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逻辑与佛教伦理初探▪P3

  ..续本文上一页进一步抽象这根筋,传说莱布尼兹看到八卦而进一步研究出二进制,这个传说我认为是很可信的,至少是合理的。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借助西方的科学方法,对传统思想及佛教思想的一些描述进行重新定义、整理、进而深入分析,这将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在未来对佛教逻辑的研究中,将采用以下的方法:

  1.进一步熟悉非经典逻辑主要分支的基本原理,特别是模态逻辑、认识逻辑和弗协调逻辑。同时在研究中,注意选择适于表达佛学观点的逻辑系统并对之进行适当扩充。

  2.进一步熟悉佛学里的因明论,认识论,熟读佛教逻辑的主要经典,注意收集从法师大德对佛教逻辑的阐述,关注中国乃至国外学者对佛教逻辑的研究工作。在收集资料中,更着重思想,而不是材料的考据。

  3.从佛教因明论与认识论中抽取整理出佛学的描述,并尝试使用西方的当代逻辑学方法对之进行概念化、术语化,尽量以命题的形式进行定义,并使得定义与原义的区别尽量的小。

  4.使用西方逻辑学中的演绎推理对概念进行推广、分析和比较。

  5.注重概念中的一致性问题,努力减少不一致情况的发生。

  第二部分 佛教伦理初探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法句经》

  1. 伦理学为何与宗教有关?

  伦理学,按包尔生的定义,是一门关于风俗或道德的科学。(见包尔生《伦理学体系》)那么伦理学为何与宗教有关呢?

  何怀宏先生在《伦理学是什么》[1]里提到,人类文明的进展在道德文明方面并没有和物质文明一样进步,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是一种倒退。由“失道而后德”到“失德而后义”,再到“失义而后刑”,如果“义”再被破坏,就会“失刑而后乱”。这里的“道”可理解为最高层次的“善”,“德”指价值理想和德性观,“义”指原则义务,“刑”指法律刑法。当人类沿着道德的谱系一层层地往下走的时候,西方学者的麦金太尔以尖锐的形式提出了“今天的人类将何去何从?是尼采还是亚里士多德?是德性伦理还是非道德主义?”麦金太尔的答案是转向古代,而何怀宏先生的答案是德性伦理和非道德主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以原则规范为中心的伦理学类型。何怀宏先生的这个答案我理解为一种普通主义的底线伦理。但这种底线伦理的基础够扎实吗?这种底线伦理可以解决人类的问题吗(特别是处于失序时)?我对这两者的回答都是否定的,我认为在当前语境下,不仅需要一种普通主义的底线伦理,也需要一种类似“至善”的最高伦理。或者可以这么说,我的答案是麦金太尔与何怀宏两者的结合,但我更倾向麦金太尔。

  那么这种“至善”的伦理体系来自哪里呢?哲学?宗教?

  康德在1795年写下了《永久和平论》,为国与国之间的永久和平,制定了一些先决条款和正式条款。康德以为人类正在走向从善的道路,但冷酷的历史嘲笑了哲人的“天真”,康德死后两百年内发生了数次战争,上个世纪更是以两次世界大战达到高潮。刚刚去世的当代著名伦理学家罗尔斯于1999写出了《万民法》(The Law of peoples)。谁知就在两年后,发生了震惊全球的“911事件”。

  陀斯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里提出了“如果上帝死了,是不是一切都可以做?”这个问题。或者换一种说法,没有宗教作为基础,道德是否可以成立?在一个有序的社会中,我趋向于认为没有了宗教,道德依然可以成立。例如,几千年的中国文明主要并不是以宗教,而是以儒家理论作为道德基础。但是问题是如果处在一个失序(如战乱,灾荒)的社会中,没有了宗教,道德是否可以成立?在这里,我认为是不成立的。从古以来,秦始皇焚书坑儒,当代居然还有人以“天下”之名为他歌功颂德;项羽坑敌二十几万,当代居然还有人认为这是“果决”的行动;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奥斯维幸”;美苏冷战……这些事件无不在警示着人类的道德规则是有限的。

  “奥斯维幸”以后,伦理学是什么?生活在物质文明的当代,我们可能会认为,“奥斯维幸”已经远去,当今的世界已经有了稳定的规则。但“911事件”给我们当头一棒,“奥斯维幸”并未离我们远去,也许这黑色的幽灵正躲在地球上的哪个角落里,或者正躲在我们的心灵里的哪个角落里。在我自身及我的视野所见,我看到蔑视理性的激情在泛滥,我看到了理性的自负在疯狂地滋长,我看到极端利已的功利主义在被道德化,我看到一部歌颂极权者的影片正在流行。也许这黑色幽灵正在秘密地酝酿着,也许这黑色幽灵的下次爆发,将不再只是“奥斯维幸”,而将是更大的灾难。

  “最大的历史教训就是人们看来简直就没有从历史中学到什么东西。”为何会这样?人类为何不听从康德的“永久和平论”,人类为何没学会反省?是不是以哲学为基础的伦理学力度不过?是不是当社会失序的时候,以哲学为基础的伦理学首先遭到了践踏?

  我认为,“至善”的伦理体系来自哲学是不能让人放心的。带着这些怀疑,我的目光投向了宗教。

  2. 为何是佛教

  在诸宗教中,我的目光最后投向了佛教。首先,佛教更注重和平。基督教曾经有为了传播教义的“十字军东征”,伊斯兰教目前还有以“圣战”为名义的“人体炸弹”。而纵观中国历史,从来就不曾有过为了传播佛教教义的战争,历代虽然也有假冒佛名的战争,但那些领导者根本连佛门弟子都不是,只是谤佛外道,如北魏法庆的自命“新佛”(见陈兵教授《批判寄附于佛教之外道》)。其次,佛教认为“众生平等”,而基督教里还有选民与非选民的说法。佛教里的“佛”、“菩萨”、“罗汉”等概念充其量说的是智慧上(或者觉悟)上的不平等,而并没有权利义务上的不平等。第三,佛教不会强制其他信仰者皈依佛教。在佛学里,“外道”并不是一个贬义词。甚至,佛教创始人佛陀也在“外道”那里修习了好几年。

  3. 佛教的主要伦理观点简谈

  在近现代,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在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托尔斯泰的和平运行,甘地的非暴力运动已经接近于宗教的精神,当代缅甸政治家昂山素季更是直接以佛教的信仰来对抗军政府的专制统治。

  佛法的平等观点是十分纯粹的。释迦牟尼成道后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佛法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妄想”,不能“证得”。如果能够除去“妄想执着”,即可成佛。

  佛教有一个重要的因果理论,他认为有前生,也有后世,未解脱的众生都在六道里面轮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行与恶行都记在阿赖耶识里。由此因果论,佛家考察的范围并不仅仅限于今生,而是扩展到了前生来世。在这个理论下,“好人得坏报”和“恶人得好报”可以被很好地解释为“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在因缘成熟的时候,善行与恶行终将得到报应。

  另外,佛教唯识宗认为人的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无记的,即非善非恶的。在这第八识上产生种子,种子包括善、恶、无记三类。(济群法师《唯识三十论讲记》)每个人的阿赖耶识从无始以来沾染了诸多贪嗔痴等恶行,也累积下了无始以来的善行。这也就是说每个具体的人都是善恶同体的。同样,在知识上,人也同时具有真理与谬误。不过有“先觉”与“后觉”之分。

  佛法认为世人常犯的毛病是“贪嗔痴”三毒,这三毒是世人做出恶行的主要罪魁祸首。所以在《普贤行愿品》里有“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忏悔之余,还要克制自己的“贪嗔痴”,时时反省,时时克制,趋向少欲,趋向心灵的宁静。

  佛教伦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戒律,佛家戒律分为多个层次,所有的戒律中最基本的是“五戒”和“十善”,“五戒”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还不是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有法师扩大为不吃麻醉品)。“十善”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悭贪,不嗔,不邪见。在佛教里,五戒被认为是做人的基本道德。

  大乘佛教是小乘佛教的再进一步,更着重“利他”,提出要发“菩提心”、发“四宏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学)、精修“六度”(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智慧)、持菩萨戒等。地藏菩萨甚至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在佛教里,佛是具有最圆满人格的修行者。佛是佛陀的简称,Buddha古代的音译(闽南话的“佛”读起来,还有音译的痕迹),佛陀是觉者的意思。“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见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如来是佛陀的同义词。佛陀被认为是修行人的榜样,人间佛教积极宣传者太虚大师以“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一偈来达到自己的理想,即追随佛陀的榜样走向成佛之道,追求成佛先要学会做人,人格的极度圆满即是成佛。(见陈兵《理想人格的自我塑造》)近代以来的印顺法师,当代的济群法师都大力提倡人间佛教。

  4. 当代学者对佛教伦理研究的不足之处

  国内方立天,王月清,张怀承等学者对佛教伦理进行了研究,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但他们的工作存在以下几点的不足:首先,这些学者在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传统儒家哲学,较少使用西方的伦理体系和伦理术语,这样不利于吸收西方的伦理思想,也不利于与西方伦理学者进行交流。其次,部分学者…

《佛教逻辑与佛教伦理初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