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P30

  ..续本文上一页;同体相即,故广狭无碍。所以此一缘起门(缘起相由门)即具足前十义。以缘起相由一门企为统一十种之论证意图。且如上述之《三宝章》所说明,虽曾揭示四门之论证,但仅解释缘起相由门,于此只细说同体异体上之相即相入,且述以「上来第一缘起相由门为竟,余未作」⒄(注释:同上·页六二○下。),如此完结了〈法界缘起章〉之一段文。接着转移到其次之〈圆音章〉。「余未作」者,恐是缘起相由以外之论证,现今不必要述说来作解释时,《探玄记》卷第四,以约缘起相由门及法性融通门二门作为论证代表说:「故此二门由展转生故不实,即二门不别。又由相即相容二门各摄法尽亦不别也。」⒅(注释:大正藏第三十五册页一七三下。)得称互相能予呼应时,后者文中如但注「此文且约相容义说,故……」。以相入为主之理事无碍为立场,故此二门为「无别」,在二论证中均未注明经何为主体,若以相即为主之事事无碍为立场,当然是归结于缘起相由一门而不难推论。如此,在贤首教学中,常以缘起相由论理代表无碍之论证,由此了知组织成立重重无尽之法界缘起。

  且说《探玄记》卷第一说到有关缘起相由之时,更关说有十个意义,详说一切法无尽溶融无碍自在。⒆(注释:同上·页一二四上。)其所说之十种道理能组织成立更究竟之无碍论证,结果是归著于由同体与异体二方面理解到相即、相入之根本原理。

  一、诸缘名异义:一切诸法是靠因缘所生法,缘起现前呈露差别相,其间决非杂乱无秩序。色法是有质碍面明其形相;心法是无形体而有虑知作用,体用皆无混乱。

  二、互遍相资义:既然其差别法是缘起之法,故同时互相遍在,而保持相资相依之关连性。因此一是遍于一切,一切溶融于一而无余处。又自是遍于他,而自中具足一切,一切归入于自,成为溶融无碍。

  三、俱存无碍义:既于上述二义为保持成为缘起之诸法,故各各持有差别相,又各各含摄无限内容而互遍相资之。依自、他各各于差别上同时保持平等,而平等上当体又持有差别,此二义俱存而无碍。

  以上举出三义是说明缘起之本法⒇(《探玄记》卷第一(同上·页一二四中):「此上三门总明缘起本法竟。」),为概括提示缘成思想之根据,第四以下所举出是为同体、异体上论成为相即相入。

  四、异体相入义。

  五、异体相即义。

  六、体用双融义。

  关于异体门四、五是有关力用。由于互相之有力、无力关系而成相入,关系其体互相成为空、有而相即。如此体用双融无碍自在。的确一切诸法,若以用收为体,则用之外无别体而互相相入,又以体为摄用,则体外理无别用而唯成相即。

  七、同体相入义。 

  八、同体相即义。

  九、俱融无碍义。

  就于同体门七、八则得见其相入有相即,而且在异体门上同样的于其间无任何障碍,故说俱融无碍。

  十、同异圆满义:同体、异体上成为相即相入者,彼等关系更为密接而必然圆满。如此,此义可说为总括结成同体、异体二门立场,后七门主要是为保持起初之三义,想是另外所开出之别义也。

  因而,此就是上述《三宝章》所说,缘起相由门分别为三门之义完全吻合。十门中以本法之第一诸法相异义,等于是《三宝章》(一)诸缘各异之异体门,第二互遍相资义与(二)诸缘互应同体门相照应,然而第三俱存无碍义与(三)应同无碍之双辨同异门相应,如照此,法界缘起无碍之论证依缘起相由义而成其体系化是如何之致密,可想而知。若将此开出者更可成为四门、十义乃至无量之论理矣。

  4十玄缘起与六相圆融

  在法界缘起纲格中,于一切诸法的事事物物上如何的获得无碍论证已经明了,同时必须要问明究竟无碍是什么?无可否认的,这才是法界缘起之根本课题,其无碍之自体以十对十义而解释之。或以无碍相状为同体、异体上阐明其相即相入之要点。如何去解明「什么是无碍」,十门详细说明此问题,同时也是专为导入达成领会到无碍之任务罢了。此正是依智俨著作《华严一乘十玄门》①(注释: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五一五中——)及《华严经搜玄记》卷第一上②(注释:大正藏第三十五同页十五中。),为最初见到的相貌。在法藏诸多著作上有详细组织的解释传承下,由澄观、宗密踏袭成为华严哲学中心思想,明示法界缘起的内容为的端是十玄缘起论。此虽然与六相圆融略同趣旨,但六相圆融毋宁说可成为十玄缘起之基本概念,而另外开展出来达成结论之任务。十玄缘起把握住一与多关系,无论是在空间的、时间的或譬喻方面的及事实立场上,其内涵无不是克服矛盾,解明相即相入、主伴具足、重重无尽、事事无碍。六相圆融毋宁是把握住部分与全体之关系,探究其基础的意义。基础应以根本的十玄门为先行之想法,但若以事事无碍于事上直接的对问,反而持有补充说明的意义。

  此以法藏主要著作《五教章》四卷,总分为十章,起初二章〈建立一乘〉及〈教义摄益〉,从全体看来应属于概说。自第三章〈古今立教〉至第八〈施设异相〉共六章,是说明华严教学在整个佛教教学上所占之地位。第九〈所诠差别〉一章,是华严教学与其他教学关系上,将其特色试以提出对比,并可看作为以华严哲学为中心的一种佛教概论。然而第十章〈义理分齐〉,更是得予指出为华严哲学之中核。一部《五教章》如论题所表示说明五教之浅深,具有判教书之性格,同时其终局目的在阐明华严别教一乘之缘起观。最后一章〈义理分齐〉作为最后归结,不得不说是具有其重要地位。③(注释:《五教章》四卷本是所谓宋本之一说,在三卷本的和本上,〈义理分齐章〉分置于其中卷的第九章。其配列何者为正确,虽是古来已存之异论,但于趣旨上没有差异点看,九、十二章,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并无关系。然后如上所说以观察方式,想统筹一整套论说,应以宋本的顺序较为妥当。)

  然将其〈义理分齐章〉加以别开为四门,其中第一是三性同异义及第二缘起因门六义法。如前文第六章说到「空观与有行」一段文时,触及到「三性及真妄」以及「生之形式与因门六义」,均含有后来为诱导出十玄缘起及六相圆融之任务。而且第四门之六相圆融已渐成为十玄缘起之基本。其实,在其记述形式上,是为补充说明地位者,十玄缘起才是一部华严中心之中心,确实是法界缘起成为华严哲学之中核,应是无话可说。

  往昔在南都东大寺(日本)讲学,于讲诵《五教章》时,特别在〈义理分齐〉一章,除个别私下口授外,公开讲说时只是读念本文,决不深入其讲义内容,留有此口传,此一章是特殊的十玄缘起,非但不只可作义解都学,且得直接用予观道之心要,因此一宗之要门有所限制而不得妄为讲解。④(注释:行照在其《华严五教章资料记》卷第八起初上,有此南都相传口传之记载。)如此造成缩小传习及学习范畴,事实上这件事是决不应该称赞,此说明古之传说如何重视十玄缘起为传家的宝刀。总而言之,此事在《探玄记》卷第一注释本经时,首先于文前之玄谈开为十门而表示其纲要,其中第九〈义理分齐〉一章,唯以十玄缘起一门为其始终。⑤(注释:大正藏第三十五册页一二三上——。)又在《文义纲目》总标一经大意,亦唯止列十玄缘起。⑥(注释:同上·页五○一中)另外,《华严旨归》于显经义第七,初说明教义、理事等十义十对之法,次示十例以诠明无碍,⑦(注释:大正藏第四十五册页五九四上。)依十玄缘起去把握住华严经典奥义,而两者互相照应时,则可以推知,十玄缘起在法界缘起之中,占据了如何重要的中心地位。

  法藏著述《华严金师子章》一卷⑧(注释:净源之类解本(同上·页六六五上——)。)开始说到有关十玄问题,澄观《华严经疏钞玄谈》卷第六⑨(卍续一·八之三·页二六八左——。)、《华严经略策》⑩(注释:大正藏第三十六册页七○七中。)等均以教学为中心课题而作有关之说法。法顺所著为主,故被认为是十玄门之素愿。澄观《法界玄镜》及宗密《注法界观门》等,也从此多少接触到同一观点。唯独慧苑《刊定记》卷第一,于第七显义分齐这下,有关义理分成为体事、德相、业用三门。⑾(注释:卍续一·五之一·页二十一左。)在十玄缘起有关德相、业用由各各方面合成二十玄,其组织极为复杂化,不过想将十玄缘起,当作末稍方式处理,而走上过分技巧途径;却因缺乏明确的论理,致使行门的内容亦为之茫漠!以是徒然陷于论旨之烦杂,反而有画蛇添足之嫌。这在澄观《华严经疏钞玄谈》卷第六⑿(注释:卍续一·八之三·页二六九左。),已经批判其烦杂,进而明白指摘其不当。德相与业用虽有异,但若以同一十玄内容看待时,则不勉强如其所述,导向烦琐复杂,所以复还法藏本义而提示了无尽缘起之正路。

  十玄门之具体姿态,在华严经典上虽然未见到其地位,但既在《搜玄记》解明了经之分齐,故其所诠之义就以十玄门所说,从经典传承上隐约可见到。《晋经》卷第二十三〈十地品〉之初地菩萨安于欢喜地发诸大愿,生起如是定心,⒀(注释:大正藏第九册页五四五中——。)如解说为即入之义。又卷第二十六〈十地品〉之第八地菩萨得自在力,⒁(注释:同上·页五六四下——。)如说相即之义,以及其他在整个经典中到处散布著十玄门义旨,传统祖师们仅依于华严哲学精华将它组织成十玄门而已,组织最完整且有系统的则是法藏大师。是故在其传承组织上,名目及配列或有多少前后不同之相异,不单只是由于解释方法之广略,亦依于思想的浅深及完整不完整等,大体上均以一乘十玄门为基础。然法藏因接近其晚年,其思想之圆熟及在教学体系上受到次第之洗练,说明不只是止于十玄门组织上。其所依之事体的教义、理事等所谓《五教章》立义门之十义十对名目等可见到如上面所说。更在所谓解释门的十玄门中,《华严经文义纲…

《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