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消化,緊緊圍繞因叁相,從宗因喻上去總結可能的邏輯過失。他的論著無論就層次性條理性而言,都達到了古代邏輯著作的最高水平,確實是初學因明者的門徑。
因明學分古新兩大階段。其間的分水嶺便是陳那菩薩。古因明的理論水平可以征之無著、世親兩菩薩的著作。無著是大乘有宗,亦稱瑜伽行派的創始人。世親菩薩是他的弟弟,先從說一切有部出家。相傳曾因聽哥哥誦讀《十地經》而幡然悔悟,棄小乘而宗大乘。兄弟二人的著作中顯露出對古代印度正理派邏輯成果的批判吸收。但大致說來,古明因至世親時,仍然沒有成熟到精密准確性確的地步。所以,窺基才說“爰暨世親,鹹陳軌式。雖綱紀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賓主對揚,猶疑立破之則。”
到世親的弟子陳那時,因明學因之而得長足發展。據西藏佛教學者多羅那他[注釋:多羅那他(約公元一一七五——一六叁四年),原名衮噶甯波,出生于後藏喀熱瓊尊。一六O八年,撰成《印度佛教史》。]說,陳那是南印度建志地方的星伽薄多城人,出身婆羅門。先從犢子部出家,與師見不合而出走。四處問學,後師事世親菩薩,受持大小乘經典五百部,總持真言囊括其內,曾親見文殊菩薩,得以隨願聞法。據說,他辯才無礙,挫敗許多外道,都使歸依佛法。
世親一系的學問大致分四家:陳那爲其中獨重因明者。他曾于當時印度最有聲望之文化學術中心那爛陀寺講授唯識和因明學。陳那菩薩的因明著述有《因輪抉擇論》、《正理門論》、《集量論》等,其學術風格分爲兩期,前後殊爲差異。早年講因明偏于論議邏輯,晚年學問至爐火純青之時,融佛學于一體,盡鑄于《集量論》之中。
如果說,古因明對于佛家,仍只是論議工具的話,從陳那《集量論》往後,因明已經成爲了佛家哲學的組織手段,通過對人類認識根源的考察分辨,使邏輯與認識論內在聯系起來;又通過認識論而提出了如何達到宗教本體的問題,從而引出了真理觀、實踐論。
陳那菩薩之後,因明學上的重要人物便是本論著者商羯羅主,又稱天主,梵名Sankarasvamin。商羯羅意爲“骨架”。印度人多受婆羅門教影響,信仰在自在天。說大自在天爲導化人間衆生,常變化爲二十四種形狀,其中之一便是修苦行而成的骨瘦如柴狀,如同骨架。因而商羯羅也是大自在天的別名。至于商羯羅主一名,得之于本論作者的父母。當初他父母盼望得一兒子,便向大自在天祈禱,以後意願得果,便給孩子起名“商羯羅主”,希翼大自在天爲之作主。
本論作者的生平我們一無所知。今存之梵本《入正理論》並沒有作者署名。印度人古時候並無著書留名的習慣。漢譯《入正理論》的作者名是玄奘加上去的。玄奘在印度曾多次聽人講解此論,這個名字當不是隨便杜撰,應該是確有所出的。據說,商羯羅主是陳那的弟子。《入論》的理論結構也極近陳那早年的學說。陳那早年遊學于南印度各地。商羯羅主也多半爲南印度人並于彼時追隨其師。
《入正理論》是漢譯佛家因明著作中僅存的兩部印度著述之一。西藏也有本論的藏譯本。但藏傳佛教中更重視法稱量論著作。《入論》的第一個藏譯本出在約十世紀時。但西藏學者原先只是耳聞而並未見過陳那的《正理門論》,故以爲《入論》便是《正理門論》,因而將陳那當成了《入論》的作者。以訛傳訛。直到十叁世紀時,西藏又從另一個梵本譯出了《入論》,但仍以爲陳那是《入論》的作者。
《入論》梵本在近代一直被認爲已經佚失。本世紀初,印度學者維地雅布薩那,又稱明莊嚴者,著《印度邏輯史》,也認爲本論梵本不存。其實,它保存在耆那教的經典之中。十一世紀時耆那教的師子賢還著有《入正理論疏》。最先發現並將《入論》梵本刊行于世的是俄國學者米洛諾夫(公元一九叁一年)和印度的巴羅達東方研究所(公元一九二七年)。兩個梵本均與現存漢藏譯本互有出入。玄奘大師當初翻譯依據那個本子尚無定論。
中國特別重視陳那早期的因明論著。由于西藏佛教的傳入是在陳那再傳弟子法稱學說在印度盛弘之後,所以藏人特重量論,法稱因而也享有盛譽。這就形成了佛學當中,藏漢因明的不同風貌。
因明學在中國的講傳人,一開始便與創立法相宗的玄奘大師聯系在一起,正是玄奘及其高足窺基,對因明學傳布作出了不容置疑的重大貢獻。玄奘在因明學上的精深造詣得之于他在印度時的悉心鑽研。他在戒日王設的無遮大會上立“真唯識量”以及學成歸國前修訂仗林山勝軍居士的“諸大乘經是佛說”一量,足以說明,其因明學水平已達當時印土學術界的頂峰。
玄奘歸國後二年,即貞觀二十一年(公元六四七年),盡管當是正忙于翻譯《瑜伽師地論》這部大論,但仍抽時間譯出了《入正理論》;又二年(貞觀二十叁年)再譯出了《正理門論》。
《入正理論》以二悟八義爲綱目,其中又以真能立、似能立爲主幹。真能立講叁支,突出因之叁相;似能立便圍繞宗因喻講叁十叁重過失。實際上從《人論》的內容也可以看到印度邏輯著作的基本成份,即:量論部份,它涉及到知識和獲得知識的方法,在《入論》中這是現比二量,也即是“立具”的部份;論式部份,這指獲得正確知識或知識推理方式及其理論,《入論》中便是叁支以及以因爲中心的叁相理論;第叁部份便是謬誤論的研究,這指似能立、似能破等等。
現存《入論》的注疏中,最完整也最重要的便是窺基的《因明入正理論疏》。此疏份量頗大,解釋詳盡,是公認的了解因明學的基本教材。俗稱《因明大疏》,或簡稱《大疏》。《大疏》是我們釋譯《入正理論》的基本依據。但窺基的《大疏》也未完成,約講解了《入論》的六分之五。窺基弟子慧沼接著該論中“似能立不成”往下注疏,續成其師的工作。
當初玄奘在長安譯出因明二論,作爲一門新學科,在僧俗知識界中轟動一時,頗有衆多學人銳意專研,一時疏記文字蜂起,有“譯寮僧伍競造文疏”之說。從貞觀二十一年至開元年間,《入論》疏記已有二十余部,《門論》也有十六——十七部注疏。現在僅存神泰、淨眼的《正理門論疏》,且已是殘本。《入正理論疏》也只有文軌的《莊嚴疏》殘本。窺基《大疏》八卷,其弟子慧沼及再傳弟子智周的疏釋,由智周弟子的神昉傳至奈良,作爲“北寺傳”的學術內容保存下來。延至我國明代,連《大疏》也已佚亡。明僧智旭研究因明,所據者也只是宋代延壽《宗鏡錄》中保存的一些片段了。直到清沫,石埭楊仁山居士才從日本取回《大疏》全本,由金陵刻經處刊行于世。
總而言之,從因明學在東亞的傳播看,它在我國藏地,甚而在東鄰日本的遭遇都此漢地要好一些。在我國漢地和朝鮮、日本的因明學傳統中,《因明入正理論》又享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因此,我們今天首先對《入正理論》加以現代漢語的譯注,以期更多的人,通過這部被采用爲入門教材已有千余年曆史的因明論著,了解佛教因明,最終也入于正理。
總序
自讀首楞嚴,從此不嘗人間糟糠味;
認識華嚴經,方知己是佛法富貴人。
誠然,佛教叁藏十二部經有如暗夜之燈炬,苦海之寶筏,爲人生帶來光明與幸福,古德這首詩偈可說一語道盡行者閱藏慕道,頂戴感恩的心情!可惜佛教經典因爲卷帙浩瀚,古文艱澀,常使忙碌的現代人有義理遠隔,望而生畏之憾,因此多少年來,我一直想編纂一套白話佛典,以使法雨均沾,普利十方。
一九九一年,這個心願總算有了眉目,是年,佛光山在中國大陸廣州市召開“白話佛經編纂會議”,將該套叢書訂名爲《中國佛教經典寶藏》。後來幾經集思廣義,大家決定其所呈現的風格應該具備下列四項要點:
一、啓發思想:全套《中國佛教經典寶藏》共計百余冊,依大乘、小乘、禅、淨、密等性質編號排序,所選經典均具叁點特色:
1曆史意義的深遠性
2中國文化的影響性
3人間佛教的理念性
二、通順易懂:每冊書均設有譯文、原典、注釋等單元,其中文句鋪排力求流暢通順,遣辭用字力求深入淺出,期使讀者能一目了然,契入妙谛。
叁、精簡義赅:以專章解析每部經的全貌,並且搜羅重要章句,介紹該經的精神所在,俾使讀者對每部經義都能透徹了解,並且免于以偏概全之誤謬。
四、雅俗共賞:《中國佛教經典寶藏》雖是白話佛典,但應兼具通俗文藝與學術價值,以達到雅俗共賞、叁根普被的效果,所以每冊書均以題解、源流、解說等章節,闡述經文的時代背景、影響價值及在佛教曆史和思想演變上的地位角色。
茲值佛光山開山叁十周年,諸方賢聖齊來慶祝,曆經五載、集二百余人心血結晶的百余冊《中國佛教經典寶藏》也于此時隆重推出,可謂意義非凡,論其成就,則有四點可與大家共同分享:
一、佛教史上的開創之舉:民國以來的白話佛經翻譯雖然很多,但都是法師或居士個人的開示講稿或零星的研究心得,由于缺乏整體性的計劃,讀者也不易窺探佛法之堂奧。有鑒于此,《中國佛教經典寶藏》叢書突破窠臼,將古來經律論中之重要著作,作有系統的整理,爲佛典翻譯史寫下新頁!
二、傑出學者的集體創作:《中國佛教經典寶藏》叢書結合中國大陸北京、南京兩大名校的百位教授學者通力撰稿,其中博士學位者占百分之八十,其他均擁有碩士學位,在當今出版界各種讀物中難得一見。
叁、兩岸佛學的交流互動:《中國佛教經典寶藏》撰述大部份由大陸飽學能文之教授負責,並搜錄臺灣教界大德和居士們的論著,藉此銜接兩岸佛學,使有互動的因緣。編審部份則由臺灣和大陸學有專精之學者從事,不僅對中國大陸研究佛學風氣具有帶動啓發之作用,對于臺海兩岸佛學交流更是助益良多。
四、白話佛典的精華集粹:《中國佛教經典寶藏》將佛典裏具有思想性、啓發性、教育性、人間性的章節作重點式的集粹整理,有別于坊間一般[照…
《因明入正理論譯注(宋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