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P29

  ..续本文上一页一见如像是偶然的场合,那只是尚不知道必然而已。在未知转成已知时,无论如何假装偶然,其实都是必然的。前面所说,同体异体之根本原理,举出待缘、不待缘之义,待缘作为等待外在的作用,承认一、多对立,成为异体门之义;不待缘是不等待外在的作用,承认当下一中含有多,成为同体门之义已得知。由一累积成为十,实际是一之中能成立为十之前提作用。随便举出「二」之数(本数),二者不单是一加一而由每一个一各出半分之力,相合始成为「现成」之「二」,因其任何的一,必定均含有「二」的全分之德用。究意在常识上说,只以一加一等于二,对此之事实虽然考虑到各各之一有成二折半之力,如此唯意味著一加一,只不过成立为「二之一」,决非行到「现成」之「二」。如以一加十个的场合也是同样的,毕竟不外仍是成为「多之一」。多者决不是一加一各个独立而成为多一并列之意义。然则一加一成二者,不是依一与一以机械性被加算,成为后天的、外在的所关连之二,因为一是缘成,二也是缘成,所以一加一在成为二以前就已具有一成为二之义了。因此经中也说:「一切世界入一毛道。」②(注释:晋译《华严经》卷第三十三〈普贤菩萨行品〉(大正九·页六○七下)。)所以由「一毛道出不可思议刹」,乃至「一切三世悉入一世」之说明。上旨表现多在于一之中,表现多更是以一为根源作基础。另外,经中说:「于一念顷游十方,示现十方如满月」、「一尘中现量刹,而彼微尘亦不增」、「一一毛孔无量佛,各说妙法难思议。③(注释:同上卷第六〈贤首菩萨品〉(同上·页四三四中、下、四三八上)。)关于此事其他部品中亦说:[于一三昧门入无量三昧,悉知一切三昧境界。]④(注释:同上卷第十〈明法品〉(同上·页四六一上)。)由此可得知,此表现了多遍在于一之中,显示一是多的根源之基础。

  若以一作为思惟对象,结果是如此缘成,吾人所要思考无限量亦一定是缘成的,以一作为本数,次第至无限量之场合的无限,与以二作为本数,次第到达于无限量时之无限,虽其间有如一之相差,但实在均平等得到无限。乃至以十为本数至无限量,与上面以一为本数至无限量相比,在常识上,见有其间相差九数;然而,并无任何差异,此无论是一,二乃至十等,在其自体中,各各具有内在无限。似乎在缠位之众生中见到出缠如来之果相,亦不外依如此之原理。毕竟缘成即空之故也。《华严经》中到处赞叹空无自性,此经典为了明白显示法界缘起体验内容。⑤(注释:例如于《晋经》卷第十二〈菩萨十无尽藏品〉(大正九·页四七四下),以功德林菩萨赞叹无尽藏之功德时,为说其无尽之德,故于第一信及第十辩说一切法空无自性和其他赞叹空无所得之章句实不胜枚举。)诚然事事无碍、重重无尽即是事法一如原状而空无所得,不外因为是缘起即空,法无自性空,才是无尽之论证作为第一登场论理。

  法藏为了证入此法界无碍三昧之方便,著有《华严游心法界记》一卷,而且为了能入,先予解明,次予说行。⑥(注释: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六四六下。)就中,前门中分别「缘起相由门及理性融通门」,所以有此二门者,以诸有法,无自性故。无自性是空是圆融,成幻有也。以无自性,而意图论成为无碍,而且所说之无性者,不只单以有对空,显示那只是幻有当然成为空有圆融之无性。此事后来导出成为澄观理事门立场之根本。缘起之决非实体的有,同时也不是唯空。事法界在不障碍理,该为圆具理法界,理法界亦不妨碍事,故具足事法界。因此当然导出理事无碍法界;这些均为事事无碍法界,以缘起立场成为其体系的组织因由。因而无尽相之十玄门,其解说既有智俨《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所唱导,此以十数为譬,以异体、同体二门,在各各一中多,多中一之约相说与一即多,多即一之约理说,及超越本有为一多之约智说等三义,虽依此而导出十玄门之十门,但关于十玄无尽之论证尚未达到有把握而无遗憾之论证。至于法藏成为教学大成之功绩。以无尽之论证已以挥至无遗憾之处。

  吾人着重于法藏《华严经旨归》及《探玄记》卷第一所说无碍十因与无碍十类之说明。在《华严经旨归·释经意第八》,就以「法相圆融」之所因约略其因缘无量有十种:「一、为明诸法无定相故,二、唯心现故,三、如幻事故,四、如梦现故,五、胜通力故,六、深定用故,七,解脱力故,八、因无限故,九、缘起相由故,十、法性融通故」⑦(注释:同上·页五九四下。) ,共列十义。然而此十义不须要完全齐备始能成为无碍论证,而是随举其一即能成诸法混融无碍,因此可以思考到其一一理由均证明有无碍的全力。而后来说:「是故此一缘起门即具足前述十义」,若依此说则一义不单独唯有一义,而以一义即能表现十义资格。但其中当然无论在同体、异体上显示了相即相入。至在《探玄记》卷第一被发问说:有何因缘能得诸法如是混融无碍?答有其十类无碍之解明已是达到整齐的理论且至完整。⑧(注释:大正藏第三十五册页一二四上。)即《探玄记》卷第一所示:「一、缘起相由故,二、法性融通故,三、各唯心现故,四、如幻不实故,五、大小无定故,六、无限因生故,七、果德圆极故,八、胜通自在故,九、三昧大用故,十、难思解脱故」十类。

  又澄观于其《华严经疏钞玄谈》卷第六,首先说十玄缘起,随后发问:如此诸法混融无碍的因缘,就举出:「一、唯心所现故,二、法无定性故,三、缘起相由故,四、法性融通故,五、如幻梦故,六、如影像故,七、因无限故,八、佛证穷故,九、深定用故,十、神通解脱故」⑨(注释:卍续一·八之三·页二七七右。)十门。而且说:「随一即能使彼诸法混融无碍」。但于其名辞有多少变更,主要是因为《旨归》所揭示之字句完整,而在其同样的名辞上不过加以修饰而已,其本意大体上仍继承《旨归》,只是其顺序前后次第稍有不同。就中,《玄谈》将唯心所现故安置为第一位,因澄观所依用之新十玄上并无唯心回转善成门,而古十玄上有此名目,故十玄所由论证,是为特别尊重法藏《五教章》意向之表示。⑩(注释:芳英《华严探玄记南纪录》卷一之七(日本大藏华严宗章疏一所收本一九五)中,特别细说此事。)但无论如何,那些并不认为是澄观独创,吾人只要在法藏著述上探求即足矣。

  兹将《旨归》与《探玄记》两者相对照,两者均十义并无任何相异;但语句整备、不整备上,前者毕竟似乎不及后者。其名目上虽有所相异,只是依开、合不同。如《探玄记》之第四如幻不实,《旨归》开为第三如幻事故及第四如梦现故。又,《旨归》第七解脱力故,《探玄记》中开为第七果德圆极故及第十难思解脱故而分为二。另外《旨归》之十事五对以名为次第之,《探玄记》是以前五义及后五义,各各分别为缘起与因果。⑾(注释:参照《探玄记南纪录》卷第一之七(日大藏华严宗章疏一所收本一九五a)。)十事五对者,一、体相一对;二、喻况一对;三、通定一对;四、因果一对;五、事理一对。然而后之缘起因果于前四义之事与理、体与相,归纳于第五大小无定。由第六至第九诸因故,结果归纳于第十之给思解说。然由此十义「无非具陈因缘地量」,此不过浓缩了,仅是「略示」,所以其论证当可以更加扩大,并且不限固定于十义。另外也可以预想到可能更收缩而将其重要的归纳为若干义门。以法藏在《华严经用法品内立三宝章》卷下〈法界缘起章〉说:「夫法界缘起无碍容持,如帝网该罗,若于珠交涉,圆融自在,无尽难名,略以四门,指陈其要;一,缘起相由门,二、法性融通门,三、缘性双显门,四、理事分相门。」⑿(注释:大正藏第四十五页六二○上。此事与法藏另一著述之华严杂章门完全相同。)依此顺想得到将十义收缩为四教门。然而,在其起初缘起相由门中,更从异体门立场别为:一、从同体门立场上成为「诸缘互异门」,二、从双辨同异立场上成为「诸缘互应门」,三、「应同无碍门」三门。且于三门中各具三义:一、互相依持力、无力之义(依此相入),二、互相形夺体、无体之义(依此相即),三、体用双融有、无之义(此依同时自在说),由此三方面说相即、相入、自在无碍义。

  然在《探玄记》卷第四,当解释经之〈光明觉品〉经文,解说过有关异体即入及同体即入之后,在此经中相即、相入义释有二门,只拟就缘起相由门及法性融通门二门为无碍之论证。⒀(注释:大正藏第三十五册页一七三下。)于《五教章》卷第一中,在第六教起前后所说,称赞本教之《华严经》为逐机之末教的诸经对比时,表示为别教一乘,力说该经是佛成道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入海印定中,说重重无尽法门,说明其所由:「一、同一缘起故,二、无二相故」⒁(注释: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四八二中。)二种因由。前后照应时,于前者能说以缘起相由故,即相当于后者之「同一缘起故」。又前者能说以法性融通故,即该当于后者之「无二相故」。在《五教章》执笔当时,已经将缘起相由及法性融通二门作为无碍论理的根据,同时隐藏著法藏教学组织上占取了一个位置。何况料想是在相当晚年所制编之。前文所提《华严游心法界记》⒂(注释:同上·页六四六下。)有关法界无碍之论证,想依此来理解缘起相由门及理性融通门二义,假使此二门之根柢虽谓置于无自性,但至少在文字上,如依《探玄记》卷第四已有所指示,以缘起相由门及法(理)性融通门二义,作为无碍论证理论上考察之基点。

  然而,此二义更于其究极时,可归结于缘起相由一门。就是《华严经旨归》所列十种因缘中,第九缘起相由门一门所解说同体、异体得予相即相入。⒃(注释:同上·页五九五中。)异体相容(相入),故有微细门义;异体相即,故有隐显门义。又同体相入,故一多无碍…

《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