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邏輯史

  印度邏輯史

  作者:巫白慧

  印度邏輯是世界叁大傳統邏輯之一(見邏輯),它有兩個主要的流派,即正理論和因明。前者淵源于古代的辯論術,後者是前者的發展。二者在漫長的發展中又各自形成兩個派別,即古正理論和新正理論﹑古因明和新因明。

  古代的辯論術公元前

  6世紀前後,印度的奴隸製生産有了較大的發展,奴隸製的種姓社會踏入了繁榮階段。在政治上,奴隸主和奴隸的階級鬥爭繼續發展﹔奴隸主階級內部也相互爭奪﹑互相吞並,形成所謂“十六大國”的割據局面。反映在意識形態領域中,持不同見解的宗教家和哲學家相繼創立各種宗教團體和哲學派別,猛烈地沖擊著婆羅門在思想界的世襲壟斷地位,同時,各教派和各學派之間,相互诘難﹑相互批判,形成了一種自由討論﹑百家爭鳴的局面。與此相適應,約在公元前5至前3世紀,産生了一種“辯論術”,即一類“辯論守則”或“辯論範疇”。辯論術包含推理的因素,故又稱“推理之學”。它是印度邏輯的萌芽形態。當時有人提出宗﹑因﹑喻﹑合﹑結﹑求知﹑疑問﹑能得﹑目的﹑除疑“十支說”。早期耆那教邏輯學者賢臂也曾提出過另一“十支說”。這十支爲﹕宗,指自己命題﹔釋宗,說明這指按自宗的理論而立的宗﹔因﹔釋因,這是說明按自宗的理論而提出的論據﹔異宗,即論敵命題﹔遮異宗,即對論敵的反命題的否定﹔見邊,即例證﹔質疑,即對立論者的例證提出質疑﹔遮疑,即排除論敵的疑慮﹔結論,即立論者的命題獲得成功。這些都是《正理經》一書出現以前的邏輯範疇,它們雖然原始﹑粗糙,但包含著邏輯的萌芽或雛形。

  正理論

  正理論又稱正理明﹑思辨明或辯論明。它是印度古老的邏輯學說,也是印度正統六派哲學之一(見印度哲學史)。正理論按其在不同時期的演變﹑發展及其不同的邏輯思想特色,又可以分爲古正理論和新正理論。

  古正理論它的創始人是約公元前

  2世紀的名叫足目的哲學家。足目從前人和同代人的邏輯思想中總結﹑整理出16個邏輯範疇──十六句義,並以此爲提綱,寫了《正理經》這一不朽的邏輯著作,爲印度邏輯奠定了較爲科學的基礎。該書是正理論的根本經典,全書共有簡短的經文530條,分爲5篇,詳細闡述十六句義。這十六句義爲﹕量,指知識﹑認識手段﹔所量,指認識的對象﹔疑﹑即疑惑﹔目的,指需要論證或反證的對象﹔見邊,也稱譬喻或實例﹔宗義,指自宗或本學派的哲學原則﹔論式,即五支推理形式﹔思擇,或稱思辨﹑辯駁,是提出更多的理由論證已論證的命題﹔決斷,給立敵雙方的命題和反命題下最後的判決,裁決誰是誰非﹔論議,由立敵雙方各自陳述宗義﹔詭論議,即詭辯﹔壞義,破壞對方宗義的論诘﹔似因,錯誤的理由﹔曲解,歪曲別人的本意,以破壞其命題﹔倒難,錯誤的非難﹔墜負,失敗的原因。

  十六句義是最初的邏輯體系,依然殘留著辯論術的原始痕迹。從純邏輯角度說,十六句義實際上可以概括爲量論﹑論式和論過叁個方面。量論是關于認識對象和獲得知識的方法的理論。它由“量”和“所量”兩部分組成。量指知識來源和認識方法,它分爲現量﹑比量﹑喻量﹑言量。現量是五種外感官與外部對象接觸而産生的知識或感覺。它有

  3個特征﹕不可顯示,即這種知識不能用名言或概念表述﹔無有謬誤,意爲非錯覺﹔決定明了,即正確無誤的認識。比量是以實在的知覺爲根據的推理及推理知識。比量有

  3種﹕有前比量,謂由因推果,如見煙知有火﹔有余比量,謂由果推因,如見河水猛漲﹑流速,即可推知在此之前曾下大雨﹔共見比量,即根據若幹事物的共同性質,從一事推知另一事,例如一物從原來的位置轉換到另一位置,就可推知它曾移動過。現量和比量的區別是﹕現量直接涉及現有的事物﹔比量既涉及現有的事物,也推論過去﹑未來的事物。這就是說,比量可以用于推斷過去﹑現在﹑未來叁段時間的事情,現量僅限于對當前事物的知覺。喻量是引用正確的同法喻論證命題,即藉公認事物的共同性推斷待知之事物。言量或稱聲量主要是指聖者和智者或經典的權威言論。這些言論可以作推理的根據。

  所量是量的對象﹑認識的對象,所量共有12個,即﹕我,指靈魂﹔身,即身體﹔根,指感覺器官﹔境,意爲感覺對象﹔覺,也稱覺知﹑知性﹔意,指意根﹑內感官﹔作業,表示活動﹔過失﹔死後轉生﹔果報﹔苦﹔出離,即解脫。在這12個對象中,身﹑根﹑境叁者屬于物質對象﹔覺﹑意﹑作業﹑過失﹑苦五者屬于精神對象﹔靈魂﹑轉生﹑果報﹑出離都是猜測或虛構的對象。正理論者認爲,這12個對象總攝一切主觀的和客觀的對象,它們都是實在的﹑可覺知的,但有永恒與非永恒的區別。“我”和“出離”是永恒的,其余的都是非永恒的。

  論式是推理形式,它由宗﹑因﹑喻﹑合﹑結五支組成。宗是一個命題,即由辯論的一方所提出的論題﹔因是用以說明宗的理由或原因﹔喻是例證,它又分爲同喻和異喻兩種,前者指所舉事例與論題具有同一性質,後者則是指所舉事例與論題的性質相反﹔合是同喻和異喻的聯合運用﹔結是根據因﹑喻﹑合作出的最後結論,也是對論題的重申。宗﹑因﹑喻﹑合﹑結五支有如下列式﹕

  宗(論題)﹕聲是非永恒的﹔

  因(理由)﹕因爲它是生成的﹔

  喻(例證)﹕同喻──凡生成的,必是非永恒的,如碟等。異喻──凡非生成的,必定是永恒的,如“我”等﹔

  合(運用)﹕在同喻中,碟是生成的,故碟也是非永恒的。聲也如此,即聲是生成的,故聲也是非永恒的。在異喻中,“我”是非生成的,故“我”是永恒的。而聲非如此,即聲不是非生成的,故聲不是永恒的﹔

  結(結論)﹕故聲是非永恒的。

  論過即邏輯錯誤。十六句義的後

  4句共提出54種論過,其中有﹕似因5種﹑曲解3種﹑例難24種﹑墮負22種。嚴格地說,唯有似因是邏輯錯誤,其余叁者都屬于辯論態度方面的問題。

  5種似因是﹕不定,即不能確定地成立論題的因﹔相違,是同一論者提出自相矛盾的因﹔論據相等,指對于立敵雙方的論題同等有效的因﹔所立相同,即宗與因同樣不確定﹔過時語,指不能適用于當時的因。

  《正理經》所提出的論式,是足目爲表達正理論的主要哲學觀點而采用的邏輯方法。例如,在足目看來,非永恒的“聲”和永恒的“我”是兩個對立的實體。表面上,這個論式是在論證“聲”之非永恒性,但實質上是藉“聲”之非永恒性反證我之永恒性。《正理經》一書,集中體現了正理論的基本邏輯論點。曆代正理論家基本上是在它所規定的原理範圍內發揮﹑注釋。在注釋著作中,伐蹉衍那和他的《正理經疏》公認是最權威的。此後,比較重要的正理論著作有﹕

  6世紀顯作的《正理評釋》﹑9世紀中葉語主的《正理指針》和10世紀邬陀衍那的《正理花束》等。

  新正理論

  它是12世紀印度東部米提拉地區一批以克伽自在爲首的正理論家提出的一種新的學說。這些正理論家受到當時正在輸入的西方哲學和科學的影響,開始采用一些新的觀點和方法論述正理學說。“新正理”一詞,意在表示他們在闡述正理論的邏輯理論方面和古正理論者有所區別。新正理論的主要代表克伽自在吸收了許多古正理論中所沒有的勝論觀點,拋棄了一些陳舊的古正理論中的邏輯學說。他的《谛如意珠論》是一部公認的新正理的經典著作。該書包括現量篇﹑比量篇﹑喻量篇和言量篇四個部分,克伽自在在書中著重綜合論述了正理論的認識論﹑邏輯和類似語言分析哲學的語法哲學。在內容編排上,他並沒有沿用《正理經》的十六句義方法,而是按現﹑比﹑喻﹑言四量安排的。克伽自在也不象古正理論者那樣,與佛教因明學者作對,而是把批判的矛頭主要指向彌曼差派和吠檀多派。因此,他所代表的新正理論的邏輯,無論在理論體系方面,或者在注釋概念﹑術語方面,都比以往的邏輯思想更爲嚴謹。繼克伽自在之後,對新正理論的邏輯貢獻較大的學者有﹕勝天﹑羅怙主和摩度羅主等。

  因明公元

  2世紀初,佛教大乘論師倡導解放思想,沖破小乘佛教僵死的戒條桎梏,深入社會,向婆羅門學習世間一切實用的學問。邏輯學就是其中的一門。佛教大乘論師在弄通《正理經》後,創立了自己的邏輯體系,並稱之爲“因明”。按中國唐代玄奘的解釋,因明是“考定邪正,研核真僞”。佛教邏輯思想家使用“因明”一詞,似乎要表明他們對印度邏輯的基本立場,即印度邏輯理論的核心在于因叁相理論。因明的發展以陳那爲界,分爲古因明和新因明兩個階段。

  古因明它産生並流行于2~5世紀中葉,其主要代表是龍樹﹑彌勒和

  5世紀的無著﹑世親等人。他們的因明著作同出《正理經》模式,在範疇論和量論-論式-論過系統上和《正理經》大同小異。然而,古因明在兩個方面發展了,或者說超過了《正理經》。具體表現爲﹕改五支爲叁支論式。初時,古因明學者仍然沿用《正理經》所采用的宗﹑因﹑喻﹑合﹑結五支論式。後來,彌勒和無著在《瑜伽師地論》和《顯揚聖教論》中把五支式精簡爲叁支論式,即將“合﹑結”並入喻支。這爲其後新因明完善叁支論式提供了條件。具體提出因叁相理論。就現有因明資料說,世親可能是第一位發現因叁相理論的邏輯學家,他在《如實論》中首先提到因叁相的具體名稱﹕paka-dharma,sapaka-satfva,vipaka-vyvtti。6世紀的真谛把它們分別譯作根本法(宗法)﹑同類所攝和異類相離。因叁相的發現是印度邏輯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新因明它標志著印度邏輯,特別是佛家邏輯發展到一個高級階段。這個階段的鼎盛期始于 5世紀新因明的創建者陳那,終結于

  7世紀的法稱。在陳那和法稱之間還有一批因明學家,留名並爲後人所知者僅商羯羅主一人。

  陳那先…

《印度邏輯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