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辨論,長爪梵志的立論是“什麼都不接受。”佛陀就問道:“那你接受不接受“什麼都不接受”這個觀點呢?”長爪梵志無言,只好認輸。這不就是悖論嗎?由此管中窺豹,佛教理論與邏輯是存在密切聯系的。
參考文獻:
1. 鄧安生教授電子稿講義電子稿
2. 周昌樂編著.認知邏輯導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5
3. 張清宇,郭世銘,李小五著.哲學邏輯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5
4. Karl.信仰和真理之間:哥德爾的上帝觀. http://Hewmind40.com/01-2/karl.htmwmind40.com/01-2/karl.htm
5. 侯世達著,郭維德等譯.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壁之大成.商務印書館.1996.8
(注:本節摘自以下文章:
莊朝晖.淺談邏輯的演變及其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增刊)
3. 前人的研究
對唯識論和禅宗叁段論的研究工作目前還很少,我們以下主要談談前人對因明論的研究工作。
近現代,舍爾巴茨基,熊十力、虞愚、沈劍英、巫壽康等學者對因明論進行了研究。有些學者在研究中使用了西方邏輯來刻劃佛教邏輯,但這些學者使用的邏輯大多是比較傳統的邏輯系統(如羅素的邏輯系統),有些甚至是亞裏士多德的“叁段論”。
前輩學者的不足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1.這些學者多半是文科學者,又由于年代環境之所限,在研究中對于西方的邏輯分析等方法應用得還不夠。2.諸學者使用的數理邏輯系統有的是早期的邏輯系統,如懷德海和羅素所著的《Principia Mathematica》中提出的邏輯系統。雖然這本書是數理邏輯的一部集大成作,但是符號比較難懂,而且與現代數理邏輯的符號形式差別較大;3.學者使用較多的是命題邏輯,而命題邏輯在表達上比一階謂詞邏輯來得差;4.學者使用的數理邏輯系統是經典邏輯部分,但現在邏輯已經發展了分支衆多的非經典邏輯,如構造主義邏輯,模態邏輯,認識邏輯等等。而且更爲重要的是,我認爲非經典邏輯更適于用來表示佛教邏輯。比如構造主義邏輯不承認~~A可以推出A,即A的雙重否定並不是它本身。再如佛教邏輯也強調認識者在因明學中的作用,所以如果能引進認識邏輯來解釋因明學,應該會更圓滿,更能接近佛教邏輯的思想。
如何把佛學理論應用于當代邏輯學,還有如何以當代邏輯學來理解佛學理論?我認爲,這兩個問題都是十分有意義的。
4. 佛學與邏輯的結合舉例――以一階邏輯試解《因明正理門論》
4.1《因明正理門論》介紹
因明是佛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1]因明是梵語“希都費陀”(Hetuvidya)的意譯,“因”指推理的依據,“明”即通常所說的學;因明,就是古代印度關于推理的學說。因明大致可分爲古因明和新因明。陳那是新因明的代表人物,[2]《因明正理門論》是陳那的代表作,玄奘法師于公元649年譯成漢文。
4.2 以一階邏輯來解釋因明正理門論
所以,本文將采用一階謂詞邏輯來對因明正理門論嘗試進行解釋。有一點要說明的是,本文對因明正理門論的理解主要參考了文獻[4],[3]和[1]的理解,可能存在理解上的誤差。
4.2.1 《因明正理門論》的叁支論式
《因明正理門論》的推理是使用叁支論式,例如:
例1:
宗:聲是無常
因:所作性故(所作:是造作出來的)
同喻:若是所作見彼無常,猶如瓶等;
異喻:若是其常見非所作,猶如空等。
用圖可表示爲:
圖1 聲是無常的叁支表示法的圖示
宗的主詞稱爲宗有法,宗的賓詞稱作宗法。
我們定義如下符號:b爲瓶,c爲空,S(x)表示x是聲音,P(x)表示x是無常的,Q(x)表示x是所作的,則上述的叁支論式可表示爲:
宗: x(S(x) →P(x))
因: x(S(x) →Q(x))
同喻: x(Q(x)→P(x))
異喻: x(~P(x) →~Q(x))
4.2.2 同品與異品
《因明正理門論》裏說:“若品與所立法鄰近均等。說名同品。以一切義皆名品故。若所立無。說名異品。”同品,就是與所立法同類的事物;異品則是與所立法異類的事物。一個爭議是同品與異品是否包含宗有法?[3]巫先生認爲同品是宗有法以外,和所立法同類的事物叫同品;異品則是和所立法異類的事物。[4]剛曉法師則認爲同品是宗有法以外,和所立法同類的事物叫同品;異品則是宗有法以外,和所立法異類的事物。本文同意剛曉法師的說法,同品與異品皆不包含宗有法。
4.2.2.1 同品
同品,就是與所立法同類的事物。所有的同品構成了一個同品集,同品集可以符號化爲:
M={x|P(x)
4.2.2.2 異品
異品則是與所立法異類的事物。所有異品構成了一個異品集,異品集可以符號化爲:
N={x|~P(x)
注意:這裏的M、N不是公式,而是表示集合。
4.2.3 因叁相
因的第一相:遍是宗法性,用符號表示爲 x(S(x) →Q(x))
因的第二相:同品定有性,用符號表示爲 x(P(x)
因的第叁相:異品遍無性,用符號表示爲 x(~P(x)
4.2.4 九句因
《因明正理門論》說:“又此一一各有叁種。謂于一切同品有中。于其異品。或有。非有。及有非有。于其同品非有及俱。各有如是叁種差別。”即因和同品,異品的關系有如下九種。同品與異品是相對于宗法(如例1的無常性)而說的,所以九句因也可以表示爲因與宗法的關系圖,不過這裏要注意到同品與異品的合集並沒有構成全集,還要加入一個宗有法。(以下圖示略)
a. 因于同品有,于異品有:
這時所有同品和異品都有因,故所有不是聲音的事物都有因性,可以符號化爲:
x(P(x)
b. 因于同品有,于異品非有
這時因與宗法重合,即因就是同品。
可以符號化爲: x(P(x)
c. 因于同品有,于異品有非有
可以符號化爲: x(P(x)
d. 因于同品非有,于異品有
即因就是異品。
可以符號化爲: x(P(x)
e. 因于同品非有,因于異品非有
這時所有同品和異品都沒有因,故所有不是聲音的事物都沒有因性。可以符號化爲:
x(P(x)
f. 因于同品非有,于異品有非有
可以符號化爲: x(P(x)
g. 因于同品有非有,于異品有
可以符號化爲: x(P(x)
h. 因于同品有非有,于異品非有
可以符號化爲: x(P(x)
i. 因于同品有非有,于異品有非有
可以符號化爲: x(P(x)
其中只有第二句和第八句才是正確的因。
4.3 小結
本文采用一階邏輯來對因明正理門進行嘗試解釋,目前工作還很粗糙,還有很多地方有待進一步地改進和完善。以後還可以嘗試使用各種非經典邏輯來解釋因明論,如使用構造主義邏輯,認識邏輯,模態邏輯等等。
參考文獻:
[1]沈劍英.因明學簡論.全國邏輯學討論會論文選.1979
[2]陳那造,玄奘法師譯.因明正理門論.大藏經
[3]巫壽康.《因明正理門論》研究.生活讀書新知叁聯書店.1994.10
[4]剛曉法師.門論講記. Available in http://http://jcedu.org/edu/wenji/gangxiao/index.htm
5. 未來的研究方法
東方文明在直觀現象的描述上有自己的優勢,但是東方文明的一大缺點是分析能力不足。比如孔子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與康德的“普遍化原則”無疑是十分相似的,但東方人就沒興趣分析什麼叫“不欲”、什麼叫“施”?再如中國易經就有二進製的表述,但中國人缺乏把這種現象…
《佛教邏輯與佛教倫理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