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入正理论译注
作者:宋立道
目录
前言
总序
题解
经典
源流
解说
1序分
2正宗分
第一章真能立门
第二章似能立门(一)
第二章似能立门(二)
第三章真现量门、真比量门
第四章似现量门
第五章似比量门
第六章真能破门
第七章似能破门
前言
佛典浩若烟海,尤以其中因明之书难以索解。其原因之一在:会昌法难以后,因明典籍多有散失,僧人不遑自保。待佛事略有恢复,已很难顾及这门学问。以后千余年间,释门重禅悟,教外讲性理,故因明学已成“文化断层”。
自清末民初以来,才有硕学通家、有识之士对海内外因明著述作了大量搜集整理校刊及研究的工作。但对佛典,尤其对因明论疏作白话翻译的事是前所未有的。
唐人译经,文体极近六朝,美丽与流畅自不待言,尤其是玄奘所译的经典,今天我们读起来依然朗朗上口。但如果要从义理上下功夫,我们觉得困难的多半是名相概念,其中有一些又还是玄奘大师的衍义,这也是无法的事,当初翻译佛典时,汉地人有自己的文化,对于印度语言以至思惟习惯都几乎是茫然的。而对这异文化圈内的最深层部份的宗教哲学加以宣传说明的,只有几个学问高僧。
天份之高如玄奘大师,在翻译中只好参考前人以往关于形而上问题的思辨,借用其中的某些概念,虽然可能赋予新义,但本身也是容易引人误解。遇到连譬喻也无法说明时,除了另立名相又有什么办法呢?这就为当时佛典的传播增添了困难。所以古代译经完成之后,译师还有自己在寺庙中讲解的任务。
名相概念是他个人或他周围几个人依据自己的理解借用或杜撰的,不经他在经典外的解说诠释,别人如何能懂?正因为对佛经本文的理解同各时期学问僧人的学术背景分不开,而古代的文化传播媒介有限,基本的共识只能存在于局部文化圈子中。就是说,很难对印度佛教本文达成较大范围的共识;而佛教经典中深奥玄远的哲学观念又是中国人不熟悉的。由于理解体会的差异,使得在一个历史时期,同一经典,往往译本迭出。
时过境迁,我们在一千余年后来读唐人甚而唐以前的译本,当然会更有隔膜的感觉。面对著具深邃含义的经典,往往不知所云。以现代汉语译释佛典的著眼点是这样的:要使更多的人听闻佛法,回心向善,除了使用普通人都明白的白话,恐怕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为此,笔者以白话重译佛典,在某种程度上是将佛家特有的名相塞进现代人的日常语词概念,加之我们的翻译本文又不是梵本,而仅仅是公认的优秀汉译本,这就免不了有削足适履的危险。不过,在这个再消化的过程中,只要从整体著眼,多联系上下文去把握体会名相涵义,便不会离经典原意太远。
所幸是《入正理论》这样的佛教逻辑教科书,一方面它具有理论体系的严密性与一致性,有利于我们从全局去把握范畴概念。何况原著者商羯罗主的叙述已有清晰的条理性:另一方面,还有近现代学者对因明学研究阐释而留下的不少文字资料,使我们得以准确地把握历来争论分歧较大的许多因明术语。
我们这一时代的人,都是在“西学东渐”后形成的教育制度下受熏陶的,稍微有些素养的也都接触过西方形式逻辑。因而我在《入正理论》的释文部份有时采用亚理士多得逻辑学说作比附性说明。笔者又觉得,有志于佛学研究或因明研究的读者必将抛弃我们的讲解,披阅佛典,直探本源。
因此,我们不过份扮演著不高明的领路人的角色。这就要求保留较多的具有佛家特色的名相概念。因而笔者只在译文时多使用形式逻辑术语,在释文部份也只在开始见面时,借亚氏逻辑术语对照比附,后文中则尽量采用玄奘窥基师徒传习因明时用的术语。读者会发现,释文后半部份的形式逻辑术语逐渐减少了。笔者所希望的,是在有助于初学佛者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接近玄奘窥基的理解。
还有一点要说明一下,佛教因明理论中,现理与比量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因明”一词是佛教术语,窥基以为“因乃诸法之因,明乃彻法之智,乃至万法之因,明了无碍”。因明被认为是对思惟形式和规律进行研究的学问。至于逻辑,印度的外道也讲求,他们称之为“正理”。但“正理”更主要地是关于论证的理论,佛家的“因明”还包含了认识论的部份,因而更多地被称为量论。
量论是佛教晚期发展阶段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七世纪时的中国尚不太强调因明中的认识论内容。这一关系到佛教本体的认识与把握的思想精髓,甚至未引起玄奘本人的重视。其实这些恰恰是唯识法相宗中,世亲菩萨以下直至陈那菩萨,不断发展推进学说的必然归宿。陈那将佛家本体学说融通于认识论而形诸因明,不可谓贡献不大。
笔者就《入正理论》讲现比二量分别时,有意多介绍因明家关于现量学说的基本原则,以期引起重视。当然,略过这一段文字并不影响对因明逻辑原则的理解的。为什么呢?谈逻辑不妨悬置本体论,但谈宗教解脱,至离不了本体论及有关本体的认识论、实践论。
《因明入正理门论译释》虽然完成了,但笔者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之处,比比可见。古人说,译经大事,错谬一字,虽免堕阿鼻地狱。就笔者言,虽有谬误,但绝无毁谤三宝的意思。望读者识之。
题解
《因明入正理论》由唐代佛教大学者、大旅行家及大翻译家玄奘法师于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六四七年)译成汉文。本论的梵文名称为Nyayapravesa sastra。此论汉译名称中的“因明”二字是玄奘大师加进去的。“因明”梵名为Hetuvidya,Hetu为“因”,指立论推理的基础和依据;vidya为“明”,意指学问,指系统的学说。
以佛家话说,“明”取慧能破暗之义。佛家以为人生有诸多烦恼障碍,是为毒药,是为苦因。由烦恼生出种种妄想执著,颠倒见解。因而陷入自身手织的罗网,难以自拔。只有培养起如利剑的智慧,才能克服障碍,获得正觉。
就佛家言,修习之途无非戒、定、慧。而达到智慧,应该修习五明。故《地持》云:“菩萨求法,当于何求?当于一切五明处求。”五明指声明、医方明、工巧明及内明五种学问。
在佛家看来,一切学问都有引发正当认识,最终导向大彻大悟的功效。在随俗的顺世间的层次上,佛家是倡导一切学问的。“因明”,可以释为藉理论而启人智慧的学问,同样可以破除黯障,引发正智。因明藉澄清认识源泉而剖析认识主体自身。又能通过建立立破之则而令他人舍伪归真。
玄奘的高足窥基[注释:窥基(公元六三二——六八二年)唐代学问僧。法相宗实际创始人。著述甚丰,号称“百部疏主”。因明学在汉地的主要传人。所著《因明入正理论疏》为研究因明学的基本著作,又称《大疏》或《因明大疏》。]大师在释《因明入正理论》一名时,扣着“因”的名称作了五种解释。照他的意思“因”是借语言形式表达的理由,立论人借语言提出主张,“建本宗之鸿绪”;“明”则说敌证一方的智慧,如灯照物,对立者语言加以把握。“非言无以显宗,含智义而标因称,非智无以洞妙,苞言义而举明名。”意思是说“因明”本身就隐含了对语言和智慧的肯定。因是引起智解的,明是智慧对语言内涵的了解。语言所欲传达的立者所宗的正理,由此语言,未生之智慧得以产生,生出智慧便是入正理。“由言生因故,敌者入解所宗,由智了明故,立者正理方显。”
从“因明”二字,可以看出玄奘对于语言在认识活动中功用的估价,因为在佛教有关逻辑的所有论著中,似乎还没有发现标题中有“因明(Hetuvidya)”的梵名词。窥基对本论标题的解释发挥当然应该是循玄奘而来。由涉及语言在表达和理解中的作用,窥基(当然更有玄奘)在因明学中注入了对语言特性的研究。
按玄奘师徒的说法,“因明”之“因”从广义来看,有生因和了因两方面。生因有言生因、智生因和义生因三者:了因则有智了因、言了因和义了因三者。生了二因中又唯以“言生”、“智了”为基本意义。正是语言传达了道理,正是语言成为了听闻者的直接了悟对象。离开了智慧和理性能力,也就丧失了语言和逻辑的全部意义。因而,“因明”是藉语言表达而引人智慧的,智慧生出也就意味着达到并进入了正理。
另一方面,《入正理论》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首先,“正理”兼有逻辑的与伦理的两种意义,从而“入正理”便意味着凭藉本论登堂入室去把握逻辑思惟的原则和佛教的解脱之道。还有一种解释是与陈那菩萨的《正理门论》[注释:陈那《正理门论》有两个汉译本。一为玄奘译,一为义净译出。专家认为两个本子属同本异译。因而内容基本相同。仅义净译本(它译出于唐景元二年,即公元七一一年)在第一颂之后多出约三三O个字的译文。一般认为义净手中当时有一个《正理门论释本》,但他为什么不将释文译完呢?恐怕我们永远不会得知个中究竟了。]相关的。陈那针对外道[妄说浮翳,遂生趣解之由,名为门论。]专门为澄清认识逻辑而撰写了《正理门论》。但陈那此论含义深奥,也不是随便就可以掌握的,所以他的弟子商羯罗主对《正理门论》条分缕析,整理总结,有所损益,撰写了《入正理论》,用窥基的话说,即“恐后学难穷,乃综括纪纲,以为此论,作因明之阶渐,为正理之源由,穷趣二教称之为人,故依梵语曰:因明正理入论”。就是说,《入正理论》只是作为达到陈那《正理门论》的阶梯。
《正理门论》分真似能立和真似能破两大部份,其中虽仍保留了对九句因的论述,却没有对因三相之第一“遍是宗法性”加以强调;其讲解似能破,即讲解对有过失论式的破斥部份,倒根据《正理经》所列的十四种过失发挥。大体看来,该论内容有些庞杂,不宜于初学因明者掌握。因此,《入正理论》的作者商羯罗主对陈那学说加以…
《因明入正理论译注(宋立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