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明入正理論疏抄▪P2

  ..續本文上一頁言有過者。雖具支由有通。所申通起者。立量破他。

  疏證自體生故言隨應者。

  此意引理門。證不唯悟他。以理門說隨應之言。含自悟故。言自似立者。悟證及自也。所以此言唯悟他者。約先能立及似立。悟證多分。是悟他比量。故言唯也。即多分解唯義。故疏言從多分皆悟他。

  疏此論下至不能悟他者。

  此意既下長行中。出似立下。不能悟他。明知通自悟。此論正與彼理門。俱悟中。雖由敵者悟。立者是他悟。然立者本欲悟他。不知自言是失被敵覺。所以自正解生。名自悟也。問唯識量唯言。唯心不通境。因明立唯稱。何不唯他悟。答約少分唯如疏辨。或可悟他證。又真立破至從真名唯者。解此意以真攝似名唯。不約多分也。

  疏用已至共相智決者。

  因喻已極成。宗先非許。敵者生解。謂智決也。然比量通敵立故。下結言悟自非他。敵智生亦名自悟。但自智故。

  疏智生不不決非比量攝者。

  即相違決定是也。似非真比故言共相者。由此因義。遍宗及喻。智緣此解名共相。然與假智稍別。發言假智。言解者。通現量故。以在定中亦發言也。然彼望此共相解。以俱無實相分。但就解以義說也。彼實相分相者。即實法非共相也。說假智依言解亦有局。自體不通。余但不稱。非于法增益。未必是相義。可通論也。如一法作一青。此青乃通一切青故。唯本自不可也。

  疏無分別心至亦似現量者。

  如泛緣地水等。不作余分別。亦自謂證彼地水。地自性故。此無分別心。是似現量也。

  疏所立設成彼此乖角者。

  是相違決定。以上是余過也。言異生分別者。自生分別也。即了宗智。名似比量故。此比量爲師。即立者爲資。即敵者智。問此解似比量與似立何別。

  疏故此二刊定唯自他者。

  親能刊定。是唯自悟也。以悟他唯在言故。若疏遠說。亦通悟他。古且說此。爲能立支。

  疏古今同異者。

  通取瑜伽等。總是古也。不取外道。

  疏八爲能立順前師故者。

  因以數同。順前師也。非是義同。

  疏以因總別既無離合者。

  以所作言是總。叁相爲別也。以因所作。似彼瑜伽。既不言遍。是宗法等別義。何須別說同異喻也。以同異喻即是因第二叁相。舉瓶空者。俱是喻所依。非是喻也。

  疏離喻既虧故加合結者。

  以先舊離彼喻。爲同異二。既虧道理。合不取之。故加合結成八支也。又雲古師離喻爲二。今時不離二雲虧也。故加合結爲八支。

  疏合結雖離因喻非有者。

  有離因非有以無合結是同喻。通今准下疏。應是因喻也。今者以瓶是所作。所作無常聲所作。所作無常結者。故知聲是所作。所作無常也。倒合者。先舉無常。後言所作也。

  疏終是見邊者。

  共許共知。出是己見之邊也即也。顯了分故。但總名喻。將此已了。顯此宗之未了法喻義平等也。或叁者。總別別開。或二者。唯業別也。

  疏喻中無合義乃不明至故不說在真能立中者。

  此意由無合。義不明顯。故喻過中立爲喻過。然真能立中合結。不離因喻。故更不立合結支也。言倒成者。即是倒結也。

  疏但說因初喻隨其後合義已明重說有法一何煩長者。

  如言諸所作者。皆是無常。如瓶等即因。初喻隨其後也。亦即合了。何須重舉有法。言聲是所作。所作無常等也。

  疏立敵者之現量等叁親唯自悟者。

  此辨能立現量等叁。爲能立支。以能立唯悟他故。敵者現量等叁。亦是親唯自悟也。問至教豈自悟耶。

  疏因有叁相一因二喻豈非多言者。

  此因叁相名多言。以言诠多故。名多言故。得多言故。非要有叁體也。不取彼因等叁之所依體。但取彼能依之義。爲此因等叁相也。以因第二叁相。即二喻也。又言因一喻二者。此約所依別。故言多也。雖因一有相叁。今言因一者。且舉初相名因。

  疏彼于次說至故亦所立者。

  引此論意證宗言。亦名所立。不唯能立也。以彼先明自性差別。所立二義。能立宗言一義。然彼于次文複說宗。爲所立也。以因喻成後。故知不唯二義是所立。能立之中宗。亦是所立故。准此解即取能顯示自所愛樂宗言。爲宗能立也。

  疏諸法總聚自性差別至隨應有故者。

  此意且如總五蘊法。若教理並是所立法。彼瑜伽論。俱說名爲所立義也。即彼總聚中。隨有此諸法常無常義。俱欲成立。不可具舉。故于總聚中。隨分取一聲等法。若言若義俱爲宗。即是能立。由成此聲是無常故。如有先不許色等是無常。由此量故。遂能傍成總聚中色香味等法。亦是無常。故總聚中色等所立也。雖此此聲對他宗。亦是所立。且就能成總故。名爲能立也。

  疏雖此對宗者。

  對他宗也。

  疏自性差別合所依義名爲所立至總立別故者。

  有雲合所依義合者。即能合也。不相離之異名。即是言诠共相之自性差別。不相離義。令敵者悟也。所依者。即是本論之自性差別。诠所不及者。是彼言诠。合不相離之所依。今者取此言诠自性差別不相離義。成彼言不及之性差別。可不相離義。雖本法非言所及。然亦非離此言诠。增益之外。更別方施說此自性故。依此而悟。言總立別者。是此言诠益增自性差別。不離義成。本法之別法。令不離也。言對敵合申者。令法有法和□其宗也。今助解此意。合取自性差別上所依。常無常義。□所立能依。此常無常之不相離義。合名爲宗故。即由此能依不相離義。成彼所依常無常義。令法有法不相離。故是所立。

  疏即因叁相亦過是也者。

  以二喻即因第二叁相也。以所作無常即是同喻。非所作常。即異喻也。瓶及空但喻所依。非是喻故。因是共相。遍宗及喻。于異遍無。故因叁相即攝二喻也。然喻須所依故。須舉空瓶也。問陳那叁相六過。與世親因一喻二六過何別。答世親約因喻體說。陳那約因叁相義說。故有別也。

  疏言因一喻二即因叁相者。

  明不舉因喻。阙因叁相。亦成減過也。此但敘西國有此兩解。叁藏無定別解。

  疏雖有申宗不申喻至豈非過也者。

  此解意不申因喻具阙叁。亦是阙減過。

  疏文雖有言而相並阙至叁相並阙何得非似者。

  此解意雖申因喻言。而因喻義並阙也。舉德所依因是德句。非德所依。阙因初相。以實是德句依故舉擇滅。彼宗無之。亦非德依。無第二相。異喻大種能立不遣。阙第叁相。以大種是實句攝。與德爲依。即異喻中有因。名能立不遣也。故雖有言。並阙此叁義。亦是以立聲論。定不同勝論計故。問如擇滅是常。豈非同品有。雖阙能立。可不是喻。答他宗不許有擇滅也。意明有體此阙也。

  疏此中唯取隨自意樂爲所成非彼相違義能遣者。

  是論文即陳那菩薩所立宗義也。但隨自義所立。我□宗離五相違。非彼五相違義。能遣我此宗義故。是正宗也。□後四過不是相違故。陳那略之。不立爲過。

  疏能別不成是因中不共不定等過者。

  以不共不定攝。得彼能別不成。以不共不定寬故。同異俱無。能別不成。但同喻無故。但客攝非法同也。言等過者。等取同異喻。亦自有過也。

  疏若非能別誰不相離者。

  若非是能別極成。雖爲不相離之義也。

  疏及異品非遍無過者。

  即是品異一分及遍轉也。既因中有異品遍轉。及一分轉。何須異喻之中。更立能立遣。能立遣者。即因異品轉故。

  疏若此上叁不立過者所依非極至何名所立者。

  非極既更須能成立宗法。故不成也。宗既不成。何名所立。由此故。須能所俱極成。問且如滅壞。是能別不成。如何更以因喻成立。答此能所別有可成者。有不可成者。如對小乘。成第八識。即所別不成也。如此類是所成。如滅無常他不許。即不可成。若更以別義來成亦可得。即無非所成法也。

  疏及俱不成者。

  是喻中俱不成爾也。

  疏宗因相違名宗相違者。

  陳那以前有不正師。立有宗違過。以宗違因故。引彼外道。立一切皆是無常。故因爲例。今陳那不取破之。

  疏雲以聲攝一切無常中故者。

  意言一切者。即一切法盡。非是即有種類故。名一切也。非離敵即不名一切。

  疏雲此不成因亦不成宗者。

  等意此者。此兩俱及隨一過自不成。故名不成。或不成宗。故名不成。立敵者即兩俱。或偏即隨一。何假所依及猶預不成耶。陳那雲。道理雖爾。謂總合難知。故開四種。言總合者。即將猶預所依。共兩俱隨一合說也。雲何名難知。即不知所依有法有體無體。又伏疑決難辨許。于有體法起疑。于無法不疑。今既合說爲常有法有體。爲常無體。爲常起疑。爲不起疑故。道理難知也。

  疏論體者。

  意雲。如瑜伽等說。因明道理有七種。一論體者。䟽解比量與能立極相似意。所言正爲能立。似生之智正爲比量。問若爾何故能立之中。亦舉所生智等。比量之中亦舉言等。答互所爲具非正體。疏意雲。能破離能立。以立外更無異堍。故雲[土*免]無異。非是同一[土*免]故。名無有異。

  疏雲由言生因至了本極成因者。

  此中言因者。即宗因喻之能诠也。今言極成因者。即取聲宗所作性也。先許故方辨彼所立無常。

  疏又比量中唯見此理者。

  談作論者。于比量中。唯見叁相理也。又言若所作比處者。即宗也。又言此相定遍有者。即初相言。余同類念此定有者。敵者即喻此宗。亦有無常也。

  疏二執理家者。

  即事官宗。問第四第五義何別。答初立性。望明未先解後未總明文。未學得是二別相。

  疏爲依義立宗體方成者。

  有法及法。要須極成所依義。立方依宗。

  疏雲是因同品非定有過者。

  于因同品非有宗。

  疏中必有是因同品非定有過必阙同喻者。

  意雲。能別不成。即無同喻。因中便阙第二相。

  疏同喻皆有所立不成。

  意言。課得一法爲喻者。有所立不成失。二燈者相。影者燈影。燈等更名俱不成。

  疏一一離之爲一分…

《因明入正理論疏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因明入正理論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