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 印海法師譯)▪P31

  ..續本文上一頁目》之名目、順序等也與《一乘十玄門》及《搜玄記》大致相同。在《五教章》、《金師子章》,所見名目不過只有一、二不同,但于前後順序可有相當差異。可是于任何一系列組織上,其名目幾乎說是相同之點,一般稱爲古十玄。相對在《探玄記》所列名目以及配列順序,比之以前一連串項目分明修改而補成,名爲新十玄⒂(注釋:《金師子章》淨源之注本中,十玄之名稱仍然照古十玄,但其序列上見有考慮到新十玄)。爲後來澄觀《華嚴經疏鈔玄談》卷第一⒃(注釋:卍續一·八之叁·頁一八四左。)及卷第六等⒄(注釋:同上·頁二六九右——。)說明所修改之理由,此即顯示事事無礙立場更能深一層明確。⒅(注釋:新舊十玄門之名稱,按照《五教章》與《探玄記》對此如次:

  《五教章》 《探玄記》

  1同時具足相應門————1………………

  2一多相容不同門————3………………

  3諸法相即自在門————4………………

  4因陀羅微細境界門———7因陀羅網境界門

  5微細相容安立門————6………………

  6秘密隱顯俱成門————5隱密顯了俱成門

  ⑦諸藏純雜具德門————②廣狹自在無礙門

  8十世隔法異成門————9………………

  ⑨唯心回轉善成門————⑩主伴圓明具德門

  10讬事顯法生解門————8………………

  依右表得知諸藏純雜具德門被廣狹自在無礙門代替,又唯心回轉善成門被主伴圓明具德門代替。

  《五教章》中十玄之名稱是: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一多相容不同門,叁、諸法相即自在門,四、因陀羅微細境界門,五、微細相容安立門,六、秘密隱顯俱成門,七、諸藏純雜具德門,八、十世隔法異成門,九、唯心回轉善成門,十、讬事顯法生解門。《探玄記》中是: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二、廣狹自在無礙門,叁、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隱密顯了俱成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八、讬事顯法生解門,九、十世隔法異成門,十、主伴圓明具德門。可看出全部經過調整之迹象。並且語句上亦有多少相異也是一回事,也撤廢了古十玄第五門諸藏純雜具德門及第九唯心回轉善成門,而在新十玄中添加了第二門廣狹自在無礙門及最後第十門主伴圓明具德門。今按十玄指示去推想其改易理由時,于古十玄第七諸藏純雜具德門表示十玄門的事事無礙立場。若以一理爲純,以萬行爲雜,即是自身混融于事理無礙,故無懼于迷失無盡直接的圓理。因此第一門同時具足相應門成爲設于最初的全體之總說,說「同時」之「時」是明了地表示出來與續後之文。「廣狹」相應且表明要說空間的打算,爲表示下一步無礙之相,故于新十玄新設第二門廣狹自在無礙門罷。又古十玄之第九門唯心回轉善成門是一切諸法成爲無礙之理由。唯從唯心論的立場表示,因難予直接指出無礙是何物,所以新十玄將此廢除,于最後新設主伴圓明具德門,強調事事無礙,在事法上,互爲主伴成爲圓明的具德。特別是依一心法界上,因于十玄悉皆根據唯心回轉。所以認爲不要特別設立唯心回轉一門,此也是廢除理由之一罷。⒆(注釋:有關十玄門之列次順序,壽靈《五教章指事記》中(大日佛所收本八六——,),就十門作一一解說,強調古十玄布列次第之必然性,此在《文義綱目》上(大正叁十五·頁五○一中)明示其次第順序之緣故所致罷;但未必要順從其次第,毋甯說由後來補修整備之新十玄更見出其妥當性。然澄觀在《華嚴經疏鈔玄談》說明新十玄之順序,一方面在《華嚴經典策》(大正叁十六·頁七○七中)說:十玄無前後,舉一全收,此可說是華嚴不共之玄旨,各各有其意義,未必舍此一而凝滯于余地他之一上。此以芳英也在《探玄記南記錄》卷第一之七(日大藏華嚴宗章疏一所收本一八八)中,列出其意見說:「各有所顯旨,敢非好奇故爾,但令末弟子了知本經大義爲要。」)今爲方便計,按照新十玄之順序一一解說,將所有關連于教學上及多方層面接觸一下。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凡是緣起諸法,在時間的、空間的和宇宙現象之一切同時具足,緣成法是舉其一即同時相應一切法,而完成同一緣起,決無前後、始終之差別。《華嚴經》爲一乘圓教所說,是如來海印叁昧中同時炳然而顯現,顯示即今同時克服一切對立矛盾,所以此門爲後面九門之總該。一般以九門爲別說,此門爲總門說。別說安置在總說基礎的地盤上,因此後九門均爲廣說而已。一切事法其自體本來即有差別的意義,而且當然保持有障礙爲性格,是故反而在事法自顯上,由自己同一之矛盾得予克服成就之,由此才可見到具體的世界構造。一、多之相即相入,以間隔時間而完成,所以會被墮入于叁乘淺略之一相孤門。法相教學假令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那是由凡夫到成佛,又由迷到悟。又小乘教的修行實習德目,雖然從其拘泥中,但在否定的對立上,且也說即成同一,其絕對的同一爲「即之一面」,毋甯說是在否定的「對立一面」作強力之執著,想予認定自己過程的意義。對此以強調說「同時」而「具足相應」,乃是華嚴一乘立場。以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爲觀行內容,主張成爲絕對的同一,明白表示其態度。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以色與空互相對立矛盾,卻反成爲媒介,而構成「即」之論理,愈合其原理。不要忘記此處所說「同時」之重要的理念。此與第五門的秘密隱顯俱成門所說:俱成相應。再說「同時」以一切法之對立矛盾,以即今之「今」于事事無礙,相即相入,主伴具足作爲最重要條件,且以「即」之理論爲基盤。

  二、廣狹自在無盡門:相即相入通于兩面,其成爲自在無礙,是指示于空間上。空間的廣與狹的對立或一與多關系及部分與全體相關性上,雖有互相矛盾,即以此對立矛盾作爲媒介,而使其成爲自在融通無礙。對此後由第叁一多相容不同門乃至第七因陀羅網境界門等各門,說明各別這相即相入,而顯理即、入兩通之立場。此門代替古十玄之諸藏純雜具德門而設,爲最重要的一門。最初之同時具足相應門,有關時之說法與後面之十世隔法異成門互相呼應,以此一門是說重重無盡之法說,與最後一門主伴具足必定是互相照應罷。

  叁、一多相容不同門:就法之作用說,一中之多,多中之一爲相入,以顯示克服一與多之對立矛盾。的確,一入于多中,多入于一中,彼此相依相容,更顯一、多均有活躍的生命。如拒絕多之一,是否定真理之普遍性,如此之一是無自由。根據普遍之真理者,一是遍在于多之一一之中,而發揮一之全力,同時必定得將多悉皆攝入融會。如同一室之內點燃多燈時,一一燈光是互相容攝,決不拒絕異他。此畢竟是一、多同爲緣成無性之緣故也⒇(注釋:澄觀于《華嚴經疏鈔玄談》卷第六(卍續一·八之叁·頁二七二左)說:相入、相攝、相容等句一般作爲相同之意語解釋。其區別曰:「相入是指一入于一切,相攝是一切入于一,相容是將此兩者並合,顯示爲相攝互入之意。」)。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就以體上之空有從相即之一面說明對立矛盾之克服。說以諸法或是說以一與多都是相同的意義。《五教章》特別爲此,費了不少篇幅對此問題而作問答對辨,詳釋整個同體異體相即之義。在《華嚴經》中遍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之義21(注釋:晉譯《華嚴經》卷第六〈賢首菩薩品〉(大正九·頁四叁二下——)說:「菩薩于生死,最初發心時,一向求菩提,堅固不可動,彼一念功德,深廣無邊際。」在其他類似如此之文句到處可見。),若不能領會得一之同時即得一切,則無法得到徹底理解其真理,又比如在木臺上放一本書,則稱不桌子。然而若坐在其上面,則稱爲椅子。說不定有人抗辯:「那是坐在桌子上。」此種抗議,只是將桌子預想成固執而有其實體,由引所發,不外是一種學妄。然而,桌子只是放了書,由此因緣所成之假名之緣成法。若腳踏在上面,則稱爲踏臺。即說桌子就是椅子,椅子就是踏臺,亦無不可。

  五、秘密隱顯俱成門:緣起諸法以一爲有而顯相時,則以多爲空成隱意而互爲相即,則爲即今之俱時成就。指其同時成就之義甚深微妙,故稱爲秘密22(注釋:《華嚴金師子章》中指此秘密者,特別指爲法之隱的一點上。想此隱字表示爲秘密罷。)。此不只是相即之義,亦含有相入之意,隱覆、顯了同時成就,特別強調「同時」之立場。

  六、特細相容安立門:特別有關在緣成法之相上顯現相入之義,與如上所說之一多相容不同門之差異處,特以不壞自相爲主要點,于一一之事法上小入于大,一攝于多而且大、小之相不混亂,不破壞一多之相,而能秩序整然理解到相入。是故所謂微細者以小或一被固定之自主的單獨之意義更上一層,而在其中大或多爲微妙不可思議之現成景相,此是指成爲法界空之實德。如說一塵、一毛之中晏然整住十方法界叁世諸佛之景狀微妙不可思議。故相容之相者,非爲互相容合之表現相互之意義,而只是加強「容」之語氣,當作助辭罷了。此亦是爲克服對立矛盾于不壞自相上得予理解當不須多加說明也。23(注釋:澄觀《華嚴經疏鈔玄談》卷第六(卍續一·八之叁·頁二七叁左)舉瑠璃瓶中盛多芥子爲例,說所見瓶中芥子晏然不相雜亂。法藏《五教章》中補充說一喻,如箭壺中半裝入許多箭,其頭部整齊而不亂,表示能見度有如透明硝子,的確是一妙喻也。)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前門只是對自、他一層關系上說明,此門是以森羅萬象之一一爲互相映現而顯成重重無盡上,以于忉利天之帝釋宮所懸挂之網作比喻所說。其網以無量爲義,所以其網目亦無量。此無量之第一網目懸镂寶珠,各寶珠自他互映其影,第一珠所映之珠影亦現其他寶珠如此互相投影,二層、叁層乃至無量層,其累現之相狀達至無極限。蓋以天界之光明赫奕的情景是印度一般所信仰之觀念,而被深深…

《華嚴學(龜川教信著 印海法師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