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 印海法師譯)▪P18

  ..續本文上一頁解天臺圓教真義,因兩宗均說圓教,而將其圓之內容混同。以致使其教學的特異點紊亂⒁(注釋:《五教章匡真鈔》卷第一·頁十左——。)。因爲未看出澄觀依據事理無礙而立證事事無礙,依法性融通從理論得溝通事理立場上所釋成十玄門之本旨。澄觀(及宗密)所建立事理無礙,乃違背法藏,是故貶爲低下。這是很明顯以性惡說斥責性起說,或立足于性起說而非難性惡說,均爲不知道「性起」和「性具」本質立場所致也。

  第六章 四種法界之體系

  1一心法界

  法界緣起有重重無盡,相即相入之甚深體系,吾人已經知道緣起不在性起以外,依據性起所構成之緣起內容,其體系形成四種範疇。理解到四法界說,才能趣向深入教學中心點。所謂四種法界者,以華嚴之世界觀由四方面觀察法界,爲其獨特教學。

  爲何華嚴學通于一切理和事,貫通本體和現象,以世界總稱爲法界而立名?然因在平常此真如理體不離于一心,以此指爲一心法界說,又稱爲一真法界。本經第二會〈明難品〉開始,財首菩薩對文殊答偈說:「一切世間法,唯以心爲主。」①(注釋:大正藏第九冊頁四二七。)第四會〈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如來林菩薩歌詠說:「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②(注釋:同上·頁四六五下。)之唯心偈。又第六會〈十地品〉說:「叁界虛妄,但是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③(注釋:同上·頁五五八下。)所見諸多經文皆作如是說,證明不離絕對平等之真實心意義。在《探玄記》卷第十叁述說十重唯識④(注釋:大正藏第叁十五冊頁叁四六下——。),卷第十六提及性起之通、局⑤(注釋:同上·頁四○五下),叁乘教以衆生心中只有因性,不說有果用之相,而在華嚴一乘中盧舍那佛之果法涵該衆生界,因此衆生心中直接就有圓滿果相,以佛性性起皆通依、正二報,所以法界根源求之于性起一心。澄觀常常力說一心總該萬有,以「統攝即爲唯一真法界」⑥(注釋:《華嚴經行願品疏》卷第一(卍續一·七之叁·頁二四九左)。),「以一真法界爲玄妙體」⑦(注釋:《華天數經隨疏演義鈔》卷第一(大正叁十六·頁二中)。)也。

  此一心即是體,而料想法界似如其所顯現之諸相,其實一心即是法界,一心之外別無法界,法界之外別無一心。此種具現,若得稱爲海印定中,炳現之法,則《華嚴經》才是將一心法界具體的全體呈現出來,應稱《華嚴經》即一心法界。法藏已決定以一經所诠宗趣爲「因果緣起、理實法界」⑧(注釋:《探玄記》卷第一(大正叁十五·頁一二○上)。),然而見其經題以大方廣爲理實法界,佛華嚴作爲因果緣起。以此推測,可了解一心法界乃是由側面轉爲正面,爲《華嚴經》之宗趣。並且法界即因果,以普賢法界爲因,以舍那法界爲果。若以因行即爲普賢,若依果說,悉皆爲舍那。以五周因果概括了本經,以法界爲十事五對,前後加以整備統一,其意圖中則暗示了一心法界如何重要,成爲教學組織的中心。

  一般說來,法是包涵了廣泛意義的內容,是故可從種種方面解釋,最一般的定義是「任持自性,軌生物解」。任持自性者,是自己堅持不舍自身的本性和形相。軌生物解者,是上面的任持自性,對于他人說,能令他人有一種了解之意義。所以見于法界之法。對于現實之實相爲變化無常,而使變化無常正如爲其規範,並非指一般存在之相,此爲抽象之相,要更進一步,有具體事相上常被實證爲現實的存在。法藏《探玄記》卷第十八詳細解釋:「法有叁義:一、持自性義,二、是軌則義,叁、對意義。」同樣的,「界亦有叁義:一是因義,二是性義,叁是分齊義。」⑨(注釋:大正藏第叁十五冊頁四四○中。)法很容易被一般認爲是抽象的,依據界而有規定之法,聖道生起之因法,諸法之所依性,緣起諸法其存在性不容混亂,以此顯示事與理之存在⑩(注釋:同上·頁四四○下。)。一心法界,則包含了心真如門及心生滅門二門。使其更上一層具體的,則爲法界五重門:一、法法界,二、人法界,叁、人法俱融法界,四、人法俱泯法界,五、無障礙法界。最初之人法界中,更包括了事法界、理法界、境法界、行法界、體法界、用法界、順法界、違法界、教法界、義法界之十種法界。⑾(注釋:同上·頁四四一上。)然而此十法界皆是:「同一緣起,無礙镕融,一具一切。」澄觀于事上作「界」之分齊解,于理上作「性」之義,⑿(注釋:《華嚴略策》(大正叁十六·頁七○七下):「問:何名法界?法界何義?答:法者軌持爲義。界者,有二義:一約事說,界即分義,隨事分別故。二者性義,約理法界,爲諸法性不變易故。」)這是廣釋法藏的見解,證明其正確之要旨被重視。

  然而以此法界作爲中心說緣起者,不是只以由一生多,或如從平等表現差別等,局限于生成問題上之一邊的立場,而是所有事事物物各個互爲緣起,說明其關系是重重無盡,相資相依,指示了關連性之究極。因此若以法爲事物,法界則爲諸法,以諸法轉起而發現者,解釋爲法界緣起,依法界緣起是與其他的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等並肩,是以生成之問題,作爲認識論上之論究。⒀(注釋:六大緣起在原理上不外是法界緣起,只不過由于具體的、

  現實的表示上有所差別罷了。)然而法更有教法的意義,所謂「軌生物解」,若從「法」本來意義解釋,法界是聖法之因,具有涅槃和佛陀之意義。若從這一立場作爲法界緣起則早已經成爲認識世間之緣起,其實是以迷悟對立爲前提,那是有超越實踐世間之緣起之意義。此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即」字在論理上說有迷悟之矛盾,明白表示由超越作爲行門立場,以此爲基本,確立相即相入,重重無盡之教學。以此四種法界,依一心而使統一之點上,此是以認識之對象作爲所觸及之認識問題。同時,其歸結是以法界緣起論本來的性格說,必須突破修行。或自證之實踐問題之一點上,將此兩面統一了,所謂哲學和宗教沒有一些矛盾,則統合了認識與實踐。傳承之祖師們解釋時,在其表現上未必有明顯表示,吾人依四種法界,而去理解法界緣起,不可只有單方面的偏解。何以故?因所流露表現上雖是隱微且難見,但若依據傳承內容仔細洞見,當能對華嚴法界緣起上有真正的討究察知、認識和實踐。

  2傳承與解釋

  四種法界說之傳承,首先尋求法順《法界觀門》中所說之叁種觀門①(注釋:澄觀《法界玄鏡》卷上(大正四十五·頁六七二下)。)。在法藏〈華嚴發菩提心章凡例〉②(注釋: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六五○下。)說明表德五門中,因最初叁門一直繼承下來,是故不便斷定爲法順之著作。法藏另在《探玄記》卷第十八說到五種所入法界之義③(注釋:大正藏第叁十五冊頁四四一上),所以今暫以叁種觀門是法順之創意而作進行討論。

  首先,彼以法界確定爲一經之玄宗,依此爲根本,體悟到以緣起法界不思議爲宗。然法界之相,具有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之四種法界。但第一事法界,于一一事相皆可成觀,故不煩枚舉,今將省略。從後叁觀,定爲其所依之體。此四種法界名稱,雖已有所明示,其實際觀法內容舉出:一、真空觀,二、理事無礙觀,叁、周遍含容觀之叁種觀。第一真空觀者,是理法界,此非斷滅空,亦非離色空,即有而明空,此立有四句十門。四句是:一、會色歸空觀,二、明空即色觀,叁、空色無礙觀,四、泯絕無寄觀。于初二句各有四門,此是揀情顯解。第叁句之一門是解終趣行,第四句是正成行體。此是由解有行之感受,行起後則應絕除其解。第二理事無礙觀是镕融理和事,此通于存亡、逆順而立十門。另外第叁周遍含容觀,事亦如理,互相融攝無礙,交參自在,此亦立有十門。其十門中分門細說,不免有法門類型化之嫌;但其義學無非四種法界之解說,毋甯說爲能明白表示觀門實踐之內容。對能觀者于觀境態度上,其類型有分歧多多益善,不限多少門,不得不說是爲了同修容易實踐,確是一種懇切指導的趣向。

  誠然,法順之立場是以其傳記中所表現可以見到④(《續高僧傳》卷第二十五(大正五十·頁六五叁中——),《華嚴經傳記》卷第叁〈智俨傳〉下(大正五十一·頁一六叁中)及卷第四〈居士樊玄智傳〉下(同上·頁一六六下)。),稱彼爲華嚴學者,見其種種奇迹後,毋甯說是一位華嚴行者,更當被稱爲神僧杜順禅師,一生行迹,皆著重于實踐。另外彼所撰著《五教止觀》是有關于觀門,若從法界觀門全題上看,據澄觀和宗密所指出爲「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其冠首附加一「修」字。此中所顯示叁重之觀門,應從一一能觀、所觀關系上得予理解,此是以義學爲對象。在意義是極爲薄弱。而且不但指出所觀之境,更主要的是站在能觀者之觀智立場上去處理觀相。澄觀在《法界玄鏡》上指摘事之法界之缺點,以「事法界曆別難陳,一一事相,皆可成觀,故略而不明」⑤(注釋:卷上(大正四十五·頁六七二下)。)。若要列舉以所觀之事相之境,所有一切事法皆無不是其對象,因此將其省略不列舉,當可得辯明,又,宗密在《注華嚴法界觀門》說:「略有叁重,除事法界也。事不獨立故,法界宗中無孤單法故,若獨觀之,即是情計之境,非觀智之境故。」⑥(注釋: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六八四下)以能觀之智爲主,故現今特別唯說叁重。而此叁是窮究于觀智一道,于初法界之外別無第二、第叁。即此不是成爲橫的平排叁段,所以說叁重而非稱爲叁種,有此辯成深刻之解明,將在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如此,澄觀與宗密皆成爲重視觀門實踐之先進,法順之叁重觀門更是表露出四法界觀之行門意義的一面。

  于因果門建立五教之開立,建立一宗大成是法藏之企圖。專門爲說明所入法界之義。爲在解釋經之〈入法界品〉品名時,極力強調此點。⑦(注釋:《探玄記》卷…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 印海法師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