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P18

  ..续本文上一页解天台圆教真义,因两宗均说圆教,而将其圆之内容混同。以致使其教学的特异点紊乱⒁(注释:《五教章匡真钞》卷第一·页十左——。)。因为未看出澄观依据事理无碍而立证事事无碍,依法性融通从理论得沟通事理立场上所释成十玄门之本旨。澄观(及宗密)所建立事理无碍,乃违背法藏,是故贬为低下。这是很明显以性恶说斥责性起说,或立足于性起说而非难性恶说,均为不知道「性起」和「性具」本质立场所致也。

  第六章 四种法界之体系

  1一心法界

  法界缘起有重重无尽,相即相入之甚深体系,吾人已经知道缘起不在性起以外,依据性起所构成之缘起内容,其体系形成四种范畴。理解到四法界说,才能趣向深入教学中心点。所谓四种法界者,以华严之世界观由四方面观察法界,为其独特教学。

  为何华严学通于一切理和事,贯通本体和现象,以世界总称为法界而立名?然因在平常此真如理体不离于一心,以此指为一心法界说,又称为一真法界。本经第二会〈明难品〉开始,财首菩萨对文殊答偈说:「一切世间法,唯以心为主。」①(注释:大正藏第九册页四二七。)第四会〈夜摩天宫菩萨说偈品〉,如来林菩萨歌咏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②(注释:同上·页四六五下。)之唯心偈。又第六会〈十地品〉说:「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③(注释:同上·页五五八下。)所见诸多经文皆作如是说,证明不离绝对平等之真实心意义。在《探玄记》卷第十三述说十重唯识④(注释:大正藏第三十五册页三四六下——。),卷第十六提及性起之通、局⑤(注释:同上·页四○五下),三乘教以众生心中只有因性,不说有果用之相,而在华严一乘中卢舍那佛之果法涵该众生界,因此众生心中直接就有圆满果相,以佛性性起皆通依、正二报,所以法界根源求之于性起一心。澄观常常力说一心总该万有,以「统摄即为唯一真法界」⑥(注释:《华严经行愿品疏》卷第一(卍续一·七之三·页二四九左)。),「以一真法界为玄妙体」⑦(注释:《华天数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一(大正三十六·页二中)。)也。

  此一心即是体,而料想法界似如其所显现之诸相,其实一心即是法界,一心之外别无法界,法界之外别无一心。此种具现,若得称为海印定中,炳现之法,则《华严经》才是将一心法界具体的全体呈现出来,应称《华严经》即一心法界。法藏已决定以一经所诠宗趣为「因果缘起、理实法界」⑧(注释:《探玄记》卷第一(大正三十五·页一二○上)。),然而见其经题以大方广为理实法界,佛华严作为因果缘起。以此推测,可了解一心法界乃是由侧面转为正面,为《华严经》之宗趣。并且法界即因果,以普贤法界为因,以舍那法界为果。若以因行即为普贤,若依果说,悉皆为舍那。以五周因果概括了本经,以法界为十事五对,前后加以整备统一,其意图中则暗示了一心法界如何重要,成为教学组织的中心。

  一般说来,法是包涵了广泛意义的内容,是故可从种种方面解释,最一般的定义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者,是自己坚持不舍自身的本性和形相。轨生物解者,是上面的任持自性,对于他人说,能令他人有一种了解之意义。所以见于法界之法。对于现实之实相为变化无常,而使变化无常正如为其规范,并非指一般存在之相,此为抽象之相,要更进一步,有具体事相上常被实证为现实的存在。法藏《探玄记》卷第十八详细解释:「法有三义:一、持自性义,二、是轨则义,三、对意义。」同样的,「界亦有三义:一是因义,二是性义,三是分齐义。」⑨(注释:大正藏第三十五册页四四○中。)法很容易被一般认为是抽象的,依据界而有规定之法,圣道生起之因法,诸法之所依性,缘起诸法其存在性不容混乱,以此显示事与理之存在⑩(注释:同上·页四四○下。)。一心法界,则包含了心真如门及心生灭门二门。使其更上一层具体的,则为法界五重门:一、法法界,二、人法界,三、人法俱融法界,四、人法俱泯法界,五、无障碍法界。最初之人法界中,更包括了事法界、理法界、境法界、行法界、体法界、用法界、顺法界、违法界、教法界、义法界之十种法界。⑾(注释:同上·页四四一上。)然而此十法界皆是:「同一缘起,无碍镕融,一具一切。」澄观于事上作「界」之分齐解,于理上作「性」之义,⑿(注释:《华严略策》(大正三十六·页七○七下):「问:何名法界?法界何义?答:法者轨持为义。界者,有二义:一约事说,界即分义,随事分别故。二者性义,约理法界,为诸法性不变易故。」)这是广释法藏的见解,证明其正确之要旨被重视。

  然而以此法界作为中心说缘起者,不是只以由一生多,或如从平等表现差别等,局限于生成问题上之一边的立场,而是所有事事物物各个互为缘起,说明其关系是重重无尽,相资相依,指示了关连性之究极。因此若以法为事物,法界则为诸法,以诸法转起而发现者,解释为法界缘起,依法界缘起是与其他的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等并肩,是以生成之问题,作为认识论上之论究。⒀(注释:六大缘起在原理上不外是法界缘起,只不过由于具体的、

  现实的表示上有所差别罢了。)然而法更有教法的意义,所谓「轨生物解」,若从「法」本来意义解释,法界是圣法之因,具有涅槃和佛陀之意义。若从这一立场作为法界缘起则早已经成为认识世间之缘起,其实是以迷悟对立为前提,那是有超越实践世间之缘起之意义。此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之「即」字在论理上说有迷悟之矛盾,明白表示由超越作为行门立场,以此为基本,确立相即相入,重重无尽之教学。以此四种法界,依一心而使统一之点上,此是以认识之对象作为所触及之认识问题。同时,其归结是以法界缘起论本来的性格说,必须突破修行。或自证之实践问题之一点上,将此两面统一了,所谓哲学和宗教没有一些矛盾,则统合了认识与实践。传承之祖师们解释时,在其表现上未必有明显表示,吾人依四种法界,而去理解法界缘起,不可只有单方面的偏解。何以故?因所流露表现上虽是隐微且难见,但若依据传承内容仔细洞见,当能对华严法界缘起上有真正的讨究察知、认识和实践。

  2传承与解释

  四种法界说之传承,首先寻求法顺《法界观门》中所说之三种观门①(注释:澄观《法界玄镜》卷上(大正四十五·页六七二下)。)。在法藏〈华严发菩提心章凡例〉②(注释: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六五○下。)说明表德五门中,因最初三门一直继承下来,是故不便断定为法顺之著作。法藏另在《探玄记》卷第十八说到五种所入法界之义③(注释:大正藏第三十五册页四四一上),所以今暂以三种观门是法顺之创意而作进行讨论。

  首先,彼以法界确定为一经之玄宗,依此为根本,体悟到以缘起法界不思议为宗。然法界之相,具有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之四种法界。但第一事法界,于一一事相皆可成观,故不烦枚举,今将省略。从后三观,定为其所依之体。此四种法界名称,虽已有所明示,其实际观法内容举出:一、真空观,二、理事无碍观,三、周遍含容观之三种观。第一真空观者,是理法界,此非断灭空,亦非离色空,即有而明空,此立有四句十门。四句是:一、会色归空观,二、明空即色观,三、空色无碍观,四、泯绝无寄观。于初二句各有四门,此是拣情显解。第三句之一门是解终趣行,第四句是正成行体。此是由解有行之感受,行起后则应绝除其解。第二理事无碍观是镕融理和事,此通于存亡、逆顺而立十门。另外第三周遍含容观,事亦如理,互相融摄无碍,交参自在,此亦立有十门。其十门中分门细说,不免有法门类型化之嫌;但其义学无非四种法界之解说,毋宁说为能明白表示观门实践之内容。对能观者于观境态度上,其类型有分歧多多益善,不限多少门,不得不说是为了同修容易实践,确是一种恳切指导的趣向。

  诚然,法顺之立场是以其传记中所表现可以见到④(《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大正五十·页六五三中——),《华严经传记》卷第三〈智俨传〉下(大正五十一·页一六三中)及卷第四〈居士樊玄智传〉下(同上·页一六六下)。),称彼为华严学者,见其种种奇迹后,毋宁说是一位华严行者,更当被称为神僧杜顺禅师,一生行迹,皆著重于实践。另外彼所撰著《五教止观》是有关于观门,若从法界观门全题上看,据澄观和宗密所指出为「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其冠首附加一「修」字。此中所显示三重之观门,应从一一能观、所观关系上得予理解,此是以义学为对象。在意义是极为薄弱。而且不但指出所观之境,更主要的是站在能观者之观智立场上去处理观相。澄观在《法界玄镜》上指摘事之法界之缺点,以「事法界历别难陈,一一事相,皆可成观,故略而不明」⑤(注释:卷上(大正四十五·页六七二下)。)。若要列举以所观之事相之境,所有一切事法皆无不是其对象,因此将其省略不列举,当可得辩明,又,宗密在《注华严法界观门》说:「略有三重,除事法界也。事不独立故,法界宗中无孤单法故,若独观之,即是情计之境,非观智之境故。」⑥(注释: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六八四下)以能观之智为主,故现今特别唯说三重。而此三是穷究于观智一道,于初法界之外别无第二、第三。即此不是成为横的平排三段,所以说三重而非称为三种,有此辩成深刻之解明,将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如此,澄观与宗密皆成为重视观门实践之先进,法顺之三重观门更是表露出四法界观之行门意义的一面。

  于因果门建立五教之开立,建立一宗大成是法藏之企图。专门为说明所入法界之义。为在解释经之〈入法界品〉品名时,极力强调此点。⑦(注释:《探玄记》卷…

《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