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与净土(二)
◎印海法师◎
─ 取材自四月二十九日在学会的演讲
三量、三境与念佛
「三量」与「三境」都是唯识里非常重要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与念佛和净土修行又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三量」与「三境」的意义。
三量
所谓「量」就是知识的意思,所以「三量」也就是三种不同的心理认知,可分为比量、现量与非量等三种。
比量: 什么是「比量」?我们可以用一比喻来了解。比方说,我们看到前面冒烟,意识里就知道失火了。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心理的认知?因为我们会推论,冒烟当然前面有火,不然的话,怎么会冒烟呢?这个以推论来认知的境界,就是「比量」。那么,为什么说念佛会是一种「比量」的境界呢?这是因为我们起初想要念佛的时候,是想到念一声阿弥陀佛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我们没去过西方极乐世界,也没有看到过阿弥陀佛,但是从佛经里或从过去祖师大德的开示里,我们知道有这么一个清净庄严的地方存在,因此心里向往,然后念念不忘,最后进而有「念念无间」的念佛境界。这种「因为心里想着有这个存在,而实际上还没有真正实际体会的经验」,若用在念佛上,就叫「比量念佛」。
现量: 能念与所念均「了然分明」即叫「现量」,也就是说,能念的心与所念的阿弥陀佛境界当中,没有一点儿妄想杂乱,也没有一点儿错误。这个跟比量略有不同,比量里面因为是一种推论,所以可能会有错误,可是现量里面是直观的,所以没有错误。这种「现量」的状态,打坐的人就比较容易知道,因为打坐的时候,若心能够清静下来的话,所观的境界就比较容易现在眼前;虽然说仍是「假想观」,但由「假想观」就会得到「真实观」。譬如以白骨观来观无常,开始时观想有个人病了、死了,然后观想死了以后皮肉没有了,只剩下骷髅,这是「假想观」;可是真正的「真实观」现起的时候,虽然在某一个程度里,这仍是「假想观」,可是到最后眼睛一闭,一付骷髅就现起了。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修行经验,在台湾有很多修白骨观的人,都可以证实这一点。
为了加强各位的印象,再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假想观」与「真实观」的故事:楞伽经里有一位水月童子以观水来修行,修行有年,后来成了老禅师。他的「水观」定境深邃,以至于当他每次一打坐的时候,整个房子都是水,而他更溶化在水里,成了水里面的一部份。有一天当老禅师在打坐的时候,一个小沙弥不懂得,把房门一开,看到一屋子里面都是水。小孩子顽皮,就拿了一个小石头「啪答」一声地丢到水里去,丢了以后就跑了。后来老和尚出定了,老是觉得心里面有什么疙瘩,非常地不舒服,心想或许是小和尚捣蛋,于是就问小沙弥:「我在打坐的时候,你在干什么?」小沙弥说:「我去找老和尚,找了半天找不到,却看到满屋子里都是水,我觉得好奇怪,哪来那么多水?于是就找了一个小石头往里面一扔。」老和尚一听,就找到心里有疙瘩的原因,于是便说:「好,你晚上再到我屋子里去看,不管看不看到水,只要看到有一颗小石头,就进去把它捡起来。」小和尚于是晚上再去,果然又见满屋子都是水,而且正当中一颗小石头浸在水里;小和尚记住老和尚的话,就把裤子拉一拉,跑到水里面把小石头捡起来。老和尚后来出定,心里面就没有疙瘩了。这好象是一个故事,事实上你真正用功到了一个境界以后,你观什么,就有什么东西现在眼前。
这是不是不可思议呢?但这种修行经验是真实不虚的。再看看西藏喇嘛修火观,可以修到不穿衣服,在喜玛拉雅山上面的雪堆里观火,不只全身发汗,甚至把旁边的冰雪都融化了。这是真功夫啊!他们就是以心理影响生理,然后进而以生理影响物理。那么,为什么在现量境时,观什么就现什么?因为心力不可思议的,一旦相应,可以改变物理世界。我们没有修行,听到这种故事,好象神话一样;事实上只要你肯修,你也会有这种神通。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不要回去胡修乱炼,也躲在雪堆里修,结果感冒了。这几个故事比方什么呢?就是说,在现量境的时候了然分明,明明白白,一念佛,佛就在眼前,对你讲话,于是极乐世界就在眼前,这也就是「念佛忆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的意义。心力若能长期修炼,久而久之就有力量,这是佛法里证量的问题。
非量: 什么是「非量」?「非量」就是「不是正确的认知」。譬如说,夜里跑路看不清楚,以为看到鬼,结果不是鬼,是个树桩子,这种猜错了的境界,就叫「非量」;再譬如刚刚在解释「三自性」的时候所用的比喻,看到绳以为是蛇,这也是「非量」。所以简单地说,看错了就是「非量」,但这种「非量」大多是在第六意识的妄想内形成,如果能够用功到最高的境界,第六意识能够暂时不执着时,就可以得到「无非量」的境界。在这个时候,就达到了「六识正念,七执暂伏」的境界;这种「七执暂伏」的心里状况,就是「无非量」的境界。这里有关「非量」与「无非量」的讨论,牵涉到唯识中第六、第七与第八识的观念,我们先大致讲一点这三种「识」中间的不同。
简单地说,第六识多半是向外去追求,而第七识则向内的「自我」执着。再仔细来看,第六识就是我们的思维心与分别心,它有想的作用,也就是说可以想到过去、现在、未来,但它却不是连续不断地运作,它是有间断的,因为睡觉的时候,它不想也没有运作。这个睡觉中断的现象有点像打坐,但是入定的时候稍微有些不同,虽然有时候入定能降服妄心,但多半是进入一种叫「无心定」或「灭尽定」的境界;这时入定的人没有第六识心,但是他仍旧有第七与第八识的「心」,也就是说意识的「受想」虽然没有了,但细微的我执与法执还是存在,所以不是「无漏定」,只是「凡夫定」,就算修了无想定,到了「无想天」,仍旧不是「无漏定」。那是因为还有「我执」与「法执」呀?这是因为第七识是第六识里面的一个潜在意识,它相当执着「自我」,无始生死以来就与我执、我见、我爱、我慢等等烦恼相应。而这个「我执」相当顽强,因为「我」就是我,「我」是如此地真实,「我」能讲话,「我」能思维,「我」是活生生的「自我」;这个活生生的「自我」的依恃,就形成强烈的意志力。但是这个意志力并不是第八阿赖耶识,却是第七识向内执第八识为「我」。念佛念到一个层次以后,就是磨炼第七识,打击虚妄分别心,如果有所绩效,那时候就不会觉得有「自我」了,也就没有「能念」或「所念」了。这时候烦恼慢慢地被降服,也就是把第七识暂时降服了,这时的境界就是「无非量」。
三境
了解了第七识执持第八识而成就「我执」的作用后,我们就可以来看看第八识受第七识之执持所发生的境界变化。一般来说,所谓「境」在唯识里,就是指第八识所变的「相分」,可分为三类:性境、独影境与带质境。
性境: 简单地说,「性境」即是「实体」之境,其境界是从实体之种子而生,不随能缘之心或所缘之境产生变化,而以「现量」为量知;所以「性境」是一个真实的境界,一个实在的东西,不是幻象,不是虚幻不实的境界。
独影境: 第六识之相,通常都不是从「实体」种子而生之实法,但是却从「能缘」之「见分」颠倒计度,而发现假相;此假相既无「能生」之种子,亦无「所托」之本质,唯独起影像,故名「独影境」。
带质境: 刚刚在「无非量」提到,自我的意志力并不是第八阿赖耶识,而是第七识向内执持第八识为「我」而产生的。这个第七识之见分缘第八识之相分,确有「所托」之本质,所以相对于「独影境」,就称之为「带质境」,换句话说,「带质」就是「托本质」生起的。用一个故事来做个比方:慧远大师写封信给罗什法师,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念佛就可以见到阿弥陀佛,到极乐世界去?」罗什法师就举了一个例子,来回答这个「带质境」的问题。他说有两个人谈恋爱,如一个在台湾,一个在美国。在台湾的男孩子老想着他在美国的女朋友,想去;但去不成,女朋友想来也不能来。结果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女朋友就到他的梦里来了,于是两个人谈情说爱,卿卿我我,但是台湾的男朋友没有到美国来,美国的女朋友也没有回台湾去,俩人却在梦中大谈恋爱,虽然只是作梦,却又真实得很,这个就叫「带质境」。这个例子就是说我们作梦的时候,虽然没有显现真正的实情,但仍然被认为是真实的,因为梦中作梦不知梦,梦醒了才知是梦。虽说是无体,但是有用也有相。我们人的感情就是这样的东西,那个人不作梦呢?在家居士中,哪个人没有男女的感情?我们出家人虽然不谈感情这个东西,但非常了解居士们感情上的困扰,在这里只是将大家所知道最普通的常识加以运用,希望借着最容易了解的比喻,来解释最难懂的道理。
三量、三境与念佛
了解了「三量」与「三境」之意义后,现在我们把「三量」与「三境」合并起来,与念佛一起来看,就能了解「念佛」之境界的确与唯识有分不开的关系。
第一种念佛的境界叫作「比量缘带质境念佛」,这是初念佛的境界,也就是「初心念佛,作意提持,能所对待」。像我们现在念佛,要作意提持││「提」就是提起来,「持」就是坚持││也就是要用心,一句佛号、一句佛号地不停地念着,不使妄想进来,不迷迷糊糊的,不打瞌睡,不昏沉,也不掉举;这个时候还有能念的我与所念的佛,也就是用我们的「比量」去攀缘心里面阿弥陀佛的影像,或者说是以「带质境」托执阿弥陀佛的境相而去念佛,这个就叫「比量带质境」,而这个「能所对待」的念佛境界即是「比量缘带质境念佛」。
念佛…
《唯识与净土(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