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與淨土(二)
◎印海法師◎
─ 取材自四月二十九日在學會的演講
叁量、叁境與念佛
「叁量」與「叁境」都是唯識裏非常重要的觀念,而這些觀念與念佛和淨土修行又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系,現在我們先來了解「叁量」與「叁境」的意義。
叁量
所謂「量」就是知識的意思,所以「叁量」也就是叁種不同的心理認知,可分爲比量、現量與非量等叁種。
比量: 什麼是「比量」?我們可以用一比喻來了解。比方說,我們看到前面冒煙,意識裏就知道失火了。爲什麼我們會有這種心理的認知?因爲我們會推論,冒煙當然前面有火,不然的話,怎麼會冒煙呢?這個以推論來認知的境界,就是「比量」。那麼,爲什麼說念佛會是一種「比量」的境界呢?這是因爲我們起初想要念佛的時候,是想到念一聲阿彌陀佛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雖然我們沒去過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看到過阿彌陀佛,但是從佛經裏或從過去祖師大德的開示裏,我們知道有這麼一個清淨莊嚴的地方存在,因此心裏向往,然後念念不忘,最後進而有「念念無間」的念佛境界。這種「因爲心裏想著有這個存在,而實際上還沒有真正實際體會的經驗」,若用在念佛上,就叫「比量念佛」。
現量: 能念與所念均「了然分明」即叫「現量」,也就是說,能念的心與所念的阿彌陀佛境界當中,沒有一點兒妄想雜亂,也沒有一點兒錯誤。這個跟比量略有不同,比量裏面因爲是一種推論,所以可能會有錯誤,可是現量裏面是直觀的,所以沒有錯誤。這種「現量」的狀態,打坐的人就比較容易知道,因爲打坐的時候,若心能夠清靜下來的話,所觀的境界就比較容易現在眼前;雖然說仍是「假想觀」,但由「假想觀」就會得到「真實觀」。譬如以白骨觀來觀無常,開始時觀想有個人病了、死了,然後觀想死了以後皮肉沒有了,只剩下骷髅,這是「假想觀」;可是真正的「真實觀」現起的時候,雖然在某一個程度裏,這仍是「假想觀」,可是到最後眼睛一閉,一付骷髅就現起了。這是一個千真萬確的修行經驗,在臺灣有很多修白骨觀的人,都可以證實這一點。
爲了加強各位的印象,再給大家講一個有關「假想觀」與「真實觀」的故事:楞伽經裏有一位水月童子以觀水來修行,修行有年,後來成了老禅師。他的「水觀」定境深邃,以至于當他每次一打坐的時候,整個房子都是水,而他更溶化在水裏,成了水裏面的一部份。有一天當老禅師在打坐的時候,一個小沙彌不懂得,把房門一開,看到一屋子裏面都是水。小孩子頑皮,就拿了一個小石頭「啪答」一聲地丟到水裏去,丟了以後就跑了。後來老和尚出定了,老是覺得心裏面有什麼疙瘩,非常地不舒服,心想或許是小和尚搗蛋,于是就問小沙彌:「我在打坐的時候,你在幹什麼?」小沙彌說:「我去找老和尚,找了半天找不到,卻看到滿屋子裏都是水,我覺得好奇怪,哪來那麼多水?于是就找了一個小石頭往裏面一扔。」老和尚一聽,就找到心裏有疙瘩的原因,于是便說:「好,你晚上再到我屋子裏去看,不管看不看到水,只要看到有一顆小石頭,就進去把它撿起來。」小和尚于是晚上再去,果然又見滿屋子都是水,而且正當中一顆小石頭浸在水裏;小和尚記住老和尚的話,就把褲子拉一拉,跑到水裏面把小石頭撿起來。老和尚後來出定,心裏面就沒有疙瘩了。這好象是一個故事,事實上你真正用功到了一個境界以後,你觀什麼,就有什麼東西現在眼前。
這是不是不可思議呢?但這種修行經驗是真實不虛的。再看看西藏喇嘛修火觀,可以修到不穿衣服,在喜瑪拉雅山上面的雪堆裏觀火,不只全身發汗,甚至把旁邊的冰雪都融化了。這是真功夫啊!他們就是以心理影響生理,然後進而以生理影響物理。那麼,爲什麼在現量境時,觀什麼就現什麼?因爲心力不可思議的,一旦相應,可以改變物理世界。我們沒有修行,聽到這種故事,好象神話一樣;事實上只要你肯修,你也會有這種神通。當然這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不要回去胡修亂煉,也躲在雪堆裏修,結果感冒了。這幾個故事比方什麼呢?就是說,在現量境的時候了然分明,明明白白,一念佛,佛就在眼前,對你講話,于是極樂世界就在眼前,這也就是「念佛憶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的意義。心力若能長期修煉,久而久之就有力量,這是佛法裏證量的問題。
非量: 什麼是「非量」?「非量」就是「不是正確的認知」。譬如說,夜裏跑路看不清楚,以爲看到鬼,結果不是鬼,是個樹樁子,這種猜錯了的境界,就叫「非量」;再譬如剛剛在解釋「叁自性」的時候所用的比喻,看到繩以爲是蛇,這也是「非量」。所以簡單地說,看錯了就是「非量」,但這種「非量」大多是在第六意識的妄想內形成,如果能夠用功到最高的境界,第六意識能夠暫時不執著時,就可以得到「無非量」的境界。在這個時候,就達到了「六識正念,七執暫伏」的境界;這種「七執暫伏」的心裏狀況,就是「無非量」的境界。這裏有關「非量」與「無非量」的討論,牽涉到唯識中第六、第七與第八識的觀念,我們先大致講一點這叁種「識」中間的不同。
簡單地說,第六識多半是向外去追求,而第七識則向內的「自我」執著。再仔細來看,第六識就是我們的思維心與分別心,它有想的作用,也就是說可以想到過去、現在、未來,但它卻不是連續不斷地運作,它是有間斷的,因爲睡覺的時候,它不想也沒有運作。這個睡覺中斷的現象有點像打坐,但是入定的時候稍微有些不同,雖然有時候入定能降服妄心,但多半是進入一種叫「無心定」或「滅盡定」的境界;這時入定的人沒有第六識心,但是他仍舊有第七與第八識的「心」,也就是說意識的「受想」雖然沒有了,但細微的我執與法執還是存在,所以不是「無漏定」,只是「凡夫定」,就算修了無想定,到了「無想天」,仍舊不是「無漏定」。那是因爲還有「我執」與「法執」呀?這是因爲第七識是第六識裏面的一個潛在意識,它相當執著「自我」,無始生死以來就與我執、我見、我愛、我慢等等煩惱相應。而這個「我執」相當頑強,因爲「我」就是我,「我」是如此地真實,「我」能講話,「我」能思維,「我」是活生生的「自我」;這個活生生的「自我」的依恃,就形成強烈的意志力。但是這個意志力並不是第八阿賴耶識,卻是第七識向內執第八識爲「我」。念佛念到一個層次以後,就是磨煉第七識,打擊虛妄分別心,如果有所績效,那時候就不會覺得有「自我」了,也就沒有「能念」或「所念」了。這時候煩惱慢慢地被降服,也就是把第七識暫時降服了,這時的境界就是「無非量」。
叁境
了解了第七識執持第八識而成就「我執」的作用後,我們就可以來看看第八識受第七識之執持所發生的境界變化。一般來說,所謂「境」在唯識裏,就是指第八識所變的「相分」,可分爲叁類:性境、獨影境與帶質境。
性境: 簡單地說,「性境」即是「實體」之境,其境界是從實體之種子而生,不隨能緣之心或所緣之境産生變化,而以「現量」爲量知;所以「性境」是一個真實的境界,一個實在的東西,不是幻象,不是虛幻不實的境界。
獨影境: 第六識之相,通常都不是從「實體」種子而生之實法,但是卻從「能緣」之「見分」顛倒計度,而發現假相;此假相既無「能生」之種子,亦無「所托」之本質,唯獨起影像,故名「獨影境」。
帶質境: 剛剛在「無非量」提到,自我的意志力並不是第八阿賴耶識,而是第七識向內執持第八識爲「我」而産生的。這個第七識之見分緣第八識之相分,確有「所托」之本質,所以相對于「獨影境」,就稱之爲「帶質境」,換句話說,「帶質」就是「托本質」生起的。用一個故事來做個比方:慧遠大師寫封信給羅什法師,問了一個問題,「爲什麼我們念佛就可以見到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羅什法師就舉了一個例子,來回答這個「帶質境」的問題。他說有兩個人談戀愛,如一個在臺灣,一個在美國。在臺灣的男孩子老想著他在美國的女朋友,想去;但去不成,女朋友想來也不能來。結果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女朋友就到他的夢裏來了,于是兩個人談情說愛,卿卿我我,但是臺灣的男朋友沒有到美國來,美國的女朋友也沒有回臺灣去,倆人卻在夢中大談戀愛,雖然只是作夢,卻又真實得很,這個就叫「帶質境」。這個例子就是說我們作夢的時候,雖然沒有顯現真正的實情,但仍然被認爲是真實的,因爲夢中作夢不知夢,夢醒了才知是夢。雖說是無體,但是有用也有相。我們人的感情就是這樣的東西,那個人不作夢呢?在家居士中,哪個人沒有男女的感情?我們出家人雖然不談感情這個東西,但非常了解居士們感情上的困擾,在這裏只是將大家所知道最普通的常識加以運用,希望借著最容易了解的比喻,來解釋最難懂的道理。
叁量、叁境與念佛
了解了「叁量」與「叁境」之意義後,現在我們把「叁量」與「叁境」合並起來,與念佛一起來看,就能了解「念佛」之境界的確與唯識有分不開的關系。
第一種念佛的境界叫作「比量緣帶質境念佛」,這是初念佛的境界,也就是「初心念佛,作意提持,能所對待」。像我們現在念佛,要作意提持││「提」就是提起來,「持」就是堅持││也就是要用心,一句佛號、一句佛號地不停地念著,不使妄想進來,不迷迷糊糊的,不打瞌睡,不昏沈,也不掉舉;這個時候還有能念的我與所念的佛,也就是用我們的「比量」去攀緣心裏面阿彌陀佛的影像,或者說是以「帶質境」托執阿彌陀佛的境相而去念佛,這個就叫「比量帶質境」,而這個「能所對待」的念佛境界即是「比量緣帶質境念佛」。
念佛…
《唯識與淨土(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