五果與念佛
在這裏講「五果」,是用這個道理來配合,解釋唯識宗與淨土宗的修行之成果。我們現在念佛,是想要到極樂世界,一旦到能去極樂世界的時候,就是果報兌現了;當然這是種善因得善果,一兌現,極樂世界的種種清淨,微妙莊嚴,就是你的果報了。這就是「命終托生蓮邦」的道理,因爲我們現在念佛,種下好的因,當然會有到極樂世界兌現的「異熟果」報。好象從臺灣帶回來一張一百萬元的支票,到這裏能馬上兌現,爲什麼?因爲確實是這個東西,沒有錯,所以馬上兌現給你。念佛絕對有這個力量來幫助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受報,一受報時,「異熟果」就兌現了。因爲是「異熟果」,假如你現在不修,無法種下「異時」、「異類」與「變異」之因,以後就來不及了;所以你現在就要修,從此以後多念阿彌陀佛,將「異熟果」的因種下去。
開始念佛之後,即是「若從佛種引生,佛念現行」,如果能夠「念念無間」,因其「果因同類」,則必可成就「等流果」。「增上果」很好懂,到了極樂世界以後,一切清淨、微妙莊嚴,聽聞佛說法,花開、鳥叫、風吹、草動,都使我們六根清淨,沒有煩惱,爲什麼?因爲這些都是「增上緣」,都會幫助你不會退轉,幫助你開悟。這就是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到了極樂世界,一定開悟,因爲那裏的條件太好,太超越了。你如果能夠跳出叁界到極樂世界,那麼開悟只是時間問題,雖然沒有成佛,至少已經證了聖果了。因爲此時你「既離叁界,生死惑障」已經無法系縛你了,這時你就可「得真善無漏淨果」。
我們世人喜歡講「真、善、美」,科學講真,宗教講善,藝術講美,而佛法裏面用一個字來代表,那就是「淨」。也就是說,清淨裏面就有真,有善,有美;所以我們稱極樂世界爲清淨國土,不叫真土,不叫善土,也不叫美土,爲什麼叫淨土?因爲淨裏面包括真善美啊!到極樂世界,比這個世界花園還美,那多美啊,多藝術,多真、多善;現在科學裏只有真,沒有善,也沒有美,其他的宗教講上帝,代表神、天堂而已,天堂福報享盡了,又到地獄去了。爲什麼呢?福報沒有了。到了極樂世界,永遠地清淨,永遠地「真、善、美」。我們學淨土的人要有信心,而且信心要懇切,才能成就「無漏淨果」。什麼是「無漏淨果」?就不是一般普通的果,它沒有煩惱,它是清淨,沒有染汙的。沒有煩惱了,就成就了「淨果」;這個「淨果」就叫「離系果」。
有了上面四種果報,「一生彼國,皆得不退」。不只皆得不退,而且享受一切,但到了極樂世界享受些什麼呢?這不是世俗的享受,而是證得大菩提與大涅槃的證果。那麼,什麼是菩提果?菩提果裏面有正智,沒有煩惱;成就了菩提果,就證得了涅槃果,也就是生死解脫。解脫了生死,成佛自然就不遠了。所以「一生彼國,皆得不退」,就是說會逐漸修行,乃至證果、成佛。
結論
從以上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念佛修行,從初學到成道,就是將唯識裏的「五法」、「叁自性」、「阿賴耶識」、「叁量與叁境」、「資糧位與四勝力」、「二無我」、「四緣」與「五果」等等漸次呈現而來;這裏面唯識與念佛的關系,有的次第循進,有的互爲表裏,有的呈顯內外。兩者之間在在處處的印證,都證明了我剛才說的,唯識與淨土並不是兩回事。懂得唯識的道理之後,修淨土的信心才能更加強;若不懂唯識,則淨土的修行,一定也只是泛泛,不能深入。因爲時間的關系,我就在這兒,很簡單地把唯識學中重要的觀念與淨土的修行結合在一起,其中或許有疏漏之處,尚請諸方大德指正。
我現在舉一個佛教界近年來的公案給各位做一個參考,一來可以做爲我這次講演的結論,二來可以凸顯淨土修行的兩種不同思想。早年在臺灣時,有一位宏揚淨土的大德,李炳南老居士,他度人無數,尤其是對在大學念書的初機學佛的知識份子,更是照顧有加,多年來培養了很多學佛子弟,非常值得我們尊敬、仰慕與學習。但是爲什麼李炳南老居士這麼一位大德,卻與中國近年來的佛學導師印順老和尚有距離呢?這裏面牽涉了兩種不同的淨土思想,非常有意思。
我在臺灣時,除了親近過慈航老法師外,就是跟著印順老法師學佛法。印老講淨土是根據印度的祖師,龍樹、無著、世親等大菩薩的淨土思想,而李炳南老居士講的淨土是根據中國的祖師大德講的淨土。不但李炳南老居士如此,就是近代在臺灣,乃至我們過去中國祖師們,有好多人講的淨土與印老講的淨土不同,所以這裏面就有了差距。我們中國人講的淨土論,強調不只人死後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連畜牲死後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這是強調極樂世界的殊勝方便。但是印老講淨土,因爲承襲印度的祖師,根據印度經論講道,于是印度的東西就多了一點。這裏面最大的不同就是,他說畜牲往生不可能,因爲我們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有叁個要素,第一、你要知道有阿彌陀佛,第二、你要知道有極樂世界,第叁、你要知道阿彌陀佛有大悲願力,可以接引我們往生西方。這叁個要素,缺一不可,也就是說,缺一個,你都沒有了解淨土,你念佛只是唱唱歌而已。爲什麼呢?因爲你不一定有信,不一定有願,你對阿彌陀佛的悲願,更沒有深刻的信心;如果沒有懇切的信願,當然絕對不會相應,更不可能往生。
印度與中國淨土思想的這個差距一直存在著,到了印老講淨土的時候,就引起一群在印老身旁的學生徒弟,對李炳南老居士之說法起了一點爭執;于是印老用一個故事來解釋畜牲死後不得往生西方的道理。他說有一個人家裏信佛,全家大大小小都念阿彌陀佛;家裏養了一只鵝,當家人念佛時,鵝跟著在後面,也嘎嘎地叫著。後來鵝死了,因爲這念佛的人家是吃素的,便把鵝埋了,做了一個墳墓。這「鵝墳」上面後來長了幾支蓮花,這不得了,鄉人都說這只鵝升了極樂世界,連墳墓都長蓮花了。這就是中國人講的淨土論,強調不只人死後可以往生極樂世界,連畜牲死後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但是印老根據這個故事來問一問這些強調淨土殊勝的人,這只鵝是否真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太可能罷!這鵝知道阿彌陀佛不?這鵝知道極樂世界不?它也不會念阿彌陀佛,因爲它不懂人的語言,雖然它可能是有善根的,有模仿性的,也有可能種下了佛種,但往生是不太可能的。
這個故事一講,好了,不得了,臺中有一位我們東北的董正之立法委員,還有我們律航老法師,便說印順導師所說的淨土論是「魔說」。他們這一班人之所以這麼說,就是根據中國祖師講的「淨土」,來強調淨土的殊勝方便,但印老這個故事卻是強調「往生淨土叁要素」。他主要是說,爲什麼鵝不能生淨土?因爲它不了解阿彌陀佛,不了解極樂世界,所以它不能生淨土。他說我們中國人強調念佛的殊勝是可以的,但這只是方便,不是究竟。這一來,我們過去念佛的那些人,便說印老是「魔說」,是「邪說」,更說「甯可破戒,不能破見」;于是這麼一來,他們就打起官司來了。可是到最後,李炳南老居士還是很崇敬印老,因爲他後來有機緣接近了印老,逐漸了解印老淨土的思想。
今天老話重提,把這個公案講出來,因爲我很爲印老叫屈,很多人說印老不念佛,而且毀謗淨土;都已經這麼多年了,到現在爲止,還是有人講。可是我們看印老的「淨土新論」,淨土的「念佛淺說」,他從來都沒有說過淨土是假的,他只說根據龍樹的思想講到,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以極樂世界是易行道,不是難行道,極樂世界是異方便,特殊的方便,方法容易可以一生成就,他從來沒有說他不相信淨土,不相信阿彌陀佛。我就以這一個故事作個注腳,當作對印老的懷念,同時與大家共勉,希望各位能運用這次演講的唯識觀念,來印證這個公案。我相信有了唯…
《唯識與淨土(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