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与净土(二)▪P3

  ..续本文上一页是时间与空间的暂时存在而已。这时间过去了,人就会死了,这时候,时间与空间就与我无关了,因为你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非走不可的时候到了,也由不得你不走。那么,空间是什么?说穿了,不过就是「四大」、「五蕴」嘛,「四大」就是「地、水、火、风」,「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些都是暂时的条件,依靠着因缘暂时地存在。时间呢?更只是一种现起,因此在时空里面的这许多存在都是假的,没有实在的东西。为什么?有是「假名有」,但是「毕竟空」。「毕竟空」当然不是我们凡夫境界,是以圣人所见宇宙的一切形形色色,只是个形象,只是个事相而不是真理。虽然如此,但是事相并没有离开真理,这是观照「缘起性空」所产生的结果,倘若你能了解缘起没有自性的话,你就开悟了,就没有我、法二执了。

  

  这个道理非常重要,你若不弄懂,我们就没有办法继续往下讲。为什么呢?因为从佛法最根本的道理来说,一个人的烦恼从那儿来?就是从「我」与「我所」而来。你看心经上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话就代表整个心经上的道理,都讲完了。观自在菩萨在这里可以说不是观世音菩萨,也可以说是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叫观自在?因为不必假藉外力,你自己的智慧可以照见五蕴都是假的,「五蕴皆空」,然后才可以「度一切苦厄」,因为倘若你没有了「我执」了,你的烦恼就没有了。

  

  这个道理是不是如此简单呢?我们再反过来看一下,就更容易明白了。一个人为什么有烦恼?因为「我」总是记得「你对不起我,你辜负了我」,「我」把自己看在每一个人的前面。但是「我」有没有对不起人家呢?「我」有没有辜负人家?「我」也有,大家彼此彼此。但是「我」没有看见「我」自己对不起别人,因为「我」把自己看得太高,以「我」为中心,于是「我」的烦恼就多了。所以金刚经有句话:「无我得成于忍」。「我」为什么要修忍辱般若波罗密?因为「我」需要「无我」,如果「我」不能「无我」,「我」就不能忍受一切。这是金刚经的名言。总而言之,「我」若要了生死,第一要无烦恼,就要「无我」;欲破烦恼,就一定要修「无我」。

  

  二无我与念佛

  

  我们把人为什么有烦恼,正反方向都检查过了以后,现在我们可以来问问,在净土修行里,怎么样去修「无我」呢?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就是在念佛的时候,把「我」放下来;也就是说,念佛的时候,人家骂你一声,你就口念一声阿弥陀佛,如果你能把「我」当阿弥陀佛,你就把「我」放下,没有烦恼了。不然的话,你要是不念阿弥陀佛,于是你骂我,我骂你,你打我,我打你;结果骂也骂不尽,打也打不完。为什么?由于有「我」。烦恼太多的人通常就是因为「我执」太重,因为有我,就有我爱、我痴、我瞋、我慢了,就要跳不出烦恼的漩涡了。佛法里最直接的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以「无我」来破除烦恼,当然就算破除了,仍然不是很高深的「无我」;也就是说,念佛念到最后,就算能暂时降服后天所起的我、法二执,不过这时候还没得到一心,因为还没开悟嘛!所以当我们说你念佛念到能降服烦恼不为外境所欺骗的时候,这时只是「第六识返闻佛声,五识同归一境,不缘五尘,第七我执渐伏」,只有等到你向内都是以阿弥陀佛为中心,心里没有烦恼,都是清净的佛念、佛种,这时「八识佛种渐增,佛种生佛现,佛现熏佛种,相续无间,命终果熟,自然见佛往生」。当然这佛种也好,佛念也好,都将做为一种因,将来到极乐世界开花结果;但在此时,你都可以见到阿弥陀佛,将娑婆世界转为极乐世界。为什么呢?「花开见佛悟无生」,无生就是没有生死轮回;倘若你一心念佛念至「无我」││一种很深邃的「无我」,自然能证悟「无生」,此时悟得不生不灭,自然就得大解脱了。

  

  四缘与念佛

  

  「四缘」是唯识宗的老话,有道是「诸法因缘生」,一切都是因「因缘」而来。但佛法讲的「因缘」里面,「因」与「缘」还各有两个缘,所以一共是四个缘,就是「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与「增上缘」。

  

  四缘

  

  亲因缘: 什么是「亲因缘」?这个很好懂,我们现在就直接以念佛来解释。因是主要条件,缘是附带条件;我们阿赖耶识里面,具有净土的依报与正报,和色种与心种之清净种子,念佛以后,心里没有妄执,没有烦恼,没有分别心,就成就了佛的清净种子,这个就是「本识具净土依、正色,心净种,从信种发初念佛心」的道理,而由这个佛清净的种子,就感应了极乐世界净土的依报与正报。这个依报与正报为亲生自果因缘。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佛法讲的因缘,并不是讲心外因缘,外面的因缘是假的;真正讲的因缘是讲种子。不过种子代表什么呢﹖我们只是藉用外在的种子来比喻我们内心的影像,实际上它是一种业报,也就是业种。所以内心的善根、智慧、业种才是真正的因缘。

  

  等无间缘: 因前面之「因缘」初念,引发了第二念佛心,于是念佛的时候,念念不断,这就是「等无间」,也就是平等没有隔开的。譬如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中间没有烦恼进来叫无间。假如念佛中间突然起了烦恼,你就没「等无间」,因为中间被打断了,就不能净念相续了。

  

  所缘缘: 这就是说「所缘」之境界。这里的「所缘缘」不大好懂。请各位注意这朵花,我看到,大家也看到,这是境界不错;假定小孩子他不认识这花,你问他这是什么,他讲不出来,他就没有「所缘缘」。他心里从来没有这个概念嘛,所以他虽然有「所缘」,但没有「所缘缘」下面的那个「缘」。「所缘」只是境界,下面的那个「缘」还包括你熏习的许多概念、知识、潜能;因为有「所缘缘」下面的那个「缘」,所以当第二念生起的时候,你才知道这是什么。这个是花,那个是树,这是红花,那是白花、黄花,为什么会有红花、白花、黄花的认知呢?因为你过去脑海里有一种特殊的印象,而在这个时候出一种讯息,这个就是「所缘缘」。也就是说,我们看任何一样东西,并不是从境界就知道的,你必须心里面对它有一个认知,这个认知虽然过去了,但是仍旧存在脑海里,所以当你第二次看的时候,你立刻就认知了,这个就是「所缘缘」。再譬如说,这里讲的「所缘缘」、「等无间缘」等等的概念,很多同学都听过,所以现在一听就很容易理解;但假如你从来没听过的话,一时三刻你会不知道我在讲什么东西。那么,为什么你过去听过佛法,什么叫「所缘缘」、「等无间缘」,你一听就懂了呢?因为你的阿赖耶识里有这个东西,你一听,脑海里就浮现了,也就是一个能缘的心与对所缘的境,立即打成一片,不会错误,这就是「所缘缘」的作用,这也是唯识宗里面很强调「唯心所现」的道理。

  

  增上缘: 「增上缘」比较容易了解,简单地说,就是一切助缘都叫「增上缘」。听经、看经、善知识的指示、看到佛像、看到花开、闻到花香,只要是能够帮助我们念佛往生的都是「增上缘」。「增上」是「帮助」的意思,好比一个种子种下去了,要水、土、阳光、人工、肥料、除草等等,只要是能够帮助它成长的这些缘都是助缘。助缘不是因,但是除了主要的因缘以外,还需要其它能帮助它成长的即叫「增上缘」。「增上缘」有两种,一种叫「顺增上缘」,一种叫「逆增上缘」。假定种子种下去后,虽然种在地下,你不施肥,也没有水分、阳光,这种种子就枯坏了,这叫「逆增上缘」。我们人也是这样的,跟好人学好人,就是好的「增上缘」,跟坏人学坏人,就是坏的「增上缘」。

  

  四缘与念佛

  

  「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与「增上缘」等四缘与念佛的关系可归纳为三类:「亲因缘」与「无间缘」是能缘的心,「所缘缘」是所缘的境,而「增上缘」即为佛与我心互成。这里所说的「佛与我」就是阿弥陀佛与我;「心互成」就是阿弥陀佛帮助我,愿力加持我,而我有信心,两者即互成。假如佛没有愿力加持的话,但凭我们念佛是无法去极乐世界的,因为我们无始劫来所种的恶因,不知有好多!现在这么容易,念一声佛就能见到佛,就能开悟?要知道靠我们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了,要靠佛的加被。不但是普通凡夫要靠佛的加被,八地、九地、十地的菩萨要成佛,也还是要靠佛的加持。这是因为靠自己的力量不够,好象小孩靠父母一样,小孩没有父母能活下去吗?这就是「增上缘」的力量。可是假如父母不照顾小孩,甚至有的把小孩杀掉,这就是彼此不能相互增上了。「增上缘」很要紧的,我们人活在世界上没有外缘支柱,是很难活下去的。

  

  五果与念佛

  

  唯识里的「五果」的观念,在「成唯识论述记」中有详细的解说,我们在此,只是藉用这个观念来了解念佛的成效如何地与「五果」相互呼应。

  

  五果

  

  在还没有了解念佛之成果之前,我们先约略地来看看唯识中「五果」的定义。

  

  异熟果: 「异熟果」有三种特性:异时而熟、变异而熟、异类而熟。这三种特性主要是因为从因到果,要经历三种不同的过程。譬如说,我们的人生是一个结果,但这个结果从哪来?当然从过去来的;过去就不会是现在了吧?因为时间不同了,过去造的好因虽然得好的果,但是时间不同,形象也不同,这里面就隐藏了三个「异熟果」的特性。另外,譬如种菜,不会今天种就今天熟吧?要「异时」,春种秋收;要「变异」,从种子到发芽是要变的,不变的话,种子是种子,怎么发芽?还有种黄瓜得黄瓜,总不会种黄瓜得西瓜罢?这样因果就不相应了,所以种类不同,好的是一类,坏的是一类,就是「异类而熟」。这三种特性,「异类」,类是类别;「变异」呢,当然终归是要变,不变就不会成熟;「异时…

《唯识与净土(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