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言有过者。虽具支由有通。所申通起者。立量破他。
疏证自体生故言随应者。
此意引理门。证不唯悟他。以理门说随应之言。含自悟故。言自似立者。悟证及自也。所以此言唯悟他者。约先能立及似立。悟证多分。是悟他比量。故言唯也。即多分解唯义。故疏言从多分皆悟他。
疏此论下至不能悟他者。
此意既下长行中。出似立下。不能悟他。明知通自悟。此论正与彼理门。俱悟中。虽由敌者悟。立者是他悟。然立者本欲悟他。不知自言是失被敌觉。所以自正解生。名自悟也。问唯识量唯言。唯心不通境。因明立唯称。何不唯他悟。答约少分唯如疏辨。或可悟他证。又真立破至从真名唯者。解此意以真摄似名唯。不约多分也。
疏用已至共相智决者。
因喻已极成。宗先非许。敌者生解。谓智决也。然比量通敌立故。下结言悟自非他。敌智生亦名自悟。但自智故。
疏智生不不决非比量摄者。
即相违决定是也。似非真比故言共相者。由此因义。遍宗及喻。智缘此解名共相。然与假智稍别。发言假智。言解者。通现量故。以在定中亦发言也。然彼望此共相解。以俱无实相分。但就解以义说也。彼实相分相者。即实法非共相也。说假智依言解亦有局。自体不通。余但不称。非于法增益。未必是相义。可通论也。如一法作一青。此青乃通一切青故。唯本自不可也。
疏无分别心至亦似现量者。
如泛缘地水等。不作余分别。亦自谓证彼地水。地自性故。此无分别心。是似现量也。
疏所立设成彼此乖角者。
是相违决定。以上是余过也。言异生分别者。自生分别也。即了宗智。名似比量故。此比量为师。即立者为资。即敌者智。问此解似比量与似立何别。
疏故此二刊定唯自他者。
亲能刊定。是唯自悟也。以悟他唯在言故。若疏远说。亦通悟他。古且说此。为能立支。
疏古今同异者。
通取瑜伽等。总是古也。不取外道。
疏八为能立顺前师故者。
因以数同。顺前师也。非是义同。
疏以因总别既无离合者。
以所作言是总。三相为别也。以因所作。似彼瑜伽。既不言遍。是宗法等别义。何须别说同异喻也。以同异喻即是因第二三相。举瓶空者。俱是喻所依。非是喻也。
疏离喻既亏故加合结者。
以先旧离彼喻。为同异二。既亏道理。合不取之。故加合结成八支也。又云古师离喻为二。今时不离二云亏也。故加合结为八支。
疏合结虽离因喻非有者。
有离因非有以无合结是同喻。通今准下疏。应是因喻也。今者以瓶是所作。所作无常声所作。所作无常结者。故知声是所作。所作无常也。倒合者。先举无常。后言所作也。
疏终是见边者。
共许共知。出是己见之边也即也。显了分故。但总名喻。将此已了。显此宗之未了法喻义平等也。或三者。总别别开。或二者。唯业别也。
疏喻中无合义乃不明至故不说在真能立中者。
此意由无合。义不明显。故喻过中立为喻过。然真能立中合结。不离因喻。故更不立合结支也。言倒成者。即是倒结也。
疏但说因初喻随其后合义已明重说有法一何烦长者。
如言诸所作者。皆是无常。如瓶等即因。初喻随其后也。亦即合了。何须重举有法。言声是所作。所作无常等也。
疏立敌者之现量等三亲唯自悟者。
此辨能立现量等三。为能立支。以能立唯悟他故。敌者现量等三。亦是亲唯自悟也。问至教岂自悟耶。
疏因有三相一因二喻岂非多言者。
此因三相名多言。以言诠多故。名多言故。得多言故。非要有三体也。不取彼因等三之所依体。但取彼能依之义。为此因等三相也。以因第二三相。即二喻也。又言因一喻二者。此约所依别。故言多也。虽因一有相三。今言因一者。且举初相名因。
疏彼于次说至故亦所立者。
引此论意证宗言。亦名所立。不唯能立也。以彼先明自性差别。所立二义。能立宗言一义。然彼于次文复说宗。为所立也。以因喻成后。故知不唯二义是所立。能立之中宗。亦是所立故。准此解即取能显示自所爱乐宗言。为宗能立也。
疏诸法总聚自性差别至随应有故者。
此意且如总五蕴法。若教理并是所立法。彼瑜伽论。俱说名为所立义也。即彼总聚中。随有此诸法常无常义。俱欲成立。不可具举。故于总聚中。随分取一声等法。若言若义俱为宗。即是能立。由成此声是无常故。如有先不许色等是无常。由此量故。遂能傍成总聚中色香味等法。亦是无常。故总聚中色等所立也。虽此此声对他宗。亦是所立。且就能成总故。名为能立也。
疏虽此对宗者。
对他宗也。
疏自性差别合所依义名为所立至总立别故者。
有云合所依义合者。即能合也。不相离之异名。即是言诠共相之自性差别。不相离义。令敌者悟也。所依者。即是本论之自性差别。诠所不及者。是彼言诠。合不相离之所依。今者取此言诠自性差别不相离义。成彼言不及之性差别。可不相离义。虽本法非言所及。然亦非离此言诠。增益之外。更别方施说此自性故。依此而悟。言总立别者。是此言诠益增自性差别。不离义成。本法之别法。令不离也。言对敌合申者。令法有法和□其宗也。今助解此意。合取自性差别上所依。常无常义。□所立能依。此常无常之不相离义。合名为宗故。即由此能依不相离义。成彼所依常无常义。令法有法不相离。故是所立。
疏即因三相亦过是也者。
以二喻即因第二三相也。以所作无常即是同喻。非所作常。即异喻也。瓶及空但喻所依。非是喻故。因是共相。遍宗及喻。于异遍无。故因三相即摄二喻也。然喻须所依故。须举空瓶也。问陈那三相六过。与世亲因一喻二六过何别。答世亲约因喻体说。陈那约因三相义说。故有别也。
疏言因一喻二即因三相者。
明不举因喻。阙因三相。亦成减过也。此但叙西国有此两解。三藏无定别解。
疏虽有申宗不申喻至岂非过也者。
此解意不申因喻具阙三。亦是阙减过。
疏文虽有言而相并阙至三相并阙何得非似者。
此解意虽申因喻言。而因喻义并阙也。举德所依因是德句。非德所依。阙因初相。以实是德句依故举择灭。彼宗无之。亦非德依。无第二相。异喻大种能立不遣。阙第三相。以大种是实句摄。与德为依。即异喻中有因。名能立不遣也。故虽有言。并阙此三义。亦是以立声论。定不同胜论计故。问如择灭是常。岂非同品有。虽阙能立。可不是喻。答他宗不许有择灭也。意明有体此阙也。
疏此中唯取随自意乐为所成非彼相违义能遣者。
是论文即陈那菩萨所立宗义也。但随自义所立。我□宗离五相违。非彼五相违义。能遣我此宗义故。是正宗也。□后四过不是相违故。陈那略之。不立为过。
疏能别不成是因中不共不定等过者。
以不共不定摄。得彼能别不成。以不共不定宽故。同异俱无。能别不成。但同喻无故。但客摄非法同也。言等过者。等取同异喻。亦自有过也。
疏若非能别谁不相离者。
若非是能别极成。虽为不相离之义也。
疏及异品非遍无过者。
即是品异一分及遍转也。既因中有异品遍转。及一分转。何须异喻之中。更立能立遣。能立遣者。即因异品转故。
疏若此上三不立过者所依非极至何名所立者。
非极既更须能成立宗法。故不成也。宗既不成。何名所立。由此故。须能所俱极成。问且如灭坏。是能别不成。如何更以因喻成立。答此能所别有可成者。有不可成者。如对小乘。成第八识。即所别不成也。如此类是所成。如灭无常他不许。即不可成。若更以别义来成亦可得。即无非所成法也。
疏及俱不成者。
是喻中俱不成尔也。
疏宗因相违名宗相违者。
陈那以前有不正师。立有宗违过。以宗违因故。引彼外道。立一切皆是无常。故因为例。今陈那不取破之。
疏云以声摄一切无常中故者。
意言一切者。即一切法尽。非是即有种类故。名一切也。非离敌即不名一切。
疏云此不成因亦不成宗者。
等意此者。此两俱及随一过自不成。故名不成。或不成宗。故名不成。立敌者即两俱。或偏即随一。何假所依及犹预不成耶。陈那云。道理虽尔。谓总合难知。故开四种。言总合者。即将犹预所依。共两俱随一合说也。云何名难知。即不知所依有法有体无体。又伏疑决难辨许。于有体法起疑。于无法不疑。今既合说为常有法有体。为常无体。为常起疑。为不起疑故。道理难知也。
疏论体者。
意云。如瑜伽等说。因明道理有七种。一论体者。䟽解比量与能立极相似意。所言正为能立。似生之智正为比量。问若尔何故能立之中。亦举所生智等。比量之中亦举言等。答互所为具非正体。疏意云。能破离能立。以立外更无异堍。故云[土*免]无异。非是同一[土*免]故。名无有异。
疏云由言生因至了本极成因者。
此中言因者。即宗因喻之能诠也。今言极成因者。即取声宗所作性也。先许故方辨彼所立无常。
疏又比量中唯见此理者。
谈作论者。于比量中。唯见三相理也。又言若所作比处者。即宗也。又言此相定遍有者。即初相言。余同类念此定有者。敌者即喻此宗。亦有无常也。
疏二执理家者。
即事官宗。问第四第五义何别。答初立性。望明未先解后未总明文。未学得是二别相。
疏为依义立宗体方成者。
有法及法。要须极成所依义。立方依宗。
疏云是因同品非定有过者。
于因同品非有宗。
疏中必有是因同品非定有过必阙同喻者。
意云。能别不成。即无同喻。因中便阙第二相。
疏同喻皆有所立不成。
意言。课得一法为喻者。有所立不成失。二灯者相。影者灯影。灯等更名俱不成。
疏一一离之为一分…
《因明入正理论疏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