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P16

  ..续本文上一页。⑿(注释: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五三七中。)更在《妄尽还源观》中,在一体之下,自性清净圆妙体即是自己如来藏真性本体。⒀(注释:同上·页六三七中。)如说无念成佛之性起入道,也考虑到关于性起学说,将其导入为教禅和合资料。另外毋忘,二祖曾一度站立于性起门,若改变其立场者,则不得不触及到缘起趣致,这是随处可以露现之事也。

  如此,以此二门之出典系由《华严经》,经过其相承传统,成为始终一贯教学中心体系,以此启开了四种法界观,也开展空有合成考察,更达成十玄缘起、六相圆融之义学及观门。

  2意义与内容

  由来缘起一语可从种种方面解释,其中之一因缘兴起,意为说经造论之因缘。如《探玄记》卷第三:「缘起所以者,显示教起所因也。」①(注释:大正藏第三十五册页一四七中。)这是引证《杂集论》中诸经所说,如施以因缘说明之一段解释。而且与《五教章》之初〈建立一乘章〉说普贤境界为缘起因分之释名有部分相通。现今所说缘起与上文所说释名之意义不同,应解释为因缘所生之法。在《五教章》卷第四〈义理分齐〉中,缘起因门六义法中②(注释: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五○一下——。)说:「体上说空和有,而用上即说有力和无力而说诸法之生起。」

  然此缘起,为整个佛教中心思想,如刚才所提及。特别在五教中,后三教通谈如来藏缘起,于讲缘起自体上,另外需藉其他因缘;然而圆教别门缘起是全性即用,在真如法性上当下现起动之作用,以生起法界性全体而说一切诸法,所以对三乘只是修起之缘起,而一乘圆教应该说为性起之缘起。这在法藏《华严经问答》卷上明示三乘与一乘缘起有明显区别。「三乘缘起者,是缘集而有,缘散则无。一乘缘起则不然,缘合是非有,故缘散又非无。」③(注释: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六○六上——。)是故流转与还灭,是无明与清净心,互为有力与无力而相即和相入,非是只以无明为级而流转,以始觉之知而缘为还灭。④(注释:《游心法界记》(大正四十五·页六四九上——。))当然这是不能离开性起一面始得有所理解。《孔目章》卷第四解说性起意谓著:「明一乘法界,缘起之际。」⑤(注释:卷第四(大正三十五·页五八○下)。)《探玄记》亦解释性起云:「起虽揽缘,缘必无性,无性之理显于缘处,是故就显,但名性起。如从无住之本,建立一切法等。」⑥(卷第十六(大正三十五·页四○五中)。)依此解说,性起而表现缘起意义者,明示了一乘缘起内容。结果不外「起而不起」⑦(《孔目章》卷第四(大正四十五·页五八○下))。起有大解大行,离分别之菩提心中而有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之法界本然之相,但又非是在不起之起以外。所以在事上非单是一事而止,事上即事理交彻,超越一相孤起之缘起,全体即用之无尽缘起。此法性随缘现起是一切万象,不能不说是永远在摄取著,对其法性现起一面名为性起,在随缘现起一面而名为缘起罢。

  其次性起者,智俨已有明白表示⑧(注释:同上,释经之〈宝王如来性起品〉品名下。):「性是体,起是唯现在心地,即是集聚其生起之相而证入真实。」出缠之如来果性是性,此乃众生心中本来具足,而决非为众生积功修行始得作佛。所以法藏解释以不改及理性名为性⑨(注释:《探玄记》卷第十六(大正三十五·页四○五上。))。第一、不改名性,显用称起。此即说为如来之性起。第二、真理名如、亦名为性;又显用名起,又名为来。即为如来性起。另外澄观以种性、法性二义解释性起之性⑩(注释:《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九(大正三十五·页八七二中)。)。种性者,表现于因中所生起,考虑到因位菩萨实践为中心之一方面。法性者,可说如:「或是真,或是应,皆从此而生故也。」即指出经以佛身当现示其佛身总该万有本质之一心自体,其意义恰与法藏之第二义的如来为性起相符合。所以概括说,为理解传统的性起之性者,则体性、不改性、理性、种性是也。体性乃是全部体之总义,余三性则表示为别义矣。

  其次,起是「不起之起」、「即现在菩提之心地」,于心中之义,领悟到见闻、解行、证入之三生而时常不起而起,所谓「大解、大行、大见闻位具在心中」⑾(注释:《五教章》卷第四(大正四十五·页五○七上)。)。一心法界自体本来具有妙用,果性所具德用如是显现⑿(注释:《孔目章》卷第四(大正四十五·页五八○下)中,只说大行、大解,自然也摄含了大见闻位。)。因此所讲此起,决不是从因缘现起,这一点不得不知道。然而法藏于经〈宝王如来性起品〉之解释说:起作为显用,本有理性显现为「理性起」,与等待闻薰生果之「行性起」。「理性起」与「行性起」兼具修生到达果位为「果性起」,由此「果性」生起应机化用,特别倡说在「果性起」上⒀(注释:《探玄记》卷第十六(大正三十五·页四○五上):「性有三种:谓理、行、果。起亦有三:谓理性得了因显现名起。二行性由待闻薰资发生果名起。三果性起者,谓此果性更无别体,即彼理行兼具,修生至果位时,合为果性,应机化用名之为起。是故三位各性各起,故云性起。今此文中,正辨后一,兼辨前二也,」)然而,在缠因信之众生心中没有省察到。不单是佛果、菩萨具有此种自性,吾人现在只是在迷界不能显现开觉佛实德而已。其实,佛与众生本来永远无二无别的。不否定凡夫如此当即达清净圆明果体。特别强调此点者,见有澄观、宗密之灵知不昧一心,心心作佛而一心则是佛心,此即无一尘不是佛国之解说也。

  《探玄记》卷系十六之一个问答中,以三乘教中所解说对比华严性起之果用,为一切众生现在心中想说之因由明了指示。⒁(大正藏第三十五册页四○五下。「问:此性起,唯据像果……。」)即依三乘通论,众生心中只有因性,不能直显果用之相。然今圆教一乘是众生心中即圆具毗卢舍那果德,即显现果性,那即是性起。另外,在次一问答中说明性起通义于山河大地等以及一切森虽万象。若然一切万有无不是性起果体,其活动皆是指性起起用,即是果佛说法。⒂(注释:有关性起意义,可参考作者「缘起之构造」(四四○——)所谈及法界缘起之核心。)

  3二起之关系

  法界缘起是解说事事无碍为主题,然在事相上,如三乘教说依因缘所生各个差别法上,当下自有一心法界之德用,必定是一实真如之全体起用,所以从表面上说,诸法是缘起法,同时,若从里层说,一切法之事体就是法性全现。法性是无性,无性当体即称为性起。换言之,因为一实真如之全体起用,其体就是性起,所以性起是不起之起,著重在不起上;缘起是起之不起,著重在起之重点上去观察。因此以法性湛然而随诸缘为全体起用,其所现起于法性一边名为性起,所现起于随缘一边说为缘起。这样的见解立场上,说缘起也称为性起,决不是指另有事实,而不过于法性随缘一事实上,一边是性起之相称为缘起,一边是缘起之体而名为性起罢了。

  如此,缘起与性起,于一法界上有二义,永不相离;但先将此分成二个区域来处理。而且解说为不离一体,反而更得理解缘起本质以及性起特性而明了其途径。兹以法藏在《华严经问答》卷下①(注释: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六○九下——)常常揭示设问与应答,其中含有极广泛之关系以予判明。首先《华严经》各品品名中说明有缘起、性起之因果,两者关系在明示缘起者,没有缘修即无性起;没有性起,缘修亦不得成。缘修是离相顺体而为性起,因性起是随缘而成为缘修,此二非有二体,虽然如此,二义亦非相是。因为缘修离了缘是不成立,但因为性起离了缘是不增不损。所说之意义,是性起乃是依缘集散而不增不损故也。如此两者关系如何区别,应先把握住这一点。缘起是指诸法无自性故而由缘而生起,性起是本具有之性,故说不由缘而有。②(注释:《探玄记》卷第十六(大正三十五·页四○五中):「性体不可说,若说即名起,今就缘说起,起无余起,还以性为起,故名性起,不名缘起。」)因而缘起在起上是不起,从法性生起不见性之一边,而由缘上所生起;性起是不起,说为本具有。从智俨《孔子章》见到其承袭广说「起即不起,不起者是性起」③(注释:卷第四(大正四十五·页五八○下))之意义。而且此缘起是由缘而生起,所以无性故为性起,此亦是澄观所常袭用之意义。④(注释:《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七十九(大正三十六·页六一五上)。如今「从缘无性,而为性起」,如此所说即是其例。)

  既然法界唯是缘起即不要谈性起,又相反的,于一切法上皆是性起也就不须要说缘起吗?使人有此思虑。法藏在《游心法界记》中对此设立问题而问:「若如是者,但是性起,如何得有缘起门耶?」⑤(注释: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六四九中。)在答覆这一段文中也包含想解决其他的课题。盖以果法是由因而生之缘起说。其实,严格的说,果乃是依赖于缘起的意义,其结果是现示无自性。倘若以体上互为空、有,以用上互为有力、无力说为缘起法。无性空理为因,有力无力为缘。然若以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当然「果由因生」,从事物成为无意义立场上看,因果缘起是因即果,果即因而得成立。若以无自性为媒介得见缘起时,以缘起为独显者必定是无自性为性起,缘起即不外为无自性,因为性起独显者亦可称为缘起。那是依据有力与无力,彼此相由生起无自性之性起,依据彼此相夺得见生起果法之缘起。虽然缘起、性起为同一际限,然此二者从各自立场「是同而不一」,得此一见解,乃由于以上理由而成立。盖理解到此性之起,为不起之义。

  如此,缘起、性起关系,一言以蔽之,「性起者,明一乘法界为缘起之际也」⑥(注释:《孔目章》卷第四(大正四十五·页五八○下)。)。际有极致、际限之义,现在以缘起所表显的法界诸法即是性起…

《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