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明入正理論譯注(宋立道)▪P5

  ..續本文上一頁協會出版過法尊法師的《量評釋論》漢譯本,他是從藏譯本譯過來的。其余七種至今未有漢譯本。法稱八書,現尚存梵本者僅《量評釋論》和《正理滴論》。

  法稱對于陳那的邏輯理論進行了多處改造。首先,關于叁支比量中喻支的作用,他另加估價。法稱認爲,作爲最重要邏輯範疇的因完全包攝了喻的功能。即是說,他批判了因爲正因,喻爲助因的說法。他以爲因叁相之後二相已經取代了喻的作用,並不一定要在形式上列出喻來。

  另外,在釋爲自比量時,他給正因下有一個定義“宗法,彼分遍,正因此叁種”。即是說,因是宗上有法之法,簡稱“宗法”,同時又被宗上能別,即所立宗法所遍充。原文的“彼分遍”之“彼分”指所立宗法,亦即能別。且此“彼分”在語法形式上爲具格,即被當作工具或使動者,而“遍”字又是被動的分詞,所以連起來解釋,即說正當的因是被宗上的能別一法所遍充的,能別爲能遍充,爲上位概念,正因是所遍充,是下位概念。有了這一對概念的外延方面的上下位關系,能立因與所立宗的不相離性已經得到保證,不再需要像陳那樣,要以同喻來說明不相離性,又以異喻來止濫。法稱的這一改進,在邏輯思惟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在這樣一個基礎上,法稱又斷言,叁支比量中,保留喻體就行了,喻依的實例是多余的。再加上他主張叁支位置可以倒過來,不再是宗在先而後爲因,再後爲喻,即認爲應是喻體在先,然後爲因,然後爲宗之論題,這就完全同亞理斯多德式的叁段論邏輯推理過程相同了。法稱的論式當然更符合思惟發生的實際過程,因而更有利于實際的認識與論證活動。

  法稱又對因的種類再行裁定,認爲只有不可得比量因、自性比量因和果比量因叁者。例如:非親眼所見、非經驗所得不可謂某物存在,這未見感知便爲不可得因;其次,可以從種概念而推知屬概念,如見柳樹可以知道有樹,此爲自性比量之因;再有,從果之存在推知因也存在,如見煙便知有火。

  法稱又對陳那的過失類別進行裁減,抛棄了他認爲不符合經驗認識過程的種類。如不共不定因過和相違決定因過。對于前者,他堅持說,實際的認識論證過程中,沒有人會以一個同所欲證明的論題毫無關系的理由來作因,不共不定因只是九句因的排列組合而弄出來的,非常勉強,應該刪除。至于相違決定因,那是立量和破斥的雙方過份堅持本宗學說的緣故,只要實實在在從現量活動中尋求決定,就不會産生這種相持不下的論題。

  法稱以後,因明學在印度本土的承傳世系大致如下:第一家爲天主慧,他是七世紀時人,爲法稱注疏了除之外的《量評釋論》之其余叁品,即、和。天主慧的注疏極爲詳細,揭示了《量論》的字面意義,因而被稱作“釋文派”,此派在天主慧以下有其弟子釋迦慧和再傳弟子律天。釋文派主要流行于法稱家鄉,即南印度一帶。

  第二家爲法稱再傳弟子法上所創,法上約爲八世紀人。他的學術風格不限于字面上解說法稱,更善于探討發掘量論的義理,從認識論邏輯學方面都有發揮,因而此派稱“闡義派”。闡義派學說流行于迦濕彌羅一帶,即今克什米爾地區。以後傳入我國西藏,該學得以光大。承傳系統如下:法上→阿難陀→旺估班智達→釋迦吉祥賢→薩班。法上並未注釋法稱的《量評釋論》,但對于法稱其他的作品都幾乎有所注釋。《正理一滴》的梵本即因他作注疏而保存下來。該書也有英譯本,爲俄國學者舍爾巴茨基依據梵藏本對勘後英譯,收在他的《佛教邏輯》一書第二卷中。法上的弟子商羯羅阿難陀對《量評釋論》著有疏本。

  第叁家量論體系稱“明教派”,以慧相護爲代表。他強調要從法稱著作中發掘教理意義,突出了量論對解脫道的貢獻。他也對《量評釋論》除之外的叁品作了注疏,稱爲《量評釋論莊嚴疏》,以後他的弟子日護又爲《莊嚴疏》作注,閻摩梨又對他的老師日護的著作更作注釋。明教派一系主要流行于東孟加拉。

  以上是因明在印度本土的大致傳統。這門學問在漢地的傳播以從印度求學歸來的玄奘翻譯《入正理論》和《正理門論》爲標志。玄奘之前約一個半世紀,曾有一些因明著作,如前面提到的《方便心論》、《如實論》等譯出,但並未引起漢地反響。因明著作如果沒有人講解闡揚,如果不同佛學主張內在結合起來,是不可能傳習開來的。

  漢地因明的肇端既始于玄奘,也就與法相唯識學的傳習有不可分的關系。玄奘本人對因明學用功極大,造詣極深。試看他在印土習因明的學曆:六二八——六二九年,在迦濕彌羅國阇耶因陀羅寺從僧稱習《因明論》,應即《入正理論》;六叁一——六叁六年,在那爛陀寺戒賢大師再習《因明》;六叁七年,在南憍薩羅國從某婆羅門習《集量論》;六叁九年,又在那爛陀西底羅釋迦寺從般若跋陀羅“咨疑因明等”;六叁九——六四O年,又在那寺附近之仗林山從勝軍居士問學因明。玄奘本人的因明學水平,在當時的中印兩國,恐怕是難有人與之匹敵的。

  因明兩論在漢地譯出後,轟動一時。對這門新學問,僧俗兩衆都有不少人競相學習、銳意專研。例如文士呂才便通過釋門朋友借到玄奘在譯場中的講義,並依據神泰、靖邁和明晃的義疏而作《因明注解立破義圖》。至于寺廟當中,尤其玄奘門下,學習因明的氣氛更其熱烈。

  從貞觀二十一年,即譯出《入論》的那年,到開元年間,論著有幾十種之多,其中《入門》疏釋有二十叁、四種,而《門論》疏本也有十六、七種。玄奘弟子中爲《門論》作疏的有:文備、玄應、圓測、定賓;爲《入論》作疏者有:靖邁、勝莊、壁公、靈隽、玄範、順憬、文軌、淨眼、文備、窺基。高麗僧元曉著《判比量論》,神泰著《因明正理門論述記》。可惜,這些論疏多半佚亡,今僅存者爲神泰和淨眼的《正理門論疏》(均爲殘本),以及文軌的《入正理論疏》殘本一卷;于我國久已佚亡,賴日本法相宗保存下來的尚有窺基的《因明入正理論疏》及其弟子慧沼以及再傳弟子智周的疏科。

  窺基是玄奘高足,出身名門,十七歲出家,師事玄奘,天資過人,一生著述甚多,爲法相宗實際創宗人。其《因明大疏》不僅因爲保存較完整而有價值,且因爲其中記錄了玄奘當初在譯場上講因明時的口義。

  吾師王森先生說,近現代學者一般認爲玄奘于因明學每每有所獨創如四宗六因、因同異品、四相違分合等。但觀今日所見之十一世紀時耆那教中人師子賢的《入正理論疏》,尚多有與窺基所言相合者,據此看來,仍是陳那及後學在印土所傳習的內容。因此說玄奘師徒較忠實地傳播了印度佛教因明學說似更爲合理。

  玄奘是將因明當成看家本領傳授給窺基的。據說,當初玄奘開講唯識論,長安西明寺的高麗僧圓測買通人前來偷聽,回去後也在西明寺講唯識。窺基因此有些著急,玄奘便安慰他,說要給他講因明。窺基在因明學面的確也不負師望,以後似乎掌握了解釋因明疑難的最終裁判權。

  幹封年間(公元六六六——六六七年)新羅僧人順憬曾將小乘方面駁斥玄奘“真唯識量”的問題捎到長安,請玄奘作答,彼時玄奘已逝,便由窺基給以答難。以上顯示,玄奘所傳法相唯識門下,確有許多外國求學的僧人,如元曉、圓測、順憬等。順憬回國後,名聲很大,如窺基所言不錯,他可是“學苞大小,海外時獨稱步”的。

  窺基的高足是慧沼。窺基《因明大疏》只寫完了六分之五,“似能立不成”以下的六分之一便由慧沼補齊。慧沼本人也有好些因明疏科之作,順便列于次:

  《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一卷)

  《因明入正理論義斷》(一卷)

  《二量章》(一卷·佚亡)

  《因明入正理論略纂》(疑僞)

  《因明入正理論略疏》(二卷·殘)

  慧沼的弟子輩中也有不少因明論疏方面的著作,如:

  智周:《因明入正理論疏前記》(叁卷)

  《因明入正理論疏後記》(叁卷)

  如理:《因明入正理論纂要記》(佚)

  道邑:《因明入正理論義範》(佚)

  道巘:《因明入正理論義心》(佚)

  玄奘窺基所傳之法相唯識學在唐武宗滅法(會昌五年,公元八四六年)之時便已衰微,因明學也隨之在漢地逐漸失傳。但這門學問卻又因日本來唐求法的學問僧而在東瀛傳播,較完整地保存于日本的寺廟學術傳統中。

  公元六五叁年(唐高宗永徽四年),日僧道昭隨遣唐使到長安入玄奘門下。他一直到高宗顯慶六年(公元六六一年)歸國,創日本法相宗,史稱“南寺傳”。南寺傳的因明著述有:道昭第叁代弟子護命的《研神章》、《破乘章》、《分量決》;第五代明佺的《大疏裏書》、《因明大疏導》、《因明大疏融貫鈔》;第六代叁修和賢應各撰的《因明入正理論疏》。

  日本因明傳統中另有“北寺傳”一系,始于慧沼再傳弟子玄昉。玄昉于玄宗開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入唐從智周學習,以後歸國在奈良元興寺講學。其第四代秋筱山善珠著有《因明論疏明燈鈔》(十二卷)。

  智周門下另有一支,始終日僧智鳳、智鸾、智雄等。他們在八世紀的前幾年來唐,回國後也傳習因明。這一支傳統頗爲久遠。智鳳門下第叁代有神睿多人,其疏記如下:

  神睿:《因明入正理論疏記》

  春德:《因明入正理論記》

  空操:《因明入正理論疏記》

  平忍:《因明入正理論記》

  真興:《因明纂要略記》、《四種相違略私記》、《因明入正理論記》

  藏俊:《因明大疏抄》

  貞應:《因明入正理疏記》

  因明學在日本承傳久遠,佛寺中的因明著述也就始終不斷。晚至十八世紀,其華嚴派僧人鳳潭(公元一六五四——一七叁五年)還著《因明入正理論疏瑞源記》。此書爲窺基《大疏》之集注,其中包含許多今已失佚的資料,雖也有不少錯誤,但仍有珍貴價值。相形之下,我國漢地因明資料保存就太少了。宋元以後鮮見漢人因明著述。明代一批碩學高僧在這方面的確下過功夫,但他們的本文資料也僅僅是《入…

《因明入正理論譯注(宋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因明典籍目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