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概說▪P4

  ..續本文上一頁今作一簡單的介紹:

  《入楞伽心玄義》中說:“第六所诠宗趣者,語之所表曰宗,宗之所歸曰趣。通辯此經宗趣有十:一、或說無宗,二、或唯妄想,叁、或自覺聖智,四、或說一心,五、或開二谛,六、叁無等義,七、或以四門法義,八、或以五門相對義,九、立破無礙,十、顯密自在。”

  第一,《楞伽》之宗,以“無”爲宗者,即說明一切諸法之存在是圓融無礙之心體,既非言語可及,亦非思索能達,《楞伽》之宗旨,以無爲宗,既無所立,所以不可說宗,如經中說“外道立五分論是有衆多之過失”。若以無宗爲宗,就連無宗的立場也《無》掉,故亦無歸趣,因此《楞伽》以“無”爲出發點。

  第二,《楞伽》以去妄想爲宗,本經教導吾人超出分別之世界,任何的執著,任何之所見,皆是分別心所成,若執持有、無,一、異,自、他等等皆屬于迷執,所以說是妄想。“以妄想有二義,一病、二藥。病是凡夫執見,但是虛妄之想,是所對治故,是病也。藥謂佛語衆生言:汝起有、無見,皆是妄想,衆生聞已,即離彼見,故是藥也”。應該遠離妄想,遠離妄想處即是《楞伽》之歸趣處。

  第叁,應該實際體會得自覺聖智。以一切存在唯是自心所現,悉皆平等。但覺知此能覺智之自體亦如如一味,妙絕能、所,超越能覺、所覺之分別。正如經說:“無有佛涅槃,遠離〈能〉覺、所覺”。這不就是透露出自內證之消息嗎?《楞伽》教人妙絕能、所,結果到達自覺之實際時,自覺之心也要泯滅。所以說:“是故舉覺爲宗,泯覺爲趣”。

  第四,以一心爲宗者,在《楞伽》中到處可以看到。應知一切存在皆是唯心所現,《玄義》中說:“習氣內擾,妄境風起,吹擊心〈識大〉海,濤波萬端”,此是以內習氣爲因,外妄鏡爲緣,出現了分別之世界,現又執著此知的世界,各自展開妄執之現象。所以經中雖分有多門,無非顯此唯心之義。今說“唯心爲宗,心盡爲趣”。因此經中說:“無心之心量,我說爲心量”一切被引到唯心上。但此唯心之心亦不可保留,最後方得解脫,故知《楞伽》之歸趣是在無心之心量。

  第五,《楞伽》以二谛爲宗者,說明二谛之相關性。在凡夫心相上有種種分別,是爲世俗谛法;在聖者心智中遠離染、淨緣起,進入一味無二之相,名爲真谛。真、俗二谛之關系,有順、逆各方面。依據聖智之作用觀察一切法圓融自在,無不自得。因而,依此自得之理向修行方向前進時,皆屬《楞伽》宗趣。

  第六,以叁種無等義爲宗趣者。一、無上境地,二、無等行業,叁、無等效果。此即由于證得前述之真、俗二谛,圓融無礙後,菩薩能觀察到無上之“境”地,依此境地能成就悲智等“行”。行滿究竟,得智斷菩提、涅槃二“果”。《楞伽》之宗趣,即是勸令我們體悟境、行、果叁種無等。若以《攝大乘論》所說“十殊勝義”配合說明,更爲易知。于此十殊勝第一殊勝之“所知依”即是第八阿賴耶識,第二殊勝是“所知相”即是叁自性,此二是菩薩之所觀之無等“境”。從第叁到第八殊勝是無等“行”,由于菩薩修四尋伺觀、六度、十地及戒、定、慧叁學等,皆是正“行”。最後二種殊勝是無等“果”,彼智果,即是菩提果,彼果斷,即是涅槃果,皆是菩薩所能獲得。所以《楞伽》所說,不出此境、行、果叁種法門。

  第七,以四門法義爲宗趣者。四門:一、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二、叁自性〈遍計、依他、圓成〉。叁、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四、二空〈我空、法空〉。初門五法中,前叁是凡夫境界,後二是聖人智境,究其義理又不出叁種自性。叁自性之所依卻又不離八個識。八識唯是說明我空、法空,即人無我、法無我之義。若從還元的方向看:依于二空之理,說明有八個識,朿八個識以攝叁自性,開叁性成爲五法,此是依本起末。凡聖區別不離二空,法唯一味。所以于此四義中,隨觀一門,即起信、生解,行成、得果,開合無礙,由此確立大乘正見。一切大乘法相,不越于此,本經重點講說此四門法義。

  第八,五門相對義者。一、教義相對,設教爲宗,以義爲趣。本經要令吾人尋教而得其義。二、理事相對,就其義中所說緣起差別事相上,使令吾人趣入真性理體中。叁、境行相對,說真、俗二谛之“境”,欲令吾人成就無二正“行”。四、比證相對,于修行中,近說菩薩地前之行相,其意在深入十地之境界,真實證得自內智覺。五、因果相對,菩薩成就萬行之“因”,意在畢竟獲得佛“果”菩提。以上十事五對,本經完全具備。

  第九,立、破無礙者,本經所破有叁:一是邪見外道,二是法執二乘,叁是謬解菩薩。以正理使令以上叁類人等舍妄歸真。正如本經文中所說,主張萬法唯心,通治以上叁類人之病。唯一真性如來藏性,以不動真性而建立諸法,或者亦以“泯事歸理,理現而事又不壞;攬理成事,事立而理不隱。理事圓融,不二而二…,立破形奪,雙泯無寄,經意在此,故以此爲宗,是則立破爲宗,無寄爲趣”。故知此經爲破外道、二乘乃至偏見菩薩,發揮了大乘之甚深妙理,此爲一部《楞伽》宗旨。

  第十,顯密自在者,以進入佛法衆生根器,有鈍、雜二類,對于鈍根者,直示法體,使令修證得果。若爲雜根者,使用加減方便,以覆相密語,或說異意、異名爲密意。例如“佛說法四十九年,一字未說”。又如說“彼五無間業,證大菩提”。如此所說不少。所以,教有顯、密不同,理無隱、現差別。隨衆生根器而有顯密之法。又如見指見月,見月忘指,經前將一切法總收爲一百八句,若攝末歸本,唯是一心真如,歸心一性,不礙百八句宛然而現。由于本末無二,圓融無礙。閱讀《楞伽》,這一類的想法,處處皆有。

  以上是法藏大師對《楞伽》之宗趣作了疏通,使人易解。邊纂《楞伽》,不是爲了一宗一派,而是爲求獲得正等正覺,正如《般若經》所說,是爲了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兩者目的並無二致。所以本經宗趣爲求自覺智,也可說爲求自證聖智之境界,如經說:“菩薩摩诃薩依諸聖教無有分別,獨處閑靜,觀察自覺,不由他悟,離分別見,上上升進,入如來地,如是修行,名自證聖智行相。”

  這是《楞伽》全經之著重點。八識之心理學,叁自性之認識論等理論,都是實地修行的輔助知識,並非《楞伽》之宗趣。

  五、本經之組織及其大意

  在前文,“本經之特色”中曾說到,很多古今研讀、講說或作疏之大德們皆以本經“雜亂無序”,前後文義不連貫;但根據印順導師鑽研本經後,確認本經是有次第可循。並非是一部“雜記”,而是一部大乘佛法之綱領要目。這是他的特殊看法,並有清新而精審明確的科判表。他是本于研讀叁藏必須明了叁藏意義,經文的結構而作此說。他常說:“修多羅是次第所顯,毗奈耶是因緣所顯,阿毗達摩是分別所顯”。所以“研讀佛經必依章段次第,否則視爲雜亂無章,不易深入經義”。

  他將《楞伽經》正宗分爲二大段:第一大段由大慧總問,經佛陀略答而直接指示“佛心”所在,此即是經前一百八句問答。簡單說,此爲“總問略答直示佛心”共爲一門〈或稱爲第一章〉。第二大段稱爲“隨問廣答漸入自心”,也是由大慧隨問,經佛陀廣答而漸漸進入衆生自心。此中共分四門〈或廣分爲十九章〉

  第一門爲“入勝解行地”〈從第二章至第七章〉,這是講地前菩薩對佛法要有徹底的認識,也就是要“成就勝解”,對佛法要善辨中道,了解深密義理。在善辨中道中,佛陀開示了諸法性、相之理,要菩薩能深知心、意、意識及諸法自性,乃至二種無我,同時要遠離凡夫、外道之有、無、一、異、常、斷之增、減二邊妄執。菩薩至此才能體會到性空非實,藏心無我等佛法中的深密之境界。若約地前菩薩階位說,相當于十住〈包括十信〉、十行、十回向之叁賢位及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加行位,或者說與唯識宗“資糧位”及“加行位”相似。地前菩薩應該對諸法有深刻的殊勝的察知。也可說到了見道位之邊緣,即普通說是將要開悟、見性了。

  第二門是證“入有心量地”〈從第八章至第十二章〉,相當于唯識宗之“通達位”及“修道位”前分。從初地至七地,證悟一切唯心所現,但此時還是有相有功用地,所以稱爲“有心量地”。又可分爲“能入之道”及“所入之地”。“能入之道”者,菩薩必須正觀緣起、善解果智及遠離一切妄想。在正觀緣起中,應該了解到心量離言,幻性唯心及一切語言、文字之虛假,這是菩薩開悟必經的過程,如此才能遠離妄想之執見。“所入之地”即是指菩薩所證自覺聖智。此中包括了七個層次:初地以後的菩薩具足了第一“自覺聖智”。然後,就能獲第二“得意生身”,能于一百世界中化身說法度生,從此證入第叁無間〈禅定〉解脫,第四悟佛知見、第五等佛法身,第六證本位法而,第七不住二邊,並且兼通“宗通與說通”了。這些在經文中皆有詳盡的敘述。

  第叁門是“無所有地”〈從第十叁章至第十六章〉,相當于唯識宗之“修道位”中間一分,屬于菩薩第八不動地及第九善慧地階位。此中二大菩薩已超越小乘法,而爲大乘不共法了。所以不但了解到一切唯心所現,而且能使心地寂滅不生,無相無功用,獲得身心轉依。此中也分“能入道”及“所入地”。在“能入道”境界中,經中說:八地菩薩至此能做到“境空心寂”,外不被境界所惑,內不被煩惱所染,故稱不動,這時才能真正做到舍妄識、依聖智了。至于“所入地”中,八、九地菩薩獲得身心轉依,所謂“轉生死身”、“解相續識”,超越二乘,直趨薩婆若海,“自覺法性”,以菩薩自覺智慧對諸法能夠確知“非有、無”,“離能、所”,得根本無分別智,得覺法自成身,最後做到“善通教理”,一切言說、思慮而迥異世間戲論。

  第四門是“入最勝地”〈此中從十七章到二十章〉。相當于唯識宗之第十法雲地及佛地,爲五位中之修道位後分及究竟位之全分。此中有“圓示二果”,即菩薩到了佛果,除我執、斷煩惱障,可以獲得涅槃果;除法執,斷所知障,證入菩提果,亦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斷煩惱障,以慈悲心度一切衆生,得解脫德;斷所知障,以法空慧得般若,以菩提心成法身德。如此,佛果崇高境界,依一般大乘經論所說,都以四種清淨而攝盡。四種清淨:自性清淨、生此道清淨、離垢清淨、得此道清淨。雖然印度之唯識、中觀二宗皆無此說,但後期大乘很重視此說。此自性清淨攝于如來藏中。以唯識中說,應攝入圓成實中。真常唯心大乘基于無常生滅,不能建立流轉,故建立如來藏心。如此,第一、才能安立業果前後之連系。第二、才能使記憶存在而不忘失。所以經文中說:“如來藏藏識心”。又如說:“略有叁種識──真識、現識、分別事識”。又說:“如來藏…爲無始虛僞惡習所熏,名爲藏識…自性無垢,畢竟清淨”。

  此上說如來藏、說真識、說自性無垢,皆是就“自性清淨”而說。

  如何轉識依智,而“生此道清淨”,必須明白佛說五法道理,才能生定、發慧。以五法爲本,而有叁自性、八識、二無我。

  “離垢清淨”,經文中,佛以恒河之沙,譬喻佛之法身有七種功德:一、佛受惱無嗔念德,二、法身終不壞滅德,叁、如來光明無量德,四、如來恒住自性德,五、法身智慧不增不減德,六、如來以大悲心,苦迫不舍德,七、如來有隨順涅槃德。佛以此說明法身平等、常住之妙理。

  “得此道清淨”,大慧以“六波羅蜜滿足,得成正覺”問佛。佛以六“波羅蜜有叁種分別: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來說明。佛以“出世間上上波羅蜜”爲大乘菩薩所修,不但超越著相凡夫世間六波羅蜜,也超過二乘出世間,偏空、墮于攝取涅槃。菩薩所修六度法門,以“離妄爲本”,離于前七識妄想分別,方能契合第八真常妙心,真心獨現,即至佛果彼岸。

  入最勝地最後一段經文是“會歸一乘”〈第二十章〉,此中有“開迹顯本”及“植因向果”二節。佛說法雖有五乘共法,叁乘共法,但最後皆會歸于一乘不共法。換言之,希望人人皆得成佛。正如《法華經》〈方便品〉中說:“世尊法久後,要得顯真實”。佛最初說法是“爲實施權”,最後畢竟“會權歸實”。經文中,大慧對佛陀所說,覺得義多隱密,不易了達,故又舉出八個問題,請求開示。如問說:一問阿羅漢授記之事。二問佛亦說“一切衆生法”,不至涅槃。叁問何故如來從初至成佛乃至涅槃,于中未說一字,亦無所答。四問何故如來法身寂然常住。五問何故說心、意、意識“刹那展轉壞相”?六問佛既說法身不可見,何故有“金剛力士常隨侍衛”?七問如來說生死本際不可知?八問佛已離一切過,爲何遭受世間災難?

  佛在答覆大慧八個問題時,並未依其次序而答,前後次第不同,但一一答覆卻使大慧非常滿意而稱心。表示了佛陀的智慧深邃難測!

  佛在最後“植因向果”一段經文中,詳說食肉與殺生之過咎,目的是爲了度化楞伽會上夜叉、鬼王等食肉衆生。大慧啓問,實爲憐愍彼等及末世衆生,要少造殺業。

  佛以十五種理由,詳說不應食肉的原因。十五種原因,其要點不出叁方面:一、就衛生說,諸肉不淨,易感疾病。二、就功利說,修行、念咒不成。叁、就道德說,害大悲心種,違反大乘菩薩精神。所以經中結論說“得生梵志〈婆羅門〉種,及諸修行處”,“智慧富貴家,斯由不食肉”。

  這是不食肉的善因所獲得的安樂果報,佛以此來結束愣伽山中盛大圓滿的法會。

  注:此節文參考印順導師《華雨集》、《楞伽經親聞記》及《鈴木大拙全集》卷五之《楞伽經》及法藏之《入楞伽經心玄義》。

  

  

《楞伽經概說》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唯識與淨土(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