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邏輯與佛教倫理初探▪P3

  ..續本文上一頁進一步抽象這根筋,傳說萊布尼茲看到八卦而進一步研究出二進製,這個傳說我認爲是很可信的,至少是合理的。基于以上的認識,我認爲,借助西方的科學方法,對傳統思想及佛教思想的一些描述進行重新定義、整理、進而深入分析,這將是十分有意義的工作。

  在未來對佛教邏輯的研究中,將采用以下的方法:

  1.進一步熟悉非經典邏輯主要分支的基本原理,特別是模態邏輯、認識邏輯和弗協調邏輯。同時在研究中,注意選擇適于表達佛學觀點的邏輯系統並對之進行適當擴充。

  2.進一步熟悉佛學裏的因明論,認識論,熟讀佛教邏輯的主要經典,注意收集從法師大德對佛教邏輯的闡述,關注中國乃至國外學者對佛教邏輯的研究工作。在收集資料中,更著重思想,而不是材料的考據。

  3.從佛教因明論與認識論中抽取整理出佛學的描述,並嘗試使用西方的當代邏輯學方法對之進行概念化、術語化,盡量以命題的形式進行定義,並使得定義與原義的區別盡量的小。

  4.使用西方邏輯學中的演繹推理對概念進行推廣、分析和比較。

  5.注重概念中的一致性問題,努力減少不一致情況的發生。

  第二部分 佛教倫理初探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法句經》

  1. 倫理學爲何與宗教有關?

  倫理學,按包爾生的定義,是一門關于風俗或道德的科學。(見包爾生《倫理學體系》)那麼倫理學爲何與宗教有關呢?

  何懷宏先生在《倫理學是什麼》[1]裏提到,人類文明的進展在道德文明方面並沒有和物質文明一樣進步,在某種意義上反而是一種倒退。由“失道而後德”到“失德而後義”,再到“失義而後刑”,如果“義”再被破壞,就會“失刑而後亂”。這裏的“道”可理解爲最高層次的“善”,“德”指價值理想和德性觀,“義”指原則義務,“刑”指法律刑法。當人類沿著道德的譜系一層層地往下走的時候,西方學者的麥金太爾以尖銳的形式提出了“今天的人類將何去何從?是尼采還是亞裏士多德?是德性倫理還是非道德主義?”麥金太爾的答案是轉向古代,而何懷宏先生的答案是德性倫理和非道德主義之外的第叁條道路――以原則規範爲中心的倫理學類型。何懷宏先生的這個答案我理解爲一種普通主義的底線倫理。但這種底線倫理的基礎夠紮實嗎?這種底線倫理可以解決人類的問題嗎(特別是處于失序時)?我對這兩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我認爲在當前語境下,不僅需要一種普通主義的底線倫理,也需要一種類似“至善”的最高倫理。或者可以這麼說,我的答案是麥金太爾與何懷宏兩者的結合,但我更傾向麥金太爾。

  那麼這種“至善”的倫理體系來自哪裏呢?哲學?宗教?

  康德在1795年寫下了《永久和平論》,爲國與國之間的永久和平,製定了一些先決條款和正式條款。康德以爲人類正在走向從善的道路,但冷酷的曆史嘲笑了哲人的“天真”,康德死後兩百年內發生了數次戰爭,上個世紀更是以兩次世界大戰達到高潮。剛剛去世的當代著名倫理學家羅爾斯于1999寫出了《萬民法》(The Law of peoples)。誰知就在兩年後,發生了震驚全球的“911事件”。

  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裏提出了“如果上帝死了,是不是一切都可以做?”這個問題。或者換一種說法,沒有宗教作爲基礎,道德是否可以成立?在一個有序的社會中,我趨向于認爲沒有了宗教,道德依然可以成立。例如,幾千年的中國文明主要並不是以宗教,而是以儒家理論作爲道德基礎。但是問題是如果處在一個失序(如戰亂,災荒)的社會中,沒有了宗教,道德是否可以成立?在這裏,我認爲是不成立的。從古以來,秦始皇焚書坑儒,當代居然還有人以“天下”之名爲他歌功頌德;項羽坑敵二十幾萬,當代居然還有人認爲這是“果決”的行動;上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奧斯維幸”;美蘇冷戰……這些事件無不在警示著人類的道德規則是有限的。

  “奧斯維幸”以後,倫理學是什麼?生活在物質文明的當代,我們可能會認爲,“奧斯維幸”已經遠去,當今的世界已經有了穩定的規則。但“911事件”給我們當頭一棒,“奧斯維幸”並未離我們遠去,也許這黑色的幽靈正躲在地球上的哪個角落裏,或者正躲在我們的心靈裏的哪個角落裏。在我自身及我的視野所見,我看到蔑視理性的激情在泛濫,我看到了理性的自負在瘋狂地滋長,我看到極端利已的功利主義在被道德化,我看到一部歌頌極權者的影片正在流行。也許這黑色幽靈正在秘密地醞釀著,也許這黑色幽靈的下次爆發,將不再只是“奧斯維幸”,而將是更大的災難。

  “最大的曆史教訓就是人們看來簡直就沒有從曆史中學到什麼東西。”爲何會這樣?人類爲何不聽從康德的“永久和平論”,人類爲何沒學會反省?是不是以哲學爲基礎的倫理學力度不過?是不是當社會失序的時候,以哲學爲基礎的倫理學首先遭到了踐踏?

  我認爲,“至善”的倫理體系來自哲學是不能讓人放心的。帶著這些懷疑,我的目光投向了宗教。

  2. 爲何是佛教

  在諸宗教中,我的目光最後投向了佛教。首先,佛教更注重和平。基督教曾經有爲了傳播教義的“十字軍東征”,伊斯蘭教目前還有以“聖戰”爲名義的“人體炸彈”。而縱觀中國曆史,從來就不曾有過爲了傳播佛教教義的戰爭,曆代雖然也有假冒佛名的戰爭,但那些領導者根本連佛門弟子都不是,只是謗佛外道,如北魏法慶的自命“新佛”(見陳兵教授《批判寄附于佛教之外道》)。其次,佛教認爲“衆生平等”,而基督教裏還有選民與非選民的說法。佛教裏的“佛”、“菩薩”、“羅漢”等概念充其量說的是智慧上(或者覺悟)上的不平等,而並沒有權利義務上的不平等。第叁,佛教不會強製其他信仰者皈依佛教。在佛學裏,“外道”並不是一個貶義詞。甚至,佛教創始人佛陀也在“外道”那裏修習了好幾年。

  3. 佛教的主要倫理觀點簡談

  在近現代,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在起著越來越重大的作用。托爾斯泰的和平運行,甘地的非暴力運動已經接近于宗教的精神,當代緬甸政治家昂山素季更是直接以佛教的信仰來對抗軍政府的專製統治。

  佛法的平等觀點是十分純粹的。釋迦牟尼成道後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佛法認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不能“證得”。如果能夠除去“妄想執著”,即可成佛。

  佛教有一個重要的因果理論,他認爲有前生,也有後世,未解脫的衆生都在六道裏面輪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行與惡行都記在阿賴耶識裏。由此因果論,佛家考察的範圍並不僅僅限于今生,而是擴展到了前生來世。在這個理論下,“好人得壞報”和“惡人得好報”可以被很好地解釋爲“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在因緣成熟的時候,善行與惡行終將得到報應。

  另外,佛教唯識宗認爲人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是無記的,即非善非惡的。在這第八識上産生種子,種子包括善、惡、無記叁類。(濟群法師《唯識叁十論講記》)每個人的阿賴耶識從無始以來沾染了諸多貪嗔癡等惡行,也累積下了無始以來的善行。這也就是說每個具體的人都是善惡同體的。同樣,在知識上,人也同時具有真理與謬誤。不過有“先覺”與“後覺”之分。

  佛法認爲世人常犯的毛病是“貪嗔癡”叁毒,這叁毒是世人做出惡行的主要罪魁禍首。所以在《普賢行願品》裏有“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之余,還要克製自己的“貪嗔癡”,時時反省,時時克製,趨向少欲,趨向心靈的甯靜。

  佛教倫理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戒律,佛家戒律分爲多個層次,所有的戒律中最基本的是“五戒”和“十善”,“五戒”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還不是不淫),不妄語,不飲酒(有法師擴大爲不吃麻醉品)。“十善”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不悭貪,不嗔,不邪見。在佛教裏,五戒被認爲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大乘佛教是小乘佛教的再進一步,更著重“利他”,提出要發“菩提心”、發“四宏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學)、精修“六度”(布施、持戒、忍、精進、定、智慧)、持菩薩戒等。地藏菩薩甚至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在佛教裏,佛是具有最圓滿人格的修行者。佛是佛陀的簡稱,Buddha古代的音譯(閩南話的“佛”讀起來,還有音譯的痕迹),佛陀是覺者的意思。“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給它加了叁種涵義:①正覺:對一切法的性質相狀,無增無減地、如實地覺了;②等覺或遍覺:不僅自覺,即自己覺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覺他,即使別人覺悟;③圓覺或無上覺:自覺覺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達到最高的、最圓滿的境地。(見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如來是佛陀的同義詞。佛陀被認爲是修行人的榜樣,人間佛教積極宣傳者太虛大師以“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一偈來達到自己的理想,即追隨佛陀的榜樣走向成佛之道,追求成佛先要學會做人,人格的極度圓滿即是成佛。(見陳兵《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近代以來的印順法師,當代的濟群法師都大力提倡人間佛教。

  4. 當代學者對佛教倫理研究的不足之處

  國內方立天,王月清,張懷承等學者對佛教倫理進行了研究,爲後人的研究提供了基礎。

  但他們的工作存在以下幾點的不足:首先,這些學者在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傳統儒家哲學,較少使用西方的倫理體系和倫理術語,這樣不利于吸收西方的倫理思想,也不利于與西方倫理學者進行交流。其次,部分學者…

《佛教邏輯與佛教倫理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