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 印海法師譯)▪P20

  ..續本文上一頁象之法界是四種型態,統統完全地整備。如此以總該萬有爲認識形式之材料,以一心爲其整備了形式,而完備了四種法界體系的意義。然而澄觀更加以不單純爲了客觀的對象而只限爲認識形式而分門,于能觀一心上以觀門實踐內容去體認,愈是成功地以「教即觀」,作爲華嚴教學一大特色。日本義學權威凝然在其《華嚴宗要義》②(注釋:日大藏華嚴宗章疏下所收本六叁○左。)第五所立法義中加以解釋華嚴教學之樞要爲此四種法界,其中更明白的指摘出澄觀所說如上體系的意義,以此一方面會合法順《法界觀門》叁重觀之說明,同時實施統一的釋明。

  第一事法界:此法界是所見到的現象,差別的萬有作爲抽象觀者,吾人以知覺、感覺所能覺知。澄觀之「界即分義,謂叁世之法,差別邊際,意識所知」③(注釋:《華嚴經行願品疏》卷第一(卍續一·七之叁·頁二四九左)。)。則正是指後之事事無礙法界所依之體(事)的「教義、理事、境智、行位、因果、依正、體用、人法、逆順、應感」十對法④(注釋:《探玄記》卷第一(大正叁十五·頁一二叁中),《華嚴經旨歸》(大正四十五·頁五九四上),《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第十一(大正叁十六·頁八十二上)等所明示。《五教章》卷第四(大正四十五·頁五○五上)中,內容同一,名目缺少整合,同是列舉十事。)。第二理法界:以法界爲本體所看到的差別界之抽象是事法界之更加一層之抽象,其性質是超越感覺的性質,以理性之對象而要有內在的性質,已在差別界之現象上見到一元化的本質,因爲事之體性是無自性,決不是在事法界之外另有個別的存在。澄觀說:「界者性也,謂真理寂寥,法之性也。」又說:「界者,即性義,無盡事法同一性故。」⑤(注釋:《華嚴法界玄鏡》卷上(大正四十五·頁六七叁上)。)第叁理事無礙法界:此法界是見到現象和本體關系,脫開從事法界和理法界各各獨立立場去考察,更要積極的理解到其關連性,此二法界在理上應該平等而事上有其差別,而于事上全顯無差別之理,理是完全保存有差別之事,所以事外無理,理外無事;理即事,事即理,于相互關系上見到圓融無礙。因此凝然在這一節中,以法順《法界觀門》說明:舉出理遍于事門等十門代爲解說。此等十門中第九、第十之真理非事和事法非理二門。因爲避免事理混同,所以在前八門中:理遍事,事遍理;依理成事,事能顯理;以理奪事,事中隱理,真理即事,事法即理,力說理事融通。第四事事無礙法界:此法界見于現象與現象關系上,上述之理事無礙作爲論據,捉住以現象對現象之對象爲法界,現象之根據不必等待于本體上還元,認定當下在事與事上有相互無礙關系,相當于法順所謂周遍含容,凝然說明此十門爲十玄門。

  如上所說四種法界體系意義,不斷保持相互關連性,同時決不是個別獨立。若理解其中有一法界是與其他對立的,則于其表象就保持各個獨自之意義。吾人如無視于其體系的關連,理解法界緣起說之內容即喪失其根據,這一點,不得不特別注意。

  4理事無礙之理解

  于四種法界中事是現象差別之諸法,理是本體平等之無自性,比較容易得到理解。然而各個立場上,不顧于自、他之間,有關連而作爲根據其教學的地位,以加強其具體的佛教教學。首先以現象唯肯定是「有」之部派佛教,是有部佛徒所建立之法體恒有說,以及以此爲形而上學的意義,是依大衆部系之過未無體說。進而如諸法但名說等,可看到這一類教學均可列舉出來。其中前者建立于極素樸之現象的觀察法門,于原始佛教上座部的傾向,然將自己持有獨斷的立場,在素樸地傳持佛陀之教說應該是當然的看法。如後代《俱舍論》所表示,以法作分析處理,終究以一切法分爲七十五法,前七十二法作有爲法正是現象的存在,而特別將其依據生、住、異、滅四相爲條件。又如後叁種爲法成爲有爲相之叁種實體。彼等之思想立場,不但說是純粹哲學的現象論,而且多數傾向于常識上素樸的實在論。又其後者(大衆部系)應認爲是客觀的觀念論,受過古代經典文學時代以至論典文學阿毗達磨的洗練,其風潮次第向後延續推行成爲大乘唯識教學有關藏識學說,展開了個人的唯心識。但是像這種緣成偏有的立場上,都是將法從有之固定觀,由單方面之考察是對立矛盾之法。如以無爲是假令有爲作根據解釋,也是必然成爲有爲的對立法。大有爲中見到色、心對立。如于心法也立心王、心所對立,如此推理進行終于分裂中再分裂,幾乎很困難把握法之統一。假使後代唯識家由第八阿賴耶識有種子爲尋求一切緣成根源,與真如關系只限于見到真如爲現象所依而已。尚難成爲積極的明白現象之本體,因此一切唯限于一方的對立觀看。爲要真正的將無爲顯示其應有之地位,須與此完全相反地有爲之現實必加以盡數破壞,結果在終局是有爲之有相均陷入不容許之地。對于以上的理解,將事法界與無關系于其他之法,將其推立在教學上,成爲組織系統化,有此企圖之小乘教諸派及法相唯識學家等中,均可由此容易看得出來此種意義。

  又緣起之自覺過程之第二相的空之意義,尋求于第二理法界上,現象的萬有,彼此差別,呈現著雜然的存在形式之相爲假名不實義。真正而實在的,在絕對無限中尋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寂然恒常之理體,在消極的說是一切皆空,八不中道,又約積極的說,談一念不生即佛,一超直入如來地說是叁論學之立場。頓教所說之理法界,以推定與他並無關連,唯在其上建立了教學,亦與前面同作比較後,可能容易獲得理解。

  然而,差別事相與平常理體關系是相即不離,理、事二法界決非各別絕緣的孤立著。以現象之事法界是由于本體之理上所顯現,所以事即是理,又融合于事,成爲理事無礙法界之緣起說,其理解方法,多依用《起信論》爲慣例。法藏著有《起信論義記》五卷及《別記》一卷,加速理解其學說以後,釋明如來藏緣起之《起信論》確實給與華嚴學有力的資料,爲其傳承所講讀。其內容所含意義及說明方法非常巧致詳細,卻反使要去把握正確的理解時,引起了很困難的結果。但今依據《起信論》可獲得理事無礙法界之理解,想以追蹤突破理事無礙法界之根柢,關于事事無礙法界內容,在後之章目必定另有述及:然此四種法界體系對理來無礙法界,以隨心逐步去探求,作爲達成最後事事無礙法界根源之基盤任務。①(注釋:就《起信論》之著者、著述年代、前後時代及其思想的關連等,很多問題應獨立作個別討論,然因不是現在直接的課題,是故現今不多觸及。但此論握有大乘佛教之哲學,成爲傑出鳥瞰圖的代表作,也視爲現代一般哲學界之寵兒。久松真一博士著有「起信論之課題」,是一短篇的書,只限于理解此論之序說,但其內容包含豐富,爲一般所人所愛好。)

  且說《起信論》②(注釋:論之本文收藏于大正藏第叁十二冊頁五七五中——。今是方便上以探尋《起信論義記》(大正四十四·頁二四○下——)之記述,另加思索慢慢探求之。)所解釋有關緣起之考察,在表面上看似極爲簡明,即真如與現象之關系。最初之因緣分就是轉移至立義分,摩诃衍(大乘)分成法與義二類。法者,「衆生心」,「此心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又、義是從體大、相大、用大叁方面說起,真如是「平等而不增不減」爲體大。「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爲相大。又「能生起一切世間、出世間之善法因果」爲用大。如此進而解明由真如、無明、阿黎耶識以及真、妄關系,說及由一心、二門、叁大論說,乃至本覺與始覺,由流轉、還滅之薰習說,而且轉向實踐論說到四信、五行。

  先說此論說真如「由一心之法」分爲心真如和心生滅。于心真如定爲:「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之體」。真如是平等無差別、絕對無二之理,概括了諸法根本之體。此真如爲被不知真如這根本無明所起動,而成爲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非一非異爲阿黎耶識;但此也包含一切法,又能生起一切法。由此生滅門說者,阿黎耶識可看爲緣起之起點,真如成爲諸法,作爲最初狀態所理解的是阿黎耶識。假若是這樣,阿黎耶識就是立于真如所開發諸法之中間;若真如是體,阿黎耶就是相;若阿黎耶是體,則諸法成爲真相,而有如上關系。

  原來《起信論》所解說的「法」之方式,非常的巧妙,其所預想論書之影響亦極爲廣泛,毋甯說不得涵蓋了後代在中國成爲學術上的地位;但當然在理解上多少是有不完備處,亦是不能否認的。③(注釋:從古以來,《起信論》具有叁大難題:一、真、妄別體之難,二、真前妄後之難,叁、證後卻迷之難,結果不得不說是基于其表現這不完備。)到底論之表現上,有何點不完備?必須將其指摘出來。幸好法藏之《義記》,極力補充其不完備處,收到某些程度功效。其實,在論中,真如依據無明起動而生起現象之波瀾,只是這樣解說,此兩者關系是不免有所暧昧。那就是覺與不覺對立生起是阿黎耶識以後,所以真如之上,無明作如何活動?推論上缺少明確解釋。且忽然提出「念起」說,此也是在理解方法上,碰到很大的困難問題。

  然而,論中說明「現實」時,以先說衆生心,應該先要對此點注意。說:「一切衆生名爲不覺」。由此可見,衆生不覺之心是成立爲迷苦之世界;然而論中說此爲大乘之體。《義記》說,衆生心也稱謂如來藏,而且「攝于世間、出世間之法」。但那是價值的心真如及內含反價值的心生滅,而此二者于衆生心中不相舍離。關于阿黎耶識也有同樣說法;但衆生限于衆生,所以不覺于真如故,那也等于是因爲無明,不知爲無明之意義,知無明爲無明者,是依真如爲衆生之體。由此看來,所謂衆生心是大乘之體,論中有此文句,當即盡照此樣作爲肯定了「此心本來自性清淨,而也有無明,爲無明所染而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之說。自性清淨是覺,覺與無明也互相相反,然而…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 印海法師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