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十八(大正叁十五·頁四四○中)。)入法界之「入」字,才是能入之悟解證得;但法界是所入之法。此中分別有:一、有爲法界,二、無爲法界,叁、亦有爲亦無爲法界,四、非有爲非無爲法界,五、無障礙法界之五門。各各如其次第:一、本識能持諸法種子及叁世諸法差別邊際,二、性淨門及離垢門,叁、隨相門及無礙門,四、形奪門及無寄門,五、普攝門及圓融門之諸門,共開出五義十門。此是有爲、無爲之立場是所入法界,另外法界類別分爲能入、所入之立場,特別是其所入中,分爲:一、事法界,二、理事界,叁、境法界,四、行法界,五、體法界,六、用法界,七、順法界,八、違法界,九、教法界,十、義法界。最後之義法界于其旨趣爲此等十法界是同一緣起無礙镕融,以一具一切。其說意之根本也是以一心法界爲本,故此具有五義門。首先關于有爲、無爲四句相連,最後無障礙附加普攝圓融一門,分相相對,以小乘乃至圓教五教判別之義門分立爲根據。此如對照《五教章》卷第二明所诠差別第一心識差別一段者,其始教于阿賴耶識但說一分生滅義,于真如之理,不說其得融通之事⑧(注釋: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四八四下——。)如此,說所立賴耶生滅之密意相。最初小乘關于阿賴耶識只說其名,未示其義,且暗示應屬于事法界。終教立阿黎耶爲如來藏,說理事融通之義,稱爲理事無礙法界。頓教是以一切法爲唯真如心,盡差別之相,離言絕慮不可說,相當于理法界。圓教是性海具德門,以法界緣起無礙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主伴圓融,相當于事事無礙法界。依于此,其後以一心對照于諸教,說明其差別。于中,設立約法、約機二義,于約法通收決定:小乘教是攝義從名門,始教是攝理從事門,而終教是理事無礙門,頓教是事盡理顯門,圓教是性海具德門。《華嚴經義海百門》釋明入法界之文下有:事法界、理法界等名。⑨(注釋: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六二七中。「若性相不存,則爲理法界。不礙事相宛然,是事法界。合理事無礙,二而無二,無二即二,是爲法界也。」)若對照立于因果門建立宗義之立場,小乘只解說差別事法,未詳說真如之理。相始教說真如是六無爲,只是在百法中之一部分而已。因爲現象和其關系未獲得積極的明了,皆應說是屬于事法界。頓教是離言速疾頓悟之教故,當然必定屬于理法界。然空始教是專門說明平等空理,而表現事相容融,其正面似如爲理法界,但依成佛門立場屬于事理融通。終教是真如隨緣而逐成諸法,而且不失自性,故不變而隨緣故。說理事融通無礙,此說爲理事無礙法界。最後圓教說事事無礙,相即相入之義,表現重重無盡,故真正是說明事事無礙法界,這是很明顯的事實。
如上所述,若限定法藏所采取判教的立場,小乘教依事法界上所說明之表象,停滯在當相上,著定于事的一面,而無視于一心之理體,只以當前結果所現示之差別事相作爲重點,這不得不說是緣起門教學的最初步地位。又如頓教在理法界上所表象,唯以法性作爲觀察著眼點,對其實體的存在,以遺除的手法,如言亡慮絕于一切法,無視理前事法差別相,而不省察起之果者,難免對教學的立場尚有疏略。且說終教,以現象與本體關系接觸雖已至親密,事唯依理表現,以理與事只止于一重關系上觀察者,那是未達法界緣起深奧,不出理事無礙法界境地,則不外是通相法門。然而,圓教一乘是依現象之一一事法,就以其相互關系,理解于相即相入。如是,始能說到事事無礙法界之堂奧。此種立場是以理性爲實體化,此既不是已經超越相對之絕對彼方,亦不是以事爲悟界,而是離了單純的迷妄世界之反價值觀,是故此是事事無礙法界之意義。另一面說事同時也不無視于理,以理事無礙之同時,不否定事事無礙,成爲後來澄觀事理無礙的思想,雖然曾經印證區別,但澄觀所說並未完全消失法藏所說之教學上的視野。
即澄觀以上所述列舉法藏《探玄記》有關所入法界五門之解釋,由自己立場理解後,在其《華嚴經行願品疏》卷第一:「故于未能界略分叁種:一、事法界,二、理法界,叁、無障礙,無(障)礙中有理事無礙和事事無礙二種,完成四種法界。」⑩(注釋:卍續一·七之叁·頁二四九左。)對法藏附稱以「古德」之名,「古德所立亦不出五種法界」,然「自一至五並不出無障礙法界」雲。自己立于事理無礙之思索上不外是理解事事無礙。對法藏事事無礙列舉有十由,其中特別是歸結于緣起相由之義,莫如說不外爲使其歸著于法性融通之義。此四種法界于能觀之一心中,不過是現出所觀差別而已。法界緣起觀之究竟是體達到事事無礙法界時,在事、理、理事無礙,其一切皆爲事事無礙法界緣起之甚深內容。《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四,以法界爲所入之法。⑾(注釋:大正藏第叁十五冊頁九○八上。)若總括說,是唯一的一真無礙法界,若說其性相,不出事與理,所以法藏說明,不過是唯從義分示五門,若論所入法界述其宗旨完全無差異于法藏之理解。又在《華嚴經略策》,說法界分爲四種⑿(注釋:大正藏第叁十六冊頁七○七下。)只是由約義以相現示說明其意義,皆是立于同一趣旨見解也。
如此傳承四種法界說,所包含之意義,于教判立場先以見有四種淺深之分別,使能觀者達到一心統一,同時作爲法界緣起內容之教材。這些未必局限于同教一乘之看法,如得說者應屬于別教中之該攝門,唯華嚴獨特教學被稱名爲圓教。因爲圓有圓滿、圓融之義。而何故稱名圓教,能作此答覆者,特別在澄觀《華嚴經疏鈔玄談》卷第六,全收五教⒀(卍續八·八之叁·頁二六二右——。「然此教海宏深包含無外,色空交暎,德用重重。語其橫收,全收五教,乃至人天,總無不包,方顯深廣。乃至前之四教,不攝于圓,圓必攝四,雖攝于四,以貫之故,十善五戒,亦圓教攝。尚非叁四,況初二耶。」)一文中可以見到其確證。理事無礙和事事無礙二法界,特名爲無障礙法界爲其當前之意義。當然以表現理和事融通,事與事無障礙,將此所傳承甚深理解後,先由淺向深,試圖整理緣起形態之四種法界表象,同時應該知道這是爲了構成一切法界緣起內在的意義。
3體系的關連
吾人理解到以上四種法界之傳承和內容,是用如何之體系爲意義而完成全體組織,因而不得不明白何故依據四種順序得予現示緣起相狀之原因。
凡是法界之當相是雜多無量,初見時,好似無有任何秩序。無秩序、無統整之萬有,只僅依其自體是不能得到嚴格的認識上所成之對象。所以能緣之一心,確切的給予其事物認識之形式,始得其實相整然的形式之下,被領會到,那是如上文所述,在一心法界一項中已說及。四種法界表象是于現象的存在之整備同時,也關系到本體論之意義。以法界實相爲緣起論之立場,使之徹底的體系化,將現象與本體各方面以四種對象型態去觀察。關于此,最爲明了的將其意義表明的是澄觀以「總該萬有,即是一心,體絕有無,相非生滅,莫尋終始」①(注釋:《華嚴經行願品疏》卷第一(卍續一·七之叁·頁二四九左)。)。此是無障礙法界,但其中分有事、理二門。事是色、心等宇宙萬有之個別相、特殊相等,爲所抽出之經驗世界差別的變別的變化現象界之側面。理是差別法中另含有平等相的一面,那是體性空寂,宇宙萬有之根柢,是無差別的普遍一面。所以這是對現象之本體法界,爲平等的根本原理是超經驗的世界。然以此事與理是相融無所障礙,所以能查定出來法界分事法界、理法界和無障礙法界叁種。然而其中,從無障礙法界分出理事和事事二種。即理事無礙法界,是事法界現象和理法界本體互相獨立不是無緣之個別,于事事物物森羅萬象所表現的差別相,是在事之根柢中存有統一普遍性之平等相者,于緣起關系融通無礙;但如從本來的性格說,一爲事,他爲理,而且一是差別同時與他是限定于自主性之立腳是平等的。唯于此點上,根本上絕對是不能融和。其實,兩者確是互不相容的。即事與事之差別的諸位,以其自性根本上說,是相互障礙。事實上是互爲相反,必成爲到底不許得予結合之矛盾的。雖然互相矛盾,故反以矛盾爲媒介,事與理不得相離。事與理互爲相隔者,存在是不可能成立和存在。這是空觀哲學將漸漸的以一切法釀成爲對立矛盾,是故本來停止于不可得去否定了一切,以破邪即是顯正,依據無媒介的結合,只以空不可得之說法與其辯證法的論理進行方法相比時,于中可見有數段進步矣。
總之,事理無礙法界是事與理互相對立矛盾,因此以事即理、理即事,作爲即是之現實的構造互相結合,于整個世界以全一之一(理)和一二之一(事)融通無礙。所以究竟這是立在現象即本體觀上所觀察。然而在事事無礙法界,不啻現象與本體是相即無礙,現象差別之萬有,各個之個一,以一即一切絕對底一事一物皆有其特殊相,因此稱爲無礙圓融。那就是全一之一與一二之一是無礙,同時一二之一也是互爲無礙,全法界悉是相互無盡關系上,成爲一大緣起之相,投下對事徹底的觀察。因此,以絕對平等之空,置于思念之中,單獨在事理無礙,未曾考慮到在事事成爲無礙镕融極究竟的說法。只是于事理無礙之立場,不過在其平等理性上,只是相對的「無」而已。因此如論到同爲空及依矛盾爲媒介者即是:一是由相對的立場,另一是由絕對立場,在其間必須自認有很大的隔礙。因此事事無礙,是依據事對事,發揮了真正事的面目;于事對理是從事上跨越了一步。所以于事事無礙法界更對法界徹見其根本真相之奧旨,所有法界之一事一物悉皆是自主各別中獨立,因此反而將一切成爲互相關連,露出相互無障無礙之相貌,說明每個事物中,漸漸流露出宇宙重重無盡之緣起。已說事事既是無礙,約在理是在本來則普遍平等,因此不必說,理(與)理是無礙,特別以此另立一法界,當然認爲是不必要。依一心而認識對…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 印海法師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