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逻辑与佛教伦理初探
第一部分 佛教逻辑初探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爱因斯坦
1. 佛教逻辑浅谈
1.1 佛教简介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由释迦牟尼在印度创立,在汉代传入中国,从此在中土发扬光大,印度本土的佛教倒是逐渐式微了。
佛法重本质,追求实相(或称自性,真如等),发展了严谨精深的佛教理论。佛经有经,律,论三藏。汉译三藏有1,692部,共6,241卷。佛法的认识论,因明论等浩瀚精深,发展了极为精细,完善的理论体系,令人叹为观止。
传统的佛教逻辑一般指因明论,但在本文中,我想扩充佛教逻辑的概念,使之包含佛教的认识论,甚至禅宗三段论的逻辑。在认识逻辑、弗协调逻辑等非经典逻辑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扩充我认为是正当且必要的。
1.2 因明论浅谈
因明是佛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因明是梵语“希都费陀”(Hetuvidya)的意译,“因”指推理的依据,“明”即通常所说的学;因明,就是印度古典逻辑中佛家所发展起来的关于推理的学说。因明是大乘佛教的“五明”(即五门学问)之一。因明大致可分为古因明和新因明。陈那是新因明的代表人物,[2]《因明正理门论》是陈那的代表作,玄奘法师于公元649年译成汉文。
因明如果从历史上沿革上来分,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世亲以前的因明是古因明,陈那以后的因明为新因明。另外,从地域上来分,因明可以简单分为汉传因明和藏传因明。
1.3 唯识论简介及心的四分说
[3] 瑜伽宗是由印度弥勒、无著、世亲创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据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因为是依弥勒说、无著记录整理的《瑜伽师地论》为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国玄奘法师译传此宗并糅译十师之说为《成唯识论》,故此宗又称法相唯识宗,亦称慈恩宗。它的教义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总纲,以转识成智转依为宗旨。
[4]现代唯识宗的复兴,始于民国年间。杨仁山居士从日本请回大量唯识经典后,在其创办的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吕澄、王恩洋等人都致力于唯识学的研究。
整个唯识论体系极为浩瀚精深,令人望而兴叹,很少有学者能够对整个唯识论有较深入的理解。本人并不敢奢望对整个唯识论体系进行研究,而更倾向于对个别概念、个别教义进行逻辑化。
一个可能的切入点就是“四分”说,护法论师认为心可以分成四大部分,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里对“四分”的解释如下:“相分就是由识所变现的外境;见分就是能缘境的见照作用,自缘其所变的相分;自证分就是证知见分者;证自证分就是自证分的内向作用,由返照的结果,证知其自证分者。” [4]是否还需要自证自证分呢?如果这样,彼此的相互关系就会无穷无尽地演绎下去。但护法论师认为四分就已足够,无须更多。这里的“心”可以理解为我们平常所说的“思想”,那么“心”的结构就对应于“思想”的层次。这种思路对我是很有启发性的,我曾经建构了一个具有可数层次的逻辑系统ZFZ,但思考到元语言层以上的的层次时碰到了很大的难题。如果使用这种思路,是否思想的层次分为四层就可以了?我们还可以举个例子,比如一个学者对现实中的某种现象进行了观察;这位学者根据对这个现象的观察思考写出一篇论文;这位学者对写论文的方法进行了反思,并总结出了一个方法论。那么,如果这位学者再对写方法论的思想进行研究,并再写出了讨论“方法论”写作思路的新的方法论。那么这后一个方法论与前一个方法论是否有某种相同的特征,是否可以统称为方法论?这种思路与心的“四分”说是否相关?还可以再举一个更普遍的例子,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对物理学(physics)的反思产生的一门学科,那么对形而上学再进行反思将产生什么学科呢?meta-meta-physics
是不是还是形而上学?
1.4 禅宗三段论
禅宗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产生的一个派别。禅宗里面有著名的三段论句式“A;非A;A”。比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何来表示其中的转折递进关系?如何来刻划这种思想?
禅宗语录里经常有这样的语句,如“非想”,“非非想”,这种思想用一般的逻辑无法表达,我们能否设计一种逻辑来表达这种思想?考察上例,“非想”表示不要想,“非非想”表示连“不要想”这种想也不要想。再如“不执着”,也要“不不执着”,同时连“不执着”这种执着也不执着。笔者认为这里的“非非想”的两个“非”意思不一样,应该予以区分,第一个“非”与“非想”的“非”一致,比第二个“非”的层次高。“非想”,“非非想”可以改写成“无想”,“无不想”,可以理解为根本没有想这个概念。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在一部邓波尔的影片里,邓波尔就要上台演出了,这时候她的养父叫她不要怕。邓波尔说道:“我本来不怕,你现在反复叫我不要怕。呆会上台我怕了,就是你害的。”邓波尔本来就没有怕的概念,无所谓“怕”与“不怕”,她是“非怕”、“非不怕”。正是他的继父反复叫她不要怕,她才有了“怕”的概念,才会有“怕”与“不怕”之说。
我们可以尝试在一阶谓词逻辑K中引入一元连接词“无”,“无X”的语义可理解为X无定义。并引入公理:无X→ 无F(X) ,这里的F(X)表示含有X的公式。另一个连接词“有”定义为“~无”。
这个形式系统可称为“禅的一阶谓词逻辑系统”,它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禅宗宣扬要“超越逻辑”,我却想用逻辑来表达禅,是否是椽木求鱼一场空?
另外,能否使用弗协调逻辑来对禅的逻辑进行研究?弗协调逻辑与其它逻辑不同的主要一点就是弗协调逻辑认为从相互矛盾的两前提不能推出一切公式。另外,在弗协调逻辑中定义和区分了两种“非”号。其三,弗协调逻辑对“非”号有一个层次式的概念。
参考文献
[1]沈剑英.因明学简论.全国逻辑学讨论会论文选.1979
[2]陈那造,玄奘法师译.因明正理门论.大藏经
[3]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4]济群法师.唯识三十论讲记. Available in http://www.jiqun.com
2. 逻辑的演变及其与宗教的关系浅谈
2.1 逻辑的发展简述
[1]逻辑学是研究关于人的思维推理的一门学问。古典逻辑可追溯到公元前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现代逻辑则起始于莱布尼兹,他提出把一切推理都化归为计算并希望建立一套普遍的符号语言。英国数学家布尔则真正使逻辑代数化,他提出了布尔代数。但对现代逻辑贡献最大的则是德国数学家弗莱格,他完善了命题逻辑并给出了一个一阶谓词逻辑的公理系统。他的主要著作有《概念文字》和《算术基础》。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在《算术原理:新的论述方法》一书里对算术系统进行公理化。怀特海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一书,标志着现代逻辑走向成熟。罗素的弟子维特根斯坦写作《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探讨了逻辑与哲学的关系。维也纳小组建立了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其成员卡尔纳普进一步发展了逻辑语义及归纳逻辑。哥德尔对一阶谓词完全性定理与N形式系统的不完全性定理进行了证明,为二十世纪立下了一个不朽的丰碑。塔斯基对形式系统语义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丰富了逻辑语义学。在非经典逻辑方面,波兰数学家卢卡西维茨引进了多值逻辑,美国逻辑学家刘易斯引进了模态逻辑,荷兰数学家海丁引入了直觉主义逻辑。在非经典逻辑中,有个重要的“可能世界”的概念。它是由莱布尼兹首先提出,美国逻辑学家克里普克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可能世界语义。可能世界语义常常用于非经典逻辑的语义解释。
[2][3]现代逻辑可以分成以下四个主要分支:
a.现代数理逻辑:它包括一阶逻辑,逻辑演算,高阶逻辑,模型论、公理集合论、递归论和证明论等内容;
b.哲学逻辑:经典逻辑的扩展和非经典逻辑,包括模态逻辑、时态逻辑、多值逻辑、相干逻辑、直觉主义逻辑、认识逻辑、道义逻辑和弗协调逻辑,归纳逻辑等;
c.语言逻辑:逻辑句法、蒙太古语法、范畴语法、部分学、语篇表述理论、境况语义学、类型论逻辑等;
d.计算逻辑:动态逻辑、缺省逻辑、模糊逻辑、博弈论逻辑、非单调逻辑、程序逻辑、开放逻辑等。
各种逻辑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互相融合,共同发展。
2.2 逻辑与宗教的联系
逻辑与宗教的联系,则主要是由于逻辑的局限性。诸多逻辑学的大家最后选择了宗教:
a.[4]哥德尔证明了不完全性定理后,潜心于调和信仰和理性之间的鸿沟,试图建立“其精确程度将不逊于物理学”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并试图给出上帝存在性的本体论证明。
b.模型论的集大成者C.C.Chang最后信了佛教。
c.维特根斯坦说:“对于不可说的东西,我们只有沉默。”维氏还倡导允许矛盾的逻辑,目前弗协调逻辑的研究[3]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它认为从相互矛盾的两前提不能推出一切公式。
d.[5]美国人侯世达写作《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内容涉及逻辑、绘画、音乐还有禅宗。禅宗倡导超越逻辑,直达本体。
关于佛教逻辑与逻辑学的关系,可以举个例子。佛经里有长爪梵志与佛陀…
《佛教逻辑与佛教伦理初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