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邏輯與佛教倫理初探

  佛教邏輯與佛教倫理初探

  

  第一部分 佛教邏輯初探

  如果有一個能夠應付現代科學需求,又能與科學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愛因斯坦

  1. 佛教邏輯淺談

  1.1 佛教簡介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由釋迦牟尼在印度創立,在漢代傳入中國,從此在中土發揚光大,印度本土的佛教倒是逐漸式微了。

  佛法重本質,追求實相(或稱自性,真如等),發展了嚴謹精深的佛教理論。佛經有經,律,論叁藏。漢譯叁藏有1,692部,共6,241卷。佛法的認識論,因明論等浩瀚精深,發展了極爲精細,完善的理論體系,令人歎爲觀止。

  傳統的佛教邏輯一般指因明論,但在本文中,我想擴充佛教邏輯的概念,使之包含佛教的認識論,甚至禅宗叁段論的邏輯。在認識邏輯、弗協調邏輯等非經典邏輯飛速發展的今天,這種擴充我認爲是正當且必要的。

  1.2 因明論淺談

  因明是佛教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1]因明是梵語“希都費陀”(Hetuvidya)的意譯,“因”指推理的依據,“明”即通常所說的學;因明,就是印度古典邏輯中佛家所發展起來的關于推理的學說。因明是大乘佛教的“五明”(即五門學問)之一。因明大致可分爲古因明和新因明。陳那是新因明的代表人物,[2]《因明正理門論》是陳那的代表作,玄奘法師于公元649年譯成漢文。

  因明如果從曆史上沿革上來分,可以分爲兩大階段:世親以前的因明是古因明,陳那以後的因明爲新因明。另外,從地域上來分,因明可以簡單分爲漢傳因明和藏傳因明。

  1.3 唯識論簡介及心的四分說

  [3] 瑜伽宗是由印度彌勒、無著、世親創立的宗派。此宗主要依據有《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因爲是依彌勒說、無著記錄整理的《瑜伽師地論》爲根本教典而立的宗,所以叫瑜伽宗。我國玄奘法師譯傳此宗並糅譯十師之說爲《成唯識論》,故此宗又稱法相唯識宗,亦稱慈恩宗。它的教義以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爲總綱,以轉識成智轉依爲宗旨。

  [4]現代唯識宗的複興,始于民國年間。楊仁山居士從日本請回大量唯識經典後,在其創辦的支那內學院,歐陽竟無、呂澄、王恩洋等人都致力于唯識學的研究。

  整個唯識論體系極爲浩瀚精深,令人望而興歎,很少有學者能夠對整個唯識論有較深入的理解。本人並不敢奢望對整個唯識論體系進行研究,而更傾向于對個別概念、個別教義進行邏輯化。

  一個可能的切入點就是“四分”說,護法論師認爲心可以分成四大部分,即相分,見分,自證分,證自證分。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裏對“四分”的解釋如下:“相分就是由識所變現的外境;見分就是能緣境的見照作用,自緣其所變的相分;自證分就是證知見分者;證自證分就是自證分的內向作用,由返照的結果,證知其自證分者。” [4]是否還需要自證自證分呢?如果這樣,彼此的相互關系就會無窮無盡地演繹下去。但護法論師認爲四分就已足夠,無須更多。這裏的“心”可以理解爲我們平常所說的“思想”,那麼“心”的結構就對應于“思想”的層次。這種思路對我是很有啓發性的,我曾經建構了一個具有可數層次的邏輯系統ZFZ,但思考到元語言層以上的的層次時碰到了很大的難題。如果使用這種思路,是否思想的層次分爲四層就可以了?我們還可以舉個例子,比如一個學者對現實中的某種現象進行了觀察;這位學者根據對這個現象的觀察思考寫出一篇論文;這位學者對寫論文的方法進行了反思,並總結出了一個方法論。那麼,如果這位學者再對寫方法論的思想進行研究,並再寫出了討論“方法論”寫作思路的新的方法論。那麼這後一個方法論與前一個方法論是否有某種相同的特征,是否可以統稱爲方法論?這種思路與心的“四分”說是否相關?還可以再舉一個更普遍的例子,形而上學(meta-physics)是對物理學(physics)的反思産生的一門學科,那麼對形而上學再進行反思將産生什麼學科呢?meta-meta-physics

  是不是還是形而上學?

  1.4 禅宗叁段論

  禅宗是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交融産生的一個派別。禅宗裏面有著名的叁段論句式“A;非A;A”。比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何來表示其中的轉折遞進關系?如何來刻劃這種思想?

  禅宗語錄裏經常有這樣的語句,如“非想”,“非非想”,這種思想用一般的邏輯無法表達,我們能否設計一種邏輯來表達這種思想?考察上例,“非想”表示不要想,“非非想”表示連“不要想”這種想也不要想。再如“不執著”,也要“不不執著”,同時連“不執著”這種執著也不執著。筆者認爲這裏的“非非想”的兩個“非”意思不一樣,應該予以區分,第一個“非”與“非想”的“非”一致,比第二個“非”的層次高。“非想”,“非非想”可以改寫成“無想”,“無不想”,可以理解爲根本沒有想這個概念。

  再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在一部鄧波爾的影片裏,鄧波爾就要上臺演出了,這時候她的養父叫她不要怕。鄧波爾說道:“我本來不怕,你現在反複叫我不要怕。呆會上臺我怕了,就是你害的。”鄧波爾本來就沒有怕的概念,無所謂“怕”與“不怕”,她是“非怕”、“非不怕”。正是他的繼父反複叫她不要怕,她才有了“怕”的概念,才會有“怕”與“不怕”之說。

  我們可以嘗試在一階謂詞邏輯K中引入一元連接詞“無”,“無X”的語義可理解爲X無定義。並引入公理:無X→ 無F(X) ,這裏的F(X)表示含有X的公式。另一個連接詞“有”定義爲“~無”。

  這個形式系統可稱爲“禅的一階謂詞邏輯系統”,它還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禅宗宣揚要“超越邏輯”,我卻想用邏輯來表達禅,是否是椽木求魚一場空?

  另外,能否使用弗協調邏輯來對禅的邏輯進行研究?弗協調邏輯與其它邏輯不同的主要一點就是弗協調邏輯認爲從相互矛盾的兩前提不能推出一切公式。另外,在弗協調邏輯中定義和區分了兩種“非”號。其叁,弗協調邏輯對“非”號有一個層次式的概念。

  參考文獻

  [1]沈劍英.因明學簡論.全國邏輯學討論會論文選.1979

  [2]陳那造,玄奘法師譯.因明正理門論.大藏經

  [3]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4]濟群法師.唯識叁十論講記. Available in http://www.jiqun.com

  2. 邏輯的演變及其與宗教的關系淺談

  2.1 邏輯的發展簡述

  [1]邏輯學是研究關于人的思維推理的一門學問。古典邏輯可追溯到公元前亞裏士多德的叁段論。現代邏輯則起始于萊布尼茲,他提出把一切推理都化歸爲計算並希望建立一套普遍的符號語言。英國數學家布爾則真正使邏輯代數化,他提出了布爾代數。但對現代邏輯貢獻最大的則是德國數學家弗萊格,他完善了命題邏輯並給出了一個一階謂詞邏輯的公理系統。他的主要著作有《概念文字》和《算術基礎》。意大利數學家皮亞諾在《算術原理:新的論述方法》一書裏對算術系統進行公理化。懷特海與羅素合著的《數學原理》一書,標志著現代邏輯走向成熟。羅素的弟子維特根斯坦寫作《邏輯哲學論》,《哲學研究》探討了邏輯與哲學的關系。維也納小組建立了邏輯實證主義哲學,其成員卡爾納普進一步發展了邏輯語義及歸納邏輯。哥德爾對一階謂詞完全性定理與N形式系統的不完全性定理進行了證明,爲二十世紀立下了一個不朽的豐碑。塔斯基對形式系統語義的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豐富了邏輯語義學。在非經典邏輯方面,波蘭數學家盧卡西維茨引進了多值邏輯,美國邏輯學家劉易斯引進了模態邏輯,荷蘭數學家海丁引入了直覺主義邏輯。在非經典邏輯中,有個重要的“可能世界”的概念。它是由萊布尼茲首先提出,美國邏輯學家克裏普克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立了可能世界語義。可能世界語義常常用于非經典邏輯的語義解釋。

  [2][3]現代邏輯可以分成以下四個主要分支:

  a.現代數理邏輯:它包括一階邏輯,邏輯演算,高階邏輯,模型論、公理集合論、遞歸論和證明論等內容;

  b.哲學邏輯:經典邏輯的擴展和非經典邏輯,包括模態邏輯、時態邏輯、多值邏輯、相幹邏輯、直覺主義邏輯、認識邏輯、道義邏輯和弗協調邏輯,歸納邏輯等;

  c.語言邏輯:邏輯句法、蒙太古語法、範疇語法、部分學、語篇表述理論、境況語義學、類型論邏輯等;

  d.計算邏輯:動態邏輯、缺省邏輯、模糊邏輯、博弈論邏輯、非單調邏輯、程序邏輯、開放邏輯等。

  各種邏輯並不是孤立的,它們往往互相融合,共同發展。

  2.2 邏輯與宗教的聯系

  邏輯與宗教的聯系,則主要是由于邏輯的局限性。諸多邏輯學的大家最後選擇了宗教:

  a.[4]哥德爾證明了不完全性定理後,潛心于調和信仰和理性之間的鴻溝,試圖建立“其精確程度將不遜于物理學”的宗教、哲學和倫理學,並試圖給出上帝存在性的本體論證明。

  b.模型論的集大成者C.C.Chang最後信了佛教。

  c.維特根斯坦說:“對于不可說的東西,我們只有沈默。”維氏還倡導允許矛盾的邏輯,目前弗協調邏輯的研究[3]就是這方面的內容,它認爲從相互矛盾的兩前提不能推出一切公式。

  d.[5]美國人侯世達寫作《哥德爾艾舍爾巴赫-集異壁之大成》,內容涉及邏輯、繪畫、音樂還有禅宗。禅宗倡導超越邏輯,直達本體。

  關于佛教邏輯與邏輯學的關系,可以舉個例子。佛經裏有長爪梵志與佛陀…

《佛教邏輯與佛教倫理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