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⑿(注釋: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五叁七中。)更在《妄盡還源觀》中,在一體之下,自性清淨圓妙體即是自己如來藏真性本體。⒀(注釋:同上·頁六叁七中。)如說無念成佛之性起入道,也考慮到關于性起學說,將其導入爲教禅和合資料。另外毋忘,二祖曾一度站立于性起門,若改變其立場者,則不得不觸及到緣起趣致,這是隨處可以露現之事也。
如此,以此二門之出典系由《華嚴經》,經過其相承傳統,成爲始終一貫教學中心體系,以此啓開了四種法界觀,也開展空有合成考察,更達成十玄緣起、六相圓融之義學及觀門。
2意義與內容
由來緣起一語可從種種方面解釋,其中之一因緣興起,意爲說經造論之因緣。如《探玄記》卷第叁:「緣起所以者,顯示教起所因也。」①(注釋:大正藏第叁十五冊頁一四七中。)這是引證《雜集論》中諸經所說,如施以因緣說明之一段解釋。而且與《五教章》之初〈建立一乘章〉說普賢境界爲緣起因分之釋名有部分相通。現今所說緣起與上文所說釋名之意義不同,應解釋爲因緣所生之法。在《五教章》卷第四〈義理分齊〉中,緣起因門六義法中②(注釋: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五○一下——。)說:「體上說空和有,而用上即說有力和無力而說諸法之生起。」
然此緣起,爲整個佛教中心思想,如剛才所提及。特別在五教中,後叁教通談如來藏緣起,于講緣起自體上,另外需藉其他因緣;然而圓教別門緣起是全性即用,在真如法性上當下現起動之作用,以生起法界性全體而說一切諸法,所以對叁乘只是修起之緣起,而一乘圓教應該說爲性起之緣起。這在法藏《華嚴經問答》卷上明示叁乘與一乘緣起有明顯區別。「叁乘緣起者,是緣集而有,緣散則無。一乘緣起則不然,緣合是非有,故緣散又非無。」③(注釋: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六○六上——。)是故流轉與還滅,是無明與清淨心,互爲有力與無力而相即和相入,非是只以無明爲級而流轉,以始覺之知而緣爲還滅。④(注釋:《遊心法界記》(大正四十五·頁六四九上——。))當然這是不能離開性起一面始得有所理解。《孔目章》卷第四解說性起意謂著:「明一乘法界,緣起之際。」⑤(注釋:卷第四(大正叁十五·頁五八○下)。)《探玄記》亦解釋性起雲:「起雖攬緣,緣必無性,無性之理顯于緣處,是故就顯,但名性起。如從無住之本,建立一切法等。」⑥(卷第十六(大正叁十五·頁四○五中)。)依此解說,性起而表現緣起意義者,明示了一乘緣起內容。結果不外「起而不起」⑦(《孔目章》卷第四(大正四十五·頁五八○下))。起有大解大行,離分別之菩提心中而有相即相入、重重無盡之法界本然之相,但又非是在不起之起以外。所以在事上非單是一事而止,事上即事理交徹,超越一相孤起之緣起,全體即用之無盡緣起。此法性隨緣現起是一切萬象,不能不說是永遠在攝取著,對其法性現起一面名爲性起,在隨緣現起一面而名爲緣起罷。
其次性起者,智俨已有明白表示⑧(注釋:同上,釋經之〈寶王如來性起品〉品名下。):「性是體,起是唯現在心地,即是集聚其生起之相而證入真實。」出纏之如來果性是性,此乃衆生心中本來具足,而決非爲衆生積功修行始得作佛。所以法藏解釋以不改及理性名爲性⑨(注釋:《探玄記》卷第十六(大正叁十五·頁四○五上。))。第一、不改名性,顯用稱起。此即說爲如來之性起。第二、真理名如、亦名爲性;又顯用名起,又名爲來。即爲如來性起。另外澄觀以種性、法性二義解釋性起之性⑩(注釋:《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九(大正叁十五·頁八七二中)。)。種性者,表現于因中所生起,考慮到因位菩薩實踐爲中心之一方面。法性者,可說如:「或是真,或是應,皆從此而生故也。」即指出經以佛身當現示其佛身總該萬有本質之一心自體,其意義恰與法藏之第二義的如來爲性起相符合。所以概括說,爲理解傳統的性起之性者,則體性、不改性、理性、種性是也。體性乃是全部體之總義,余叁性則表示爲別義矣。
其次,起是「不起之起」、「即現在菩提之心地」,于心中之義,領悟到見聞、解行、證入之叁生而時常不起而起,所謂「大解、大行、大見聞位具在心中」⑾(注釋:《五教章》卷第四(大正四十五·頁五○七上)。)。一心法界自體本來具有妙用,果性所具德用如是顯現⑿(注釋:《孔目章》卷第四(大正四十五·頁五八○下)中,只說大行、大解,自然也攝含了大見聞位。)。因此所講此起,決不是從因緣現起,這一點不得不知道。然而法藏于經〈寶王如來性起品〉之解釋說:起作爲顯用,本有理性顯現爲「理性起」,與等待聞薰生果之「行性起」。「理性起」與「行性起」兼具修生到達果位爲「果性起」,由此「果性」生起應機化用,特別倡說在「果性起」上⒀(注釋:《探玄記》卷第十六(大正叁十五·頁四○五上):「性有叁種:謂理、行、果。起亦有叁:謂理性得了因顯現名起。二行性由待聞薰資發生果名起。叁果性起者,謂此果性更無別體,即彼理行兼具,修生至果位時,合爲果性,應機化用名之爲起。是故叁位各性各起,故雲性起。今此文中,正辨後一,兼辨前二也,」)然而,在纏因信之衆生心中沒有省察到。不單是佛果、菩薩具有此種自性,吾人現在只是在迷界不能顯現開覺佛實德而已。其實,佛與衆生本來永遠無二無別的。不否定凡夫如此當即達清淨圓明果體。特別強調此點者,見有澄觀、宗密之靈知不昧一心,心心作佛而一心則是佛心,此即無一塵不是佛國之解說也。
《探玄記》卷系十六之一個問答中,以叁乘教中所解說對比華嚴性起之果用,爲一切衆生現在心中想說之因由明了指示。⒁(大正藏第叁十五冊頁四○五下。「問:此性起,唯據像果……。」)即依叁乘通論,衆生心中只有因性,不能直顯果用之相。然今圓教一乘是衆生心中即圓具毗盧舍那果德,即顯現果性,那即是性起。另外,在次一問答中說明性起通義于山河大地等以及一切森雖萬象。若然一切萬有無不是性起果體,其活動皆是指性起起用,即是果佛說法。⒂(注釋:有關性起意義,可參考作者「緣起之構造」(四四○——)所談及法界緣起之核心。)
3二起之關系
法界緣起是解說事事無礙爲主題,然在事相上,如叁乘教說依因緣所生各個差別法上,當下自有一心法界之德用,必定是一實真如之全體起用,所以從表面上說,諸法是緣起法,同時,若從裏層說,一切法之事體就是法性全現。法性是無性,無性當體即稱爲性起。換言之,因爲一實真如之全體起用,其體就是性起,所以性起是不起之起,著重在不起上;緣起是起之不起,著重在起之重點上去觀察。因此以法性湛然而隨諸緣爲全體起用,其所現起于法性一邊名爲性起,所現起于隨緣一邊說爲緣起。這樣的見解立場上,說緣起也稱爲性起,決不是指另有事實,而不過于法性隨緣一事實上,一邊是性起之相稱爲緣起,一邊是緣起之體而名爲性起罷了。
如此,緣起與性起,于一法界上有二義,永不相離;但先將此分成二個區域來處理。而且解說爲不離一體,反而更得理解緣起本質以及性起特性而明了其途徑。茲以法藏在《華嚴經問答》卷下①(注釋: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六○九下——)常常揭示設問與應答,其中含有極廣泛之關系以予判明。首先《華嚴經》各品品名中說明有緣起、性起之因果,兩者關系在明示緣起者,沒有緣修即無性起;沒有性起,緣修亦不得成。緣修是離相順體而爲性起,因性起是隨緣而成爲緣修,此二非有二體,雖然如此,二義亦非相是。因爲緣修離了緣是不成立,但因爲性起離了緣是不增不損。所說之意義,是性起乃是依緣集散而不增不損故也。如此兩者關系如何區別,應先把握住這一點。緣起是指諸法無自性故而由緣而生起,性起是本具有之性,故說不由緣而有。②(注釋:《探玄記》卷第十六(大正叁十五·頁四○五中):「性體不可說,若說即名起,今就緣說起,起無余起,還以性爲起,故名性起,不名緣起。」)因而緣起在起上是不起,從法性生起不見性之一邊,而由緣上所生起;性起是不起,說爲本具有。從智俨《孔子章》見到其承襲廣說「起即不起,不起者是性起」③(注釋:卷第四(大正四十五·頁五八○下))之意義。而且此緣起是由緣而生起,所以無性故爲性起,此亦是澄觀所常襲用之意義。④(注釋:《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七十九(大正叁十六·頁六一五上)。如今「從緣無性,而爲性起」,如此所說即是其例。)
既然法界唯是緣起即不要談性起,又相反的,于一切法上皆是性起也就不須要說緣起嗎?使人有此思慮。法藏在《遊心法界記》中對此設立問題而問:「若如是者,但是性起,如何得有緣起門耶?」⑤(注釋: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六四九中。)在答覆這一段文中也包含想解決其他的課題。蓋以果法是由因而生之緣起說。其實,嚴格的說,果乃是依賴于緣起的意義,其結果是現示無自性。倘若以體上互爲空、有,以用上互爲有力、無力說爲緣起法。無性空理爲因,有力無力爲緣。然若以因即是果,果即是因,當然「果由因生」,從事物成爲無意義立場上看,因果緣起是因即果,果即因而得成立。若以無自性爲媒介得見緣起時,以緣起爲獨顯者必定是無自性爲性起,緣起即不外爲無自性,因爲性起獨顯者亦可稱爲緣起。那是依據有力與無力,彼此相由生起無自性之性起,依據彼此相奪得見生起果法之緣起。雖然緣起、性起爲同一際限,然此二者從各自立場「是同而不一」,得此一見解,乃由于以上理由而成立。蓋理解到此性之起,爲不起之義。
如此,緣起、性起關系,一言以蔽之,「性起者,明一乘法界爲緣起之際也」⑥(注釋:《孔目章》卷第四(大正四十五·頁五八○下)。)。際有極致、際限之義,現在以緣起所表顯的法界諸法即是性起…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 印海法師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