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第十八(大正三十五·页四四○中)。)入法界之「入」字,才是能入之悟解证得;但法界是所入之法。此中分别有:一、有为法界,二、无为法界,三、亦有为亦无为法界,四、非有为非无为法界,五、无障碍法界之五门。各各如其次第:一、本识能持诸法种子及三世诸法差别边际,二、性净门及离垢门,三、随相门及无碍门,四、形夺门及无寄门,五、普摄门及圆融门之诸门,共开出五义十门。此是有为、无为之立场是所入法界,另外法界类别分为能入、所入之立场,特别是其所入中,分为:一、事法界,二、理事界,三、境法界,四、行法界,五、体法界,六、用法界,七、顺法界,八、违法界,九、教法界,十、义法界。最后之义法界于其旨趣为此等十法界是同一缘起无碍镕融,以一具一切。其说意之根本也是以一心法界为本,故此具有五义门。首先关于有为、无为四句相连,最后无障碍附加普摄圆融一门,分相相对,以小乘乃至圆教五教判别之义门分立为根据。此如对照《五教章》卷第二明所诠差别第一心识差别一段者,其始教于阿赖耶识但说一分生灭义,于真如之理,不说其得融通之事⑧(注释: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四八四下——。)如此,说所立赖耶生灭之密意相。最初小乘关于阿赖耶识只说其名,未示其义,且暗示应属于事法界。终教立阿黎耶为如来藏,说理事融通之义,称为理事无碍法界。顿教是以一切法为唯真如心,尽差别之相,离言绝虑不可说,相当于理法界。圆教是性海具德门,以法界缘起无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主伴圆融,相当于事事无碍法界。依于此,其后以一心对照于诸教,说明其差别。于中,设立约法、约机二义,于约法通收决定:小乘教是摄义从名门,始教是摄理从事门,而终教是理事无碍门,顿教是事尽理显门,圆教是性海具德门。《华严经义海百门》释明入法界之文下有:事法界、理法界等名。⑨(注释: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六二七中。「若性相不存,则为理法界。不碍事相宛然,是事法界。合理事无碍,二而无二,无二即二,是为法界也。」)若对照立于因果门建立宗义之立场,小乘只解说差别事法,未详说真如之理。相始教说真如是六无为,只是在百法中之一部分而已。因为现象和其关系未获得积极的明了,皆应说是属于事法界。顿教是离言速疾顿悟之教故,当然必定属于理法界。然空始教是专门说明平等空理,而表现事相容融,其正面似如为理法界,但依成佛门立场属于事理融通。终教是真如随缘而逐成诸法,而且不失自性,故不变而随缘故。说理事融通无碍,此说为理事无碍法界。最后圆教说事事无碍,相即相入之义,表现重重无尽,故真正是说明事事无碍法界,这是很明显的事实。
如上所述,若限定法藏所采取判教的立场,小乘教依事法界上所说明之表象,停滞在当相上,著定于事的一面,而无视于一心之理体,只以当前结果所现示之差别事相作为重点,这不得不说是缘起门教学的最初步地位。又如顿教在理法界上所表象,唯以法性作为观察著眼点,对其实体的存在,以遗除的手法,如言亡虑绝于一切法,无视理前事法差别相,而不省察起之果者,难免对教学的立场尚有疏略。且说终教,以现象与本体关系接触虽已至亲密,事唯依理表现,以理与事只止于一重关系上观察者,那是未达法界缘起深奥,不出理事无碍法界境地,则不外是通相法门。然而,圆教一乘是依现象之一一事法,就以其相互关系,理解于相即相入。如是,始能说到事事无碍法界之堂奥。此种立场是以理性为实体化,此既不是已经超越相对之绝对彼方,亦不是以事为悟界,而是离了单纯的迷妄世界之反价值观,是故此是事事无碍法界之意义。另一面说事同时也不无视于理,以理事无碍之同时,不否定事事无碍,成为后来澄观事理无碍的思想,虽然曾经印证区别,但澄观所说并未完全消失法藏所说之教学上的视野。
即澄观以上所述列举法藏《探玄记》有关所入法界五门之解释,由自己立场理解后,在其《华严经行愿品疏》卷第一:「故于未能界略分三种: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无障碍,无(障)碍中有理事无碍和事事无碍二种,完成四种法界。」⑩(注释:卍续一·七之三·页二四九左。)对法藏附称以「古德」之名,「古德所立亦不出五种法界」,然「自一至五并不出无障碍法界」云。自己立于事理无碍之思索上不外是理解事事无碍。对法藏事事无碍列举有十由,其中特别是归结于缘起相由之义,莫如说不外为使其归著于法性融通之义。此四种法界于能观之一心中,不过是现出所观差别而已。法界缘起观之究竟是体达到事事无碍法界时,在事、理、理事无碍,其一切皆为事事无碍法界缘起之甚深内容。《华严经疏》卷第五十四,以法界为所入之法。⑾(注释:大正藏第三十五册页九○八上。)若总括说,是唯一的一真无碍法界,若说其性相,不出事与理,所以法藏说明,不过是唯从义分示五门,若论所入法界述其宗旨完全无差异于法藏之理解。又在《华严经略策》,说法界分为四种⑿(注释:大正藏第三十六册页七○七下。)只是由约义以相现示说明其意义,皆是立于同一趣旨见解也。
如此传承四种法界说,所包含之意义,于教判立场先以见有四种浅深之分别,使能观者达到一心统一,同时作为法界缘起内容之教材。这些未必局限于同教一乘之看法,如得说者应属于别教中之该摄门,唯华严独特教学被称名为圆教。因为圆有圆满、圆融之义。而何故称名圆教,能作此答覆者,特别在澄观《华严经疏钞玄谈》卷第六,全收五教⒀(卍续八·八之三·页二六二右——。「然此教海宏深包含无外,色空交暎,德用重重。语其横收,全收五教,乃至人天,总无不包,方显深广。乃至前之四教,不摄于圆,圆必摄四,虽摄于四,以贯之故,十善五戒,亦圆教摄。尚非三四,况初二耶。」)一文中可以见到其确证。理事无碍和事事无碍二法界,特名为无障碍法界为其当前之意义。当然以表现理和事融通,事与事无障碍,将此所传承甚深理解后,先由浅向深,试图整理缘起形态之四种法界表象,同时应该知道这是为了构成一切法界缘起内在的意义。
3体系的关连
吾人理解到以上四种法界之传承和内容,是用如何之体系为意义而完成全体组织,因而不得不明白何故依据四种顺序得予现示缘起相状之原因。
凡是法界之当相是杂多无量,初见时,好似无有任何秩序。无秩序、无统整之万有,只仅依其自体是不能得到严格的认识上所成之对象。所以能缘之一心,确切的给予其事物认识之形式,始得其实相整然的形式之下,被领会到,那是如上文所述,在一心法界一项中已说及。四种法界表象是于现象的存在之整备同时,也关系到本体论之意义。以法界实相为缘起论之立场,使之彻底的体系化,将现象与本体各方面以四种对象型态去观察。关于此,最为明了的将其意义表明的是澄观以「总该万有,即是一心,体绝有无,相非生灭,莫寻终始」①(注释:《华严经行愿品疏》卷第一(卍续一·七之三·页二四九左)。)。此是无障碍法界,但其中分有事、理二门。事是色、心等宇宙万有之个别相、特殊相等,为所抽出之经验世界差别的变别的变化现象界之侧面。理是差别法中另含有平等相的一面,那是体性空寂,宇宙万有之根柢,是无差别的普遍一面。所以这是对现象之本体法界,为平等的根本原理是超经验的世界。然以此事与理是相融无所障碍,所以能查定出来法界分事法界、理法界和无障碍法界三种。然而其中,从无障碍法界分出理事和事事二种。即理事无碍法界,是事法界现象和理法界本体互相独立不是无缘之个别,于事事物物森罗万象所表现的差别相,是在事之根柢中存有统一普遍性之平等相者,于缘起关系融通无碍;但如从本来的性格说,一为事,他为理,而且一是差别同时与他是限定于自主性之立脚是平等的。唯于此点上,根本上绝对是不能融和。其实,两者确是互不相容的。即事与事之差别的诸位,以其自性根本上说,是相互障碍。事实上是互为相反,必成为到底不许得予结合之矛盾的。虽然互相矛盾,故反以矛盾为媒介,事与理不得相离。事与理互为相隔者,存在是不可能成立和存在。这是空观哲学将渐渐的以一切法酿成为对立矛盾,是故本来停止于不可得去否定了一切,以破邪即是显正,依据无媒介的结合,只以空不可得之说法与其辩证法的论理进行方法相比时,于中可见有数段进步矣。
总之,事理无碍法界是事与理互相对立矛盾,因此以事即理、理即事,作为即是之现实的构造互相结合,于整个世界以全一之一(理)和一二之一(事)融通无碍。所以究竟这是立在现象即本体观上所观察。然而在事事无碍法界,不啻现象与本体是相即无碍,现象差别之万有,各个之个一,以一即一切绝对底一事一物皆有其特殊相,因此称为无碍圆融。那就是全一之一与一二之一是无碍,同时一二之一也是互为无碍,全法界悉是相互无尽关系上,成为一大缘起之相,投下对事彻底的观察。因此,以绝对平等之空,置于思念之中,单独在事理无碍,未曾考虑到在事事成为无碍镕融极究竟的说法。只是于事理无碍之立场,不过在其平等理性上,只是相对的「无」而已。因此如论到同为空及依矛盾为媒介者即是:一是由相对的立场,另一是由绝对立场,在其间必须自认有很大的隔碍。因此事事无碍,是依据事对事,发挥了真正事的面目;于事对理是从事上跨越了一步。所以于事事无碍法界更对法界彻见其根本真相之奥旨,所有法界之一事一物悉皆是自主各别中独立,因此反而将一切成为互相关连,露出相互无障无碍之相貌,说明每个事物中,渐渐流露出宇宙重重无尽之缘起。已说事事既是无碍,约在理是在本来则普遍平等,因此不必说,理(与)理是无碍,特别以此另立一法界,当然认为是不必要。依一心而认识对…
《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