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久了,逐渐由「比量」进入「现量」。我们刚刚说「现量」就是「能所了然分明」,而这个「能所了然分明」会因「当下」之证量,使「当下的心念」立即证得智慧,这就叫作「现量智念」。「现量智念」之现起正是「性境」中无「能缘之心」与「所缘之境」的真实境界;因为「性境」是实在的东西,与「现量智念」结合,即为「现量智念性境」。这里面可以再分为两个层次:「初现量智念性境佛」与「现量智念性境佛」,两者均是「现量取性境」。
首先,「初现量智念性境佛」就是说「若久念熟,不作意持,自然一心」,这个境界比「比量缘带质境佛」自然更进一步了。达到了这个境地,就是无念而念,自然而念,到最后,站而不动,佛自现前,这个叫「性境佛」,也就是说,好象佛就在眼前。真正念佛到家的人,他人在何处,阿弥陀佛就来到何处,也就是说,人在娑婆世界,极乐世界就在眼前。为什么呢?因为他正智现起了,心就在这个境界上面;虽然这里不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没有来。但是为什么呢?他并没有去极乐世界,为什么会见到阿弥陀佛?这是因为他白天念阿弥陀佛,晚上作梦,阿弥陀佛就入梦来了,跟他讲道理。这似乎不太可能,但你们看印度历史上有一位祖师大德││无著菩萨,发愿写「瑜珈师地论」。「瑜珈师地论」共一百卷,是一部很有名的佛学巨著,但当时无著菩萨在写的时候,很多地方写不下去,于是夜里他就入定,到兜率天的弥勒内院去见弥勒菩萨,请弥勒菩萨除疑、开示。就这样,他白天一边传法,一边写,遇到不懂的地方,晚上就入定到兜率天去见弥勒菩萨。听完弥勒菩萨讲经说法以后,第二天出定了,就继续跟弟子们讲「瑜珈师地论」。如此地周而复始,完成了一百卷的巨著;他人虽然没有去,但心却往往返返地去了几趟兜率天。这说明了一个人的心的作用很大,心的力量很强,若能够开发运用心力的话,会有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个虽然是西藏的一个传说,但说明了「现量智念性境佛」的可能,也就是有可能念佛念到将佛现在眼前。
不只无著菩萨入定时可以看到弥勒菩萨,有很多人也能够入定见佛,也就是在定中见佛,这都是「现量智念性境佛」的显现。这是说念佛要「念念空寂,句句归真」,然后才能「顿悟佛国依正」。当然这个境界不像我们现在的「见佛」,因为我们大都是散乱念佛,而散乱心念佛不容易见到佛,一定要在定中见佛。有人退而求其次,说「观像念佛」比「散乱念佛」较容易见佛,这虽然不错,但见到佛来了,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你若向他请法,他还会跟你讲法,这才是真真实实的见佛。
「性境佛」的境界是真正存在的,但一定得要「现量智念」。倘若别人很快地就能够念佛见佛,但你却老念佛,却念到现在,也没有看到阿弥陀佛;这并不是阿弥陀佛不来,而是因为你的心有若一缸脏水,东念西念还是脏东西杂混。想想看,骯脏、烦恼的心怎么能够跟清净的佛相应呢?连「比量」都不能确实把握,如何能有「现量」呢?假如你的心能够静下来,然后再去念佛,结果一定不同,因为心澄,视野广阔,看得远,观得正,佛必然立刻显现了。
念佛倘若能进入这两种「现量取性境佛」的境界,则能够「舌(根)识出佛声,耳(根)识听佛号」。楞严经中有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不加方便自得心开」,就是说念佛一方面靠口念,但更要用心听,同时要反问自心,因为如果念佛能够注意听的话,就不会打妄想。倘若只是口念心却不念,念到驴年马月,也见不到阿弥陀佛。为什么呢?口念心不念,他是在唱歌,哪会知道念佛真正的意思呢?这好有一比,像我们小时候,老师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背了一大套,却不知道什么意思。现在随着年岁增长,知道了这是人生最高的真理,但是小时候背,却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果你念佛,能口念耳听,而再能专注一心;也就是舌识、耳识、意根,能打成一片的时候,念念相继念念佛,绝对可以与佛相应。这种六根都能摄进去的念佛,就是「现量境念性境佛」。
唯识资粮位、四胜力与净土信愿行
唯识宗不只有很深的唯识理论,更要求所有修习者潜心修资粮位。这唯识资粮位有四种渐进的殊胜力量,同时与净土宗的「信、愿、行」有很深切的关系。
唯识资粮位与四胜力
唯识之资粮位基本上是靠着四种殊胜力量聚合而成。
内因力: 「内因力」是一种心内的力量,可以用来检查看看自己的宿缘里有没有具备大乘善根。譬如说,有些人一听到阿弥陀佛就很高兴,有的人听到阿弥陀佛却不怎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善根。比方说,法印寺那么大的佛堂,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跑到那儿去听经;旁边很多邻居,尤其是墨西哥人,却是过门而不入。为什么呢?他们没有善根嘛!再譬如说,你们今天来听经,有很多远地来的朋友,怎么晓得要来呢?因为看到「大方广学会」登广告说,印海法师要来讲经,于是就跑来听。为什么呢?因为在看广告的时候,善根现前了。
信佛没有善根是不能信的,因为「善根、福德、因缘」,缺一不可,而善根却是最重要的。什么道理呢?因为今生你也许没有福德,但因为你有善根,再艰难困苦你都非去不可;或者今生你虽有福德,但因缘不成熟,所以老是在佛门外打转,一旦因缘成熟,一下子就进去了。因为有因、有缘就有果了,因缘果报嘛!但是这不是一生一世栽培的,而是多生多世之因缘。我常说洛杉矶有这么多人口,有几个信佛的?有几人真正来听经的?太少了!因为他没有这个因缘,也没有这个福报。有福报的人一听见佛法,就会觉得有如久旱遇大雨一样;用这样的心境来听佛法,就是善根发现。有很多人念佛念得痛哭流涕,也是因为善根发现了,这种人一听到佛法,立刻觉得为什么这样好的法门,我以前没有得到呢?现在得到了,立刻珍惜得不得了,想尽力将它发扬!因为这是救命圈,这比你一天赚好几百万的福报还大。赚钱有什么好?那一天呜呼哀哉,两脚一伸以后,什么是你的?可是听佛法呢?一入耳根便成道种,成佛就是这么来的。这是「内因力」,也就是「信资粮位」。所以大家能来听法,就是因为有「内因力」,佛种已种,不要把自己看得太渺小。
善友力: 有因还必须有缘,这是说有了「内因力」,还要有良师善友在旁时刻指点,或至少遇到良师善友劝我们信佛,叫我们学佛法。但是学了以后,光听不够,因为了解只是知解而已,还要身体力行。怎么行呢?譬如念阿弥陀佛,拜阿弥陀佛,而且还要每天念阿弥陀佛,每天拜阿弥陀佛,这就是行。念佛比较容易,修唯识观的人还要去观,就比较难了,但是不管念佛或观佛,都是「行资粮位」。
作意力: 因有了,信有了,行也有了,第三还要作意。作意就是「胜解」,也就是殊胜的了解,不是普通的了解。因为要开悟以前,或要见佛以前,你对这个法门不能马虎,一点不能有差错。为什么有人会有开悟的结果?就是因为他们明白,了解愈深刻,信心就愈坚强,如此地修行,行持只会有进,不会有退。反过来说,为什么有的人修了以后反而会退失呢?这是因为没有充分地了解,没有肯定它,浮浮泛泛而已。所以真要修行的话,要胜解而精进,要发愿一生成就,就是此生一定要见到佛。这个发愿就成就了「愿资粮位」。
资粮力: 有了「信、行、愿」等三个资粮位,就形成第四种激切的资粮力,也就是说,有了前面的「信、愿、行」这三种力量摆在一起,当念佛时,三资即集起无间,那么就可一心念佛,进而降伏我法二执。
唯识资粮位与净土信愿行
通常来说,唯识宗的修学,要三大阿僧祇劫,也就是说,从我们凡夫开始,在没有开悟以前,要集无量无边的资粮修止观,成就十住心 (编者按:止成就必得轻安,而后成就九住心:内住、续住、回住、近住、伏住、寂住、最寂住、专住与等住) 。这十住心当中做什么事?不外乎修福修慧,一直等到修足四善根 (编者按:暖、顶、忍、世第一) 才行,也就是说你开悟以前,要具足了条件才能开悟。
可是修净土宗很容易。怎么容易呢?因为唯识资粮位与四种殊胜力,与净土的信愿行相应。为什么呢?因为要修行净土,一定要宿具大乘善根,而且在这一生中,还要「逢佛闻法,师友劝发」的因缘具足;一旦启蒙,立即发愿「胜解决定,精进起行,一生成办」。这「善根、福德、因缘」三缘积集,激切无间,于是一心念佛,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这一生唯一重要之事。
二无我与念佛
有了唯识「资粮力」以后,简单地说,你就具备了降服我执与法执的条件。但是到了这个程度,仅仅只是具备条件而已,离真正成就「二无我」││第一要没有我执,第二要没有法执││仍然还有一段距离。这是成佛作祖的第一步,非常不容易做到的。
二无我
人人都有个「自我」,但是这个「我」从那儿来?刚刚在谈第七识执持第八识为「我」时,谈到「我」从分别、妄想、执着而来,也就是「我」误把外在的东西看做是「自己」,然后再以这个「自己」为中心对外境执取、迷惑;这个把「自己」当作中心就是「我执」,而「我所有的」则是「法执」。好比一个蜡烛,这个蜡烛点燃了以后,就有了蜡烛光,在这里这个蜡烛就是指「我」,这个蜡烛光所照的范围都是「我所」,这就是「我执」与「法执」。这个「我从那儿来的?」「我」有「俱生我执」与「分别我执」两种:「俱生我执」是从无生死以来的「我」而来的,是俱生与来的,不是后天的。「分别我执」是后天的,是邪思、听邪教讲的话,而认为有这么个「我」存在。在佛法里讲「我」是个假的「我」,是相续假、和合假,…
《唯识与净土(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