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淨土(一)

  唯識與淨土(一)

  ◎印海法師◎

  ─ 取材自四月二十九日在學會的演講 

  非常難得地,「大方廣學會」很榮幸地能邀請到「法印寺」的住持長老 ─ 印海法師莅臨本會,作了一場精辟的演講。印海法師僧臘很高,過去曾經在汐止,親近過很有名、肉身不壞的慈航老法師。後來慈航老法師過去了,又親近了年高德邵、以佛學論著最多而著稱的印順老法師,並擔任住持于福嚴精舍與慧日講堂,同時任教于諸多佛學院與主持一些大專的佛學活動。印海法師在 1975 年,首次到美國東岸的紐約弘法,一年之後回去臺灣,旋即又再度來美,因與西岸的衆生有緣,就駐留在洛杉矶,創建了「法印寺」。二十年來,「法印寺」在印海法師的領導下,日愈興旺,而且法師禀承了中國古時候「十方叢林」的風範,山門大開,對美國佛學的推廣有極大的貢獻,影響深遠。印海法師不但操持諸多法務,還花了很多時間在著述方面,用文字般若來度衆生。法師在佛學譯著上相當地豐富,所以我們相信法師的開示會讓我們非常地歡喜。在此,我們再一次地表達對法師誠敬的謝意,因爲像我們這麼一個年輕的學會,請法師來給我們說法,他馬上就答應了,這是法師的慈悲,也是他對我們後學的照顧和提攜,所以我們在這裏再謝謝他。 ─會長的話

  前言

  這次承蒙「大方廣學會」的熱心邀請,要我來這裏向大家報告我學佛的心得,非常高興。尤其難得的是,各位從遠地來參加這次聽講,使我有這麼一個機會跟各位見面,同時能夠把我所知道的,向各位做一個簡單的報告,真是非常地榮幸。我在這兒先要謝謝「大方廣學會」的安排以及各位的光臨。

  緣起

  這次講的題目是「唯識與淨土」。這個題目我叁年前在「法光寺」也講過一次,這次再重複地向各位做一個介紹。我先說說我自己學唯識的因緣。我雖然從小、十叁歲就出家了,但在我們江蘇省如臯縣,因爲在鄉下,大家都是以種田爲生的,根本就不知道佛法。鄉村內小和尚、沙彌的生活,都是做工、做佛事、趕經忏,沒有機會好好學佛法。民國叁十六年,我離開家鄉,到南京寶華山受戒,差不多過了兩個月,在叁十六年的春天,就下山到常州的天甯佛學院讀書。天甯寺大家都知道,是江蘇有名的大叢林,我進去以後所讀的佛學課程,大部份是與唯識有關的,譬如五蘊論、百法明門、八識規矩頌等等,都是闡述唯識根本教義的課程。後來民國叁十八年大陸失守,隨政府來臺灣以後,就親近慈航老菩薩。慈航老法師求生彌勒菩薩的兜率天內院淨土,一生宏揚唯識,所以給我們所講的,也大部份與唯識有關,譬如唯識二十頌、唯識叁十頌、成唯識論、楞伽經等等,均是一些與唯識有關的重要經論,這是我最初親近慈航老法師學唯識的機緣。後來慈航老法師圓寂了,我又跟隨印順導師,大約有二十五年之久,他老人家跟我們講的,也差不多都是跟唯識有關的一些經典。因爲有這樣一個機緣,所以我從開始學佛,都是從唯識下手。

  那麼,爲什麼我現在講淨土呢?這也有一個因緣。那個時候,我們在汐止的彌勒內院讀書時,有一位老法師,名叫律航法師,過去是閻錫山手下的一員大將,承擔中央與閻錫山之間的使者。他老人家在北平的時候與夏蓮居老師在一起,夏老師也就是黃念祖老居士的老師,我們現在看的無量壽經就是他編輯、彙集的。這位律航法師雖然出家的時間很遲,但是他修行淨土的時間很久,所以我跟他在一起,經常受他的熏陶,就自然地也以求生淨土做爲我個人修行的法門,而且矢志宏揚淨土。所以在這裏要向各位報告的講題「唯識與淨土」,其實正說明了我學佛的機緣 │ 學的方面是從「唯識」,行的方面是從「淨土」。這是我選這個題目的因緣。

  剛才發給各位的這個講義,現在可以打開來看看,因爲我們時間只有兩個小時,這裏有很多的名相,很多的道理要向各位介紹,所以我們就不再耽誤時間了。

  淨土法法皆是唯識

  唯識是個「難行道」,所謂「難行道」就是說,要真正地去學唯識,則要去修唯識觀,廣集無量的福慧資糧,要了解成佛需經過初地到十地,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但今天爲什麼有很多學淨土的人對唯識要去了解呢?因爲它的思想體系說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是一個很容易使我們接受的方法論。有一些學科學的人,學了「唯識」很多的名相與名詞,卻忽略了它是在說明我們整個宇宙人生的一個傾向,同時很遺憾地,無法把握從裏面去探討宇宙人生的根本意義。當然我們現在學佛,是爲了生死的解脫,目的雖然是如此,但是怎樣地去了解這個人生,又怎樣從這個人生去慢慢修行,慢慢追求,而達到最高的所謂圓滿清淨的人生呢?那當然還是要從唯識去探討、去下手。

  講唯識也好,講唯心也好,在佛法裏面大致差不多。不過,講唯心思想,重視在對真心而講;而講唯識,是從妄心上來講的,也可以說一個從果到因,一個從因到果。這怎麼講呢?我們看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等等大乘經典,都是從佛果的境界,講他的最高、最究竟的涅槃果位,描繪了一個最高的理想令我們向往,然後從果到因,一步一步地,從佛的境界慢慢地講到凡夫的境界。可是唯識不同,它是從染汙的人生,從我們這個現實苦難的人生,去了解爲什麼有人生的痛苦與現象,爲什麼有這樣一個世界?這個人生是這麼樣一個人生?這一種從凡夫的境界,從染汙的凡夫因位,一步一步地講,讓我們能夠舍去染汙的人生,而去追求最高的究竟佛果境界,這就是唯識由妄心講到真心的方法。所以我們修學佛法,不是說修行就夠了,而是要在「解」方面,去了解佛法對人生的看法及對宇宙的說明。假如這個地方搞不清楚的話,要想解脫生死是癡心妄想的。如此一講就很清楚了,「真心派」講的是從果到因,而唯識宗是從因到果。這一來一回所講的雖然不同,而到最後的目的都是叫我們轉染業爲淨業,就是轉凡夫成聖人,轉煩惱成菩提,轉八識成四智。所以雖然是不同的、迂回的路,可是最後的目的都是希望我們成就最高的境界,達到佛的果位。所以首先要認清楚,唯識宗重要的思想,是從凡夫染汙的人生開始講的,而到底唯識是講什麼,我等一會兒會講到,這當然牽涉到很多、很深的理論。

  淨土宗講的雖然是一個「易行道」的行門,但事實上淨土宗裏面有很多的道理,並不是念一句佛,就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假如說你就是一句佛,其它什麼都不知道,那這個念佛,當然也可以往生,但是屬于不品的往生。爲什麼呢?印順導師有一句話,他說讀經要懂得經義,念佛要知道佛的本願功德,譬如說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他每一個願都是要方便渡化衆生,假如說你對阿彌陀佛大願的意義不去「解」的話,那你是不可以往生的。所以真正地講淨土宗,不錯,好象與唯識宗是兩個東西,不相幹的,一個是講修行,一個是講道理。事實上,這兩個不同的方法均是「解」、「行」並進。也就是說,唯識宗也不完全是講道理,它還要求修唯識觀的,也就是說,它還是「修觀」的,但是那個「修觀」太深了,我們這次沒有時間講,在這兒只是把唯識宗裏面很多的說明,來配合往生淨土的原理。淨土宗雖說我們念佛就可以往生,但是念佛爲什麼可以見到阿彌陀佛?它不是只是不知所以然地修行,必定有一個道理啊!這個道理,在淨土宗來說,是靠阿彌陀佛的願力,靠我們自己「信心、願力、修行」叁種資糧,但是就唯識來講呢,這叁個資糧裏面有更深的道理。了解唯識以後,你再去修淨土的話,保證你不會退心。有很多人念佛,念到最後他不念了,爲什麼?因爲他不明白念佛爲什麼可以往生,念佛爲什麼可以了生死。所以我們這次選這個題目,也就是用這個較深的意義來向各位說明「念佛」的深意。

  唯識明淨

  現在我們明白了淨土宗是真心派的,而唯識宗是屬于妄心的,但是真心和妄心怎麼可以放在一起呢?這關鍵是:你要了解妄心是假的,你才能修真的。譬如說,淨土宗有一句話,要厭離娑婆世界,要欣求極樂世界。所謂厭離,就是討厭這個宇宙人生的苦難,而希望能超脫、能突破,這當然要向往一個比這個娑婆世界更理想、更清淨、更莊嚴、更美妙的一個國土。所以各位如果能了解這個人生、宇宙的虛妄,而向往一個清淨的佛國境界,那就可以直接相應到講義上所說的「唯識明淨」。其實這很簡單,不要以爲淨土、唯識是兩碼子事,如果你能夠運用唯識的理論來看淨土的話,你對淨土法門絕對不會不信。淨土到了宋朝以後,偏重于唯心淨土,但也沒有離開「信」,尤其我們看「十六觀經」裏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爲什麼能夠從凡夫的境界,達到成佛的這個最高目的呢?是因爲我們有「心」的關系,可是我們的這個「心」卻是妄心 │ 虛妄的分別心,所以必須要用智慧去消除它。所謂的智慧,也就是我們對佛法了解以後,而不斷地舍妄而歸真,把染汙的一部份慢慢地消除,把清淨的部份、真心,顯發出來,這叫轉煩惱而成就菩提智慧。

  那麼,淨土宗怎麼講唯識呢?唯識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我們要探討的課題。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凡夫當然有一些煩惱,在佛法上來說,這些煩惱以「心識」爲主。「心識」是一種感情的、不成熟的內心反應,像我們凡夫的認識,感情、愛情很多,當中的內心雖然也是一個識心,可是包括了一個清淨的心在裏面。就凡夫的立場來講,這個內心卻都只是唯識所現,因爲這個世界上不外乎二元論,「精神與物質」,物質最根本還是依心而有的,並不是講「主觀唯識」,事實上世界上一切的文化,一切的存在,都是我們凡夫的心所顯現的,或我們感情的心所創造的。我們這個能顯現、能創造的凡夫的心,叫識心;我們以心爲主,以心爲所依,而有這個宇宙人生,倘若沒有心的話,這個宇宙人生就無從現起。所以這麼一說,淨土的法門,雖然說是個識的境界,卻也是從…

《唯識與淨土(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唯識與淨土(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