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P31

  ..续本文上一页目》之名目、顺序等也与《一乘十玄门》及《搜玄记》大致相同。在《五教章》、《金师子章》,所见名目不过只有一、二不同,但于前后顺序可有相当差异。可是于任何一系列组织上,其名目几乎说是相同之点,一般称为古十玄。相对在《探玄记》所列名目以及配列顺序,比之以前一连串项目分明修改而补成,名为新十玄⒂(注释:《金师子章》净源之注本中,十玄之名称仍然照古十玄,但其序列上见有考虑到新十玄)。为后来澄观《华严经疏钞玄谈》卷第一⒃(注释:卍续一·八之三·页一八四左。)及卷第六等⒄(注释:同上·页二六九右——。)说明所修改之理由,此即显示事事无碍立场更能深一层明确。⒅(注释:新旧十玄门之名称,按照《五教章》与《探玄记》对此如次:

  《五教章》 《探玄记》

  1同时具足相应门————1………………

  2一多相容不同门————3………………

  3诸法相即自在门————4………………

  4因陀罗微细境界门———7因陀罗网境界门

  5微细相容安立门————6………………

  6秘密隐显俱成门————5隐密显了俱成门

  ⑦诸藏纯杂具德门————②广狭自在无碍门

  8十世隔法异成门————9………………

  ⑨唯心回转善成门————⑩主伴圆明具德门

  10讬事显法生解门————8………………

  依右表得知诸藏纯杂具德门被广狭自在无碍门代替,又唯心回转善成门被主伴圆明具德门代替。

  《五教章》中十玄之名称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一多相容不同门,三、诸法相即自在门,四、因陀罗微细境界门,五、微细相容安立门,六、秘密隐显俱成门,七、诸藏纯杂具德门,八、十世隔法异成门,九、唯心回转善成门,十、讬事显法生解门。《探玄记》中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四、诸法相即自在门,五、隐密显了俱成门,六、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八、讬事显法生解门,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主伴圆明具德门。可看出全部经过调整之迹象。并且语句上亦有多少相异也是一回事,也撤废了古十玄第五门诸藏纯杂具德门及第九唯心回转善成门,而在新十玄中添加了第二门广狭自在无碍门及最后第十门主伴圆明具德门。今按十玄指示去推想其改易理由时,于古十玄第七诸藏纯杂具德门表示十玄门的事事无碍立场。若以一理为纯,以万行为杂,即是自身混融于事理无碍,故无惧于迷失无尽直接的圆理。因此第一门同时具足相应门成为设于最初的全体之总说,说「同时」之「时」是明了地表示出来与续后之文。「广狭」相应且表明要说空间的打算,为表示下一步无碍之相,故于新十玄新设第二门广狭自在无碍门罢。又古十玄之第九门唯心回转善成门是一切诸法成为无碍之理由。唯从唯心论的立场表示,因难予直接指出无碍是何物,所以新十玄将此废除,于最后新设主伴圆明具德门,强调事事无碍,在事法上,互为主伴成为圆明的具德。特别是依一心法界上,因于十玄悉皆根据唯心回转。所以认为不要特别设立唯心回转一门,此也是废除理由之一罢。⒆(注释:有关十玄门之列次顺序,寿灵《五教章指事记》中(大日佛所收本八六——,),就十门作一一解说,强调古十玄布列次第之必然性,此在《文义纲目》上(大正三十五·页五○一中)明示其次第顺序之缘故所致罢;但未必要顺从其次第,毋宁说由后来补修整备之新十玄更见出其妥当性。然澄观在《华严经疏钞玄谈》说明新十玄之顺序,一方面在《华严经典策》(大正三十六·页七○七中)说:十玄无前后,举一全收,此可说是华严不共之玄旨,各各有其意义,未必舍此一而凝滞于余地他之一上。此以芳英也在《探玄记南记录》卷第一之七(日大藏华严宗章疏一所收本一八八)中,列出其意见说:「各有所显旨,敢非好奇故尔,但令末弟子了知本经大义为要。」)今为方便计,按照新十玄之顺序一一解说,将所有关连于教学上及多方层面接触一下。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凡是缘起诸法,在时间的、空间的和宇宙现象之一切同时具足,缘成法是举其一即同时相应一切法,而完成同一缘起,决无前后、始终之差别。《华严经》为一乘圆教所说,是如来海印三昧中同时炳然而显现,显示即今同时克服一切对立矛盾,所以此门为后面九门之总该。一般以九门为别说,此门为总门说。别说安置在总说基础的地盘上,因此后九门均为广说而已。一切事法其自体本来即有差别的意义,而且当然保持有障碍为性格,是故反而在事法自显上,由自己同一之矛盾得予克服成就之,由此才可见到具体的世界构造。一、多之相即相入,以间隔时间而完成,所以会被堕入于三乘浅略之一相孤门。法相教学假令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那是由凡夫到成佛,又由迷到悟。又小乘教的修行实习德目,虽然从其拘泥中,但在否定的对立上,且也说即成同一,其绝对的同一为「即之一面」,毋宁说是在否定的「对立一面」作强力之执著,想予认定自己过程的意义。对此以强调说「同时」而「具足相应」,乃是华严一乘立场。以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为观行内容,主张成为绝对的同一,明白表示其态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色与空互相对立矛盾,却反成为媒介,而构成「即」之论理,愈合其原理。不要忘记此处所说「同时」之重要的理念。此与第五门的秘密隐显俱成门所说:俱成相应。再说「同时」以一切法之对立矛盾,以即今之「今」于事事无碍,相即相入,主伴具足作为最重要条件,且以「即」之理论为基盘。

  二、广狭自在无尽门:相即相入通于两面,其成为自在无碍,是指示于空间上。空间的广与狭的对立或一与多关系及部分与全体相关性上,虽有互相矛盾,即以此对立矛盾作为媒介,而使其成为自在融通无碍。对此后由第三一多相容不同门乃至第七因陀罗网境界门等各门,说明各别这相即相入,而显理即、入两通之立场。此门代替古十玄之诸藏纯杂具德门而设,为最重要的一门。最初之同时具足相应门,有关时之说法与后面之十世隔法异成门互相呼应,以此一门是说重重无尽之法说,与最后一门主伴具足必定是互相照应罢。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就法之作用说,一中之多,多中之一为相入,以显示克服一与多之对立矛盾。的确,一入于多中,多入于一中,彼此相依相容,更显一、多均有活跃的生命。如拒绝多之一,是否定真理之普遍性,如此之一是无自由。根据普遍之真理者,一是遍在于多之一一之中,而发挥一之全力,同时必定得将多悉皆摄入融会。如同一室之内点燃多灯时,一一灯光是互相容摄,决不拒绝异他。此毕竟是一、多同为缘成无性之缘故也⒇(注释:澄观于《华严经疏钞玄谈》卷第六(卍续一·八之三·页二七二左)说:相入、相摄、相容等句一般作为相同之意语解释。其区别曰:「相入是指一入于一切,相摄是一切入于一,相容是将此两者并合,显示为相摄互入之意。」)。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就以体上之空有从相即之一面说明对立矛盾之克服。说以诸法或是说以一与多都是相同的意义。《五教章》特别为此,费了不少篇幅对此问题而作问答对辨,详释整个同体异体相即之义。在《华严经》中遍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之义21(注释:晋译《华严经》卷第六〈贤首菩萨品〉(大正九·页四三二下——)说:「菩萨于生死,最初发心时,一向求菩提,坚固不可动,彼一念功德,深广无边际。」在其他类似如此之文句到处可见。),若不能领会得一之同时即得一切,则无法得到彻底理解其真理,又比如在木台上放一本书,则称不桌子。然而若坐在其上面,则称为椅子。说不定有人抗辩:「那是坐在桌子上。」此种抗议,只是将桌子预想成固执而有其实体,由引所发,不外是一种学妄。然而,桌子只是放了书,由此因缘所成之假名之缘成法。若脚踏在上面,则称为踏台。即说桌子就是椅子,椅子就是踏台,亦无不可。

  五、秘密隐显俱成门:缘起诸法以一为有而显相时,则以多为空成隐意而互为相即,则为即今之俱时成就。指其同时成就之义甚深微妙,故称为秘密22(注释:《华严金师子章》中指此秘密者,特别指为法之隐的一点上。想此隐字表示为秘密罢。)。此不只是相即之义,亦含有相入之意,隐覆、显了同时成就,特别强调「同时」之立场。

  六、特细相容安立门:特别有关在缘成法之相上显现相入之义,与如上所说之一多相容不同门之差异处,特以不坏自相为主要点,于一一之事法上小入于大,一摄于多而且大、小之相不混乱,不破坏一多之相,而能秩序整然理解到相入。是故所谓微细者以小或一被固定之自主的单独之意义更上一层,而在其中大或多为微妙不可思议之现成景相,此是指成为法界空之实德。如说一尘、一毛之中晏然整住十方法界三世诸佛之景状微妙不可思议。故相容之相者,非为互相容合之表现相互之意义,而只是加强「容」之语气,当作助辞罢了。此亦是为克服对立矛盾于不坏自相上得予理解当不须多加说明也。23(注释:澄观《华严经疏钞玄谈》卷第六(卍续一·八之三·页二七三左)举瑠璃瓶中盛多芥子为例,说所见瓶中芥子晏然不相杂乱。法藏《五教章》中补充说一喻,如箭壶中半装入许多箭,其头部整齐而不乱,表示能见度有如透明硝子,的确是一妙喻也。)

  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前门只是对自、他一层关系上说明,此门是以森罗万象之一一为互相映现而显成重重无尽上,以于忉利天之帝释宫所悬挂之网作比喻所说。其网以无量为义,所以其网目亦无量。此无量之第一网目悬镂宝珠,各宝珠自他互映其影,第一珠所映之珠影亦现其他宝珠如此互相投影,二层、三层乃至无量层,其累现之相状达至无极限。盖以天界之光明赫奕的情景是印度一般所信仰之观念,而被深深…

《华严学(龟川教信著 印海法师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