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與淨土(一)▪P2

  ..續本文上一頁妄識放下以後,真心所顯現的一個清淨莊嚴世界。唯識上說,「唯識所現」,也是講這個原理。

  心淨、土淨、全顯淨土

  剛剛我們講世界是「心」所顯現的,所以我們現在了解極樂世界的清淨莊嚴,也是阿彌陀佛的心所顯現的,是阿彌陀佛過去多生累劫發願,而創造的這麼一個清淨的國土。怎麼創造呢?用他的心去造善業,而且發願以後要創造一個「淨土全顯」的世界。也可以說,他是參訪了所有的佛國以後,而得到一個最高的結論,就是發願把所有國土最好的精華提出來,而創造這個極樂世界,可見它終究還是心所造的。唯識其實也是要說明如何地淨化身心,因爲身心淨化以後,國土與衆生才能淨化;換句話說,淨土是聖人所居住的,而聖人創造淨土,是因爲有他清淨之心自然地顯現出來。

  這麼說,好象不太容易了解。舉個例來說,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靈山會上說法,因爲他的心境是清淨的,所以靈山是佛菩薩的清淨地。可是我們今天去印度看,菩提迦耶也好,給孤獨園也好,鹿野苑也好,都是一片荒山,都是高高低低的泥土墩子而已。可是在佛說法的時候,他因爲心裏清淨,所以他看那個世界,是一個很清淨的國土,因此他囑付菩薩都在那裏聚合。爲什麼國土是清淨的呢?因爲他們心裏都沒有煩惱。好比說,我們一個家庭裏面,雖然是不太富貴,可是因爲我們心裏面清淨,生活就很安定,家庭也很幸福愉快。從一個有錢的家庭來看,很不可思議,一個很平庸的人家,物質缺乏,可是卻心安理得,生活非常舒服,爲什麼?只因爲我們心裏沒有煩惱。這一個有錢人家,雖然住在一個很豪華的房子裏面,但心裏有很多煩惱,雖然地方很好,可是今天過了,明天要付 payments ,心裏老是不踏實、不安定。不安定,就有煩惱;有煩惱,淨土就不會現起。佛法說的國土,清淨或汙染,是看每一個人的心裏上,到底有沒有清淨。也就是說,你心清淨,國土就自然清淨;你心清淨,煩惱自然就沒有,衆生就清淨了。所以極樂世界與唯識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因爲識淨,則心淨;心淨,則淨土全顯。

  以上所述,讓我們了解到,我們研究唯識並不是光研究而已,而是要去了解如何地淨化自識與自心。假如你研究歸研究,可是煩惱特別多,那當然學了以後,還是沒有什麼用處的,因爲真正學佛的目的是去「行」、去「證悟」、去明了如何降伏煩惱,如何斷煩惱,這是我們學佛的最高目的。這一段前言我就很簡單地說明到此。

  五法與念佛

  下面就進入「唯識」的理論,接著講「五法與念佛」。「五法」就是「名、相、妄想、正智、如如」,這是唯識學裏面很重要的一個觀念。這個觀念是從楞伽經來的,楞伽經的道理很多,事實上也是從妄心講到真心,與唯識與淨土的道理是一樣的。楞伽經裏面有兩句話最重要,就是「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這兩句話就代表了唯識的根本要義。你能夠將這兩句話搞清楚的話,那麼你對唯識的了解,已經超過一大半了。爲什麼講「五法」呢?而「五法」爲什麼與淨土有關系呢?當然我這裏先要從一些名相講起,希望各位先不要厭煩。爲什麼佛學都講這些名相呢?太啰唆了,但是事實上,你如果看不懂這些名相的話,看佛經也不會懂;這些名相你搞不清楚的話,聽佛法也聽不懂。

  名相

  「名相」雖然常常合在一起講,其實「名、相」是兩個東西,用來說明宇宙的一切存在、千差萬變與形形色色;小至于一草一木,大至于須彌山,都沒有離開名、相。「名、相」這兩個東西,「名」是名字,「相」是相貌,以花爲例,花只是名字,但是這個「紅」花,或那個「白」花,則是形容花的相貌與花的顔色。一有了這個名和它的相,它就帶著個意義,同時也隱藏了它的內涵。那麼,爲什麼名相這麼重要呢?因爲我們的名相都在觀念裏面,也就是說,我們活在觀念裏面,有我就有你,有你就有他,這只是名相而已;有好就有壞,有美就有醜,有善就有惡,有是就有非,這些都是在說明名相都在觀念裏面。本來這些名相存在也沒多大關系,可是我們凡夫卻利用名相去學東西,而且不斷地創造出新的名相,愈弄愈糊塗,所以我們凡夫的煩惱,也就在著名、著相中,愈纏愈脫身不得。

  名相是很令人困擾的,再舉個例子。譬如說我叫印海,一說印海來了,你腦海裏馬上就出現了一個和尚,有近視眼,還會講幾句佛法,就是說從名上面去想象,一切代表的意義都在裏面了。這個名和相,事實上是假的,爲什麼是假的?因爲這個師父取了個名字叫「印海」,假如這個師父顛倒過來叫「海印」,那又不同了,這個「印海」名詞就不存在了。所以「印海」是代表一個 sample ,一個東西而已。可是我們凡夫都被名相所困擾,假如有人說,印海這個人很了不起,唉啊!我一聽很高興,爲什麼?因爲有人贊揚,我就心花怒放。但是若有人說,印海這個人沒什麼了不得,跟我差不多,甚至比我還差,這下子我聽了就不高興了。你看,自始至終,我都被這個名所擾,假如不講印海的話,倒還無所謂,可是一講到印海,立刻就著相了。更有甚者,在這個地方只有一個印海,事實上,全世界不只一個印海,在臺灣、在大陸,有好幾個印海,不過都是老印海,我是小印海,因爲法師常常喜歡取印海這個名字。雖然如此,講到印海就好象是講我一樣,印海倒成了我專用的名字。講到好,我就高興,不好,就討厭,這就是被名相給拉住了。爲什麼呢?凡夫執著嘛!

  事實上,好也好,不好也好,如果你真正是好,名字與事實相對了,倒也名符其實;但是假如你是壞的,卻被人說成好的,你不要去承當。爲什麼?因爲這是別人戴高帽子的,他是捧你而已,事實你是不好的。換句話說,這個好壞要看事實,不要被名字所欺騙。所以我們一個人在家庭也好,在社會也好,都是爲人家而活,人家說你好,你就高興,人家說你不好,你就不高興,你整天爲人家而活,自己做不了主,被名相所欺騙了。最近我們講到一個笑話,就是說我們在世界上都是騙子,你騙人家,人家也騙你,到最後自己騙自己。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這個人生也就是這樣的,不管一個家庭、一個社會、一個國家都是這樣的,彼此都在騙,哪個被騙到,哪個就傻了。但是呢,你也騙人家嘛,到最後呢,自己騙自己,爲什麼呢?被名相、假名、假相給作弄、欺騙、誘惑了。

  因爲衆生太著相,太容易被名相所騙,所以阿彌陀佛慈悲,就以方便法門,用名號度衆生。不論你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或你觀一下阿彌陀佛的相好,就是叫你不要執持世間的假名、假相,認爲是真的,而能夠離開煩惱。這麼容易嗎?的確是的,因爲這就是阿彌陀佛的大願,你若能一心執持「阿彌陀佛」萬德的洪名,觀阿彌陀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此就逐漸沒有煩惱,不會再爲外境所轉了。這就是阿彌陀佛到我們這個世界來,用持名的方式,來度我們這個世界的娑婆衆生。

  釋迦牟尼佛不同于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講了好多道理,以教義度衆生。或許有很多老太太、老先生,覺得這些教義太深了,再怎麼研讀也無法了解,倒不如一句阿彌陀佛就好了,比較實用,事實也是如此,他們也得到受用,因爲阿彌陀佛有力量嘛。大部份的衆生都喜歡既簡單又有效的修行法門,但是要注意,事實上,你到了極樂世界以後,見到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是得教你一套「名、相、妄想、正智、如如」,還是要講「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爲什麼呢?因爲不經過這個過程,你不能開悟,還有更妙的,不但阿彌陀佛在講「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而且鳥在叫、花在開、風在吹,都是在講這許多法來幫助你開悟。當然到了那裏比較容易,不像我們現在爲了生活忙,事情太多了。所以阿彌陀佛用名相度衆生,這是阿彌陀佛與其它諸佛不同的方便,這叫「異方便」,特殊的方便。這種方便,是因爲阿彌陀佛了解娑婆世界衆生的根性如此,必須用這個方法才能叁根普被、利鈍全收。

  妄想

  名相雖然虛妄,但爲什麼有分別呢?這是因爲我們有妄想。花不會講自己是白的或是紅的,是我們以凡夫的妄想心去分別它,知悉紅的絕不是白的,白的絕不是紅的,事實上花本身並不知道是紅的,還是白的,它不會講話,是我們凡夫的妄想去分別與執著,把花的面貌分得清清楚楚。因爲有妄想,就在名相上面去分別,所以阿彌陀佛就要衆生執持名號,叫你不要分別它。這是叫你轉移目標,轉一個方向,不要被名相所欺騙,因爲由于妄想分別,我們就造業受苦而産生煩惱。看到好的境界,聽到好的名字,就很高興,假如這個名相是個冤家,一提到這個名字,就討厭得不能聽,但是假如一聽到是親人的話,立刻想要去看看他,被這個假名假相給拉走了,所以我們做不了主。因爲我們不自覺地妄想分別,所以佛法叫我們修行,教我們降伏其心,使得這個妄心不被外面的假名假相所欺騙,這也就是禅宗裏講的離念、無念,就是要離開妄念,要把它放下。你不能放下,你就被外面的境界所拉而起煩惱,這樣就永遠無法得到自在。

  阿彌陀佛號若一直念下去之後,有一天就能念到製心一處,到那時候,就會知道如何不再被名相所欺騙,所以念阿彌陀佛號是唯識淨土特殊的一個方法。這個目的是要製服妄想,因爲名相是外在境界,忘想是分別心,有妄想才會去分別名相。假如你把名相看成是緣起,是空,是假象的話,那麼好的我也不貪著,壞的我也不討厭,一切都能自己做主,妄想自然不會生起。當然這不是普通境界,這要有相當功夫的。所以佛法上說,你要是真正用功的人,並不是說讀好多經,看好多書就夠了,不是的,要能夠于行、住、坐、臥各種境界現起時,都不被它拉走,那才能降伏其心。我們現在是在一個凡夫的心識境界,可是我們用功之後,就能夠開智慧,也就是開啓五法中的第叁個法 ─ 「正智」。

  …

《唯識與淨土(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與淨土(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