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 印海法師譯)▪P29

  ..續本文上一頁一見如像是偶然的場合,那只是尚不知道必然而已。在未知轉成已知時,無論如何假裝偶然,其實都是必然的。前面所說,同體異體之根本原理,舉出待緣、不待緣之義,待緣作爲等待外在的作用,承認一、多對立,成爲異體門之義;不待緣是不等待外在的作用,承認當下一中含有多,成爲同體門之義已得知。由一累積成爲十,實際是一之中能成立爲十之前提作用。隨便舉出「二」之數(本數),二者不單是一加一而由每一個一各出半分之力,相合始成爲「現成」之「二」,因其任何的一,必定均含有「二」的全分之德用。究意在常識上說,只以一加一等于二,對此之事實雖然考慮到各各之一有成二折半之力,如此唯意味著一加一,只不過成立爲「二之一」,決非行到「現成」之「二」。如以一加十個的場合也是同樣的,畢竟不外仍是成爲「多之一」。多者決不是一加一各個獨立而成爲多一並列之意義。然則一加一成二者,不是依一與一以機械性被加算,成爲後天的、外在的所關連之二,因爲一是緣成,二也是緣成,所以一加一在成爲二以前就已具有一成爲二之義了。因此經中也說:「一切世界入一毛道。」②(注釋:晉譯《華嚴經》卷第叁十叁〈普賢菩薩行品〉(大正九·頁六○七下)。)所以由「一毛道出不可思議刹」,乃至「一切叁世悉入一世」之說明。上旨表現多在于一之中,表現多更是以一爲根源作基礎。另外,經中說:「于一念頃遊十方,示現十方如滿月」、「一塵中現量刹,而彼微塵亦不增」、「一一毛孔無量佛,各說妙法難思議。③(注釋:同上卷第六〈賢首菩薩品〉(同上·頁四叁四中、下、四叁八上)。)關于此事其他部品中亦說:[于一叁昧門入無量叁昧,悉知一切叁昧境界。]④(注釋:同上卷第十〈明法品〉(同上·頁四六一上)。)由此可得知,此表現了多遍在于一之中,顯示一是多的根源之基礎。

  若以一作爲思惟對象,結果是如此緣成,吾人所要思考無限量亦一定是緣成的,以一作爲本數,次第至無限量之場合的無限,與以二作爲本數,次第到達于無限量時之無限,雖其間有如一之相差,但實在均平等得到無限。乃至以十爲本數至無限量,與上面以一爲本數至無限量相比,在常識上,見有其間相差九數;然而,並無任何差異,此無論是一,二乃至十等,在其自體中,各各具有內在無限。似乎在纏位之衆生中見到出纏如來之果相,亦不外依如此之原理。畢竟緣成即空之故也。《華嚴經》中到處贊歎空無自性,此經典爲了明白顯示法界緣起體驗內容。⑤(注釋:例如于《晉經》卷第十二〈菩薩十無盡藏品〉(大正九·頁四七四下),以功德林菩薩贊歎無盡藏之功德時,爲說其無盡之德,故于第一信及第十辯說一切法空無自性和其他贊歎空無所得之章句實不勝枚舉。)誠然事事無礙、重重無盡即是事法一如原狀而空無所得,不外因爲是緣起即空,法無自性空,才是無盡之論證作爲第一登場論理。

  法藏爲了證入此法界無礙叁昧之方便,著有《華嚴遊心法界記》一卷,而且爲了能入,先予解明,次予說行。⑥(注釋: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六四六下。)就中,前門中分別「緣起相由門及理性融通門」,所以有此二門者,以諸有法,無自性故。無自性是空是圓融,成幻有也。以無自性,而意圖論成爲無礙,而且所說之無性者,不只單以有對空,顯示那只是幻有當然成爲空有圓融之無性。此事後來導出成爲澄觀理事門立場之根本。緣起之決非實體的有,同時也不是唯空。事法界在不障礙理,該爲圓具理法界,理法界亦不妨礙事,故具足事法界。因此當然導出理事無礙法界;這些均爲事事無礙法界,以緣起立場成爲其體系的組織因由。因而無盡相之十玄門,其解說既有智俨《華嚴一乘十玄門》一卷所唱導,此以十數爲譬,以異體、同體二門,在各各一中多,多中一之約相說與一即多,多即一之約理說,及超越本有爲一多之約智說等叁義,雖依此而導出十玄門之十門,但關于十玄無盡之論證尚未達到有把握而無遺憾之論證。至于法藏成爲教學大成之功績。以無盡之論證已以揮至無遺憾之處。

  吾人著重于法藏《華嚴經旨歸》及《探玄記》卷第一所說無礙十因與無礙十類之說明。在《華嚴經旨歸·釋經意第八》,就以「法相圓融」之所因約略其因緣無量有十種:「一、爲明諸法無定相故,二、唯心現故,叁、如幻事故,四、如夢現故,五、勝通力故,六、深定用故,七,解脫力故,八、因無限故,九、緣起相由故,十、法性融通故」⑦(注釋:同上·頁五九四下。) ,共列十義。然而此十義不須要完全齊備始能成爲無礙論證,而是隨舉其一即能成諸法混融無礙,因此可以思考到其一一理由均證明有無礙的全力。而後來說:「是故此一緣起門即具足前述十義」,若依此說則一義不單獨唯有一義,而以一義即能表現十義資格。但其中當然無論在同體、異體上顯示了相即相入。至在《探玄記》卷第一被發問說:有何因緣能得諸法如是混融無礙?答有其十類無礙之解明已是達到整齊的理論且至完整。⑧(注釋:大正藏第叁十五冊頁一二四上。)即《探玄記》卷第一所示:「一、緣起相由故,二、法性融通故,叁、各唯心現故,四、如幻不實故,五、大小無定故,六、無限因生故,七、果德圓極故,八、勝通自在故,九、叁昧大用故,十、難思解脫故」十類。

  又澄觀于其《華嚴經疏鈔玄談》卷第六,首先說十玄緣起,隨後發問:如此諸法混融無礙的因緣,就舉出:「一、唯心所現故,二、法無定性故,叁、緣起相由故,四、法性融通故,五、如幻夢故,六、如影像故,七、因無限故,八、佛證窮故,九、深定用故,十、神通解脫故」⑨(注釋:卍續一·八之叁·頁二七七右。)十門。而且說:「隨一即能使彼諸法混融無礙」。但于其名辭有多少變更,主要是因爲《旨歸》所揭示之字句完整,而在其同樣的名辭上不過加以修飾而已,其本意大體上仍繼承《旨歸》,只是其順序前後次第稍有不同。就中,《玄談》將唯心所現故安置爲第一位,因澄觀所依用之新十玄上並無唯心回轉善成門,而古十玄上有此名目,故十玄所由論證,是爲特別尊重法藏《五教章》意向之表示。⑩(注釋:芳英《華嚴探玄記南紀錄》卷一之七(日本大藏華嚴宗章疏一所收本一九五)中,特別細說此事。)但無論如何,那些並不認爲是澄觀獨創,吾人只要在法藏著述上探求即足矣。

  茲將《旨歸》與《探玄記》兩者相對照,兩者均十義並無任何相異;但語句整備、不整備上,前者畢竟似乎不及後者。其名目上雖有所相異,只是依開、合不同。如《探玄記》之第四如幻不實,《旨歸》開爲第叁如幻事故及第四如夢現故。又,《旨歸》第七解脫力故,《探玄記》中開爲第七果德圓極故及第十難思解脫故而分爲二。另外《旨歸》之十事五對以名爲次第之,《探玄記》是以前五義及後五義,各各分別爲緣起與因果。⑾(注釋:參照《探玄記南紀錄》卷第一之七(日大藏華嚴宗章疏一所收本一九五a)。)十事五對者,一、體相一對;二、喻況一對;叁、通定一對;四、因果一對;五、事理一對。然而後之緣起因果于前四義之事與理、體與相,歸納于第五大小無定。由第六至第九諸因故,結果歸納于第十之給思解說。然由此十義「無非具陳因緣地量」,此不過濃縮了,僅是「略示」,所以其論證當可以更加擴大,並且不限固定于十義。另外也可以預想到可能更收縮而將其重要的歸納爲若幹義門。以法藏在《華嚴經用法品內立叁寶章》卷下〈法界緣起章〉說:「夫法界緣起無礙容持,如帝網該羅,若于珠交涉,圓融自在,無盡難名,略以四門,指陳其要;一,緣起相由門,二、法性融通門,叁、緣性雙顯門,四、理事分相門。」⑿(注釋:大正藏第四十五頁六二○上。此事與法藏另一著述之華嚴雜章門完全相同。)依此順想得到將十義收縮爲四教門。然而,在其起初緣起相由門中,更從異體門立場別爲:一、從同體門立場上成爲「諸緣互異門」,二、從雙辨同異立場上成爲「諸緣互應門」,叁、「應同無礙門」叁門。且于叁門中各具叁義:一、互相依持力、無力之義(依此相入),二、互相形奪體、無體之義(依此相即),叁、體用雙融有、無之義(此依同時自在說),由此叁方面說相即、相入、自在無礙義。

  然在《探玄記》卷第四,當解釋經之〈光明覺品〉經文,解說過有關異體即入及同體即入之後,在此經中相即、相入義釋有二門,只擬就緣起相由門及法性融通門二門爲無礙之論證。⒀(注釋:大正藏第叁十五冊頁一七叁下。)于《五教章》卷第一中,在第六教起前後所說,稱贊本教之《華嚴經》爲逐機之末教的諸經對比時,表示爲別教一乘,力說該經是佛成道第二七日,于菩提樹下,入海印定中,說重重無盡法門,說明其所由:「一、同一緣起故,二、無二相故」⒁(注釋:大正藏第四十五冊頁四八二中。)二種因由。前後照應時,于前者能說以緣起相由故,即相當于後者之「同一緣起故」。又前者能說以法性融通故,即該當于後者之「無二相故」。在《五教章》執筆當時,已經將緣起相由及法性融通二門作爲無礙論理的根據,同時隱藏著法藏教學組織上占取了一個位置。何況料想是在相當晚年所製編之。前文所提《華嚴遊心法界記》⒂(注釋:同上·頁六四六下。)有關法界無礙之論證,想依此來理解緣起相由門及理性融通門二義,假使此二門之根柢雖謂置于無自性,但至少在文字上,如依《探玄記》卷第四已有所指示,以緣起相由門及法(理)性融通門二義,作爲無礙論證理論上考察之基點。

  然而,此二義更于其究極時,可歸結于緣起相由一門。就是《華嚴經旨歸》所列十種因緣中,第九緣起相由門一門所解說同體、異體得予相即相入。⒃(注釋:同上·頁五九五中。)異體相容(相入),故有微細門義;異體相即,故有隱顯門義。又同體相入,故一多無礙…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 印海法師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