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因明入正理论译注(宋立道)▪P2

  ..续本文上一页消化,紧紧围绕因三相,从宗因喻上去总结可能的逻辑过失。他的论著无论就层次性条理性而言,都达到了古代逻辑著作的最高水平,确实是初学因明者的门径。

  因明学分古新两大阶段。其间的分水岭便是陈那菩萨。古因明的理论水平可以征之无著、世亲两菩萨的著作。无著是大乘有宗,亦称瑜伽行派的创始人。世亲菩萨是他的弟弟,先从说一切有部出家。相传曾因听哥哥诵读《十地经》而幡然悔悟,弃小乘而宗大乘。兄弟二人的著作中显露出对古代印度正理派逻辑成果的批判吸收。但大致说来,古明因至世亲时,仍然没有成熟到精密准确性确的地步。所以,窥基才说“爰暨世亲,咸陈轨式。虽纲纪已列,而幽致未分,故使宾主对扬,犹疑立破之则。”

  到世亲的弟子陈那时,因明学因之而得长足发展。据西藏佛教学者多罗那他[注释:多罗那他(约公元一一七五——一六三四年),原名衮噶宁波,出生于后藏喀热琼尊。一六O八年,撰成《印度佛教史》。]说,陈那是南印度建志地方的星伽薄多城人,出身婆罗门。先从犊子部出家,与师见不合而出走。四处问学,后师事世亲菩萨,受持大小乘经典五百部,总持真言囊括其内,曾亲见文殊菩萨,得以随愿闻法。据说,他辩才无碍,挫败许多外道,都使归依佛法。

  世亲一系的学问大致分四家:陈那为其中独重因明者。他曾于当时印度最有声望之文化学术中心那烂陀寺讲授唯识和因明学。陈那菩萨的因明著述有《因轮抉择论》、《正理门论》、《集量论》等,其学术风格分为两期,前后殊为差异。早年讲因明偏于论议逻辑,晚年学问至炉火纯青之时,融佛学于一体,尽铸于《集量论》之中。

  如果说,古因明对于佛家,仍只是论议工具的话,从陈那《集量论》往后,因明已经成为了佛家哲学的组织手段,通过对人类认识根源的考察分辨,使逻辑与认识论内在联系起来;又通过认识论而提出了如何达到宗教本体的问题,从而引出了真理观、实践论。

  陈那菩萨之后,因明学上的重要人物便是本论著者商羯罗主,又称天主,梵名Sankarasvamin。商羯罗意为“骨架”。印度人多受婆罗门教影响,信仰在自在天。说大自在天为导化人间众生,常变化为二十四种形状,其中之一便是修苦行而成的骨瘦如柴状,如同骨架。因而商羯罗也是大自在天的别名。至于商羯罗主一名,得之于本论作者的父母。当初他父母盼望得一儿子,便向大自在天祈祷,以后意愿得果,便给孩子起名“商羯罗主”,希翼大自在天为之作主。

  本论作者的生平我们一无所知。今存之梵本《入正理论》并没有作者署名。印度人古时候并无著书留名的习惯。汉译《入正理论》的作者名是玄奘加上去的。玄奘在印度曾多次听人讲解此论,这个名字当不是随便杜撰,应该是确有所出的。据说,商羯罗主是陈那的弟子。《入论》的理论结构也极近陈那早年的学说。陈那早年游学于南印度各地。商羯罗主也多半为南印度人并于彼时追随其师。

  《入正理论》是汉译佛家因明著作中仅存的两部印度著述之一。西藏也有本论的藏译本。但藏传佛教中更重视法称量论著作。《入论》的第一个藏译本出在约十世纪时。但西藏学者原先只是耳闻而并未见过陈那的《正理门论》,故以为《入论》便是《正理门论》,因而将陈那当成了《入论》的作者。以讹传讹。直到十三世纪时,西藏又从另一个梵本译出了《入论》,但仍以为陈那是《入论》的作者。

  《入论》梵本在近代一直被认为已经佚失。本世纪初,印度学者维地雅布萨那,又称明庄严者,著《印度逻辑史》,也认为本论梵本不存。其实,它保存在耆那教的经典之中。十一世纪时耆那教的师子贤还著有《入正理论疏》。最先发现并将《入论》梵本刊行于世的是俄国学者米洛诺夫(公元一九三一年)和印度的巴罗达东方研究所(公元一九二七年)。两个梵本均与现存汉藏译本互有出入。玄奘大师当初翻译依据那个本子尚无定论。

  中国特别重视陈那早期的因明论著。由于西藏佛教的传入是在陈那再传弟子法称学说在印度盛弘之后,所以藏人特重量论,法称因而也享有盛誉。这就形成了佛学当中,藏汉因明的不同风貌。

  因明学在中国的讲传人,一开始便与创立法相宗的玄奘大师联系在一起,正是玄奘及其高足窥基,对因明学传布作出了不容置疑的重大贡献。玄奘在因明学上的精深造诣得之于他在印度时的悉心钻研。他在戒日王设的无遮大会上立“真唯识量”以及学成归国前修订仗林山胜军居士的“诸大乘经是佛说”一量,足以说明,其因明学水平已达当时印土学术界的顶峰。

  玄奘归国后二年,即贞观二十一年(公元六四七年),尽管当是正忙于翻译《瑜伽师地论》这部大论,但仍抽时间译出了《入正理论》;又二年(贞观二十三年)再译出了《正理门论》。

  《入正理论》以二悟八义为纲目,其中又以真能立、似能立为主干。真能立讲三支,突出因之三相;似能立便围绕宗因喻讲三十三重过失。实际上从《人论》的内容也可以看到印度逻辑著作的基本成份,即:量论部份,它涉及到知识和获得知识的方法,在《入论》中这是现比二量,也即是“立具”的部份;论式部份,这指获得正确知识或知识推理方式及其理论,《入论》中便是三支以及以因为中心的三相理论;第三部份便是谬误论的研究,这指似能立、似能破等等。

  现存《入论》的注疏中,最完整也最重要的便是窥基的《因明入正理论疏》。此疏份量颇大,解释详尽,是公认的了解因明学的基本教材。俗称《因明大疏》,或简称《大疏》。《大疏》是我们释译《入正理论》的基本依据。但窥基的《大疏》也未完成,约讲解了《入论》的六分之五。窥基弟子慧沼接著该论中“似能立不成”往下注疏,续成其师的工作。

  当初玄奘在长安译出因明二论,作为一门新学科,在僧俗知识界中轰动一时,颇有众多学人锐意专研,一时疏记文字蜂起,有“译寮僧伍竞造文疏”之说。从贞观二十一年至开元年间,《入论》疏记已有二十余部,《门论》也有十六——十七部注疏。现在仅存神泰、净眼的《正理门论疏》,且已是残本。《入正理论疏》也只有文轨的《庄严疏》残本。窥基《大疏》八卷,其弟子慧沼及再传弟子智周的疏释,由智周弟子的神昉传至奈良,作为“北寺传”的学术内容保存下来。延至我国明代,连《大疏》也已佚亡。明僧智旭研究因明,所据者也只是宋代延寿《宗镜录》中保存的一些片段了。直到清沫,石埭杨仁山居士才从日本取回《大疏》全本,由金陵刻经处刊行于世。

  总而言之,从因明学在东亚的传播看,它在我国藏地,甚而在东邻日本的遭遇都此汉地要好一些。在我国汉地和朝鲜、日本的因明学传统中,《因明入正理论》又享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今天首先对《入正理论》加以现代汉语的译注,以期更多的人,通过这部被采用为入门教材已有千余年历史的因明论著,了解佛教因明,最终也入于正理。

  总序

  自读首楞严,从此不尝人间糟糠味;

  认识华严经,方知己是佛法富贵人。

  诚然,佛教三藏十二部经有如暗夜之灯炬,苦海之宝筏,为人生带来光明与幸福,古德这首诗偈可说一语道尽行者阅藏慕道,顶戴感恩的心情!可惜佛教经典因为卷帙浩瀚,古文艰涩,常使忙碌的现代人有义理远隔,望而生畏之憾,因此多少年来,我一直想编纂一套白话佛典,以使法雨均沾,普利十方。

  一九九一年,这个心愿总算有了眉目,是年,佛光山在中国大陆广州市召开“白话佛经编纂会议”,将该套丛书订名为《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后来几经集思广义,大家决定其所呈现的风格应该具备下列四项要点:

  一、启发思想:全套《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共计百余册,依大乘、小乘、禅、净、密等性质编号排序,所选经典均具三点特色:

  1历史意义的深远性

  2中国文化的影响性

  3人间佛教的理念性

  二、通顺易懂:每册书均设有译文、原典、注释等单元,其中文句铺排力求流畅通顺,遣辞用字力求深入浅出,期使读者能一目了然,契入妙谛。

  三、精简义赅:以专章解析每部经的全貌,并且搜罗重要章句,介绍该经的精神所在,俾使读者对每部经义都能透彻了解,并且免于以偏概全之误谬。

  四、雅俗共赏:《中国佛教经典宝藏》虽是白话佛典,但应兼具通俗文艺与学术价值,以达到雅俗共赏、三根普被的效果,所以每册书均以题解、源流、解说等章节,阐述经文的时代背景、影响价值及在佛教历史和思想演变上的地位角色。

  兹值佛光山开山三十周年,诸方贤圣齐来庆祝,历经五载、集二百余人心血结晶的百余册《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也于此时隆重推出,可谓意义非凡,论其成就,则有四点可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佛教史上的开创之举:民国以来的白话佛经翻译虽然很多,但都是法师或居士个人的开示讲稿或零星的研究心得,由于缺乏整体性的计划,读者也不易窥探佛法之堂奥。有鉴于此,《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突破窠臼,将古来经律论中之重要著作,作有系统的整理,为佛典翻译史写下新页!

  二、杰出学者的集体创作:《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丛书结合中国大陆北京、南京两大名校的百位教授学者通力撰稿,其中博士学位者占百分之八十,其他均拥有硕士学位,在当今出版界各种读物中难得一见。

  三、两岸佛学的交流互动:《中国佛教经典宝藏》撰述大部份由大陆饱学能文之教授负责,并搜录台湾教界大德和居士们的论著,藉此衔接两岸佛学,使有互动的因缘。编审部份则由台湾和大陆学有专精之学者从事,不仅对中国大陆研究佛学风气具有带动启发之作用,对于台海两岸佛学交流更是助益良多。

  四、白话佛典的精华集粹:《中国佛教经典宝藏》将佛典里具有思想性、启发性、教育性、人间性的章节作重点式的集粹整理,有别于坊间一般[照…

《因明入正理论译注(宋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因明典籍目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