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量論因明學的正智觀與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順真)▪P4

  ..續本文上一頁]【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3頁。

  [3]【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4頁。

  [4]【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36、37、38頁。著重號爲引者所加。

  [5] 【日本】狄原雲來博士編纂、辻直四郎博士監修《 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下冊,臺灣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5月再版,第864頁。

  [6] 【日本】狄原雲來博士編纂、辻直四郎博士監修《 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下冊,臺灣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5月再版,第847頁。

  [7] 【日本】狄原雲來博士編纂、辻直四郎博士監修《 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上冊,臺灣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5月再版,第64頁。

  [8] 引自霍韬晦:《佛家邏輯》,香港佛教法住學會,1988年版,第40~41頁。參見姚衛群:《印度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76~177頁。

  [9] 宗喀巴大師:《密宗道次第廣論》,上海佛學書局,1993年版,第5頁。

  [10] 佛 陀:《大乘入楞伽經·偈頌品》,大正大藏卷16,第640頁。

  [11] 郭興元:《法尊法師譯<釋量論>序》,引自法尊法師編譯:《釋量論、釋量論釋》,中國佛教協會印行,1981年版,第1頁。

  [12] 參見順 真:《笛卡爾的悟道》,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純粹哲學”論壇網頁。

  [13] 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其原文手稿並未題名,但依據《原則四》,笛卡爾本人的心目當中應意許其爲《Mathesis》即《馬特席斯》,亦即《普遍數學》。

  [14] 參見管震湖:《附錄二、馬特席斯》,見于【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08~111頁。

  [15]【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5、16、17、18頁。

  [16] Vāda,漢譯爲論。窺基大師《大疏》曰:“論者,量也、議也。量定真似,議詳立破,決擇性相,教誡學徒,名之為論。”

  [17] 笛卡爾語,引自【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之《譯後記》,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23頁。

  [18] 僧成大師造、苾刍法尊譯:《釋量論釋》,中國佛教協會1980年印,第121頁。

  [19] 陳那造、法尊法師譯編:《集量論略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6~7頁。

  [20] 商羯羅主造、玄奘法師譯:《因明入正理論》,見于《中國邏輯邏輯史資料選·因明卷》,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8頁。

  [21] 以上六句,非是難語,應爲窺基隨文所出之注釋,若在現代排版,即是腳注或尾注之類,故以小五字號顯示,以示區別。

  [22] 以上叁句,亦非難語,故以小五字號顯示,參見注釋20。

  [23] 能智,謂能知之智,即現量、比量二智。彼者謂所知,即自相與共相。

  [24] 正量:即正量部,爲小乘十八部之一。窺基大師《異部宗輪論述記》曰︰““正量部”者,權衡刊定,名之爲量,量無邪謬,故言正也。此部所立,甚深法義,刊定無邪,目稱正量,從所立法,以彰部名。”見于《卍續藏經》第83冊,第439頁。

  [25]【唐】窺基:《因明入正理論疏》,見于《中國邏輯邏輯史資料選·因明卷》,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8~249頁。

  [26]【印度】法稱著:《正理滴論》,王森譯,見于《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

  [27] 【唐】窺基:《因明入正理論疏》,見于《中國邏輯邏輯史資料選·因明卷》,甘肅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4~25頁。小五號字爲窺基大師隨文注釋。

  [28] 【印度】法稱著:《正理滴論》,王森譯,見于《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

  [29] 【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頁。

  [30] 【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3頁。

  [31] 【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9頁。

  [32] 【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25頁。

  [33] 【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25頁。

  [34] 【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43頁。

  [35]【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66~67頁。

  [36] 在西洋神秘主義文化的傳統中,亦有相當于瑜伽現量的經驗原則。如中世紀神學家雨果(Hugao 1096~1141)認爲,當我們認識外界的肉眼作用即思維(cogitatio)以及洞悉內界的心眼作用即默思(meditatio)二者達于極限時,探求真理的向上一路只有喚醒靜觀超越界之第叁眼的作用即默觀、默禱(contemplatio)。參見【美】G.F.穆爾《基督教簡史》,福建師範大學外語系編譯室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191頁。

  [37] 順真:《康德的自然宇宙觀》、《康德的神秘主義觀》,見于《經驗與超驗》,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又順真:《康德的基督論》,見于《基督教文化學刊》第13輯。

  [38]【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之《譯後記》,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39、42頁。

  [39]陳那造、法尊法師譯編:《集量論略解》,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1頁。

  [40] 宗喀巴大師:《因明七論除臆暗論》,楊化群譯,西藏人民出版社,

  [41]【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6頁。

  [42]【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0、11頁。

  [43]【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4頁。

  [44]【法】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管震湖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24頁。

  

  

  

《佛教量論因明學的正智觀與笛卡爾探求真理的指導原則(順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