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经概说▪P3

  ..续本文上一页有瑜伽唯识派之传承,在慧可以下,例如迁禅师以下数人相承用《摄论》来解说《楞伽》。此派想是根据如来缘起而传承的罢。于禅宗系统中由唯识方面“领宗得意”处,又把握住《楞伽》一经之要旨。然而在禅之方面,专修禅业,从事“祖师西来大意”之参究,另一面以《楞伽》为禅经,特别留意此方面的阐明,法冲即属于后者一类之人。

  神秀与《楞伽》之关系。神秀与慧能都是弘忍之弟子。神秀是宏传北禅,所谓是北宗之祖,慧能赴南方为南宗禅之源头。此是禅宗史上有趣的对照,今不详说。但是神秀一派是主张坐禅三眛,自己也是义学者,在讲经方面造诣很深。相反的,慧能一派以简易直截为宗旨,鼓吹不立文字之真正家风。神秀于唐中宗神龙二年〈西元七O六年〉示寂时,中书令张说制其碑文,其中记述:“特奉《楞伽》,递为心要”之句。看出神秀对禅之研究,深信《楞伽》为禅之心要,如同达摩以此经为心要,他亦以此经为心要,这是为使子孙相传之必然之要务罢!

  与神秀相反,慧能方面是重视《金刚经》,六祖派下人说弘忍传授慧能之《金刚经》,不去多说。总之,慧能以后,以《金刚经》发挥禅宗之要旨。实际上说:禅是无论《般若》、《楞伽》乃至其他大、小乘经典,只要适合禅意都可拈出作为所依经典。并不专就那一部单行经典。所谓“佛语心宗”,搜录“佛语”,无不是禅。不过在方便上说,神秀是《楞伽》派,慧能选定为《金刚经》派,亦无不可。

  弘忍亦并非唯独尊仰《金刚经》,他同时并用《楞伽经》确是史实。不过因为在《续高僧传》慧可条下有一节说到:“每〈次〉可说法竞〈竟〉曰:此经四世后,变成名相,一何可悲!”此经是指《楞伽经》。

  四祖、弘忍之顷,一般流行《金刚经》之宣讲,以弘忍也喜诵《金刚经》,此经是比较能引导禅者罢!然而并非是舍弃《楞伽》而专用《金刚经》之意义。

  弘忍亦未舍弃《楞伽》,是有证据的。在《传灯录》之三十二祖“弘忍大师传下”说:“其壁本欲令处士卢珍绘《楞伽》变相”。又在《六祖坛经》中附加“及《五祖血脉图》”之一句。“其处”并有记录下慧能有名的“本来无一物”之绝句。可以看出弘忍绘《楞伽》图于僧堂之壁画上,弘忍毕竟是将《楞伽》放在心坎中。在弘忍座下占第一位是有学问的神秀,以《楞伽》为北宗所唱道,这是自然之事。相反的,慧能是了解易于接受的《金刚经》之意义,在禅宗发展上,当然也无话可说。然而,慧能也无意排斥《楞伽》之宣传,唯是积极的建立其《金刚经》中之禅义罢。大体上说,南宗之禅者到了慧能以后《楞伽》居于隐、现出没之状态。在此,不作一一考证。

  三、本经的特色

  每一部佛经皆有其独具之特色,这是研究佛经者众所皆知之事。此一特质,并不仅表现在一部经的编纂方式、时代、文体等形式方面,同时在内容、项目及资料选择等各方面,也会显示出来。从《阿含经》到《般若经》,乃至《法华》、《涅槃》等各时期的经典,皆有其特定的内容。就连文字的使用,经文之长短,人物的描绘,乃至事件的发展等等,也都各有其不同之处。现以《楞伽经》与诸经作一比较,可以看出其特色:

  第一,在大乘经典中,如《般若》、《法华》、《华严》等经皆出现有众多佛、菩萨之名字,如弥勒、文殊、普贤。有时也看到有小乘圣者,如舍利弗、目犍连、阿难等尊者出现,并参预其事。可是本经唯有大慧菩萨一人。

  第二,在七卷《楞伽》,或十卷《楞伽》中,另有楞伽城主罗婆那出现于〈请佛品第一〉中。但接近梵文原著之四卷本《楞伽》,从始至终,只有佛陀与大慧二人之间交谈。

  第三,在佛陀说大乘经典〈除去《阿含》等所谓的小乘经典之外〉时,大多描写著:从佛陀金色身中放出大光明,照耀十方世界,随处映现出诸佛、菩萨。如《法华》、《华严》诸经中最为显著。没有大放光明等描述的经典,只有《般若》与本经。大概在宗教色彩较浓的经典中,描写光明奇瑞出现为多,而在著重哲学的智慧思辨的经典之中,很少描绘放光现瑞之奇迹。

  第四,四卷本《楞伽》经文中,没有咒语,经文中也很少谈及陀罗尼有不可思议之力量的内容。《般若经》中没有陀罗尼,但后代传说“般若波罗密多”就是大明咒。而《楞伽经》文中,一句咒语也没有提到。

  在卷首别序中说到一句:“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此“摩帝菩萨”即大慧菩萨之梵文音译。

  《楞伽经》的当机众是大慧菩萨。大慧菩萨的名字的梵文音译全称应该是“摩诃摩帝”。在四卷本和七卷本中,译为“摩帝”,在十卷本中译为“大慧”。无论是梵音,或是汉译,同是一个名字,此是同一人呢?还是同名两个人呢?若是二人,为何用同一名字?若是同一人,“自己与自己”,究竟作何解释?为何此经是哲理的,怎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十卷本中,于“摩帝”前加上“一切”二字:“尔时圣者大慧菩萨与诸一切大慧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国土”。

  在十卷本中描述得比较清晰:“尔时,世尊以神通力,于彼山中,复更化作无量宝山,悉以诸天百千妙宝严饰,一一山上皆现佛身,并其眷属,楞伽大城阿输迦园,如是庄严,等无有异,一一皆有大慧菩萨而兴请问,佛身开示,自证智境,以百千妙音”。

  “一一皆有大慧菩萨”乃是佛陀以大神通力化现而来。因此,我们今天研讨本经,难道不就是置身于佛陀所化现之列吗?因此,《楞伽经》之当机众,并不是只有一位与佛陀交谈的大慧菩萨。凡发心研读此经者,皆在当机众之列。这是本经与其他经典不同之处。

  第五,本经富有大乘唯识、唯心理论的哲理思维的特征,同时也具有宗教冥想的意蕴。饱学之士才有能力研读本经,常人很难完全领会经中深意。即使是已经很深入地了解佛教思想,但对于印度哲学没有深入研究过的人,也很难了解本经中的许多术语和理论。若以哲理深奥的《维摩诘经》、《般若经》来与《楞伽经》作一比较,就会发现,相对来说,前者反而显淂较易于理解。

  第六,

  第七,本经编辑之形式,从七卷本、十卷本角度来看,四卷本没有品目之区分。四卷本全部贯通在“一切佛语心品”中,若分类,不过只以“第一”、“第二”等作为标志。由此看来,分品是到了后代才有的。很多古代圣贤的经典,当初并没有著书之意图。特别是佛经,以“如是我闻”开篇,如实记述佛说的话,就成为一部经典。后世大师们,为了提示内容,将经文分段,编定品名。所以四卷《楞伽》没有经过后人整理的过程。七卷本、十卷本有品目,七卷本是十品,十卷本是十八品。十卷本在这方面比较完整。

  第八,

  第九,本经文意,看似混乱,实有顺序。可以从“佛说要旨文献”角度看出其特点。

  第十,本经经文思想并不一贯,各品间缺少连系,早已成为共识。“如经前一百八句为一段,经后分为三十九门或四十一门为一段,并且多以随问随答,不复深求次第”。民国初年的欧阳渐有感而作《楞伽疏决》说:“雅颂失所,琴瑟不调,增安繁芜,安能纯绎!读杂乱书,倍阻机颖”。他索性将本经割裂拆散,把问与答放在一处,分为六聚,从而使文义前后连贯。

  但依据太虚大师作《楞伽经义记》及印顺导师在《楞伽经亲闻记》中并不作如是观。太虚大师说:“本经是有次第可循,如除经前百八句外,将经后四十一门判分为:境、行、果三类,果中又分共果与不共果。”至于印顺导师也不同意欧阳之说,在后文中〈本经之组织及大意〉一段文中再行解说。

  《楞伽经》并不是一部“杂记”,而是大乘之纲领要目,文意简洁而精萃。佛说本经,是为了回应外道哲学对佛教的攻击。进行辩驳,阐明自家主张,必须简洁扼要。今日很多注释,并未注意这一点。

  第十一,普通佛典在结尾有“嘱累品”或“流通分”,叙述菩萨众、声闻众等乃至诸天,听闻佛陀说法,“欢喜、信受而奉行”。可是《楞伽经》没有。从经文不完整方面看,在形式上,未免是很大的缺憾,特别是四卷本;然而在唐本七卷经末有偈颂说:“教由理故成,理由教故显,当依此教理,勿更余分别”。

  第十二,在四卷本结尾中,以断肉的理论,说明生在梵志之种族中,得智慧、富贵,决定不可食肉,突然作为终结。但在魏译十卷本《楞伽》中,为了经典体裁之完整,特意地补足文句而说:“佛说此妙经,圣者大慧士,菩萨摩诃萨,罗婆那大王,瓮耳等罗叉,天龙夜叉等,乾闼婆、修众,诸天比丘僧,大欢喜奉行”。

  四、本经之内容

  《楞伽经》之主题所说的是甚么?各宗各派角度不同而有所偏重,这本是自然的事。例如修学唯识者,注重无著、世亲一系的学说。相反的,华严一派的学者强调“性相交彻、圆融无碍”。天台宗也以一家之言来解说本经之义理。禅宗由于“不立文字”而参悟如如正智之理体。所以七卷《愣伽》之御制序中说:以“派支之义多舛”来批评十卷《楞伽》。

  佛学家们,习惯上把本经思想列入唯识系或华严系。然而这是否就是记述此经者之意见,不得而知。

  那么,《楞伽经》的真义是甚么?

  有二种解释。其一,把本经经义概括为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其二,鉴于经中又以“佛语心”三字为品名,佛语心就是佛教之心髓,因此认为经义主要是说明“自觉圣智”。

  《楞伽》传“自内证”心法。从菩提达摩与《楞伽经》的特殊关系上,也可明显的看出。其实,本经一开始,佛陀就指出关键,即:

  “汝等诸佛子,今皆恣所问,我当为汝说,自觉之境界”。

  经文所说:“自觉圣智”、“自证圣智”、“圣智自内证”,即是反覆的说明这一问题。

  唐代西明寺之法藏,曾经参加七卷《楞伽经》之汉译工作,彼撰作《入楞伽心玄义》一卷,用十门分别注释其要点,其中六门“所诠宗趣”,概括地记述《楞伽经》之内容,…

《楞伽经概说》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唯识与净土(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