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淨土(一)▪P3

  ..續本文上一頁正智

  「正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清淨的智慧。清淨的智慧有什麼作用呢?它能了解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什麼是真實的,什麼是虛妄的。有了正智,就不會被外面境界所拉走,而且在境界方面,都能自己看得透,看得清。看透徹了,就是聖人。他一方面心裏沒有煩惱,二方面不被外面六塵境界所拉、所俘虜,這就是聖人的智慧,叫「正智」。那麼正智的對象是什麼呢?就是「如如」。

  如如

  「如如」不太好懂,是「如實智緣如實理」的意思。有了聖人的智慧以後,對一切法都能了解它真正的涵意,不被它所蒙敝,就像燈光一樣,光明萬丈,看得很清楚,所以就沒有煩惱,能夠以智慧去處理一切。所以成佛以後,得到正智,「身、口、意」隨智慧而行。可是我們不是,我們身也好,口也好,意也好,都是隨煩惱而行,因爲有煩惱,當然就起惑造業,有造業就受苦。聖人開悟以後,他以智慧爲體,不再以情識爲根本,他能了解宇宙的真相,所以他在觀照真理的時候,是用最高的智慧,去體悟這個「如如不動」的真理是不生不滅,本無來去,不垢不淨。這個真實不虛的境界,本來就是如此的如如法性。所以開悟的目的就是不被物所轉,亦即是說,心能轉物就如同如來。物是什麼?就是名相。在這個地方用功的時候,就要隨時照顧自己的念頭,那當然一步一步地就能走向如如真理實相的境界上去。

  念佛與「五法」

  以上的「五法」中,用妄想去分別名相是凡夫境界,但是我們這些念佛的凡夫,當念阿彌陀佛名號,或觀阿彌陀佛相好的時候,雖然仍舊用妄心去念、去觀,但卻能把平常妄想紛飛的心逐漸降伏下來,這個我們後面還要講到的。當然若能不用妄識,而用清淨心去念佛的名號是最好,你的心自然就清淨,智慧立刻就顯現,但大部份的凡夫仍是以這個分別名相的妄識去念佛。我打個比方說,有一缸髒水,泥土沙石混雜,看不到底,也不能用;經過明礬 (就是一種沈澱劑) 泡一下子,髒東西就沈下去,水就澄清了,水因此就看得很清楚,也可以用了。這比方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的心就如同這一缸髒水一樣,無始生死以來,許多虛妄習氣把我們的心搞得很亂,今天你要能夠使這個心沈靜下來,就得靠念佛的清淨正念,正念提起的時候,就好象水滲入了明礬,水就澄清了,事實上,水的實質與本體都沒有變,水髒不過因爲泥土沙石混雜于清水而已。念佛對我們的心的作用也是這樣子,我們這個有情凡夫心,從無始以來都是這個心,可是因爲煩惱的牽扯與覆蓋,煩惱在裏面滾來滾去,把我們的心變成妄心。這個揮之不去、如影隨形的煩惱心,現在借著念佛的名號,來幫助我們的心清淨,而生起智慧心,智慧心一生起,當然你所見的名和相,都是如如。所以念佛的作用,其實就是將「名、相、妄想」轉至「正智、如如」的修行法門。

  叁自性與念佛

  再下來比較深入一點,說「叁自性與念佛」。講唯識的人都會強調「叁自性」這叁種東西,把世間、出世間的事事物物都歸屬于叁大類 │ 「妄想、緣起與成」叁自性。我們先來了解這叁個自性,然後再談叁自性與念佛的關系。

  「妄想」自性

  第一大類就是妄想自性,從唯識上說,也就是遍計所執性,簡單地說,就是因爲對外界不了解,自己起了一種執著所引起的妄想。要知道妄想自性,先要問爲什麼會有這種妄想或執著之心。

  沒有智慧的人妄想特別多,這個妄想不是一生一世的,是多生累劫、與生俱來的。有一個比喻說,夜裏匆忙回家,沒有燈光,看到屋內一條蛇,唉呀!不得了,一條蛇,嚇了一大跳,但是家裏不應該有蛇啊,把燈光一打開,一照,被它欺騙了,是根繩,不是蛇。你看看,本來是根繩,以爲是條蛇,被它嚇了一大跳,嚇得渾身發汗,是不是被它欺騙了?這個騙自己的,就是執著、妄想分別心。有了執著,看東西就沒辦法看清楚,容易被它欺騙,像這條蛇,先執著它爲蛇,被它嚇了一大跳,但是看清楚以後,才知道這不過是一條繩子。這種執著、妄想分別心,就是遍計所執性的具體顯現。

  「緣起」自性

  了解了妄想自性,再進一步以繩爲例,來看看這條繩究竟是什麼。不論這條繩是麻做的,或是纖維做的,或是棉紗做的,它都是因緣而起。這個「繩」本身原不是繩,爲什麼呢?它是藉由人工、麻或紗,而結合成的一條繩,但是再深入去看,它也不是一條真的繩,它只是因緣和合而成的一個産物,但有繩的作用與繩的相貌。若一層層地推究下去的話,繩是麻做的,但是麻也不一定只拿來做繩的,麻也可以做魚網,或做布袋,因爲因緣不同,而變成不同的東西。所以事實上呢,繩也是假相,是一個因緣所生的東西,所以說這個繩有一個「依他起自性」。這麼一來,一個蛇的執著,原來是一根繩,但繩又是麻做的,只是因爲因緣和合暫時存在的一個相,這就說明了宇宙間因遍計執而起的事物,均是靠因緣和合而有的,換句話說,這種依它而起的假和合,是依種種因緣而生起的。

  佛法的道理雖然很多,最直接地,就是從「緣起」去了解,知悉一切法的生起,無非種種條件、種種因緣的聚合,這一點在佛法,即是緣起論,或緣生論,這與其它外道不同。其它外道不論耶稣也好,天主也好,都說一切是上帝、天主所造,而佛法不是這麼說,它說一切是因緣所生。講「因緣所生」比較合乎真理,這個道理是佛所發現的,而不是佛所創造的。西洋宗教說,真理是上帝的,上帝是代表真理的,可是佛沒有告訴我們,他代表真理,他只告訴我們,他發現了真理,是 discover 不是 create 。想想看,若真是真理,怎麼能被創造呢?怎麼能有人或神代表真理呢?所以佛沒有講創造真理,只講他了解真理。好比說,我們都知道牛頓發現地心引力,但是地心引力老早就有了,只不過我們一直不知道而已。等到牛頓看到蘋果向下掉,不向上跑,因此觸發靈感,發現了地心引力,從此以後,我們都知道了有這麼一個地心引力,但是我們也知道,這個地心引力不是牛頓創造出來的。這個例子告訴我們,雖然在被發現之前,我們都不知道,但並不表示這個東西就不存在,而需要被創造。這個就是發現與創造之不同。

  「因緣所生」的說法,可以說代表了真理,但是這個道理很深,所謂「緣起甚深」,一般人不太容易接受的。簡單地說,宇宙間一切現象,是因緣所生,可是因爲我們不了解它,而執以爲現象是實在的東西。譬如說,茶杯本來是由瓷土與沙,藉人工壓在模型裏製成的,然後才有這個茶杯的存在,這不是因緣所生的嗎?「因緣所生」製造出這樣一個「存在」後,過了一個時期,茶杯被打破了,因緣就沒有了,這個茶杯的形態也就沒有了,也就是說這個東西雖然是有的,但只是假有、暫時有,無法長存。這說明了「存在」並不是永遠不變的東西,這就是「無常、苦、無我、空」的道理。

  講到「緣起」,必須要講「依他所起」。宇宙間的千差萬變,就是這麼個真理。不管過去也好,現在也好,未來也好,不管佛出不出世也好,這個真理是永遠不會變的,因爲法性常住,本來如此,普遍如此,永恒如此。你如果能夠真正了解這「緣起性空」的道理,你就開悟了,所以不要把開悟看得很高,以爲開悟有多難,其實你若了解了世間法都是假的,就相似開悟了。怎麼講呢?假是假有,只是暫時有,可是我們凡夫從來不認爲一切法是假的,認爲是實在的,但是世間法沒有一樣東西是實在的,爲什麼呢?依他所起嘛。想想看,不依靠人家,你從哪裏來?你自己一個人能生得出來嗎?你自己一個人活得下去嗎?不行的,沒有一個人可以獨立存在,每一個人都是彼此相輔相成,我們要了解世間法就是這樣的。了解世間法是這樣的以後,你就不會執著,起虛妄分別,起遍計所執心。遍計所執是什麼呢?就是在名與相上面,以名計相,以相計名,這麼一來就執著了。

  「依他起」界于凡夫與聖者之間,同時互通二者,因爲「依他起」是我們宇宙現有的現象。你看天地之間,黃花青竹無非禅機,看黃花也好,看前面的竹子也好,處處叫你開悟;你看蘇東坡兩句話,「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看見流水,如同聽見清淨的法音;看到高山,如同親見如來的法身。這就是藉外面的環境,能夠啓悟自己的靈感,以助于開悟。可見外面的東西雖然是假的,但是有它的真理存在,只是我們不知道而已。若你能從黃花、竹子、流水、高山去體悟,那麼真理就在眼前,爲什麼呢?這叫理事不二啊,我們被事象所蒙蔽,不能見真理,只因沒有智慧,妄想分別,所以是凡夫;若開悟了,成了聖者,那就成就「成」自性了。

  「成」自性

  第叁個自性是「成」,也就是「圓成」,或叫「圓成實性」。什麼叫「圓成」呢?你若能夠了解妄想的緣起上,原本沒有虛妄分別,那麼放下執著就是圓成。「緣起性空」,既是因緣所成的東西,它就是空。爲什麼空呢?因爲沒有自性,世間相是假現象,宇宙相是和合假。譬如說,「今天」從哪而來?因爲還有「明天」,有「昨天」,才有「今天」。想想看,若沒有「明天」,「今天」怎麼叫「今天」?相對而有的嘛。宇宙之間,沒有一個法是獨立存在的,世間一切法既然是因緣和合,對待而有的,本來就是圓滿成就的,只是我們不了解而已。經過智慧分析以後,就能了解這「緣起性空」還有一個不變的真理普遍性,叫「圓成實性」 │ 圓滿成就、真實不虛的。這代表什麼呢?這代表聖人的境界,聖人的境界是以智慧去觀察、了解「依他起」的真理,其實就是圓成實性;我們凡夫境界,因爲煩惱、沒有智慧的關系,所以在「依他起」方面,起種種的執著,就是偏見所執,就是虛妄分別。如此可見「依他起」通于凡夫,也通于聖者。

  念佛與叁自性

  念佛與叁自性的道理也是一樣的,仍然得了解一切法是因緣所生。譬如說用口念佛,用眼目視佛…

《唯識與淨土(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與淨土(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